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對於世界人民來講是個尋常的日子,但是對於利比亞前主席卡扎菲來講是個難熬的日子:這一天利比亞不再一如既往的平靜,平民百姓變得憤怒,紛紛走上街頭,嘴裡含著要自己下臺。
卡扎菲心裡很明白,一切都是美國人在作祟,正是在這批餓狼在後面撐腰,國內反對派們才會如此明目張胆,鼓動百姓作亂。3月19日,美英法多國軍隊對利比亞進行空襲。10月20日,反對派武裝摧毀最後一個據點蘇爾特,將卡扎菲亂槍打死,自此「萬王之王」卡扎菲灰飛煙滅。人們不禁好奇,卡扎菲倒臺後,他身邊的美女保鏢都下場都如何?
由於富庶,中東成為「是非之地」
在世界範圍內,中東是塊富庶的地方,盛產石油。當一桶桶石油被開採出來的時候,就等於一張張鈔票、一塊塊黃金進了口袋。然而,對於這些中東國家來講,儘管佔據了地利條件,也不見的能夠富強起來。
因為,中東由於富庶,很長時間以來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不僅是在歐洲的英法,還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都對該地有著自己的算盤:倘若能夠按照本國意思行事還好;如若不然,必然除之而後快。
美英法的邏輯向來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所以當「中東雄獅」薩達姆帶領伊拉克人民走向富強之時,也親手鑿開了通向死亡的墳墓:一個曾經的農民家的兒子,經過42年的打拼,一躍成為執掌伊拉克的總統,在任上任勞任怨,振興經濟,但是無意間惹惱了美國,終究逃不過它的魔爪,命喪絞刑架;而伊拉克自薩達姆倒臺後,也隨即陷入混亂。
利比亞也是如此
在卡扎菲在1969年當選利比亞最高領導人之前,國家貧瘠,百姓貧苦。而正是這個男人的上臺,利比亞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一改之前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以石油經濟為重要抓手,改善民生,使得利比亞成為非洲第一個擺脫貧窮的國家,也讓百姓實打實的過上了好日子:免費醫療、教育,居無定所的人們還可以向政府申請免費住房。
這是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利比亞一度成為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非洲同胞嚮往的地方,2008年,200多位非洲國王、酋長將「萬王之王」王冠授予給卡扎菲,以示最高榮耀。
然而短短三年後,這個「萬王之王」從神壇上被美國硬生生轟下來,踩在腳下侮辱、蹂躪。
原來,卡扎菲在帶領人民邁向富裕的時候,不可避免的採取強權政治,與此同時,隨著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民主政治呼聲越來越迫切。而這恰恰成為反對派武裝和美國可以作為顛覆卡扎菲政權的把柄。於是乎,曾經的精神領袖,在這群人的蠱惑下,成為人民的公敵。
而這,正中美國人的下懷。
小小的利比亞儘管在卡扎菲的治理下越來越富強,但是面對美英法等國的多國軍隊,顯然是非常的羸弱,況且國內已燃起了反動的火焰。
2011年8月22日,首都黎波裡被攻陷,卡扎菲藏逃往蘇爾特,並藏在廢棄的下水道裡。然而地面部隊和情報系統太強大了,他很快被搜尋到,並被打成了篩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跟著遭殃的不僅有他的家人,還有一群一直陪在卡扎菲身邊、一直讓其引以為傲的角色美女保鏢。
在此之前,她們猶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管卡扎菲走到哪裡,她們都會陪伴左右:她們承擔著和男性保鏢一樣的安保任務,負責卡扎菲的安全,並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她們為卡扎菲賣命是有理由的:因為正是這個男人提高了國內女性社會地位,讓其擁有和男性一樣的人權。
她們都是經過精心挑選脫穎而出的,之後又經過了特殊的訓練:可以說不僅擁有著絕色的美貌,還有著過人的膽識。然而在卡扎菲死後,她們的結局悽慘,讓人心痛:有的因為美麗的容貌被人活活蹂躪致死;有的試圖逃出魔窟被擊斃;還有的因為不堪忍受折磨選擇自殺。
後記
多年以後,失去了卡扎菲的利比亞沉寂下來,國力大不如前,人民才幡然醒悟:他們上了美國人的當;可是已經為時已晚。
只是不見了當年的蓋世英雄,還有那群青春靚麗的最美的美女保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