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汽車產業,落後中國20年?從汽車看印度(上)

2020-12-23 MJ車談

最近中印兩國關係成為國際政治的焦點,國內外很多人都在從各個角度對中、印兩個國家進行對比。我們知道,不管是經濟體量、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科技或軍事實力,中國都是那個明顯佔優的國家。

不過,想要更細緻、全面地對比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最具代表性和可對比性的,還是要屬能反映綜合工業實力的汽車產業。不過,除了捷豹路虎被印度一個叫塔塔汽車的公司收購之外,絕大多數國人對印度的汽車產業都知之甚少。

那麼,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有多大?當地最暢銷的品牌和車型有哪些?印度的本土汽車品牌發展如何?和中國相比,印度的汽車產業還有多大的差距?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好好聊聊這些話題。

印度乘用車一年銷量,還不及上汽大眾一家車企

我們知道在人口數量上,印度僅次於中國。2019年中國大陸人口數量為14億人,而印度在當年則達到了13.4億人,未來幾年就有望反超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不過印度的汽車產銷量規模,卻遠遜於中國。

2019年我國的汽車產銷量都出現了8%左右的下滑,但總量依然達到了2570萬臺左右。而印度的整體汽車銷量,在2018年達到440萬輛的巔峰之後,在去年又下滑到了382萬輛,還不足中國市場的15%。

單看乘用車的話,我國2019年總體銷量為2069萬輛,印度乘用車銷量為181萬輛,這是什麼概念呢?僅僅上汽大眾一家車企,在2019年的銷量就達到了200萬輛以上,超過了印度整個乘用車市場的規模。

上面這張圖,是印度自2005年至2019年整體汽車銷量的趨勢,整體處於快速增長,但規模依然遠遜於中國。

一個國家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就是經濟。去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越了1萬美元,而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100美元左右,兩國人均GDP的差距,也基本上和汽車產業規模的差距相當。

不過,印度汽車市場與中國的差距,還遠不止體現在整體規模上。

印度最暢銷的品牌,和中國截然相反

去過印度旅遊的小夥伴基本上都能猜得出,最受當地消費者歡迎的車型,是廉價的微型、小型車。而在我國已經極度邊緣化的鈴木品牌,在印度卻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上表統計了2019年在印度市場年銷量達到1萬臺以上的14家車企,鈴木在印度的合資公司——瑪魯蒂鈴木,以14.9萬臺的總銷量佔據了50.6%的市場份額。即便是90年代之後的大眾,也未曾在中國市場實現如此絕對的優勢。這種一家車企佔據一國市場半壁江山的局面,在全球市場都非常罕見。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印度的人均收入較低,且當地道路建設比較落後,兩輪和三輪摩託車是交通主力,即便是買得起汽車的人,也主要選擇廉價的小型、微型車。而鈴木素有「小車之王」的稱號,再加上過去數十年認真深耕印度市場,所以自然而然就佔據了接近壟斷的地位。

瑪魯蒂鈴木之外,真正具有可觀銷量的規模的車企,就只剩下韓國現代了。這個品牌在去年以51萬臺的銷量佔據了17.4%的份額,我們也知道,在一眾外國品牌中,韓系車是主打性價比的代表,這也是現代能夠在印度脫穎而出的關鍵競爭力。

不過,印度市場的現代,和我們熟悉的北京現代完全不同,它在當地主銷的Elite i20、Grand i10、Creta等車型,在國內都沒有出現過。而我們了解的領動、途勝等車型,在印度市場的銷量寥寥可數。

緊隨現代之後的,就是印度兩大本土品牌——馬恆達(Mahindra,注意不是馬自達)和塔塔了。

塔塔我們都不陌生,除了收購捷豹路虎之外,它在前些年推出的所謂全球最便宜的汽車——Nano,在國內也多次被報導過。不過這款車因為銷量太低,前兩年已經停產。

至於馬恆達,是一家以多功能車為代表的車企,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組裝過Jeep的越野車,如今生產的乘用車,也主要以SUV和跨界車為主,是印度當地廉價SUV車企的代表。

馬恆達和塔塔合起來的市場份額接近13%,它們基本代表了印度本土汽車產業的所有實力。

除此之後,在我國頗受歡迎的本田、豐田、日產和大眾等車企,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都不足5%,其中大眾2019年的市場份額只有1.1%。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最為風生水起的外國品牌,到了印度都變得水土不服,而已經被我們淘汰的鈴木和經營逐年下滑的現代,卻是印度市場混得最好的車企。

那麼,鈴木和現代等車企,是靠什麼車型俘獲印度消費者的呢?

