我國廣東於1983年引進,1985年人工繁殖成功,逐漸成為名優養殖品種。201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白俊傑研究員團隊育成新品種大口黑鱸「優鱸1號」,並得到廣泛應用。
2016年我國淡水鱸魚(主要為加州鱸)養殖產量為37萬噸,主要集中分布在廣東、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福建等6省份,佔全國產總量的92%以上,其中廣東佔62%以上。加州鱸養殖分布具體如下:
1、廣東:養殖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佛山市,主要為池塘精養。通過調研,2016年廣東的養殖面積有8萬畝,產量為23.5萬噸。其中佛山的順德區池塘養殖加州鱸有3.3萬畝,主要分布在勒流、杏壇、樂從、龍江和均安等鎮;佛山市南海區有2萬多畝,主要分布在九江鎮。順德和南海兩地加州鱸的平均畝產在3噸左右,最高產量高達6噸,據此推算,僅順德、南海兩區加州鱸養殖產量近20萬噸。
2、江蘇:養殖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京、蘇州兩市,主要是池塘養殖。之前河道湖泊網箱養殖面積較大,但由於環境保護的原因,網箱養殖已大面積減少。通過調研,蘇州市吳江區池塘養殖加州鱸有3萬多畝,南京市高淳區和溧水區有1.5萬畝左右,平均畝產在1噸多,據此推算,總產量約4萬噸。
3、浙江:養殖主要集中分布在杭嘉湖一帶。據介紹和資料顯示,僅湖州池塘養殖加州鱸在2萬畝以上,養殖水平與江蘇相當,因此,浙江加州鱸產量應在3萬噸以上。
此外,江西、四川過去網箱養殖加州鱸都較多,現在基本上網箱養殖都已退出。目前,江西沒有集中的養殖區,實際產量並不多;四川池塘養殖集中分布在成都、綿陽、德陽、攀枝花等市,平均畝產在1噸——1.5噸,實際總產量在3萬噸左右;福建養殖規模很小,處於試養階段,主要集中在漳州市郊區一帶,而且為從臺灣引進的苗種。
這些年,加州鱸魚養殖市場前景總體是比較好的,隨著網箱養殖的大量拆除,只要不是集中上市期,其價格都是比較高,加州鱸養殖戶每畝的效益也是比較可觀的,特別是為了錯峰上市而培育的秋苗,據了解,目前國內具有地理優勢的攀西地區,地處低緯度高海拔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如春。
1
水質調節是重點
加州鱸鱸魚雖然好養,但對密度水質要求相對來說,是比四大家魚的條件要求高的。適度的稀養,有助於降低病害。對於水源條件較差的精養塘,即要高產,還要防病,那就只能增加水質調節的投入,才能做好疾病的防預。
眾所周知,加州鱸鱸魚的諾卡氏菌,一直是困擾加州鱸鱸魚養魚的攔路虎,屬於條件致病菌,當在殺蟲、換水等外部應激導致魚體免疫力降低時,就會出現發病。由於發病周期長,前期不易發現,屬革蘭氏陽性菌,在允許使用的抗生素範圍所限,在所做藥物動力學研究中,對這種菌有效抗生素很少,所以一旦發病,要按規範的要求去治療是有一定難度的。
結合大量在養殖中獲得成功的經驗,就是注重水質調節,達到排洩與分解的平衡點,有助於預防好諾卡氏菌。在池塘養殖中,呈現出水質越差發病越厲害,同樣的魚,同一養殖場,當轉移到水質更好,密度越稀的魚池裡飼養時,就只是改變這一條件,魚病就更容易治癒。
2
提高免疫力
提高免疫是關鍵,護腸是方法。鱸魚的諾卡氏菌可能通過多種途徑感染鱸魚,如加工魚粉的海魚、冰鮮魚都可能帶有病原菌,就我所接觸到的鱸魚養殖,也是十之八九都帶這個病原菌,只是由於魚體免疫力的高,當水環境好,並不表現出來。一旦受到水質汙染,密度過大,當免疫力降低時,就容易表現出來。
由於現在鱸魚的品種退化嚴重,好多鱸魚一年多一點就達到性成熟,然後就開始產卵繁殖,當溫度適宜時,會連續產卵幾次。連續的產卵會降低魚的免疫力,這也是導致一齡以上鱸魚,諾卡氏疾病高發的一個重要原因。
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魚的體表肌肉都已潰爛,但魚卻仍然活著。雖然魚並沒有死,但卻已失去了銷售的商品價值。有時出去檢查魚病時,即使魚塘裡的鱸魚沒有發生死魚,然後隨機的撈上幾條,然後對鱸魚的肌肉進行解剖,偶爾也能從體表的淺表肌肉裡檢出白色的漿狀白點,然後進行細菌接種培養,也能培育出諾卡氏菌。
說明這個菌是典型的條件致病菌,大多數魚可能都帶有這個致病菌。通過往水體不斷的補充芽孢、酵素、乳桿菌等,可以和病原菌在空間上進行佔位競爭,此消彼長,也就相應的提高了鱸魚的機體抵抗力。
許多養殖戶反饋的結果是,常年間隔一段時間添加乾酪乳桿菌,可以增加魚的飼料投餵量,魚的腸壁會增厚,腸壁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會增強,提高了飼料利用率,對降低餌料係數有幫助。另外,在疾病防控上,鱸魚的腸壁增厚,也就降低了病原菌經過腸道進入機體的概率。
在實踐中,有不少養殖殖按上面這些方法,大大減少了鱸魚發生諾卡氏疾病。
內容源自魚豐天下,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公眾平臺!
廣告投放| 文章投稿 |其他合作
精品原創文章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