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是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被普遍認為是現今國內的頂級商業片導演。
寧浩可謂「白手起家」的頂級商業片導演。因為他出生於山西,1996年從山西省電影學校(中專)畢業時,直接被分配到了和電影毫無關係的太原鋼鐵廠。
心有不甘的寧浩在1998年開始「北漂」生涯,進入北師大成教學院影視製作專業學習(成名後寧浩在接受採訪時不止一次說過,北漂時期是自己最焦慮、最痛苦的階段。)從北師畢業後他又考了北京電影學院,攻讀攝影專業。
綜合下來看,寧浩曾做過自行車裝配工,音樂人,舞臺美術設計,廣告設計,平面攝影師,攝像師——曾經的草根生活經歷為他日後的影視創作提供了鮮活、接地氣的素材積累。而視頻音頻相關的實踐工作又為他日後的拍攝調度提供了夯實的現實基礎。
於是寧浩剛畢業時,就在藝術影片方面有所建樹,取得了一定成績,如2003年的《香火》獲得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DV競賽單元「亞洲數碼競賽」金獎,同時被香港藝術中心授予最佳電影獎,也是聖賽瓦斯蒂安、溫哥華、慕尼黑、馬尼拉、雪梨、加州、臺灣南方影展等其他七大國際電影節的評委會入選影片 。
2005年,寧浩執導的兒童電影《綠草地》上映,該片入圍第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受歡迎影片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6屆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雖然兩部電影都叫好,但是名氣沒有打開,市場反應也比較冷淡。所以寧浩陷入了對未來道路的兩難選擇:是拍藝術片,還是做商業片?而著名電影評委以及選片人王慶鏘告訴他:做你自己想做的,一部作品能不能取得商業成功,不是導演決定的,是觀眾和市場的選擇。
2006年,寧浩在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下,執導了黑色幽默喜劇電影《瘋狂的石頭》 ,該片獲得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他也憑藉該片入圍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不錯,影片被當作小成本商業片的成功典範,寧浩也開始嶄露頭角(這裡要提到劉德華,香港很多藝人確實在實打實地做一些事情,不為人設,不為聲張,有些內地藝人,和他們真的相差太多。)
而在2009年,寧浩執導的黑色幽默喜劇電影《瘋狂的賽車》更是以1000萬投資成本取得了過億的票房成績(1.1億),該片讓他成為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讓他達到了自己導演事業的一個高峰。從此正式被視為中國「喜劇片一線導演」。
寧浩對電影市場有著敏銳的嗅覺,以黑色幽默電影為突破口找到了自己在國內電影市場中的定位並且發揚下去做大做強。他的前兩部瘋狂系列電影——《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可以看到很多向科恩兄弟(《謀殺綠腳趾》)、蓋裡奇(《兩桿大煙槍》)、昆汀的《低俗小說》等美國黑色幽默電影學習借鑑的地方。例如鏡頭的快速組合剪輯,敘事順序和角度的不停變換,荒誕不經,滑稽可笑的劇情等等。
黑色幽默是一種用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的方法。「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現實,「幽默」是有意志的個體對這種現實的嘲諷態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絕望的幽默。
「黑色幽默」的作品會突出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
「黑色幽默」派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最早起源於文學作品,代表作有《第二十二條軍規》《五號屠場》《萬有引力之虹》等等,這個類型的作品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而後漸漸也有電影導演用電影來表現「黑色幽默」——科恩兄弟(《謀殺綠腳趾》)、蓋裡奇(《兩桿大煙槍》)、昆汀的《低俗小說》等等。
