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疫情後半場,考量更多的則是一座城市經濟的韌性和「危中取機」的能力。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已經成為當前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又一場大考。
4月10日,東莞將高規格舉行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釋放最強撐企、助企、優企政策,從市政府層面出實招撐企、提振信心。東莞正處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17年2月「倍增計劃」實施以來,內涵增長和集約轉型已經成為東莞企業的強烈共識與全新路徑,一批批倍增榜樣的經驗,也給了疫情之下的東莞變壓力為動力的果敢、化危為機的底氣。
東莞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先進位造業之都」的腳步更加堅定,如何從疫情之「危」中把握經濟轉型之「機」,也折射出廣東產業前進的新動能。
紅利輻射成效顯現
位於大嶺山鎮的拓斯達生產車間裡,在看得見的翻動的機器手臂背後,還有看不見的30萬條/日的各類數據在飛快地處理,這些數據「上雲」後成為車間「語言」,使生產變得越來越智能。「設備基本信息、設備運行數據、生產過程數據的收集是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關鍵。」張建是拓斯達旗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駝馱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他說,從車間產生的工業數據正在為拓斯達創造新的價值,依託數據化公司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智能裝備領域每年平均增長10%,而拓斯達保持年均40%以上的業績增長。企業的規模一再擴張,在「倍增計劃」的扶持下,2017年底,拓斯達搬進了新產業園,三年來企業營收增長了近四倍,如今,市值近50億元,成為國內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代表。
拓斯達是一個縮影。2017年2月開始,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企業規模與效益『倍增計劃』」在全市迅速鋪開,著力扶持以先進位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提出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一批優質企業的規模和效益倍增,並出臺了扶持資金雙倍獎勵、打造智能製造全生態鏈等「倍增20條」政策。2018年,東莞又推出了產業培育補強目錄、實施掛點服務專員等「高質量倍增十條」。東莞探索得到國務院督導組和省的充分肯定,2018年,「倍增計劃」的成功經驗還被吸收進廣東省「實體經濟新十條」。
「倍增計劃」政策紅利輻射範圍不斷擴大,試點企業數量也從2017年214家一路增長,2018年迅速擴容至1196家(含協同倍增910家),2019年穩步增長達到1336家(含協同倍增980家)。2017年至今共有81家市級試點企業實現倍增,其中有65家企業提前實現了倍增。
作為東莞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利器,「倍增計劃」有效支撐了東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從企業規模來看,全市規上工業倍增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佔全市比重穩步提升,從實施初期的18.8%提升至2019年的31.3%,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從2017年的28.7%提升至2019年的55.3%。
在「倍增計劃」的引領下,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更強、成色更足。2019年,東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465.31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在珠三角排第1位,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政策升級持續改革
今年2月底,《東莞市「倍增計劃」升級行動方案》印發,「倍增計劃升級版」提出通過10條舉措,政策覆蓋擴容到1500家企業。力爭到2022年,實現不少於5家名譽倍增企業和20家傳統產業倍增企業轉型升級,以帶動全市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根本性突破。
土地資源緊缺,這直接制約著東莞優秀企業的發展壯大。早在2017年「倍增計劃」出爐伊始,就明確要啃下空間這塊「硬骨頭」。3年來累計安排用地指標、完善項目用地手續、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解決歷史用地問題等共139宗,涉及用地超1.1萬畝。同時還重點跟進138宗倍增工業投資項目落地發展,優化拓展倍增企業發展空間。
