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雕金的技藝!毛雕、魚子地、片雕……

2021-02-16 珠寶碼頭
戳藍字珠寶碼頭」關注我們哦!

作者:郭順

免責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人類使用金屬的歷史已經有很久,這其中涉及到的技巧· 材料 · 工序,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日本雕金的知識。雕金顧名思義,手法以雕刻為主。一柄錘一支鏨,敲敲打打,叮叮噹噹,無論是立體寫實的高象嵌,還是平面寫意的平象嵌;細到毛流葉脈,大到山水世界,都可以籍著匠人的手眼,在金屬表面上自由表達。雕金的起源很早,大約在古墳時代(3世紀中期-7世紀)已經存在了。比如奈良縣斑鳩町的藤木古墳(6世紀),在1988年開館調查時就發現了技術相當發達的金銅製雕金馬具一副。其餘古墳中也陸續出土有帶裝飾的甲冑·刀劍等物品,花樣多為蔓草紋,也有做成雙鳥銜玉狀的透雕鍍金製品,此時的雕金技術主要以武器和實用器具為對象。

藤木古墳金銅雕金殘片

東京國立博物館 法隆寺寶物館 灌頂幡 飛天

到欽明 · 推古 · 聖德太子三代相續在日本推廣佛教的時期,雕金工藝迅速的佔領了佛教美術品這一地盤,舉凡佛像 · 光背 · 法器佛具一類,都加以精巧的裝飾。譬如法隆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法隆寺

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

法隆寺金堂釋迦三尊 光背細節

      

此時雕金工藝中最基礎也是最深奧的技法「毛彫り」已經誕生了,法隆寺寺寶中不乏運用到毛雕技術的蔓草及天女紋樣。

所謂毛雕,就是用鏨敲刻出線狀痕跡的基礎技法,運用得當的話,可以逼真的表現出動物的毛流,人物的鬚髮。

但是越簡單的技巧越難運用自如,如何讓鏨和線如臂指使可以說是金工職人畢生的課題,正所謂「雕金始於毛雕,終於毛雕」。

毛雕的另一件代表作可以參考東大寺的奈良大佛。雖然本體兩度遭遇戰亂,今天看到的大佛已經是幾經修復過後的樣子了,但佛像座下的蓮臺很幸運,還保留著幾分聖武天皇發願造像時的狀態。蓮臺的花瓣上今天仍然能夠看到用毛雕手法刻畫出的諸佛世界,另外東大寺二月堂本尊的光背用到的也是同樣的技巧。可以想見東大寺初建時,必然處處都用盡雕金的巧思,極盡華美之能事。

大仏殿內部の「大仏蓮弁(蓮華蔵世界図)」

隨著技術和審美的發展,蹴雕 · 魚子地 · 地雕 · 高肉雕 · 片雕等等雕刻技法漸次出現,但是毛雕並不因為簡單而被捨棄。可以說直到江戶中期片雕風靡之前,毛雕都是金屬平面表現手法的不二選擇。

      

雕金的技法區別可以說九成是鏨的區別,不同的鏨會留下不同的刻痕,得到的效果也就完全不同。完成一件複雜的作品往往需要交替使用數十乃至上百支鏨,在什麼地方用哪一支,那就要看匠人的手藝和經驗了。

毛雕用到的鏨主要有兩種。鏨頭呈三角形的「毛雕鏨」和像指甲一樣鏨頭呈圓弧狀的「丸毛雕鏨/甲鋤鏨」。毛雕鏨的刻痕截面是凹陷的V形線,鋒利明快;丸毛雕鏨的刻痕截面則是半圓形的弧線,觸目柔和,善於表現圓潤的氣氛。在這個基礎上又有鏨身略帶弧線或者曲度的特殊鏨,用於細微處或轉角處的刻畫。

毛雕和片雕用的鏨是不同的。片雕鏨呈レ字形,鏨頭一側垂直一側傾斜,敲入底金時隨著深淺和角度的不同,會留下有如水墨畫中筆腹擦紙暈染一樣,粗細自如的刻跡。而毛雕鏨則專以細緻統一為事,一根一根,一縷一縷,純是匠人用歲月練成的線條。然而毛雕構成畫面的線條如果過於纖細單一,則畫面會流於寡淡空白,失之雍容莊重。為了填補毛雕留下的空白畫面,奈良末期開始出現了「魚々子」。



