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上海市經信委(時間截至2020年3月,後續園區土地供需或有變化,特此說明。)
調研園區:碳谷綠灣產業園
調研時間:2020年7月24日
這次調研的特色園區是地處金山區的碳谷綠灣產業園。
碳谷綠灣,是一個略帶詩意的化工園區。上海金山第二工業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相田給我們做了解釋,碳谷的碳取自有機化學之碳鏈的碳,因為整個園區裡絕大多數產品和碳有關。綠灣很顯然是綠色發展之意。這個名字很恰當地概括了這個園區目前的特點和發展目標。
不過,上海都市經濟發達,高新產業富集,同時又是寸土寸金的國際大都市,似乎與傳統的化工產業越來越不匹配。那麼,上海為何要在金山區發展溢出效應較差的化工產業,這是調研組的一個疑問。
化工園區如何成為「綠灣」碳谷綠灣產業園位於上海金山區,隸屬於金山第二工業區,規劃面積8.58平方公裡,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研發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
已落戶的代表性企業有德國BASF、美國Huntsman、瑞士Clariant、日本三井化學、花王等。
過去這些年,人們談及金山,都是一個化工的印象。王相田表示,化工並不一定意味著汙染,去年園區被工信部授予國家級綠色示範園區。金山第二工業區產業綠色化已經成為趨勢,目前園區的汙水處理達到了一級A的排放標準。此外,園區建了6個基站來檢測空氣指標,原來的空氣 VOC(易揮發的有機物質)指標是350,經過治理改進,今年上半年金山的VOC達到了90,平均能夠保持在100-110。而世界上最頂尖的園區如德國的路德維希化工園區的VOC大概是96。其實即便市區環境中,因為汽車尾氣排放等因素,VOC也會達到50左右。
據王相田介紹,這源於工廠無組織排放的改變。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低沸點溶劑和化合物常溫或加熱的情況下,很容易揮發出來到大氣中。現在通過加裝回收裝置等手段,大量回收揮發性的化工氣體,使得情況得以改觀。以塗料廠為例,每年回收率低的可以達到90%,回收率高的能達到95%以上。
園區產業優勢 至2025年,園區內要形成節能環保、綠色材料和生物醫藥三業並舉,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的「3+1」產業格局,規模產值將達到500億元。
其中醫藥產業意義重大,之前張江很多藥企由於生產空間缺失,不得已出走上海,碳谷綠灣開始承接市區的一些醫藥生產項目,譬如上藥集團的高端精品原料藥的生產,還有一些生物項目入駐。目前園區已經對接了一些在浦東完成前期研發,產品成熟的企業到這裡設廠。
但是相比周邊的江浙園區,碳谷的承載空間相對逼仄。同時在畝產目標的限定下,招商過程中園區有著相對較高的標準。據介紹,碳谷綠灣企業入駐的最低要求是每畝貢獻100萬元稅收,地價為每畝130萬元。「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企業是很好的企業,要求非常高了,這就要剔除那些資質不佳,奔著炒地皮而來的企業。」 王相田說。
上海園區相比周邊區域,這裡的成本高出一截,王相田認為之所以企業願意來這裡,最關鍵的是看中上海的人才優勢。很多轉移出去的企業都遇到了人才困境,即便那邊的園區給了很多優惠,但是找不到人才,最後不得不搬到上海。「這裡不論是找高水平的博士,還是和高水平高校合作都很容易。」
其二是海外貿易的窗口優勢,那些經營海外市場的企業,在這裡可以獲得便利的出海條件。碳谷綠灣產業園周邊共有7條高速公路,G15和S4高速口位於園區內,關鍵是園區距離浦東和虹橋國際機場約60公裡、距離洋山港約70公裡。海外客戶很方便在園區從事海外貿易。
其三是上海的融資優勢,由於化工項目需要巨大的資金,一些地方銀行無法支撐巨額資金需求,「我曾服務過一個新疆企業,它的技術很好,但在新疆貸不到所需的資金,它要50億資金,即便四大行的地方分行業也沒有那麼多資金。最後這家企業不得不到上海來,很快解決了資金問題。」
此外這裡有原材料優勢,王相田舉例說,國內最大的聚氨酯製造企業萬華化學集團和浙江華峰的入駐就是因為靠近聚氨酯原材料生產的大型化工企業,獲取原料較為便利。
但是談及金山吸引人才的條件,王相田提出自己的意見,「相對於中心城區,金山的交通、教育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這不是金山財政可以獨立解決的,還需要市裡給予更大支持,才能發揮出上海的人才優勢對金山的輻射效應。」
