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了解臺灣的人都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是臺灣的歷史軸線。當初的艋舺就是如今的萬華,對於外地遊客來說,艋舺只存在於電影中,又亦或是「艋舺龍山寺」
其實,從龍山寺出來往左手邊走幾百米,您就能發現不一樣的臺北,那就是剝皮寮老街。外面人聲鼎沸,車來車往,這裡卻安靜得似是世外桃源。原來的剝皮寮是臺北市井生活的一處縮影,現在經過整修改造,剝皮寮已經不再住人,成了純粹的一處景點。不過,從一些屋子窗戶貼著的斑駁窗花上,還是能隱約感覺到這裡曾經的煙火氣息。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改建後的店面以及臺灣光復後改建的樣貌,可以說,它的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作為艋舺地區唯一留下的清代漢人街道,熱映的臺灣電影《艋舺》中,趙又廷、阮經天等黑幫少年風行的地方,就是在剝皮寮老街取景拍攝。相比剝皮寮老街的安靜與寥寂,迪化街可謂生活氣息濃厚、市井味十足。迪化街是臺北保存得最完整也最具意義的老街,街上的建築有閩南、洋樓、現代主義、巴洛克式的特色,初建於1850年代。昔日的迪化街指的是大稻埕中心地,因為以前海運來的貨品都要經過大稻埕碼頭,再從迪化街運到其他地點,所以迪化街曾是臺灣北部的商品交易中心,目前,迪化街上依然可以遠遠望見「大稻埕戲院」幾個大字,可是這裡早已經沒戲可看了,偶爾來訪古的人大多失望而歸。
在政府的規劃下,如今的迪化街已經變成年貨大街,過年時總是湧入大量的人潮購買年貨,據說,買年貨時光是在此試吃就快要吃到飽了。
喜歡布藝的朋友在這也能找到樂趣,附近的永樂市場有大型布市,各式質感精緻的花樣布匹,本地或進口的紡織品,還有旁邊巷弄裡各種衣物,周邊零件、配件、蕾絲、繡花都一應具全,吸引著許多時尚設計的藝術家到此尋寶。
此外,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也是吸引許多人潮的另一個景點。
應該說,濃濃的早年臺灣文化,在這裡依然還是看得到。香火鼎盛的廟街,親切的店家老闆,永遠透露著臺灣市集的傳統和歷史。
深坑老街位於山青水綠的新北市深坑區,景色優美,從臺北過去也十分便捷。近年來深坑豆腐遠近馳名,吸引了眾多遊客來訪。老街口的百年茄苳和樟樹,是這裡著名的地標!
經過整建後的老街,洋溢著古風,清晨漫步在無人過往的石板路上,張開雙臂,深吸一口氣,您會有一種「世界都是我的」滿足感!
深坑以豆腐知名,到了深坑老街,當然不能錯過這兒林林總總的豆腐料理,紅燒豆腐、豆腐羹、糖醋魚這深坑三寶一定要試試看。與豆腐並稱「深坑四寶」的綠竹筍、黑豬肉、文山包種茶都可以嘗嘗看哦!
當然,逛累了您不妨來一盒豆腐冰淇淋,口味很多哦
如果您有「選擇困難症」,那就黑芝麻味的就好了,純純的豆汁味和黑芝麻的濃香交織在一起,一定會讓您忍不住點讚!
歲月流轉變遷,燒窯從最初的繁榮到沒落又到再度復興,鶯歌的寶物已經不只是古早建築和美味小吃而已,還有默默燒窯的藝術家們。來到鶯歌,不妨隨處走走看看,挑選幾個合您品味的陶瓷器,那很可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寶物,值得永遠珍藏。
當然,如果您想一舉兩得,既不想花錢,又想帶回一件瓷器做紀念,那就在鶯歌陶瓷老街吃碗麵吧
喜歡玩陶的人,在這裡也可以親手燒制一件專屬於自己的作品帶回家,此外,如果您想了解關於陶瓷的前世今生,也可以去附近的陶瓷博物館轉轉。
雖然老建築不再,老街市集仍如百年前一般興盛,金山早市依舊保持著傳統趕集的方式,在市集裡可依不同的產期買到本地特有的紅心地瓜、芋頭、茭白筍等蔬菜。
當然,愛吃辣的「扶蘭人」在這也能找到存在感,這是臺灣為數不多的「有辣味」的攤點。有意思的是,老闆娘的老公目前正在張家界當「包工頭」呢,她也曾幾次前往張家界探親。
說到吃,金山老街鴨肉遠近聞名,不過攤點和座位之間隔著多個店面,要吃鴨肉,得先佔好位子再去點餐,而且自己還得當端菜的「店小二」,這樣的端菜文化也成為金山老街的一大「奇景」。
近幾年,金山大力發展旅遊,經過完善的保存規劃,老街上的觀光徒步區鋪設了雕有金包裡老街特色的排水溝蓋,創意的小巧思希望給大家更多驚喜,也能重溫過去的繁華風貌,細細品味這深具古早味的老街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