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字雲長,雅號「美髯公」,三國時期人物,與劉備、張飛兩人桃園三結義,之後跟隨劉備徵戰四方,共同打下了蜀國基業,自古以來就是忠、義、勇、烈的代表。但是在三國中與關羽齊名的人物那麼多,為何偏偏就關羽深得人心,逐漸神話,成為與「文聖」孔子並肩的「武聖」呢?
論武力,三國時能與關羽並肩的還有呂布、許諸;論美德,有趙雲、諸葛亮;關羽從武將到武聖,除了自身的原因外,還有一部分因緣際會,與佛、道、儒三大家和歷朝歷代皇帝的推動脫不了關係。
最先將關羽捧上神壇的是佛教。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以小說的誇張描寫手法,為突出關羽的忠義浩然,寫道關羽在玉泉山英魂顯聖,恰逢普淨法師因果點化,結下與佛門的第一縷緣;之後《佛祖統紀》亦有記載,隋朝年間,佛教天台宗開宗法師智顗大師遊歷至玉泉山,入定之中遇關羽魂靈拜見,稱願贈玉泉山與智顗大師建立佛寺。智顗大師感動於關羽相贈之情,回去之後上書隋文帝封關羽為護法迦藍菩薩,並在佛寺中塑造供奉關羽神像,與珈藍菩薩韋陀相對應。
如果說佛教是為關羽塑下了神像,那道教便是更進一步,為關羽渡上了金身。道教《漢天師世家卷之三》記載,北宋崇寧二年,山西解州鹽池大水,採鹽困難,百姓苦不堪言,稅收難交,官員無法,上報宋徽宗。宋徽宗聽聞此事,派人請來道教龍虎山當代天師張繼先解決此事,張天師畫一符於鐵筒,命弟子送入鹽池之中,只聽一陣雷火轟鳴、光亮如晝、雲氣升騰,有一神人斬孽蛟於鹽池之中,水溢得解。宋徽宗問張天師所請何方神人,張天師答曰乃關羽關雲長。宋徽宗大喜,以手中崇寧錢幣為名,進封關羽為「崇寧真君」,並派人於民間立祠供奉。傳說雖然神乎其神,但仔細推敲,其實可以發現這只是宋徽宗和張天師為了宣揚道教和提高道教地位做的一場秀。張天師畫的那道鐵符可能就是一種炸藥,所以才有種種爆裂異相,這對於常年煉丹的道教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而關羽只是其品質恰好符合皇室和道家的政治需要而抬出來的一道門面招牌,可以說是恰逢其會。
到南宋之時,國力漸弱,金國大舉入侵中原,儒道集大成者、理學大家朱熹為了抗擊金國,大力推崇關羽,借漢室正統的名望打擊金國,抨擊金國入侵的不正形象。隨著朱熹的宣揚和時局的需要,同時關羽被羅貫中塑造的夜讀《春秋》的儒將形象完美符合儒家期望,關羽的名望、地位很快被迅速拉高,在民間得到很廣的普及。
時間來到明朝,此時關羽的聲望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峰。文官拜姜太公劉伯溫,武將拜關羽,明朝有狼性,武強文弱,將士大多桀驁,邊境更是時常爆發戰爭,養出一群虎狼之軍。為了維持對軍隊的掌控力,朝廷在軍中大肆宣揚關羽的忠義之道,借忠義這道枷鎖,皇帝把軍隊武力牢牢把持在手中。由上至下,由部隊到民間,處處武祠,大到邊關抗倭,小到山內繳賊,都習慣先到關帝廟拜上一拜,如有功成,自然是增添關羽神威,越傳越廣,越傳越神。明神宗之後更是一旨令下,把關羽封至「關聖帝君」、「伏魔大帝」、「翼漢天尊」之位,徹底脫離人身,成就神位。之後清朝幾位皇帝也是層層加封,令關羽最終達到了幾乎無所不能、有求必應的「武聖」之位,和「文聖」孔子齊名。
關羽作為唯一一個佛、道、儒三家都推崇的人物,既有自身自帶傳奇色彩原因,也是因為時局需要、政治需要、信仰需要,可以說從古至今,也僅此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