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墓與倉頡的傳說

2021-02-13 商丘示範區

  在商丘市示範區民安街道李大夫莊村堌堆坡莊(原歸虞城縣古王集鄉管轄)西側,有座立碑於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的古墓——倉頡墓。千百年來,這一帶乃至更大的區域裡流布著倉頡墓與倉頡的傳說。這些傳說雖有神奇色彩,卻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文字的創造者倉頡的敬仰和懷念。

  古倉頡墓的由來

  傳說很古很古的時候,有一年,虞國(春秋時代時的虞城)西部發大水,李大夫莊一帶一片汪洋。一天不知從哪裡漂來一具頭骨,有人將其從水中撈出,幾個先民上前圍觀,見其前額下有四個眼孔,無不驚愕。

  一個高人接過那頭骨,雙手託著仔細端詳,十分肯定地說,這是黃帝史官倉頡的頭骨。倉頡特別了不起,創造了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愚昧年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眾人感佩倉頡的蓋世功德,便虔誠地把那具頭骨安葬在堌堆坡莊西側的一片空地上,堆起高大的墳冢。

  爾後,當地的先民口口相傳,代代相傳,越傳越遠。於是,大家便把這個埋葬倉頡頭骨的大墳頭叫作倉頡墓。

  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可不輕鬆,記載糧食、牲畜的分配,記載祭祀、打仗等重大事情。光憑腦袋記不了,他就想辦法在繩子上打結,小事情挽個小結,大事情挽個大結。日子久了,他自己也鬧不清那些結代表啥了。為此,倉頡十分苦惱。

  一日雪後天晴,倉頡參加集體打獵,走到一個三叉路口時,在前頭的幾個長者爭執起來。一個說,打獵該往東去,那前邊有羊群;一個說,打獵該往西去,那前邊有鹿群;一個說,打獵該往北去,那前邊有幾頭野牛。倉頡一一詢問,都說是根據雪地上留下的動物腳印而認定的。倏地,他眼前一亮,恍然大悟:既然一個腳印能代表一種動物,為什麼不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呢?

  從此,倉頡不再閉門造車,而是帶著助手,進山林,走平原,涉河流,觀察各種動物的蹤跡,考察各類植物的特點,還捕捉日月星辰的變化。邊觀察邊造字,靈感滾滾而來。比如,他看看天上當頭照著的日頭,便畫個圓圈,裡頭點上一點,這便代表「日」字了;又如,他看到河裡起波紋,便畫三條曲線,這就代表「水」字啦;還如,他看到天上的月亮不圓,就畫成月牙形,這就是象形字「月」字的雛形。

  倉頡四隻眼

  倉頡造字實在不容易,常常廢寢忘食。一天太陽稍稍偏西,妻子做好了飯叫他吃,先後叫三四遍,他卻像沒聽見似的,紋絲不動地坐在一張桌子前,凝神琢磨一個筆畫繁多的象形符號。太陽快落啦,妻子又把鍋裡的飯熱了一回,硬是把倉頡叫過來吃。妻子心中有氣,轉身出去,悄悄找了只屎殼郎,放在那個象形符號上來回爬了幾下——想難為難為他。

  倉頡吃罷飯回來,依然坐在桌前,看到那個象形符號筆畫交織,亂如團麻,越發辨別不清了。時間一分一分地溜走,倉頡心急如焚,徹夜未眠,雙目之下竟然生出了兩隻眼睛。這樣,倉頡就成了「四目靈光」的奇人了。於是,各地供奉的倉頡塑像都有了四隻眼睛。

  倉頡認錯

  倉頡造了很多字,黃帝誇獎他,眾人稱讚他,他頭腦慢慢地有點發熱了,自以為很了不起,造字有點馬虎了。黃帝知道了很生氣,便召集幾位老人商量幫助倉頡的辦法。

  有位長者自告奮勇接了這個差使,找到倉頡說,你造了不少字,傳遍天下,可我年邁眼花,有幾個字還糊塗著哩,你給指點指點。倉頡說,是哪幾個字啊?長者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可牛也有四條腿,你造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呢?

  倉頡聽著聽著心裡有點慌了,想起自己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都怪自己粗心啊!

