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騰訊認證資訊平臺,你想了解的都在這裡!
文化古村—-新陡門【文、圖/湯小玉】
龍港古屬橫陽(即平陽),1981年分縣歸蒼南。據《蒼南交通志》載:橫陽古道三國時期才開始形成,僻居海隅,民少物乏。至宋代,有閩東人為避戰亂不斷遷入,並輸入先進的生產技術,農業、手工業漸次發達。有泥山(今宜山)蜜柑馳名全國,成為貢品;有農村婦女所織的雞鳴布(即江南土布,後來叫筒布兒)開始銷往各地。故有「兩浙咽喉,八閩唇齒」之稱。千年古村新陡門現屬龍港,地處橫陽支江以南,新陡門包括新蘭、陡門、鹹園、磚瓦四個自然村,裡具斑斑駁駁人文積累和遺存。
平瀾義渡
橫陽支江上有平瀾渡,即錢倉渡。原渡南岸是十四都新陡門(現鎮安寺西門口),北岸是錢倉碼頭南岸。創始於宋,曆元明屢次修築。錢倉是千年古鎮,北宋時橫陽古道上出現了錢倉、舥艚、宜山三鎮有史以來的繁榮,眾多商賈、民夫在橫陽古道上穿梭。故平瀾渡是江南垟通往南北港、平陽、瑞安、溫州的必經之渡。據民國平陽縣誌卷八《建置志四》水利下篇: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邑令徐恕斷撥十四都鶴浦的浦西村塗漲田十四畝二分二釐歸入平瀾渡戶,升報取租息以為修船及渡夫工食。乾隆四十五年由裡人吳錫蕃置吳家庫田五畝,並負責管理十餘年。
新平瀾渡(瓦窯頭)
不久,由於管理廢弛,馬道坍塌,此乃津梁要害不可一日無渡。遂有鄉紳陳旭欲整舊渡,卻有人從中作梗,構訟數年,渡被淤泥壅漲,廢也。如此泱泱大江,南北商民過往需泳而遊之,險象環生,鄉人目擊甚急。道光二十五年(1845),裡人李慕韓糾集同族,亟謀興築,遷址擇渡,因土性卑溼,容易塌陷。遂往南遷一裡許,即今瓦窯頭,是顏繆廖祠堂南門(按:此地遠古時代沿海基地隆起時系巖礁,原地質較周圍堅硬,依據蔡聽濤老師用谷歌地圖測試而得,因高出周圍塗漲地一米餘。)即請示知縣梁公公,紳耆也踴躍參與,一時樂善者解囊景從,有慕賢東鄉(平等張家堡)名士楊配籛等及各鄉大眾為此渡出金。「維時鑿石為條,剖巖為塊,牙錯鱗比,錮以蜃灰。」次年,建亭於馬道上,「豎以石柱,繚以垣墉」,以來往者息肩憩足,俾無風雨之慮。光緒四年(1878)歲次戊寅冬月,邑庠生楊維喬再倡建,十四、十五兩都鄉民慷慨輸金,置舟二隻,出示定規,可見當時此渡繁華一面。民國時政府還設平瀾義渡管理委員會,保長兼委員會主任。事之難莫過於治水,如此浩繁工程,歷經無數變遷,卻不乏人為繼之,皆先輩之力,可謂千古盛事矣!
