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吹樂的兩種起源說
秦漢時,鼓吹樂興起,究其起源,有如下兩種
起源一說:鼓吹樂源於秦漢之際北方遊牧民族的「北狄樂」,據說秦末班壹【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班壹躲避戰亂遷居樓煩(今山西寧武),以畜牧起家,一致有牛、馬、羊數千群,旌旗鼓吹,儼然帝王景象,年百餘歲,以壽終。】躲避內地兵亂而至婁煩(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定居在西北少數民族中,他的遊獵隊伍中就已經出現「鳴笳以和簫聲」的鼓吹樂。並且音樂史書中都認同班壹是鼓吹樂的創始者。
起源二說: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就有「鼓樂」、「吹樂」和軍中的「愷樂」。鼓樂、吹樂兩種獨立的音樂形式在周代已經出現在各種國家儀式之中,且每種儀式均需要配合不同鼓樂,並且與多種金屬敲擊樂器緊密配合,大大豐富了鼓樂的演奏效果。吹,是指笙竽等樂器的吹奏,漢代初有孝惠帝讓一百二十人吹樂的文獻記載。這些傳統的鼓樂、吹樂,為鼓吹曲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樂府改革時將多樂種的演奏演唱集合在一起表演,逐漸形成了以敲擊樂和吹奏樂器演奏為主的一種音樂形式「鼓吹樂」,到東漢有「黃門鼓吹」等稱呼,說明鼓樂、吹樂已經合而為一。漢代疆域拓展,外來音樂引入,再加上李延年等音樂家的改造,原來的鼓吹樂發生了新的變化,從後世所用樂器可以看出【《隋書·音樂志》:「鼓吹一部,十六人,則簫十三人,笳二人,鼓一人」】,雖然有了「笳」等胡樂器,但仍以中原樂器為基調,因此,鼓吹曲的發展雖然與少數民族音樂有著直接的聯繫,但主題並不源於「胡樂」,而是與傳統的中原「鼓樂」「吹樂」的發展演變分不開的。
二、鼓吹樂的種類及所用樂器
1、按使用樂器可分為「鼓吹」和「橫吹」
鼓吹以排簫、笳為主奏樂器,在儀仗和道路行進時使用;橫吹以鼓、角為主奏,作為軍樂騎行演奏。兩種鼓吹樂各有樂曲,互不相同。
2、按音樂使用場合可分為「黃門鼓吹」「騎吹」「短簫鐃歌」「橫吹」
「黃門鼓吹」是天子吃飯時候的「食舉樂」和天子出行儀仗的「滷簿樂」。「騎吹」是王公貴族出行時隨行的儀仗音樂,在馬上演奏鼓、鞀、簫、笳、角等樂器而得名。「短簫鐃歌」簡稱「鐃歌」,是軍樂,主要用於社、廟祭祀和「愷樂」(凱旋樂),打獵等盛大活動。「橫吹」是隨軍演奏,朝廷經常將這類音樂賞賜給戍邊將士。
所用樂器:吹奏樂器用排簫、笙、竽、笳、角、壎等,擊奏樂器用鼓、鐃等。笳:胡笳,胡人用蘆葦的葉子吹奏,後來發展為用蘆葦管作管身,在西漢時期已經流行於西域和塞北一帶。
上圖排簫:編管、有底,大的二十三管,小的十六管,用蜜蠟封底調音。
上圖為「竽」(濫竽充數的竽)
上圖鐃:其實是「庸」,以前作為指揮軍隊退兵的信號工具,漢代演變為具有娛樂性的打擊樂器。
上圖笙
三、東漢恆譚《新論·琴道第十六》
「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長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留存,象六藝。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廣下狹,法尊卑之禮。琴隱長四十五分,隱以前長八分。五弦,第一弦為宮,其次商、角、徵、羽。」
上文記述了神農斫琴的過程、琴的基本音律、尺寸、製作材料以及早期的形制,也就是說神農氏製作的琴是琴面上為圓弧形,琴底部方形且平整,琴身用梧桐木削成,用絲質多股絞繩作琴弦的五弦琴。後來「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下徵七弦,總會樞極」,最終確立了七弦琴的形制。
注釋:
「宓」發音有fú和mì。讀作mì音時是安靜的意思。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因此讀fú。
琴的尺寸折合現在大概是長122cm,寬20cm,厚6cm。
琴弦定音從最低的一弦開始依次是宮、商、角、徵、羽,對應當代的唱名就是do、re、mi、sol、la(中國民族調式的五個正音),「少宮、少商」就是高八度的宮音和商音,第六和第七弦也分別稱為文弦和武弦。
四、漢代古琴的形制
在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古琴,1973年12月出土的實物觀察和測定如下:
長81.5釐米,高13.3釐米,寬12-12.6釐米,音箱長51.1釐米。
半箱分體式(有一半的音箱),通體素麵,外表髹黑漆。
琴面圓且鼓,無徽(「徽」在後世古琴中是用來標註泛音位置的,鑲嵌在面板上,共有13個),底平,尾板上翹。
音箱表面,首端橫亙一嶽山,嶽山右側7個弦孔。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琴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琴,是我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五、西域樂器琵琶的傳入
秦漢時期中原本土音樂文化不斷發展、樂器種類不斷增加,與此同時,漢與西域及周邊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最初流行的漢琵琶。
琵琶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西漢細君公主下嫁烏孫王時,樂供製作了琵琶;最早記載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自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最早寫為「枇杷」或「批把」,後依據多數樂器的總稱「琴」子有雙王在上,因此逐漸寫為「琵琶」)。另一是漢末修築長城的百姓將鞀鼓(後世的撥浪鼓)裝上琴弦改制而成。兩種說法都難以考證。琵琶的演奏方法,外形都與當時傳統樂器的姿勢相差很遠,所以琵琶最早可能是遊牧民族在馬上演奏的樂器,後來在漢初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到南北朝時期,已經完全融入中國文化,被視為中原傳統樂器,稱之為「秦琵琶」。漢琵琶的形制見於晉代傅玄的《琵琶賦·序》中:「……今觀其器,中虛外實,天地之象也;盤圓柄直,陰陽之序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法四時也。」通過上文可知,當時的琵琶有中空的圓形音箱作為琴體,直的琴柄上有12個品,裝有四根象徵著四季的琴弦。因此,最初在漢代流行的琵琶與當代的彈撥樂器阮是形制極為接近的,那麼為何它從「秦漢子」、「秦琵琶」更名為阮了呢?這就歸功於晉代善於彈奏秦琵琶的一位高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鹹其人了。
晉代阮鹹善彈琵琶,唐以後將之稱為「阮鹹」,就是今天所見的「阮」。
欲知更多華夏器樂與樂器知識,請點擊下文連結:
春秋戰國的器樂與樂器
西周的器樂與樂器
商代的器樂與樂器
遠古的樂器及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