即在畫面空白處用特殊的鏨打出如同魚子般成片的圓點狀起伏,起到填充背景空間的視覺效果。

有魚子地填充後,毛雕畫面單調的缺點得以大大改善,畫面立刻變得立體生動了起來,實屬雕金裝飾歷史上的一大進步。

護國寺 金銅獅子唐草文缽


魚子地也要用到特殊的鏨,鏨頭向內凹陷,一錘一個點,一錘一個點,製作過程看著非常強迫症友好。





與此同時,另一種雕金技法——「蹴り彫り」也逐漸時興了起來。蹴雕的鏨頭呈四方形,使用時將其斜斜的抵在地金上,用錘擊打,鏨要拿的輕而略浮起,好充分利用擊打鏨身時的反彈力道,像輕踢一樣刻畫。落下的刻痕呈△形,每打一下就把鏨往前移動約0.5個單位,最終形成由許多△形刻痕連續而成的線畫。

蹴雕也是線刻的一種,但用力的強弱,線條的粗細,都有了調整的餘地,觀賞趣味勝於毛雕。

這龍図三所物 波文地高雕 

後藤祐乗





「高肉彫り」—在地金板的正反面應需要敲出凸起或凹陷表現立體感,是常用在目貫或者帶留上的手法,好處在於逼真且輕便。

也可以用更厚的地金板,像作木雕一樣切削成型,這樣的手法叫「地彫り」或「鋤彫り」。又或者在地金上鑿出溝槽,嵌入別的有色金屬,這叫「象嵌」,給單色的雕金增加了多色配合的趣味。象嵌又分嵌片與地金齊平的平象嵌·布目象嵌;嵌片高出地金,效果有如浮雕的高象嵌等數種作法。

雕金工藝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歷經了纖細優美的透雕與毛雕(古墳—平安),華美多變的的蹴雕、魚子地、打出雕、高肉彫、象嵌(鎌倉—室町),最終在江戶時期達到了頂峰。江戶工藝之花——片切雕,終於登上了舞臺。

海鷹圖  鐔

春曙堂 巖本昆寬

十九世紀





所謂「片切雕」,公認由橫谷宗珉創始,是一種在金屬表面模仿墨筆書畫的雕金技巧。特徵在於能如墨筆繪畫一般用刻痕表現筆意,既是雕刻也如繪畫,有素雅風流的趣味。

橫谷宗珉,寬文十年(1670)出生於京都,是江戶中期專精刀裝具的金工師。他的父親橫谷宗與也是一名雕金匠人,依附於後藤家門下,專事製作雕金作品的粗稿雛形。如無意外,宗珉原本也應該追隨父親的腳步,作為後藤家門下的一名普通匠人,度過安穩平淡的一生。


當時的後藤家在經過數百年傳承後,無論是在技巧方面還是題材方面,都陷入了故步自封,日漸僵硬的怪圈。

宗珉卻有著年輕人的才氣和不羈,無論是生活還是創作,都不願意被舊習約束。在辭去了幕府御用雕金師的職位之後,他縱情于吉原遊郭,在那裡認識了當時江戶城中最大的「藝術沙龍」主持人——兼具畫家•俳人•金工師•漆藝師等種種身份的奇人:英一蝶。

工藝欲新,設計先行。隨著與沙龍中文人畫家的接觸,宗珉仿佛打開了一扇創作路上的新大門。與多年以來使用固定的底稿,固定的手法表現不同,該用什麼技法在金屬上表現這些人自由大膽的藝術風格成了宗珉新的大課題。他最終得出的答案,就是片切雕。

宗珉棄立體的打出雕而取平面的線,他從線刻的代表性技法——毛雕入手,設計了一種新的鏨來刻畫心中獨一無二的線條。這種鏨如今稱作片切雕鏨,鏨頭呈レ型。

入刀時隨著鏨的角度不同,線條粗細自由隨心,能還原出水墨畫中毛筆側腹暈染的效果。成品看去有種「金耶紙耶,雕耶畫耶,觀者竟不能辨」的新鮮趣味,能最大限度還原底本的畫面。這樣的風格在江戶的文人及武士中,以庶民為中心迅速的流行了起來。時人相對於後藤家的「家雕」,給這種風格取名為「町雕」,即在「町」(市井)中流行的風格。

片切彫鏨

洋彫り

片切雕,委實是江戶中期到明治時期,金工最後的絕唱之花,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兒。