我國不斷萎縮的廉價小車,在印度方興未艾

從上面提到的車企銷量和市場份額,我們已經能看出鈴木在印度市場的地位。如果再看具體的車型銷量排行榜,瑪魯蒂鈴木的優勢,還會更加明顯。

上表是2019年印度市場最暢銷的前20款車型,其中1-6名全部被瑪魯蒂鈴木壟斷,前二十榜單中,瑪魯蒂鈴木總計佔據了9席,其主銷車型幾乎全部上榜。

在這些車型中,除了Vitara Brezza的頂配版售價超過10萬元人民幣之外,其餘車型的價格全部都在10萬元以內。

現代汽車上榜的車型,也都未在中國市場銷售,其中Venue是一臺主銷價在10萬元以上的小型SUV,類似國內市場的ix25。

印度本土品牌馬恆達,只有Bolero一款車型上榜,這是一臺外形頗為硬朗的SUV,看起來貌似奔馳大G,但車長還沒超過4米,勉強算得上是一臺小型SUV。

至於我們比較熟悉的塔塔,上榜的Tiago是一臺兩廂小車,售價5萬元左右,而Nexon是一臺小型SUV,售價在7-12萬元之間。

具體再看這些車型的價格,會發現印度的整體汽車消費結構,和我國有著天壤之別。銷量前20的車型中,價格最高的是豐田Innova Crysta,這是一臺可容納7-8個座椅的MPV,也是唯一一款頂配售價突破20萬元的車型。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肯定會產生一個問題:印度暢銷車型在國內非常罕見,那麼那些在國內很受歡迎的車型,在印度為什麼受到冷落呢?原因也很簡單——價格。

對比印度市場,才知道國內車型有多便宜

在上面提到的印度前20車型售價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廉價車的價格並不高,鈴木的奧拓、雨燕售價甚至會比我國還要便宜些。不過這一點僅僅體現在低端車型上,尺寸和級別稍微高一些,印度市場的售價就會急劇攀升。

上面的表格,統計了中、印兩國都有的同款車型,其中貼標名爵的Hector SUV,正是國內的寶駿530,它也是目前印度市場銷量最高的中國品牌車型。而同樣一款車,Hector在印度的起售價就達到了12.06萬,超過了530在國內頂配版的價格,Hector最高配甚至賣到了16.51萬。

至於其它品牌,除了本田Jazz(國內的飛度)這臺小型車售價比較接近外,思域、CR-V這樣的緊湊級轎車和SUV,印度市場的起售價基本都達到了國內頂配版的價格。

受制於整體經濟狀況和人均收入的情況,印度絕大多數暢銷車型都是10萬元以內的廉價車,在我國類似思域、卡羅拉這種普通的家用車,在印度市場絕對算得上高檔車型。

因為買得起這些車型的人很少,所以車企也就很少會在當地投產緊湊級以上的車型,只是會進行少量的進口。而進口的方式,又進一步推高了這類車型的價格。

豪華品牌陣營,價格差距也同樣明顯。即便是已經被塔塔收購的路虎品牌,攬勝極光的整體售價,也遠高於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來到奔馳S級、奧迪Q7這個級別,中印兩國的整體售價反而比較接近了。這是因為我國對於進口的大排量豪車也有高昂的稅費,而奧迪因為在印度設有Q7的組裝廠,整體售價反而比中國市場還要便宜些。

印度汽車產業落後中國至少15年

和歐美日等發達市場相比,中國的汽車工業在技術、安全和整體售價上,都依然存在短板,不過回頭反觀印度,整體依然處於我國15甚至20年前的水平,兩國不論整體規模還是消費層級,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實際上,如果細究具體的產品力,印度整體市場的現狀,可能會更讓人驚訝。篇幅所限,關於印度暢銷車型在性能、配置和安全方面的具體表現,我們就留到下一篇再好好聊聊吧~