言及園區發展的短板,王相田認為園區最大的限制,還是面積偏小。這個園區面積只有8.58平方公裡,扣掉公共道路之類的公共設施就只剩6平方公裡。
工學博士王相田在多年前曾經寫過一篇化工園區發展的文章,文中提出,一個化工園區的規模不能低於10平方公裡,最理想的規模是達到30平方公裡。
這也是當年的上海化學工業局圍海造地時規劃了29.4平方公裡的原因。因為只有園區達到了適度的規模,才能做好配套。
王相田一直想為園區配套一個公共研發平臺,同時為企業提供孵化服務,但是由於空間受限,企業用戶規模太小,一直未能如願。甚至有些地方的交通也不能很好地解決。譬如有幾個企業提出缺公共運輸,王相田只能為他們安裝充電樁,配置一臺依維柯用來通勤服務。「要是規模足夠,我們就可以直接開通一路公交。甚至設置一些必要的生活配套,譬如超市之類。」王相田說。
更為關鍵的是,化工企業有較多的土地需求。化工行業有個特點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其中的關鍵就是化工原料波動劇烈,很多企業有存儲原料的需求。「如果在市區,這面積不算小了,但我們是製造業,是第二產業,不是第三產業,需要的空間要相對大一些。」王相田說。
上海需要重化工產業嗎金山區的規劃中的確是以第二產業為重,2019年9月20日通過並發布的
《上海市金山區產業指導目錄和布局指南(2019版)》,強調金山堅持發展化工一業特強,其中如此表述:深入實施「兩業並舉、智造強區」發展戰略,在堅持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區發展高端化工的基礎上,結合各鎮(工業區)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功能配套等情況,圍繞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位造業,加快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
重化工這種缺少正外部性的產業,除去產業本身的貢獻,對於上海的土地財富效應幾乎沒有正面貢獻。同時上海對於各種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有強大吸引力,為何不對重化工產業騰籠換鳥,發展更符合上海氣質的產業呢?
王相田表示,這是對上海化工產業的誤解。化工在全世界也是重要的產業,化工產出在全球經濟中佔比大概12%,發達國家中佔比大概15%。德國的化工產業甚至貢獻了其經濟的20%左右。同時化工是很多尖端工業的基礎,譬如半導體、航天航空,國防等戰略產業的重要部件都來自化工材料。基於這個原因,長期以來,化工是對上海貢獻巨大的產業,2019年上海市工業產值大概為3.5萬億,其中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產業產值超5000億。而在金山區,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產業產值佔全區總產值的約一半。
「大家都喜歡高端產業,但是只有效益比較好、創新性比較強的產業才能叫高端產業,很多人不了解化工也屬於高端產業,化工是資本密集、人才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效益非常好。發達國家賺錢的行業,化工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同樣如此。」王相田說。
據王相田介紹,前些年上海化工產值達到5000億,但由於一些環保因素,整個化工產業成為過街老鼠。「那時候確實考慮過對化工產業騰龍換鳥,但是大家忘記了一個事實,上海化工是產業鏈完整、效益又很好的一個大產業。上海化工在全國工業中佔有很大且很重的分量。」上海石化是國家戰略,它對於支撐江浙油氣需求有重要作用,無論運輸半徑還是輻射區域,它都是無法替代的。根據化工行業的規律,一個大型石化項目旁邊必須要有一個精細化工園區為它作配套,提供大化工所需的關鍵材料、催化劑等。
在認識到上海化工的價值之後,2018年上海提出了打響上海精細化工的知名品牌的戰略,這個戰略很快得到印證。
2020年4月2日,金山區發布2019年全年經濟增長數據,金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7.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1%,高於全市GDP增幅1.1個百分點,增速在16個區中排名第一。