原平瀾渡石碑(現存鎮安寺內)
這段江古時屬鳳江,據蔡聽濤老師從陳高《愚翁墓志銘》和民國《平陽縣誌》裡考證:原埭頭以上至蕭江段原名應是鳳江(或前倉江),蕭江以上稱澧瀆,埭頭至江口才是鰲江,後來才擴大整條為「橫陽江」。如今江邊悠長望不到盡頭的塘埭是鹹豐十一年由於金錢會動亂時,楊配籛力肩厥任,捐金修築兼守御。時過二十九年,楊配籛之子楊鏡清再募集資金修築新陡門至樓浦塘三十餘丈,並修三陽至直浹河塘九十餘丈。
平瀾義渡碑(瓦窯頭民房內)
平瀾渡屬「義渡」,過去渡口有「官渡」、「義渡」、「民渡」之分。官渡即官府辦的,如江口的平安渡和方巖的安瀾渡;義渡即是半官半民形式,即官方負責渡船製造,維修費用,渡工薪俸由兩岸鄰村農戶按田畝籌集,稻穀分秋晚兩季為酬勞,渡工固定由村民推選,鄰近村民免費過渡;民渡就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渡口,如新渡、鹹園、殿後等渡口。
陡門故裡
新陡門,舊志稱和尚浦,府志作河上浦,指河前(現湖前)以北至龍港大橋,東自鹹園西至新陡門江邊塘。這裡北臨錢倉山,南望寬廣的江南垟,左海右江,自古人居環境最佳選擇就是依山臨水,結廬築室,正如陳高詩云「隔江山近牗,繞屋水通船」。據新陡門《楊氏宗譜》載:紹興三十二年(1162)始遷祖楊信遠從平陽北港鳳巢卜遷至慕賢西鄉十四都河上浦,父子同建四圍房屋一座,從此人丁興旺。原「河上浦」地名就以此樓命名為「楊樓裡」,屬江南十四都。凡江河與支流的交匯處稱為「浦」,此浦通橫陽支江。據《舊志》記載:九都、十都、十四、十五各都之水經由此浦入江,溉田一萬八千六百七十餘畝。
新陡門一角
隨著人口繁衍,這裡迴環如織。凡濱海故,水利皆設陡門,外拒潮汐,內蓄淡水,宣洩因時,旱澇無患也。民國《縣誌》卷八建置志四載:明成化二十年(1484),裡人李日榮助銀五十五兩,廢河前陡門(現湖前,原陡門屬於為「宋嘉定六陡之一」)水閘移至楊樓(現新陡門娘娘宮北)設陡建閘,此謂「新陡門」,原「楊樓」地方就沿用「新陡門」為名,襲用至今。為洩水之需在陡門外側開新浦接入橫陽江,該浦狹長彎曲形似鶴頸,故名故連同內河整條河流曰「鶴浦」。江皋來籌,白鷺聚焉,鷺者,鶴之群也,故名之。浦以西首名「浦西」,浦以東曰「泮浦」(現在稱半浦)。由於年長日久,原新陡門多次修復。清康熙三十三年,李日榮後裔李聖道,捐銀一百兩重修;舊志道光九年,邑人陳大綱等再修,勒石陡門旁;光緒十年,廩生黃九如等又修復。
新陡門碑(現存三官亭內)
據民國《平陽縣誌》關於新陡門鶴浦篇,民間有傳說云:張閣老在朝為官與江西官員不睦,致仕回鄉的江西官員遣風水陰陽先生到浙江溫州破壞風水寶地。他們發現新陡門是鶴之穴地,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個人才輩出藏龍臥虎之地,於是煽動村民開挖新浦。不料新浦(按:訪問耆老說是吳宅段)一開血流成河,白天挖浦,夜間自然覆土,如此多次周折,終於破壞了鶴之寶地靈氣。
新陡門
鶴浦古橋記載縣誌內有兩座。一為明成化癸卯浦西吳氏在河前吳宅和浦西交界處建石板高橋,謂「吳家橋」,明弘治甲寅重建。橋長20餘米,橋面三塊石板平鋪,堅固平穩,蜿蜒水上,洵如長虹臥波,獨行其間,確飄飄然有憑虛凌風之感。
吳家橋(吳宅和浦西交界處)
另一座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陡門頭沿鶴浦河岸建一座南北橋稱「鶴浦橋」,橋面長6.5米,寬1.55米,橋板厚0.35米。橋板外側楷書陽刻「鶴浦橋」,另側鐫刻「大清乾隆戊辰季冬轂旦」。
鶴浦橋
這裡清末民初曾以鄉命名,即鶴浦鄉。隨著時代變遷,先後更名為新浦鄉、新桂鄉和湖前鄉。1964年,湖前鄉建制進行調整,分為湖前、沿江兩鄉,新陡門歸沿江鄉。1985年2月恢復區建制時沿江鄉從老宜山分出歸為龍港區,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又被直接劃歸龍港鎮,2019年8月龍港鎮終於從一個農民小鎮變成浙江省轄的「縣級市」,稱為「龍港市」。
