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優選雙11折扣不間斷
全年優惠價就在今天
點擊下方圖片快來看看都有啥好貨吧~
《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細節是真的到位
說起抗日題材電視劇中,有一部絕對可稱之為是經典,這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該劇播出後至今,同題材影視劇中,沒有可以超越的。而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全在這幾個字中:細微之處見真章。既然提到細,我們就專門講講《團長》中的鋼盔。
軍人使用頭盔來保護自己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即便是大家認為不是很注重頭部防護的秦軍,實際上在秦陵中也出土了石片頭盔的文物;而現代頭盔的鼻祖其實可追溯到一戰時期,實踐證明,防護性較好的鋼盔可極大地減輕炮彈破片對軍人頭部的殺傷。一戰之後,鋼盔也進入了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但是各大軍閥並不太重視軍人的防護,在他們看來,用錢買一挺機槍,要比給一個連的人裝備鋼盔划算得多,因此當時中國進口的武器雖多,看起來便宜的鋼盔卻沒多少。
上世紀30年代,國府開始向德國大量採購武器裝備,以裝備新式的陸軍師;由於南京政府有著江浙財團的支持,財力還算充裕,因此除了採購攻擊性武器外,德式的鋼盔也進入了採購清單。到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央軍一共裝備了315000頂鋼盔,這就是著名的M35鋼盔。
當時,除了中央軍外,西北軍、兩廣軍隊及部分地方軍裝備有英式的「飛碟盔」;雲南的滇軍部隊則裝備法式的亞德裡安盔。但是請注意,包括中央軍在內,鋼盔做不到100%的裝備率,只有精銳部隊或特殊部隊(如憲兵、警備部隊)才有這個待遇。
全面抗戰初期,「鋼盔部隊」消耗殆盡,因此抗戰中後期,中國軍隊中只有少數鋼盔,一直到了後期美援的到來,才用上了美式鋼盔。很多抗戰劇中,鋼盔成為了國軍部隊的標配,這肯定是不存在的。而《團長》這部劇中,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細微之處見真章。
劇中中國軍隊一共有四種樣式的頭盔,德式鋼盔、英式鋼盔、法式鋼盔和美式鋼盔。德式鋼盔的來源,我們前面說了,劇中這種鋼盔出現得很多,但各部隊的情況不同。
普及率比較高的是虞嘯卿的部隊,當然了虞師座在部下換裝了美式鋼盔之後,自己依然戴著這種盔;其實當時守備在怒江東岸的就是曾經被稱為是「德械師」的36師、87師、88師等部,德式盔的出現用意在此;雖然實際上這幾支部隊當時也已經沒多少鋼盔了。
煩啦之前所在的部隊有部分德式盔,但是普及率並不高;這實際上是德式盔部隊的真實寫照:即隨著部隊的屢屢受創,而德式盔又沒有庫存,只有少部分人還有這種盔。而其他德式盔在炮灰團這幫人入緬作戰大撤退有過出現,這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1942年入緬作戰,雖然沒有名義上的所謂「德械師」,但是其主力第5軍是當時中國唯一配置了大量機械化裝備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前身——陸軍裝甲兵團最初是以德式裝備為核心,因此M35盔的裝備數量很多,有限的庫存也優先補充該部。
遠徵軍潰敗後,不少潰兵戴著德式盔自然符合實情,而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這一時期才有得;
當然,我們也知道龍文章的德式盔也是一直戴了很長時間;炮灰團的重機槍手也一直戴著這種盔。
英式鋼盔本來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就有一定裝備比例,在影片的前期,潰兵中很多是戴著英式頭盔;此外,炮灰團這幫人還從英國人那邊搞來一批軍備,因此英式盔的出現並不難理解。
不過到了後來,只有湖南兵不辣老戴著這種盔,從不辣保留舊步槍的習慣來說,這是個戀舊的人。
劇中法式鋼盔只出現在了「喪門星」的頭上,這種鋼盔是當時滇軍的標誌性裝備。滇軍主力60軍編成後,因清一色的法式武器和鋼盔,軍容極為嚴整,其抵達武漢時還特令繞城,以鼓舞民心士氣。
雖然「喪門星」不是雲南人,但滇軍頭盔的出現也符合常理,因為當時的滇軍除了本省人之外,也有四川和貴州兵;而值得注意的是這恐怕是抗戰時的法式鋼盔第一次在螢屏中出現。
美式鋼盔後期換裝了虞嘯卿部的精銳部隊,炮灰團參加突擊隊的人中也大多有這種鋼盔。
其實這是在體現中國軍隊換裝美械的情況,就當時的真實情況而言,實際還達不到。二戰中,美國的對華援助佔其外援的比例極低,在滇緬公路打通前,實際運到中國國內的美械要依靠駝峰航線來運輸,而且運輸的物資中絕大部分要歸空軍支配。
因此當時集結在雲南地區6個軍的中國遠徵軍,並沒有配備美式鋼盔,甚至連美式武器都沒有配齊。進攻龍陵時,美軍顧問給突擊隊湊了幾十頂鋼盔出來,由此可見這種鋼盔恐怕少量裝備都做不到。不光是國內的遠徵軍如此,即便在中國駐印軍中也不是人人都有美式鋼盔的,這種鋼盔只有新1軍部隊才有,新6軍部隊回國時還都是英式鋼盔;中國軍隊佩戴大量美式鋼盔要到了1945年滇緬路打通之後了。
所以我們前面提到的「《團長》對鋼盔的使用是基本符合歷史實情的」,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就在於此處了。儘管有這些瑕疵,但顯然這部劇在這種小細節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足以對的上「細微之處見真章」的評價。另外,關於《我的團長我的團》這部劇,有必要再多說一點。
有很多人認為,這部劇是歌頌國軍抗戰的,但我想說的是,你要認真看的話,絕對不會得出這個結論。這部劇實際上是揭露國軍抗戰中之所以屢戰屢敗,剖析原因最尖銳的一部影視作品,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兄弟連》,但從立意之深刻、揭露之尖銳來看,《兄弟連》遠不如《團長》。很多人只看到了《團長》中打日本人的一幕,但實際上這部劇展現篇幅更多的是什麼?