相關焦點

  • 山子雕,利用率最高的玉雕技藝
    玉雕技藝博大精深,雕刻手法眾多,其中不乏一些絕技比如:鏈子雕、薄胎器皿、鏤空雕等等,今天咱們要說的是玉料利用率最高的一種雕刻手法
  • 雕金的材質-日本金工基礎知識(四)
    這一章介紹一下日本金工中常用到的材質,先介紹個概念,一般選用某種材質作為地板或者基礎金屬,都稱為「某某地」,比如鐵地、赤銅地、真輸地
  • 絕色漆器——鎌倉雕
    神奈川縣立鎌倉高校是動漫《灌籃高手》裡陵南高中的原型,鎌倉也是「湘北籃球隊」的取景地。那裡有櫻木向晴子揮手的鐵道口,有流川楓騎車經過的海岸線,還有"神奈川縣立陵南高等學校」,讓無數少年為之魂牽夢縈。其實,鎌倉還因為一項流傳千年的技藝而聞名世界,那光彩奪目、溫潤如玉的木雕被冠以她的名字——鎌倉雕。
  • 泉州漆線雕
    泉州漆線雕技藝原為佛雕技藝的裝飾工序之一,迄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泉州漆線雕最為出名。永春縣仙洞山真寶殿偏殿祀奉著一尊隋代古佛"毗廬遮那佛",佛像的衣襟、袖口上就飾有精美的漆線雕。清嘉慶元年(1796),著名的安海"廬山國"佛雕祖鋪第三代傳人邱朝鳳、丘朝攀應臺灣鹿港龍山寺之聘,攜眷入臺飾雕菩薩佛像,在海峽東岸傳播閩南佛雕、漆線雕技藝。
  • 【南京泰禾金尊府】匠說地雕 | 以刀為筆,雕琢華美
    金尊府帝王之洲地雕,汲取故宮雲龍大石雕精髓,採用與故宮同源的北京房山漢白玉,專程邀請曲陽雕刻工匠,使用斧鑿、拋光片、雕塑刀等幾十種工具,輔以祥雲瑞彩、山水、雕花等元素,耗時一年多,方才打造而成,圖案精緻細膩、氣韻生動,具有鮮明生動的藝術特色。
  • 首飾雕蠟工藝
    >地 址:上海市徐匯區斜土路2600號海高大廈707室課程簡介:首飾雕蠟工藝是一種更實效,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製作工藝。本課程教授首飾雕蠟工藝的完整流程:實際製作技法、工藝特性、實踐經驗。學員能通過這些技法的理論學習,配合動手操作,充分掌握雕蠟的主要技法。
  • 漆器工藝篇 漆線雕
    作者採用天然大漆脫胎漆器球形瓶身為載體,以蔡氏漆線雕技藝所擅長的線條技藝,淋漓盡致地表觀出遊龍的起伏轉折。金龍遊走的體態生動有型,粗細對比之下龍頭更顯蒼勁威武,具精、氣、神、韻高度統一的藝術效果。龍體金鱗,鬃纖畢觀,粗線渾圓飽滿,細線遊行無礙,藏頭收尾不知起止。作品純手工製作,細節表觀絲絲入扣,整體和諧統一,極富美感,充分表達了蔡氏漆線雕藝術特有的精緻高貴典雅的藝術風格。
  • 30件明清極品角雕,精美!
    而今犀牛屬於 瀕危保護動物,犀角不可能再被用作角雕材料,犀牛角雕作為中國古代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已成了絕響。《格古要論》曾記述:犀角出南蕃西蕃,雲南亦有。紋如魚子,謂之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其色黑如漆,黃如粟,上下相透。有通天紋,有重透紋;黑中有黃花,黃中有黑花。古雲通犀,此二等佳貴。有側透者,黃中有黑花,此等次之。
  • 雕齒獸
    雕齒獸(Glyptodon) 是一種從化石中發現的犰狳狀食草哺乳動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間的南美洲包括從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烏拉圭到巴西一帶。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約30,000-8,500年前)。
  • 「泉州派」佛雕:展現閩南技藝之美
    ——浙平國佛雕。一入門,便可見不足兩米見方的工作檯上擺滿神態各異的佛雕,有慈眉善目的觀世音,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 陳添友是「浙平國」佛雕入閩後的第四代傳承人。據介紹,陳添友的祖父陳成發祖籍浙江平陽,祖祖輩輩從事佛雕刻和裝鑾工藝。清末民初,移居古厝村,行雕於泉州,晚年便在古厝村設鋪,為永記搖籃血地,便將店鋪命名為「浙平國」。
  • 魂牽夢縈國之瑰寶——漆線雕工藝
    漆線雕系中國民間藝術瑰寶,歷史悠久,聞名遐爾。自唐代彩塑興盛以來,漆線雕工藝便被應用於佛像裝飾。因其做工精細雅致,形象逼真生-風格古樸莊重,畫面栩栩如生,堪稱藝苑奇葩,中國一絕。漆線雕對手工作品的創作設計而言,雕塑是首要的,但就漆線雕藝術的特殊美感而言,漆線裝飾的技藝才是關鍵,因而這道工序成了它的工藝名稱,逐漸成了它的產品名:漆線雕。