寧浩在國外「黑色幽默」的基礎上,也做出了很多自己的改編,加入了很多本土化的元素——例如《瘋狂的石頭》中的四川話以及重慶山城特色,《瘋狂的賽車》裡面臺灣黑幫的閩南風格等等。可以說,寧浩借國外的黑色幽默風格,創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中國式黑色幽默風格——和馮小剛的貧、開涮的京味「馮氏喜劇」和周星馳的自我嘲諷,自我解構的「周氏喜劇」一樣特點鮮明,為電影觀眾所普遍接受和喜愛。
黑色幽默電影可以解構成為——黑色、幽默兩大元素。寧浩在《瘋狂的石頭》中有所展現的黑色元素,到了《瘋狂的賽車》時更是實在深入地呈現出來,即——可怕滑稽的現實——例如黑幫一言不合就殺人越貨、陳法拉的買兇殺妻等等。而在之後,他更是將這種黑色發揮到登峰造極,拍出了《無人區》。
《無人區》這部影片其實在國內算是很創新的一個嘗試,因為影片中基本上其實沒有一個好人(徐崢飾演的律師的「變好」也是後面才修改而來),寧浩想在一個假定的極端的惡劣環境裡面來展現每個人人性中複雜灰色的一面,人性中赤裸裸的人性之惡。(包括執法機關,政府機關在劇情中的失語和無力)。這種主題其實在昆汀的電影中屢見不鮮(《謀殺比爾》《八惡人》)。
但這個主題也帶來了《無人區》的命運多舛,快上映之際傳來影片延後修改的消息,一改就是4年(2009年開始遇阻),所幸最後還是得見天日(2013年上映),票房取得非常不錯成績的同時(2.59億元)還入圍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國內主流電影網站上,《無人區》的評分皆高過比瘋狂系列。能讓一部這樣的影片得到一個叫好又叫座的結果,寧浩堪稱修得正果。
而且,《無人區》除了獲得票房口碑雙豐收之外,寧浩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穫,就是在通過在電影被禁的邊緣瘋狂的試探之後,寧浩在把握「黑色元素」中有哪些可拍,哪些不可拍的尺度方面,堪稱國內翹楚導演。
這個最大的收穫,在2018年7月其監製的現實主義劇情電影《我不是藥神》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寧浩把自身的特點200%地運用到了《我不是藥神》上面:一、善於學習:《我不是藥神》的事件和題材美國影片《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之前已經拍過。二、把握尺度:《我不是藥神》能順利過審且上映,不容易。三、眼光獨到:在這個時間點上映這樣題材的影片,會引起熱議和關注。四、本土元素:關注小人物,加入了很多和普通人息息相關的生活元素,引起共鳴。
所以《我不是藥神》在2018年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的電影,票房30.98億,口碑爆裂,更引起了所有人對於醫保醫藥這塊的注意和重視。一部現實主義的略帶「黑色」元素的影片能夠製作得如此成功,寧浩在市場把握和政策拿捏方面確實無出其右。
那麼,寧浩在2019年春節檔帶來的瘋狂系列電影第三部——《瘋狂的外星人》。感受到他有意識地壓縮了「黑色」元素的一面,更多的是展示影片喜劇的一面。
而且,寧浩在這部影片中大膽做出了一些突破:
這次,寧浩大膽懟的,譏諷的主體是米國的政客和特工等等(大家一聽亞莫尼卡的發音就笑了)。這種光明正大、赤裸裸、且每次都打在點上的對米國的譏諷是國內影片的首次(米國人的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才是全球代表、天佑米國、米國的種族歧視等等)就衝這個都值得去影院一看。
通過外星人鄙視美國人,美國人鄙視其他國家人,我國人又鄙視外星人(以為是猴)形成一個循環鄙視鏈條的結構來串聯喜劇元素。全程在黃渤、沈騰以及湯姆·派福瑞的合作演繹下極具喜劇效果。
增加了很多特效鏡頭,例如開場的空間站建交鏡頭和外星人最後大鬧世界城的鏡頭,衝擊視覺感官,畫面更開闊大氣。而外星人的形象塑造和表情捕捉(徐崢)也非常加分。
從劇情編排來看,導演做出了很多創新。從硬體來看,影片的特效製作大量運用到了電影工業的各類技術。可以說《瘋狂的外星人》是一部寧浩創新嘗試的突破之作。剩下的就是等待市場的進一步檢驗了。
在目前「30億元票房俱樂部」已經成為超級一流作品的衡量標準之際。《瘋狂的外星人》在春節賀歲檔本來票房不錯,有望衝擊30億元。但在中途卻遭受了來自《流浪地球》的強勢壓制。
那麼,《瘋狂的外星人》有可能突破30億元嗎?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