  長者不慌不忙地接著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百裡千裡之遠,本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輕重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摞在一起的「出」字,本該念輕重的「重」字,你反倒教人念成了「出」字,我真鬧不明白了,特意前來向你請教。

  此時,倉頡滿面通紅,連聲說,豈敢豈敢,羞煞我也。接著向長者跪下,承認自己錯了,再也不敢驕傲了,造字再也不敢馬虎了。

  那位長者急忙拉起倉頡,真心誠意地說,你創造了文字,也搜集整理了大伙兒創造的字,功勞實在不小,可千萬不能自滿啊。

  倉頡連連點頭。打這以後,倉頡夾著尾巴做人,造字再也沒有馬虎過,越發得到天下人的敬重。

  倉頡顯靈

  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本是個人,可在老百姓心中,他不是個凡人,而是位聖人。於是春秋兩祭,年年如此。敬著敬著,人們慢慢把他當成神了。誰家要是有了過不去的坎,便到倉頡墓前或倉頡祠裡燒香磕頭,祈求得到保佑和幫助。

  有一年臘月裡,堌堆坡附近的一個農民遇到了難事,便到倉頡墓前磕了仨頭,虔誠地說,我要給兒子娶媳婦,待客需要五張桌子、二十條長凳,保證有借有還。冥冥之中,他仿佛聽到一個聲音:明日天蒙蒙亮來這裡取,記住,你用罷要在天黑之後送還。第二天天剛亮,那農民就帶人來到倉頡墓前,看到滿地擺放的桌凳,都驚喜地說倉王爺真顯靈了。於是,眾人一齊動手把那些桌凳運到那農民家裡。待辦過喜事,那農民如數奉還。其他人知道了,紛紛效法。不知何時,有個私心重的人,在倉頡墓前借了桌凳不還,倉頡很生氣,再也不顯靈了。