元代陳高在《題顧文學幽居》也提到河上浦(即後來的鶴浦):
長憶青華翠色寒,北窗對酒幾回看。
鼎煎浦口罾魚白,盤簇簷頭樹果丹。
來往正期娛晚景,亂離俄嘆失清歡。
故鄉回首江山異,落日閩南獨倚闌。
陳高(1315-1367)元代著名詩人,至正十四年廷試中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蒼南錢庫人。跟河前顧井頭(半浦南400米處)顧元龍是好友,經常一起交遊。此詩作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陳高避難福州時。其中的「浦口」當指鶴浦,瓦窯頭一帶稱浦口,清華山在錢倉,從顧井頭北望可見。
新建陡門(顏氏祠堂北200米處)
物換星移,日月更替,新浦兩岸屋廬相望,陡下淤泥日積壅滯,不便洩水。衿耆復牒請移建。1977年,政府終將此陡門依新浦向西北江邊遷徙,築在鎮安寺西南400米新陡門江邊塘埭上。令新蘭村民楊紹吉看閘,專司瀦洩事。
鎮安古寺
龍港大橋西南300米老碼道處有一古寺,名鎮安寺。舊名鎮南堂,又名鎮安堂,坐北朝南。據新陡門《楊氏宗譜》載:鎮安寺始建於宋嘉定元年(1208),原楊氏正芳公從北港鳳巢楊橋頭遷居楊樓時,家資豐盈,是年恰逢文休公高中武進士,為報佛恩捐資興建此寺。
民國平陽縣誌三十三《人物誌二》:楊休,字山立,號南渚。慕賢西鄉楊樓人,嘉定元年(1208)武科進士。鹹淳四年,攝南豐令(為江西南豐縣令)。南宋紹定年間,南豐遭寇毀,休至,殲其巨魁,掃其巢穴,招集流離,葺理廛市,百廢具興。諸臺奏最,有旨再任,士民安之。百姓對楊休功績讚不絕口,宋末元初學者、詩人、評論家劉壎喻楊休公「有起廢之功」,是「鹹淳間東浙之英」。楊公雖是武舉出身然詩文俱佳,著有《南渚集》若干卷,瑞安大儒孫怡讓在《溫州經籍志》收錄書名,惜書已失傳。
鎮安寺
千年不老的鎮安寺,儘管幾經滄桑世變,仍有眾信男信女屢毀屢修.該寺原有臺門三楹,大殿五楹,其中正殿一間呈二進布局,寺廟後有水池一口,周邊三十平方米範圍遍種蓮花,池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盡顯幽靜、素雅。目前正在修建之中。
據裡人介紹:寺廟的西北角一片原是滔滔橫陽支江,古時江面寬千餘米,外側有老馬道渡。原平瀾義渡究竟何處?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多次尋訪耆老和縣誌無果,寺內有平瀾渡碑,瓦窯頭也有。如此重石碑不可能從瓦窯頭移此,石刻只列捐金者和年號,聽說另有石碑,早不知去向。歷史講究證據,後終於在瓦窯頭民房內找到老石碑,勒石記載,真相大白,原此處移往。如今這一片海塗淤漲成陸,慢慢有很多村民在那裡圍廬建屋,形成村落,地名稱「老馬道」,屬陡門村,是平瀾渡移到瓦窯頭後設的,地圖上標識為「馬首」。
鎮安寺西北角(原平瀾渡址)
龍港九小
龍港大橋西南500米、禮品城以西400米是龍港市第九小學也。倚鶴浦而建,恢宏勝致。佔地面積50.25畝,是目前龍港市面積最大的一所學校。現任校長楊德較,曾榮膺「縣名校長」稱號。現有學生2138名,教職工一百二十人左右。學校先後被評為國家足球試點學校、浙江省健康校園銅牌、溫州市綠色學校、縣5A級平安校園等榮譽。
龍港九小