碳谷綠灣產業園:產業鏈協調優勢明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改善園區交通配套碳谷綠灣產業園位於金山第二工業區,規劃面積8.58平方公裡,已發展成為生產製造、研發檢測為一體化的專業化工新材料基地。產業園聚焦碳纖維、新材料、節能環保、原料藥等領域,與上海化工區和上海石化形成上下遊產業鏈。
2019年園區實現年產值248.5億元,畝產約583萬元。目前園區已形成了環保塗料、新型助劑、藥物中間體及高分子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已落戶代表性企業包括巴斯夫、亨斯邁、科萊恩、三井化學、花王、中遠關西、立邦、匯得等。園區對標國家綠色及循環經濟園區建設標準,擬打造成為環杭州灣經濟帶先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示範高地,並創建成安全生產、綠色生態的國家級示範園區。
二、發展優勢一是化工品牌集聚優勢。園區內品牌企業眾多,是上海市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經過多年發展,集聚德國BASF、科凱、美國 Huntsman、 S GROUP,瑞士 Clariant、日本三井化學、花王、東曹、帕珂、東邦化學、中遠關西、立邦、香港紫荊花、匯得、群力、赫騰等知名企業,形成了環保塗料新型助劑、藥物中間體及高分子材料等四大產業集群。
二是功能性平臺豐富。園區內包含功能平臺有:專業倉儲、公共實驗室、化學品檢驗檢測、碳纖維研究院等。此外,園區大力發展一體化的循環經濟,將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可持續發展等結合為一體,推動一體化產業鏈建設。園區通過基礎設施共用,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廢棄物排放,同時也大幅削減了企業運營成本。
三是產業鏈協同優勢。金山碳谷綠灣在成立之初就與上海化工區和上海石化有著緊密聯繫,以兩大上遊化工原料為主,園區利用上海化工區和上海石化的原料供應發展下遊精細化工產業。園區的表面活性劑企業布局均靠近上海石化,其重要原料環氧乙烷由上海石化管道提供,園區的氫氣、氮氣等工業氣體均由上海石化通過管道提供。園區的企業亨斯邁在園區生產TPU等產品,原料MDI等是由上海化工區的亨斯邁提供。
三、存在問題一是公共服務平臺能級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園區企業仍面臨科研資源共享難和專業性人才供給難的瓶頸。如何通過資源重組,搭建更高能級的公共服務平臺,提升園區產業整體競爭力成為重要課題。
二是載體空間相對不足。金山碳谷綠灣整個面積只有8.58平方公裡,扣除公共道路設施,只有6平方公裡,難以形成經濟規模,這也導致了園區進一步發展被制約。現階段,隨著園區入駐企業不斷增加,產業發展空間載體不足、新增用地難度大。
三是配套交通設施有待完善。受到區位本身的地理條件以及現有資源約束,園區內部的工作人員上下班的交通不便,園區內部交通和對外交通需要進一步建設完善。
四、未來發展建議未來園區將依託上海化工區和上海石化上遊化工原料,在杭州灣北岸形成完整的化工產業鏈,打造國內綠色節能、安全和諧的示範園區,不斷提升碳谷綠灣產業園區品牌價值。
一是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借鑑發達國家化工園區環境管理經驗,鼓勵園區與入園企業和其他社會投資主體共同籌措資金,建設技術交流與服務共享平臺,促進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堅持以企業為主、政府指導和推動的原則,提高運作效率。園區周邊以華東理工大學為代表的高校眾多,通過搭建合作平臺,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產學研服務體系,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二是進一步優化園區載體空間布局。園區應加強合理利用空間布局,在有限的區域內,良好利用土地資源進行整合,發揮園區的組織與領導能力。
三是積極改善園區交通配套。積極爭取政府支持,開設定時定點的上下班車接送園區內員工,增加園區內充電樁布局,為園區內員工提供交通便利。
[本文執筆人:柴宗盛、姜乾之,課題負責人:張俊、李顯波,課題統籌協調:田春玲,課題組成員:張雲偉、柴宗盛、王琳傑、姜乾之、崔園園、戴躍華、張靚。感謝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開發區協會和禮森(中國)產業園區智庫對本次調研的幫助]海報設計:尹惠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