是老弱傷兵的無人問津,是嫡系炮灰的親疏有別,是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殘酷現實,是底層犧牲上層得功的黑暗一幕。這些是劇中花很大功夫闡述的,但是翻一翻國軍抗戰史料,甚至不用翻史料,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這些便是國軍在戰場上失利甚多、損失巨大的根源。有人會說,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面對的是日軍的主力部隊,打不過很正常,犧牲大也很正常。
但是捫心自問,如果你作為一名抗戰官兵,面對傷病之後被拋棄不管,軍餉撫恤被長官剋扣,武器發放嫡系優先,己方被圍友軍不動,自己在前方流血無藥,高官在後方倒賣軍資,然後軍功還是某某長官升官的墊腳石,你認為這些都是日本鬼子強大造成的嗎?不要以為這些是危言聳聽,黃埔一期畢業的宋希濂想必大家都知道,遠徵軍第一次滇緬之役失利後,是宋希濂率部前往怒江東岸布防,遏制住日軍進攻勢頭的。宋希濂這麼說過:(作戰失利後)入緬軍的許多部隊長和軍需人員卻是充滿了愉快和歡笑,因為他們可以大撈一把,領來的大批外匯再也無鬚髮給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對他們就愈有利,他們就愈高興。
這個他們自然指的不是普通的抗戰官兵,而是那些腐敗且無能的高級官員了。實事求是地說,抗戰時期,絕大多數普通的基層官兵是無愧於軍人職責的,這一點不用我們強調。但在硬幣的另一面,那些高官們合格的卻沒有多少;而「造成老弱傷兵無人問津,嫡系炮灰親疏有別,友軍有難不動如山,底層犧牲上層享功」的種種,難道不是這些不合格高官造成的?而諷刺的是底層將士的抗日功績,很多時候恰恰就被算到了這些人的頭上,某某名將便是如此得來。
就以《團長》中的南天門一役為例,如果單從作戰本身來說,以龍文章的方案走,最終日本人能消滅,國土能收復,將士們的損失也會小些;但實際上由於唐副師座那些人的存在,龍文章的堅守,反倒成了一筆交易。最後,真正攬功的是唐副師座這些人,而不是損傷殆盡的龍文章們。《團長》中真正給大家展示的是這一幕,而不是像一些淺薄的抗戰劇那樣顯示悲壯的勝利;勝利固然可貴,可知道為什麼失敗,顯然更加重要。因為若沒有深刻認識失敗、研究失敗,那麼必然也不會以最小的代價去贏得勝利。所以,看《團長》,細細品味的話,其實比看一些碼字賺錢的戰史要有體會的多;那些戰史中,軍人只是一個個數字和番號;《團長》給你看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是這一個個的東北人、北平人、上海人、山西人、河北人、湖南人、貴州人、廣東人……在抗戰。
或許,他們的長官對不起他們,但他們對得起軍人的職責,儘管後人提起國軍抗戰大多不會理會這些沒有名字的軍人,他們只是一些人口中的犧牲數字,提到最多的卻是他們的長官,而血淋淋的犧牲數字反倒成了長官們的抗日功績。這一點,其實抗戰後期援助國軍的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史迪威就一直認為中國的士兵都是好樣的,只不過吃不飽,沒有好的武器和訓練,對於國軍上層則是嗤之以鼻;因此史迪威有援助八路軍美械武器的想法。有人說,八路軍消滅的日本人沒有國軍多啊。可是八路軍用什麼樣的資源,打出了什麼樣的戰績?如果當時全國每支軍隊都像八路軍這樣,日本人恐怕也不會佔領大半個中國吧?
八路軍裝備差、補給差,可軍官能和普通戰士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飯,就憑這一點;國軍中任何部隊做不到。而當這支軍隊在短短幾年後可以掌握全國大部分資源的時候,他們將十七國聯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了三八線。這支軍隊的很多士兵都是解放戰士,甚至還有50軍這種整建制起義的原國軍部隊,同樣的兵,在不同的領導下,就是這麼地不一樣。後面這些可能跑題了,大家權且一看,當然了這也只是筆者自己的一家之言,沒打算說服任何人,只不過是一點感慨而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熊熊點兵(ID:XXdianmbing)作者:熊熊之火。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