水有源,木有本,追溯學校前身,原是民國初期一私塾。主人便是新陡門半浦徐忠,字壽慶,號恕莊,別號介眉(1874--1938),邑人皆尊稱「介眉相」(民間凡是秀才以上稱「相」),系當代已故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史研究專家徐規先生尊人。原世居浦西,清道光時由其祖父移家半浦,築起茅舍數間,聊蔽風雨。其祖父嫻岐黃術,活人性命無數;其父弱冠之歲,赴瑞安習賈,因以起家,凡地方善舉,竭力資助。徐公介眉少時謹遵父命,溺苦於學識,兢兢不敢自廢,終不負眾望,光緒二十七年(1901)取溫州府學第一名入泮,越年科考取一等第六名,頂補廩膳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恩科應浙江鄉試房師霍薦卷庚戌科考取歲進士(相當於歲貢)第一名。
白沙大儒劉紹寬贊其曰「吾鄉之振奇士,具苦心之勵志,端謹之志向,非世俗齪齪者能比。」徐公飽讀詩書,善古文辭,欽授中書科中書籤分福建補用知縣,誥授奉政大夫,曾同王志澄一起講學於清華書院;後經考試指分湖北知縣,可恰逢「武昌起義」和「民國光復」,一時群龍無首,無法到任。回到家鄉伏處衡門,設帳授徒,以淑寒微子弟。他不但循循善誘,還不憤不啟,弟子日進。
徐府故居(原鶴浦小學)
隨著科舉廢除,西方文化滲透,諸多新政頒布,政府鼓動鄉村士紳帶頭辦學,士大夫們風行雷動,一時學風鼎盛。據孫怡讓《溫州興學記》載「初級小學平陽最多,樂清次之」。然一向受樂善好施家傳的徐公遂奮袂而起,於民國七年荷月(1918)將原私塾館權當學堂,捐田捐資,延教員,招學生,改稱「鶴浦小學」。民國十二年(1933),政府頒行新學制:國民小學改為四年制的初級小學。按學區劃分原「鶴浦小學」改為第四區立鶴浦小學,校長徐忠,校址新浦鄉,所在地江南泮浦(即半浦,徐府內)。
民國二十二年(1933)政府還下訓令:學校所在管轄地每畝需捐奉二斤谷作為學校專用,由學校會同所在地鄉、鎮公所向種戶徵收,並開具教育局統一印製三聯發票。政府另有象徵性公款下放補助,但猶如杯水車薪。時雖國家烽火頻驚,荊榛滿目,但教育重視,還有「強迫教育」之政,就是現在的義務教育,但要求低,一般孩子初小(即一到四年為初小,五到六年為高小)畢業就不管了。入學兒童益增,顯然家庭式「鶴浦小學」難能容納,徐公日夜為憂,與地方耆老多次協商,由原來陡門殿(即陡門橋東南角)騰出兩廊改建成教室,約1935年原鶴浦小學由泮浦搬到陡門頭,響應縣府令更名「平陽縣立初等小學」。1936年由於學區劃分改為「第四區區立鶴浦小學」。維艱將近二十年的鶴浦小學,風風雨雨,為宗族光,為鄉邑望,為閭裡子弟皆得就學,徐公此舉蓋極難矣!
1938年徐忠公逝世,眾推楊紹奉接任校長,時間一年。楊紹奉辭職赴外,一時學校無人接管,兒童無法入學。
學者,國家命脈之所系,不可一日廢也!雖然辦學入不敷出,仍有熱心興學者而為。據鹹園退休老師上官光早等多位耆老回憶及檔案資料顯示:1939年半浦鄉紳楊際清公(陡門小學末任校長楊德新祖父)家底頗豐,敦厚慈仁,毅然背負此重任。聘請教員,購買書籍及學具,並委任其長子楊宗幹為校長,校名改為「平陽縣宜山區鶴浦初級小學」(初級小學是一到四年級)。據民國三十年第二學期資料:校址新陡門,面積3畝;校長楊宗幹,教員楊際清教一、四年級,教員陳鶴教二、三年級,一年級32人,二年級27人,三年級13人,四年級8人,共80人;教室2個,紀念廳1個,辦公室1個共4個;收入學雜費無,縣區數198元,捐款70元,租息38元,一學期虧空1110元。
歷經四載後縣府訓令將校名改為「保校」,全稱為「平陽縣新桂鄉第一、二、三、保聯立國民學校」,校長仍是楊宗幹,教導主任(兼任聯保幹事)陳泰松,科任教員楊際清,級任教員李惠川等四人。
據《民國教育》陡門小學資料1941-1946顯示:一年級入學生最高一個學期達到90人,到四年級就寥若星辰了,入學年齡也是參差不齊,輟學率極高,另有民教部(即掃盲班)每學期幾十學生。中年級教學採用分科普通教學法,低年級採用設計教學法。學生活動方面每周舉行生活檢討、令兒童反省,由導師在旁指導;每學期舉行遠足活動,還有音樂會,辯論會,懇親會,團體操表演,時事測驗及拔河、越野、寫字、演講、作文、桌球、鐵環、速算等比賽:成人班舉行特事報告,國術表演,象棋比賽等等。由此可見:教學狀況良好、規範,民族觀念強,教學方法多樣化,兒童課外活動豐富。