2020年「倍增計劃升級版」再次對空間問題進行聚焦,將保障空間作為健全要素支撐的重要內容,提出了重點保障增資擴產用地空間、優先試點供應「標準地」、降低產業用房租用成本三大舉措,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儲備土地擬供應為工業用途的重點向倍增企業傾斜,同時通過提高容積率或新建建築物實現原地增資擴產,市財政還將對入駐園區的倍增企業予以產業用房租金補助,每年最高50萬元。
東莞還堅持將「倍增計劃」作為城市營商環境改革的重要內容。「倍增計劃升級版」提出了完善對企服務機制、優化全方位全流程診斷、提升企業家素養、豐富「倍增卡」服務內涵四項舉措,進一步強化政府政務服務改革,實現從過去「端菜」到「點菜」的轉變。
過去3年來,通過市、鎮兩級領導掛點服務倍增企業制度,累計走訪倍增企業超過5000家次,共協調3400多個問題。
路徑引領破局發展
3月16日,央視《晚間新聞》報導了慕思公司通過直播帶貨等數位化營銷手段實現化危為機的案例,3月份企業接到的訂單量不降反升,訂單量高達17萬張,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這家東莞市名譽「倍增計劃」試點企業,生產的床墊在全球市場份額排名行業前列,是一家「隱型冠軍」。面對新冠疫情,慕思公司舉行了6場直播,其中全國首場直播,高峰時期超過291萬人次同時觀看,活動當天訂單數量就超6萬單。
17萬張訂單背後是公司工業4.0工廠的全力支撐。連日來,慕思公司車間內馬力全開,正忙碌趕製一批批產品,通過近幾年生產製造的數位化轉型,慕思公司在厚街鎮建成了面積達320畝的全球最大的智慧睡眠生產基地,這是一座由2座數位化工廠、1座成品自動化物流中心以及相關供應鏈管理系統構成的工業4.0工廠,從產品的螺母的預埋到物料裁剪,多道工序都實現了智能生產。
「幸虧早前對車間進行智能化升級,一臺機器能替代好幾個人,即使員工還沒完全復工,企業也能順利完成生產訂單。」公司總裁姚吉慶說。
智能化、數位化背後,是以慕思等為代表的倍增企業對內涵增長和集約轉型的積極探索。東莞通過「倍增計劃」,積極引導、支持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總部經濟、資本運作、兼併重組、服務型製造、產業鏈整合六種方式創新發展路徑。
「疫情造成我們的成本有所提升,今年一、二月份的進出口總額同比略有下降,但居家辦公、居家上網課等這些新的需求,又促使我們目前的訂單比去年同期上漲30%。」富加宜連接器(東莞)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忠全說。疫情之下,這家位於沙田鎮的市「倍增計劃」試點企業卻化危為機,正在積極準備增資擴產,力爭今年營收同比增加超三成。
公司的底氣來自通過科技創新,積極把握5G產業發展風口的商機。作為一家生產5G高速背板連接器的企業,整個集團產品佔全球市場份額的70%,東莞公司佔17%。李忠全說,「我們公司的5G連接器在幾年前就研發出來了,隨著5G相關應用的逐漸推廣,5G連接器訂單也迎來大增長。公司已經在為6G做準備,去年年底已經打出6G連接器樣品。」
同樣搶抓機遇逆勢擴產的還有位於松山湖的市級「倍增計劃」藍思科技。公司表示,前三季度訂單持續充足,市場需求旺盛,公司產能已完全恢復,產能提升與擴廠工作持續進行中。早在一個月前,藍思科技就在公告中表示,疫情對公司短、中、長期的生產經營影響非常有限,不會影響2020年公司整體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
截至去年年底,市級倍增試點企業中有308家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佔比86.5%。有22家申報市重大科技專項並成功立項,佔全市立項項目的71%。2019年,全市有319家試點企業申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認定資助項目。
在這次充滿挑戰的「二次創業」過程中,東莞製造向東莞創造、東莞速度向東莞質量加速轉變,產業不斷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向曉梅認為,「倍增計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經濟數量倍增,而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渠道發展,進一步完善和優化產業鏈條,構建成創新人才、創新資源、創新平臺集聚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親歷者說
六大路徑透視倍增密碼
2020年是東莞推出「倍增計劃」的第三個年頭,其中從總部經濟、資本運作、兼併重組、服務型製造、產業鏈整合和科技創新等六大路徑推動企業實現規模與效益倍增,帶動相關行業和領域的發展,迎來新興產業的茁壯成長,成為企業成長的強勁動力。
總部經濟
——嶺南生態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洪衛
嶺南股份2017年成為首批試點企業後,借力資本市場,發展總部經濟,加速從園林景觀拓展到水務水環境、市政建設、文化旅遊等領域,目前由五大子集團和新的業務板塊協同聯動,有效增強了發展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公司整體得以穩健發展。今年2月,嶺南股份被認定為東莞22家總部企業之一,進一步堅定了我們以東莞為總部、紮根大灣區、輻射全國發展的決心。
目前,嶺南股份復工運行快兩個月,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公司整體復工復產率已達60%,一季度中標金額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0%。這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幫助。作為大灣區的經濟強市,東莞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遭遇的影響只是短暫的,中長期具備依然強大的發展動能。各行各業、莞企莞商積極復工復產,主動創新作為,會較快地走出困境。