                                   來源:《京九晚報》

相關焦點

  • 「三聖」故裡——壽光,這裡流傳著「文聖」倉頡的造字傳說
    傳說創造漢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春色宜人。我們借參觀壽光蔬菜博覽會之機,緬懷憑弔了「文聖」倉頡。這裡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林立,假山湖水相映,倉頡紀念堂就建在園中的湖心島上。紀念堂正殿是身披樹葉、腰捆獸皮、手握所創文字的倉頡聖像。其身後有一神龕,內有倉頡所造二十八字的石刻,四周繪有數幅倉頡造字的傳說故事。
  • 倉頡故裡尋聖蹤
    傳說創造漢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春色宜人。我們借參觀壽光蔬菜博覽會之機,緬懷憑弔了「文聖」倉頡。這裡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林立,假山湖水相映,倉頡紀念堂就建在園中的湖心島上。紀念堂正殿是身披樹葉、腰捆獸皮、手握所創文字的倉頡聖像。其身後有一神龕,內有倉頡所造二十八字的石刻,四周繪有數幅倉頡造字的傳說故事。
  • 東阿印記(5)倉頡墓:古今翰墨師 天下文字祖
    「造字始祖」倉頡畫像碑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遲晨 見習記者 廖偉 東阿報導「黃帝創業垂千古,倉聖造字鬼神驚。」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意蘊豐富,生動形象。傳說倉頡是軒轅黃帝的記事史官,被尊稱為「倉聖」。他創造的文字,結束了遠古刻木結繩記事的歷史,開闢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先河。
  • 倉頡遺蹟會說話
    開封的倉頡墓是全國在漢代以前就有史料記載的四個倉頡古墓之一。開封市城西25公裡有個倉家寨倉頡(祠)(規劃歸中虞縣,村中倉姓自稱倉頡後裔)。       開封市倉頡遺蹟現存古夷門、赤城、倉垣、倉頡墓、倉王廟、造字臺和《倉頡書》等歷史文化遺存。
  • 【壽光故事】「文聖」倉頡與「聖城」壽光有什麼淵源?
    周初在壽光出土倉頡鳥跡書。壽光古有倉頡墓,今有倉頡紀念堂。倉頡現已成為壽光古文化的代表和象徵。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是中國漢文字的創造者。相傳,倉頡「 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
  • 舒曲 || 尋訪倉頡墓
    一大早乘車去地處河南商丘數十裡的倉頡墓,諾大的客車上僅坐著兩名乘客。半道上,那位女乘客下車了,便剩我一個人。車搖搖晃晃地駛出人聲鼎沸,繁華喧鬧的鬧市區,駛過全國有名的商丘農貿市場,駛過圈地設立著無數工廠及商鋪的熱鬧的長街。客車又通過車輛繁忙穿梭的立交橋,駛入一條塵土飛揚的鄉間小道,在一個叫李大夫莊的文化廣場停了下來。我便打問女司機:"倉頡廟怎麼走?"
  • 「全國散文名家壽光行」作品 || 戴永夏《倉頡故裡尋聖蹤》
    傳說創造漢字的「文聖」倉頡、「鹽聖」夙沙氏和「農聖」賈思勰,都誕生在這個地方,所以壽光又稱「聖城」。暮春三月,草長鶯飛,春色宜人。我們借參觀壽光蔬菜博覽會之機,緬懷憑弔了「文聖」倉頡。那天,好客的主人特意安排我們遊覽了位於壽光城南的倉聖公園。這裡綠樹成蔭,花木扶疏,亭臺樓閣林立,假山湖水相映,倉頡紀念堂就建在園中的湖心島上。
  • 倉頡—很古老的傳說
    人們把最高的禮遇給予了黃帝的史官——倉頡。倉頡長相非凡,古書上說他「龍顏四目,生有睿德」。那是五千多年前的一天,走遍名山大川的倉頡,席地而坐,依照星鬥的曲折,山川的走勢,龜背的裂紋,鳥獸的足跡,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在他之前,人們一直用打結的繩子來記載事件,生活在巫術橫行、人鬼混居的混沌之中。「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
  • 【黃河故事】倉頡造字聖人猜
    相傳,我們使用的漢字是一個叫倉頡的人在開封柳園口附近創造的。      自柳園口沿黃河大堤東南行約5公裡,堤腳下有個劉莊村,村北300多米處有倉頡造字臺遺址,臺西北300多米有倉頡墓。此處距開封城北門僅8公裡。      上古時期,有一支華夏族的原始部落軒轅氏,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過著「小國寡民,結繩而治」的生活。
  • 萬世文字之祖千古士儒之師 - 倉頡
    中華文字始祖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
  • 東阿銅城有漢字始祖倉頡墓
    倉頡墓: 記錄倉氏家族與聊城深厚淵源  東阿縣銅城鎮王宗湯村東南方向約1000米,一處微微隆起的高地。高地附近的石碑中可以得知,這裡相傳是史書上記載的倉頡墓地,當地人稱「倉王墳」,埋葬著漢字始祖倉頡,這大概是現在能獲知的倉氏家族與聊城最初的淵源。  聊城華夏倉頡文化學會專家李望塵、王一對倉頡有很多研究和考證。
  • 倉頡,黃土大原上的一抹情懷!
    倉頡,情懷。情懷,倉頡。倉頡不僅僅只是傳說,它是一種生命眷戀的宇宙情懷。《春秋元命苞》記載:「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終葬衙之利鄉亭。」衙之利鄉亭即今白水縣史官村北,與黃帝陵遙遙相望。《荀子·解蔽》說:「古之好書者眾也,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 倉頡造字的故事
    於是,孔子命弟子挖坑築墓,將倉頡的屍骨重新掩埋。附近百姓為紀念倉頡,在其墓前建祠植樹,目前殿前兩株柏樹,蒼勁挺拔,依然鬱鬱蔥蔥。倉頡兩株古柏是漢柏,即檜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倉頡墓的修繕據考證,倉頡祠始建於漢代,在唐朝時擴建,殿內立有倉頡塑像,後來廢棄。直到康熙九年時重修大殿,並重新塑造了倉頡像。
  • 【政協文苑】倉頡 黃土大原上的一抺情懷
    黃帝和倉頡,他們一個始創華夏民族,一個始創鳥跡蟲書。不管是涅槃還是傳說,正是他們拉開了史前期人類文明的序曲。一個個傳說故事、一篇篇神話寓言、一首首詩詞歌賦,在一串串文字的記錄下,也在訴說著倉頡的一抹情懷。倉頡,情懷。情懷,倉頡。倉頡不僅僅只是傳說,它是一種生命眷戀的宇宙情懷。
  • 【開封黃河故事】倉頡文化:黃河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
    關於漢字起源的傳說,有始於結繩說、契刻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漢字神賜的「河圖洛書」說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在開封城東北9.5公裡、黃河大堤外半堤村的東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陵墓,相傳為倉頡陵。9月5日,記者來到倉頡陵,通過對其歷史的了解和專家及當地人的介紹,對倉頡及其造字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 《千秋倉頡廟》文化部長筆下的文祖倉頡
    關於漢字的起源,影響最大的是倉頡造字說。這種傳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的文獻裡,《呂氏春秋·君守》、《荀子·解蔽》、《韓非子·五蠹》都有此說。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為深廣。李斯統一文字時所用的課本,第一句就是「倉頡作書」,所以稱作《倉頡篇》。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則把前人的這些傳說加以吸收整理,正式寫入早期漢字史。
  • 歷史人物|倉頡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又史皇氏,傳其聖誕日為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據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 倉頡廟裡拜倉頡
    傳說中的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是軒轅黃帝的史官。他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受到啟發,創造了28個最基本的象形文字。倉頡因造字開啟了華夏文明之門,被尊稱為「文字聖人」。驅車沿著盤山路前行,遠遠看見一片空曠的黃土地裡矗立著一個大照壁,這就是倉頡廟了。
  • 倉頡聖人
    倉頡,史皇氏,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夜鬼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