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的器樂與樂器

2021-02-19 MaestroYu的音樂生活

一、鼓吹樂的兩種起源說

秦漢時,鼓吹樂興起,究其起源,有如下兩種

起源一說:鼓吹樂源於秦漢之際北方遊牧民族的「北狄樂」,據說秦末班壹【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班壹躲避戰亂遷居樓煩(今山西寧武),以畜牧起家,一致有牛、馬、羊數千群,旌旗鼓吹,儼然帝王景象,年百餘歲,以壽終。】躲避內地兵亂而至婁煩(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定居在西北少數民族中,他的遊獵隊伍中就已經出現「鳴笳以和簫聲」的鼓吹樂。並且音樂史書中都認同班壹是鼓吹樂的創始者。

起源二說: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就有「鼓樂」、「吹樂」和軍中的「愷樂」。鼓樂、吹樂兩種獨立的音樂形式在周代已經出現在各種國家儀式之中,且每種儀式均需要配合不同鼓樂,並且與多種金屬敲擊樂器緊密配合,大大豐富了鼓樂的演奏效果。吹,是指笙竽等樂器的吹奏,漢代初有孝惠帝讓一百二十人吹樂的文獻記載。這些傳統的鼓樂、吹樂,為鼓吹曲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樂府改革時將多樂種的演奏演唱集合在一起表演,逐漸形成了以敲擊樂和吹奏樂器演奏為主的一種音樂形式「鼓吹樂」,到東漢有「黃門鼓吹」等稱呼,說明鼓樂、吹樂已經合而為一。漢代疆域拓展,外來音樂引入,再加上李延年等音樂家的改造,原來的鼓吹樂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後世所用樂器可以看出【《隋書·音樂志》:「鼓吹一部,十六人,則簫十三人,笳二人,鼓一人」】,雖然有了「笳」等胡樂器,但仍以中原樂器為基調,因此,鼓吹曲的發展雖然與少數民族音樂有著直接的聯繫,但主題並不源於「胡樂」,而是與傳統的中原「鼓樂」「吹樂」的發展演變分不開的。

二、鼓吹樂的種類及所用樂器

1、按使用樂器可分為「鼓吹」和「橫吹」

鼓吹以排簫、笳為主奏樂器,在儀仗和道路行進時使用;橫吹以鼓、角為主奏,作為軍樂騎行演奏。兩種鼓吹樂各有樂曲,互不相同。

2、按音樂使用場合可分為「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橫吹」

「黃門鼓吹」是天子吃飯時候的「食舉樂」和天子出行儀仗的「滷簿樂」。「騎吹」是王公貴族出行時隨行的儀仗音樂,在馬上演奏鼓、鞀、簫、笳、角等樂器而得名。「短簫鐃歌」簡稱「鐃歌」,是軍樂,主要用於社、廟祭祀和「愷樂」(凱旋樂),打獵等盛大活動。「橫吹」是隨軍演奏,朝廷經常將這類音樂賞賜給戍邊將士。

所用樂器:吹奏樂器用排簫、笙、竽、笳、角、壎等,擊奏樂器用鼓、鐃等。笳:胡笳,胡人用蘆葦的葉子吹奏,後來發展為用蘆葦管作管身,在西漢時期已經流行於西域和塞北一帶。

上圖排簫:編管、有底,大的二十三管,小的十六管,用蜜蠟封底調音。

上圖為「竽」(濫竽充數的竽)

上圖鐃:其實是「庸」,以前作為指揮軍隊退兵的信號工具,漢代演變為具有娛樂性的打擊樂器。

上圖笙

三、東漢恆譚《新論·琴道第十六》

「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留存,象六藝。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廣下狹,法尊卑之禮。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五弦,第一弦為宮,其次商、角、徵、羽。」

上文記述了神農斫琴的過程、琴的基本音律、尺寸、製作材料以及早期的形制,也就是說神農氏製作的琴是琴面上為圓弧形,琴底部方形且平整,琴身用梧桐木削成,用絲質多股絞繩作琴弦的五弦琴。後來「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下徵七弦,總會樞極」,最終確立了七弦琴的形制。

注釋:

「宓」發音有fú和mì。讀作mì音時是安靜的意思。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因此讀fú。

琴的尺寸折合現在大概是長122cm,寬20cm,厚6cm。

琴弦定音從最低的一弦開始依次是宮、商、角、徵、羽,對應當代的唱名就是do、re、mi、sol、la(中國民族調式的五個正音),「少宮、少商」就是高八度的宮音和商音,第六和第七弦也分別稱為文弦和武弦。

四、漢代古琴的形制

在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古琴,1973年12月出土的實物觀察和測定如下:

長81.5釐米,高13.3釐米,寬12-12.6釐米,音箱長51.1釐米。

半箱分體式(有一半的音箱),通體素麵,外表髹黑漆。

琴面圓且鼓,無徽(「徽」在後世古琴中是用來標註泛音位置的,鑲嵌在面板上,共有13個),底平,尾板上翹。

音箱表面,首端橫亙一嶽山,嶽山右側7個弦孔。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琴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琴,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五、西域樂器琵琶的傳入

秦漢時期中原本土音樂文化不斷發展、樂器種類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漢與西域及周邊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最初流行的漢琵琶。

琵琶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西漢細君公主下嫁烏孫王時,樂供製作了琵琶;最早記載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自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最早寫為「枇杷」或「批把」,後依據多數樂器的總稱「琴」子有雙王在上,因此逐漸寫為「琵琶」)。另一是漢末修築長城的百姓將鞀鼓(後世的撥浪鼓)裝上琴弦改制而成。兩種說法都難以考證。琵琶的演奏方法,外形都與當時傳統樂器的姿勢相差很遠,所以琵琶最早可能是遊牧民族在馬上演奏的樂器,後來在漢初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到南北朝時期,已經完全融入中國文化,被視為中原傳統樂器,稱之為「秦琵琶」。漢琵琶的形制見於晉代傅玄的《琵琶賦·序》中:「……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之象也;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通過上文可知,當時的琵琶有中空的圓形音箱作為琴體,直的琴柄上有12個品,裝有四根象徵著四季的琴弦。因此,最初在漢代流行的琵琶與當代的彈撥樂器阮是形制極為接近的,那麼為何它從「秦漢子」、「秦琵琶」更名為阮了呢?這就歸功於晉代善於彈奏秦琵琶的一位高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其人了。

晉代阮鹹善彈琵琶,唐以後將之稱為「阮鹹」,就是今天所見的「阮」。

欲知更多華夏器樂與樂器知識,請點擊下文連結:

春秋戰國的器樂與樂器

西周的器樂與樂器

商代的器樂與樂器

遠古的樂器及器樂

相關焦點

  • 民族樂器「洞簫」的介紹
    洞簫,吹管氣鳴樂器。是漢族非常古老的一種樂器,簡稱作簫,是最常見的民族樂器之一,多半用九節紫竹製作,也可以用白竹製作。常用與古琴合奏或用於傳統絲竹樂隊中,也有用來獨奏的。簫獨奏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
  • 古典魅力:中國古代十大樂器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屬於撥弦類弦鳴樂器。  8、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 報名| 甘肅省器樂大賽,你實現夢想的舞臺!
    為進一步發現和培養優秀器樂演奏人才,促進甘肅省器樂表演水平的提高,推動甘肅省音樂事業高質量持續發展,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甘肅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將於2020年11月5日至2020年12月底,聯合主辦甘肅省器樂大賽。
  • 演出預告:2021中國民族器樂新年音樂會即將登陸國圖音樂廳
    演出預告:2021中國民族器樂新年音樂會即將登陸國圖音樂廳為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暨北京樂器學會成立45 周年,慶祝 2021 年元旦佳節,彰顯中國器樂文化軟實力,展現中國民族器樂文化神韻,進一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 中國古典樂器中你所不知的秘密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製造和使用樂鍾最早的國家。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上半部分共有的的「珏(jué)」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的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
  • 古典魅力:中國的古代十大樂器賞析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   笛子,一種吹管樂器 。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漢族樂器,也是漢族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
  • 常見樂器介紹
    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64件編鐘,或是在造型、製作和彩繪都很精緻的鼓、排簫、笙、瑟等,都向我們揭示了春秋戰國時中國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狀況,它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自秦漢以來,又不斷湧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弦樂器——「百姓弦鞀而鼓之」。弦鞀是一種圓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後至漢代發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漢琵琶」,又稱「阮鹹」。
  • 中國樂器百科——吹奏樂器介紹!
    (二)吹奏樂器的特色:  因為吹奏樂器發音原理的不同,所以樂器極具個性化,其種類和音色豐富多採。並且由於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的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 中國民族樂器及拾音特點
    筆者在中央民族樂團從事中國民族器樂音樂擴聲、錄音工作,深知做好中國民族器樂音樂擴聲工作有兩個原則:一是多聽,建立對民族器樂聲音的合理認知;二是要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民族音樂是古老悠久的音樂文化
  • 重慶市中小學藝術教師課堂器樂教學培訓會在西永一小舉行
    培訓交流會現場  西永一小供圖  華龍網發「同學們,『連線』是什麼呢?」西永一小的孩子們認真上好公開展示課  西永一小供圖  華龍網發此外,培訓交流會現場,來自重慶市萬盛經開區中盛小學的教師代婷還帶來了課堂樂器融入課堂教學示範課《頑皮的杜鵑》陶笛交流展示課。
  • 「樂動撫州」民族器樂大賽等你來!
    「樂動撫州」民族器樂大賽來了!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普及民族樂器知識,促進撫州民族音樂的繁榮和發展,助力文昌裡歷史文化街區繁榮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經研究,決定舉辦「樂動撫州」民族器樂大賽。葫蘆絲、巴烏、墜胡、板胡、高胡、中阮、大阮、柳琴、三弦、民族打擊樂等民族樂器。
  • 「器樂進課堂」,這所學校被點名!
    為推進濟南市「器樂進課堂」、推動美育品牌建設,12月4日,市教研院教研員閆曉豔,新浪網、濟南報業、齊魯晚報等新聞媒體記者們,來到濟南一中觀摩尤克裡裡器樂模塊特色教學成果。音樂組教師王冬梅在器樂課堂教學中帶領高二12班學生們專注地演奏樂器,《小星星》、《野玫瑰》、《生日快樂歌》、《You are my sunshine》等一首首優美的旋律從教室裡流淌出來,學生們飽含情感地用指彈、掃弦等演奏技巧彈唱不同的作品,課堂氣氛輕鬆愉悅。
  • 作曲音訊 |「雲樂飛揚」——王雲飛民族器樂作品音樂會
    曾榮獲2006年新疆第一屆民族器樂大賽中獨奏類特等獎;2009年CCTV民族器樂大賽獨奏類優秀獎;2009年新疆第二屆民族器樂大賽獨奏類一等獎;2012年CCTV民族器樂大賽組合組金獎;2016年新疆第四屆民族器樂大賽獨奏類優秀獎等。
  • 樂器大全系列,中國民族樂器之吹奏樂器篇
    前面小編我寫了一篇樂器大全系列之中西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介紹完了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說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由於樂器種類過多,文中只能選取流傳較廣,民眾認識基礎較好的樂器重點介紹。
  • 武義:追求真善美,器樂展演奏出夢想的聲音
    12月15日,「2020年武義縣青少年器樂展演活動暨中小學生獨奏比賽」在武義縣融媒體中心演播廳舉行。本次展演活動以追求真善美,演奏夢想聲音為宗旨,展現武義縣青少年的音樂素養和風採,提供一個展示藝術水平、挖掘藝術潛能的舞臺,使青少年學生在器樂學習和演奏過程中感受美、鑑賞美、傳播美、創造美,也是為組建武義縣中小學生藝術團挑選有潛質的苗子。
  • 中國器樂電視大賽決賽和總決賽8月至9月舉行
    中國網7月8日訊 記者7日從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器樂電視大賽決賽和總決賽將於8月至9月在北京舉行。大賽面向所有海內外優秀中國器樂演奏者,旨在弘揚中華音樂文化,普及中國音樂知識,傳播中華文化之美。
  • 喊你秀才藝,第三屆「松湖杯」器樂大賽來啦
    記者今(13)日從東莞松山湖高新區獲悉,第三屆「松湖杯」器樂大賽正式火熱來襲,選手自即日起至本月24日可報名參賽,整體將分高校、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等6個組別,器樂類別包括弦樂、管樂、民樂和鋼琴等,賽事預計將在2021年元旦期間舉行,大賽分設金銀銅獎和優秀獎等獎項,獲獎作品將在第三屆東莞市管樂文化藝術節匯報展演。
  • 什麼樂器好學零基礎學會拇指琴演奏
    器樂是一種陶冶情操的產物,能鍛鍊人的大腦以及身體協調性,那麼對於初學者學什麼樂器最好學呢,讓我們一起開始音樂器樂之旅,快速學會拇指琴。拇指琴介紹拇指琴,音樂樂器名稱為卡琳巴是一種簡單入門樂器,拇指琴分為17音,20音等。材質分為水晶、木質等材質製作而成,拇指琴發音明亮清新,聲音優美動聽,拇指琴發音主要靠琴片振動發出優美動聽旋律,是初學者學樂器最好的入門樂器。
  • 盤點:中國農村的傳統樂器,你見過幾個?
    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臺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廣東地區又被稱為嘀嗒[1] ,是廣東「八音」樂器中的一種。
  • 西藏民間傳統樂器巡禮:古老的悅耳之聲
    日乃  王莉 攝歲月沉澱的民族傳統樂器藏族器樂,有民間器樂和佛教器樂兩類,分為打擊樂、吹管樂、彈撥樂和弦樂等四種。這些器樂,從取材到製造、形狀、音色和演奏技法等各方面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格。藏族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彈撥樂器有扎念琴、揚琴;弓弦樂器有牛角胡、貼琴、根卡、胡琴、熱瑪琴等;吹管樂器有豎笛、骨笛、大號、號、嗩吶、銅笛、海螺、口弦、竹笛、泥笛等;打擊樂器有大鼓、熱巴鼓、達瑪鼓、巴郎鼓、鑼、鑔、串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