  • 角雕丨牛角上的藝術
    角雕工藝品指的是以獸角為原料加工雕刻的工藝品。據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利用獸角製作各種生活器具。因為傳說犀牛角有闢邪解毒的功效,角雕技藝因此受到了宮廷的重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哈爾濱角雕是進入20世紀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它與瀋陽羽畫、大連貝雕、濟南油畫並稱為牆上綻放的「四大花蕾」。哈爾濱角雕工藝是以黃牛角為原料,借鑑玉雕、牙雕的工藝手法,但工序更為複雜。
  • 蛇雕之猛
    它,就是蛇雕。蛇雕之所以能抓蛇吃,得益於它特殊的身體結構。它的跗蹠上覆蓋著堅硬的鱗片,像是一幅作戰的鎧甲,那蛇的小毒牙根本拿它沒辦法。它的身體上長著豐厚的羽毛,即使毒蛇咬到身上,蛇的毒牙也沒辦法傷到皮膚。它的腳趾粗而短,能夠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體,使其難以逃脫。它寬大的翅膀強勁有力,能很好地幫助它保持姿勢。有了這些「殺手鐧」,才敢大大方方地捕蛇吃。
  • 宛如鐵甲戰車的巨型犰狳——雕齒獸
    毛犰狳這就是犰狳(qiú yú),可可愛愛,奇奇怪怪,少數幾種有鎧甲保護的哺乳動物。不同於穿山甲的是,它們的鎧甲是分體式的,而穿山甲的鎧甲是套連體衣。粉毛犰狳但是,遠在更新世(距今250萬年~1.2萬年),犰狳的祖先就已廣泛分布在美洲大陸。那時的犰狳遠沒有現在這麼煩惱。
  • 孔子家鄉的楷樹與楷雕
    □戴永夏  2007年12月30日上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偕夫人來到孔子的家鄉曲阜遊覽,得到當地政府贈送的兩件珍貴禮物  曲阜楷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造型、紋飾、構圖、刀法等方面,它既有傳統的風格和曲阜本身的特點,又能博採眾長,將各種技藝總括於一身,形成獨具特色的雕刻工藝。它的傳統產品,主要是楷木手杖和如意。因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絲,不暴折,木紋直,色成金黃。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稍加雕琢,就成古雅耐用的手杖。用楷木刻制如意,玲瓏剔透,花紋如絲而不斷。
  • 世界上最大的雕——食猿雕
    食猿雕:也稱作菲律賓雕。體型大,體長91釐米,翼展200-250釐米,體重6500克,壽命30年。食猿雕是一種大型的猛禽,翼展可以達到2.5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鷹類,食猿雕主要的食物來源是猴子,所以有「食猴鷹」之稱。
  • 雕蠟製作課程
    相對金工來說,雕蠟的可塑性高,蠟雕作品可以表現豐富的造型,更容易表現出作者想要的層次與細節,亦方寸之間盡顯百工...課程內容:雕蠟的起源雕蠟工具的講解與使用蠟材的種類與基本性質安全規範1,減法雕刻(蠟片平面鏤空雕刻)2,加法雕刻(蠟片平面浮雕)3,圈戒雕刻(蠟雕戒指)4,蠟雕主石鑲嵌5,立體雕刻(動物,植物等)7,失蠟鑄造法(芥子緣自主鑄造廠將親自為學生講解
  • 餘春洲:匠心雕木
    我們從小就生長在這種氛圍之下,自然而然地會喜歡上根雕行業。  初出木雕 巧遇恩師餘春洲與師傅潘發清  福建省技能大師 餘春洲:我16歲就開始從藝了,曾經在上街雕豹子這個題材。也是因為雕刻金錢豹,才結識了恩師潘發清。講出來還有一段故事。
  • 陸子岡巧雕美玉
    陸子岡巧雕美玉      話說明朝嘉靖年間,西北邊疆和闐貢獻朝廷美玉一塊。此玉長三寸有餘,寬,厚各寸半,通體白如雪,滑如冰,膩如凝脂,無絲毫瑕疵。本來已是玉中極品,偏偏在兩端又生出姆指大的兩塊紅斑,鮮紅奪目,恰像兩朵紅梅綻放在皚皚白雪之中。
  • 廈門漆線雕技藝
    漆線雕工藝關注線條的審美特質,形態豐富多變,在創作中隨心所欲而達到極高境界,中國工藝美術中的線條美在這裡得到升華。漆線雕工藝是古代佛像雕塑藝術的遺脈,受宋元線雕工藝特別是瀝粉和泥線雕的啟發而産生。它形成於明末清初,至晚清時逐漸成熟,在廈門地區的發展與民間宗教的興盛及神佛雕塑行業的繁榮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