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滿堂
艾葉掛在大門上
出門一望麥兒黃
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處處是端陽
2020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
庚子端陽,如期而至
人們常用「幽默」來形容一個有趣的人,這裡的「幽默」是英語hunmour的英譯詞。在古詩文中,「幽默」通常用來形容安靜無聲的環境。
屈原被流放到了南方後,披散著頭髮行走在江邊,遇到一位老漁夫,漁夫勸他多迎合他人,可以讓自己更順利,可是屈原不願意這麼做,於是寫下《懷沙賦》:「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杳杳,孔靜幽默。」這裡的「幽默」就是形容江邊環境安靜無聲的意思。
這幾句話是屈原內心的獨白:「在草木競萌的夏季,群鳥歡唱,百蟲齊鳴,熱鬧非凡。然而,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裡,我卻要匆匆奔赴南方,怎能不憂傷?」屈原向遠處望去,大自然的風景再美,在他眼裡也只剩下一片迷茫,他心裡憂愁,聽不見鳥語也聽不見蟲鳴,他的世界只剩下靜謐的大地,靜得沒有絲毫聲響。「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到處都是迷茫,到處都是沉默。
《懷沙賦》是屈原懷石跳江前的絕筆之作。五月五日是楚國當地的節日,屈原跳江的時間接近這一天,後人以此來紀念他,這一節日原先的意義卻鮮為人知了。
端陽又叫端午,是中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端午節俗幾經變化,這些端午節俗,大多數寓意著遠離邪穢,祈求安康,其中還有很多表達了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粽子在古代文獻中又被寫作「角黍」,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在南北朝時期,粽子還是夏至日的時令食物,在歷史流轉中,今天,粽子已是端午佳節必備美食。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划龍船時,多有龍船歌助興,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英語中對端午節的翻譯 Dragon Boat Festival 便是從這一風俗中演化而來。
艾草寓意百福,端午前後,人們將艾草綁成一束,插於門楣,期望艾草的香味可以驅除疾病,闢除邪穢。
端午前後多雨潮溼,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確實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
古人在端午節時,還會佩帶精心製作的香囊。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闢穢的功效。
亦有心靈手巧的母親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五色線又叫長命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青、紅、白、黑、黃代表五行五方,有吉祥的寓意。在端午這一天,給孩子手腕、腳腕上拴長命縷,在大雨或洗澡時,解下拋到河裡,希望河水把瘟疫、疾病衝走,以此來表達保安康的美好祝願。
《燕京歲時記》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在端午節,有不少地方的習俗是用雄黃塗抹在小兒額頭上,以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邪。
古人在端午節這天,在門上懸掛好艾草之後,用剩餘的藥草來舉行鬥草比賽。「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纏五絲。」鬥草,又稱鬥百草,也是端午節流行的遊戲。《荊楚歲時記》也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荊楚人並踏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
端午時節,我們不一定把五彩繩系在臂上,把蘭草香囊佩在腰間,但一定要把對健康平安的祈願放入心中,最重要的是,用實際行動支持抗疫工作。我們共同盼望著全球疫情早日結束,人人安康。
關於端午節習俗,你有什麼童年回憶,可與大家分享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截至6月28日中午12點,點讚最高的留言可獲得上海玉佛禪寺「守護」系列平安結一個!
編輯 | 傳逍
圖片 | 網絡
設計 | 演威
責編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