科技創新
——東莞市中圖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康凱
中圖自成立以來就一直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引進和培養自己的研發團隊,同時也跟國內外頂尖的科研院所進行深入的技術合作。
持續的技術創新是中圖立身之本,也是中圖這些年來趕超同行、領先於國際的核心,我們持續保持著行業領先的品質,而且通過持續的研發,產品持續地升級換代,近年來始終保持領先於同行一代的產品水平,2019年率先實現了多項新產品的市場驗證,並投入規模量產,產品市場份額逐年提升,這些都是技術創新為公司帶來的紅利。中圖這麼多年來一直大力投入研發,我們也在一直努力提高研發的有效性,儘量促使這些研發成果能順利落地產業化。
作為本土的科技企業,可能會得到在全球產業分工上更多的新機遇,我們將爭取抓住機遇,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兼併重組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
作為首批試點企業,拓斯達通過導入SAP、MES系統,打通了企業智能化和信息化兩大通道;通過全產業鏈建設和資本市場助力,打造智能製造生態圈;通過「倍增計劃」人才資助政策,持續引進高端管理人才和核心技術人才。2017年至2018年,拓斯達年營收平均增長66.62%,提前完成了倍增任務,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2019年,拓斯達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契機,堅持「核心技術和渠道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打造核心技術平臺,提高核心競爭力。適應市場變化,實施大客戶戰略,強化渠道建設,積極開拓海內外市場,公司業績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資本運作
——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石金博
李群自動化致力於中國自主高端工業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創新。目前公司已完成億元級C輪融資,自成立以來已獲得紅杉資本、明勢資本、賽富基金、粵科金融集團、天鷹資本等知名投資公司的青睞,是全球第二家擁有全品類工業機器人產品的公司,產品品質和性能達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目前已掌握機器人控制、驅動、視覺、運動控制等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能力。
李群通過市場需求反推技術需求,適當調整部分技術路線。本次疫情,可以看到某些技術能力對企業後續的發展會顯得越來越重要。雖然在短期內疫情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挑戰和市場壓力,但從另一層面來說,疫情反而進一步推動了自動化的進程。
服務型製造
——廣東匯興精工智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鍾輝
今年是匯興入選「倍增計劃」的第三個年頭,這三年來匯興智造「倍增之路」思路明確,幹勁十足。三年來平均每年增長30%,並在2018年獲得了廣東省第一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今年受疫情影響,作為服務型製造的企業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在產品創新方面,我們的口罩機項目即將啟動,用於口罩生產的車間也將要投入使用。我們綜合疫情下的總體形勢做出了更加「接地氣」的調整。另一方面是團隊打造,我們第一時間組織員工培訓學習,其中包括新產品的學習和自我提升,強調自我危機意識的覺醒。我認為商場如戰場,團隊士氣的打造更重要,所以我也經常勉勵團隊要有危機意識,同時也要樹立信心,相信今年能度過「寒冬」。
產業鏈整合
——虎彩印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成穩
近年來,虎彩印藝進軍出版數碼印刷領域,轉型個性影像領域,推行零庫存按需印刷新模式,成功掛牌新三板。2019年公司收穫轉型的果實。一方面,虎彩影像事業部成立了鮮檬品牌,進入攝影+印刷的全生態鏈。另一方面,虎彩出版事業部實現了歷史性的盈利。
未來30年,虎彩將不單單做印刷,還會向產業鏈上下遊延伸。虎彩致力於成為一家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在大平臺、智能化工廠、大數據三個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基於內容、人、物、場景的連結,實現自己的物聯網藍圖構建。
具體而言,虎彩將呈現三大業務的理想場景:包裝產品智能化,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包裝定製;一本起印,按需出版,形成72小時交付能力;虎彩影像C2M個性化定製,為用戶提供全屋定製的場景體驗。
記者 郭文君 葉永茵 吳擒虎 施美 龔名揚 薛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