成人班即掃盲班,由世事多艱,尤於農村未曾入學或學幾天數月比比皆是,在繁重的生產勞動中早已忘光,故掃盲工作歷來重要。據《檔案春秋》一書記載:始提倡者為清末秀才董景安(1875--1944),民國肇始,他是被認為是「最初嘗試」掃盲教育的人。他認為「教育是國之基礎,在採用共和政體的國家中,這一點尤其重要。」他深感經典中文即文言文晦澀難懂,普通人想要閱讀至少需要2000-3000個詞彙,而失學的普通民眾迫於生計,更不能有時間系統學習,所以他「特用省字新法,選最淺要六百字,編成通俗教育教科書」,這就有了《六百字編通俗教育讀本》,簡稱《六百字編》。包括600個初級漢字,有衛生閱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國家,道德,自然地理學,農業和機械,改革習俗,寫信等八冊。在農村掃盲班尤為重要,雖政權迭變,校名更改,新政不斷頒發,而掃盲仍在延續。二十一世紀初,連八十幾歲的老太太也送書上門,進行輔導學習,使文盲清零。
原鶴浦小學資料
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一學期縣府委派繆可綿為校長,任期半年,民國三十四年第二學期後由李中庸擔任。民國三十五年(1946)第二學期再由保長楊紹仕兼任校長。由於兵事不斷,校長更迭頻繁,後由葉志人接辦,再由高崇禮繼任,1949年新政後由楊紹昆接辦半年。1951年第一學期概況報告表顯示:校名「平陽縣宜山區湖前鄉新陡門鶴浦小學」,性質「三村民辦」,校長周邦樓,教導主任蘇鯤生,教師曹軒、高建平、孔慶堪等五人:學生數全日制145人,成人夜校(男)120人,婦女班105人:學雜費大米636斤,自籌經費5000斤,其他350斤,所有支出全按大米計。四九易幟後,校址原處,漸易名「陡門小學」。校長由吳明哲(雙桂人)、潘振發(瑞安人)、楊壽光(楊家宅人)、黃建豪(柳江人)、楊則眾、高友勇、楊乃達、楊宗華、潘其新、楊德新等先生擔任。學制先是初小制,讀完初小到湖前讀高小,約在1958年開始才是六年制。據1975年「全日制小學情況調查表」顯示:在校學生597人,教師16人,全沿江鄉人數之最。足見新陡門學風興,人文蔚!
原陡門小學校舍也經兩次擴建,第一次在1978年間,將原陡門殿內兩廊改為兩層樓房。國家漸富強,教育更重視,在1986再次撥款,擴建三間三層校舍。在1999年,響應龍港鎮政府令,將陡門和鹹園兩所村小合併,重新擇址在鬥門村建大型全日制小學,按序號排名為「龍港鎮第九小學」。由政府指派陳世傑、鄭裕昌、江洪三位老師負責基建。首任校長章成化,章校長年屆退休。2011年5月,四小、九小合併為教育集團,政府委任楊德較老師為九小校長,2012年析出成獨立九小,校長仍為楊德較至今。
今之九小校園,覆於雜蒔花木,處處挹秀掬翠,四時充滿生機。尤南面一棵榕樹,建校時當地楊紹賽和楊宗相兩位熱心人士捐贈,悉二孩童圍,鶴雀於上,傳聲嘹嚦,亦校內一清響也。如今校風正、教風好、學風濃,秩序井然,人心思進,令人欣然。願學者當慷慨奮發,以求一時之效用;師者當秉承前人遺志,行之以漸,使學者循序而進,以期至於大成,庶無負於創設者之初心!《詩經》云:維桑與梓,必恭敬之。桑梓者,父母所手植。父母之邦後人必敬之愛之重之!
【參考文獻:1.民國《平陽縣誌》;2.《楊氏宗譜》;3.《徐氏宗譜》。拙作初成,承蒙蔡聽濤、陳彼得、楊德較、楊德新諸位師友提供的寶貴資料,致以誠摯謝忱!】
作者:水易心易主易文、圖/湯小玉
小編邀你了解龍港小事 大事 身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