— END —

相關焦點

  • 日本高科技將取代汽車後視鏡,這次印度因為落後反而「先進」了
    科技可以推動汽車的進步,今天很多汽車上面裝了各種各樣的屏幕,可以裝在中控臺,可以裝在後視鏡上,也可以裝在車門兩側。這種顯示屏就可以起到後視鏡的作用,而且我看過有的車做得真是棒,後視鏡屏幕360度無死角,什麼都能看到、檢測到,還能紅外線報警。
  • 賣不動的新能源汽車,能在印度被盤活嗎?
    而此次交付的純電動客車將首次在印度用於機場內擺渡,福田汽車由此成為第一家服務於印度首都國際機場的中國電動客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的相關項目上,今年,合肥國軒與印度塔塔汽車將在印度組建電池合資公司,總投資金額預計約976.64萬元人民幣。涉及範圍包括電池模塊和電池組的設計、開發、驗證和製造,以及電池管理系統,適用於區域範圍內各類乘用車和商用車。
  • 天助自助者 中國汽車製造商加速進軍印度
    如今中國汽車行業受疫情影響2月份發展幾乎停滯,供應鏈上下遊受影響較大。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自力更生。在本月舉行的新德裡車展上,中國汽車製造商佔據了主導地位,總計展出10多款車型。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加快進軍印度的步伐,以應對國內需求不斷下降的局面。印度尚處於普通大眾剛開始擁有汽車的階段。長城汽車和一汽馬自達等汽車製造商本月向印度市場推出了首批汽車。上汽集團自2019年起在印度銷售名爵(MG)系列車型。在中國生產電動巴士的比亞迪(BYD)也宣布在印度推出電動麵包車的計劃。
  • 印度車展上的中國汽車品牌 最後一個你絕對想不到
    截至2018年印度已經有了超過13.5億的人口,預計到2050年印度將會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平均年齡僅有25歲,到那時印度的中產階級人數也會達到億級。 綜合這些因素,目前全球一些核心的汽車品牌都在加大對印度市場的投入,包括大眾集團、現代集團等,日本品牌鈴木甚至退出中國市場,重心全部轉移到印度。
  • 本田在印度關閉一家汽車製造廠 以削減40%產能
    日前,有消息稱,本田汽車將把印度的四輪汽車產量削減40%,並關閉一家製造廠。本田在印度共有兩家汽車製造工廠,分別為Tapukara工廠和諾伊達工廠。圖片來自本田官網疫情迫使工廠產量低於產能,印度汽車銷量遭到重創。通過整合印度工廠,本田皆在提高效率。做出此項決定之際,本田正尋求在全球減少多餘產能,目標是提高汽車業務的利潤。
  • 本田汽車擬在印度削減4成產能
    來源:金融界網站本田計劃在印度削減約4成的汽車產能。該公司目前在印度擁有兩座工廠,日前敲定了最早2020財年內關閉其中一座工廠的方針。該公司目前正在日本國內外削減多餘產能。在印度,由於新冠病毒疫情導致銷量減少,開工率處於低迷狀態。因此,本田準備通過收縮生產挽回局面。本田計劃停產的是位於印度首都新德裡近郊的北方邦大諾伊達的第1工廠。該廠於1997年投產,年產能為10萬輛。生產小型車「思迪(CITY)」等車型。該工廠關閉後,本田在印度的生產將集中於西部拉賈斯坦邦塔普卡拉的第2工廠。
  • 印度拒絕中國核電:雖自誇華龍一號,但核燃料後處理落後印度10年
    印度幾乎把所有核電項目都給了俄羅斯和法國。印度看來,中國連核燃料後處理都沒能工業化,說明中國核電技術沒啥了不起。2001年國內核工業界專家就直言「中國在快堆和燃料循環技術方面已經大大落後於印度,可能落後印度20到25年。」
  • 印度汽車用鋁情況簡述
    自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之後,汽車行業對鋁的使用量激增,燃油經濟性大熱,促使行業使用較輕的鋁替代部分較重的鋼零件。鋁在汽車上的使用量也由之前的35kg/輛增長到現如今的平均160kg/輛。專家預測,到2025年,汽車中的平均用鋁量將進一步提升至250kg/輛。  Kapur表示,印度國內市場與全球鋁消費市場相比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 長城新能源汽車歐拉R1和歐拉iQ亮相印度德裡國際車展
    同時,長城汽車宣布印度市場戰略正式啟動,後期將在印度打造完整的研、產、供、銷體系,標誌著長城汽車全球化戰略再次進階。本次車展,長城汽車向印度市場推出的新能源品牌,重點展示了歐拉R1和歐拉iQ兩款新能源車型。其中,歐拉R1基於中國首個純電動專屬平臺ME平臺打造,定位於「新一代電動小車」。
  • 本田計劃在印度關閉一座工廠 以削減約四成汽車產能
    據報導,本田目前在印度擁有兩座工廠,日前敲定了最早於2020年度內關閉其中一座工廠的方針。目前,本田正在日本國內外削減多餘產能。印度工廠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銷量減少,目前開工率處於低迷狀態。因此,本田打算通過集中生產加緊挽回局面。
  • 2020年印度汽車銷量榜,鈴木一家市場份額超50%
    這邊乘聯會剛發布2020年年度汽車銷量,那邊印度汽車銷量排行榜也出爐,一個是全球汽車產銷量雙料冠軍,最大汽車市場,一個是第三大的汽車市場,有沒有什麼共同點?又有什麼差異性?我們就來對比看看吧。圖註:印度汽車市場2020年品牌汽車銷量排行榜前十四先來看看印度車市,從第一到第十四位依次為鈴木、現代、塔塔、起亞、馬恆達、雷諾、豐田、本田、福特、名爵、大眾、斯柯達、日產、菲亞特。
  • 印度專家:印度節能環保車領先中國20年,牛糞公交車,想體驗嗎?
    每次談到印度,很多人都能想到漫天的霧霾、無處不在的屎尿味、以及被尊為聖物的牛糞牛尿。不得不說,印度對母牛的保護,遠超過了對女人的保護。這不,印度牛糞專家又一次口出狂言,他說,印度發明節約環保汽車,領先中國20年!
  • 印度網友:中國比我們至少落後30年!日本專家笑了:差距不止30年
    然而中國有句俗話叫過猶不及,太自信了反而容易鬧笑話,例如有的印度網友就自信過頭,在網絡上宣稱:中國比我們至少落後30年!但是專注研究中國發展的一位日本專家笑了:差距不止30年,不過不是中國比印度落後,而是應該反過來。這位印度網友的論據乍看上去很充分,例如印度現在的人口已經快要超過中國了,而中國已經開始走向了老齡化的階段,所以印度發展勁頭更強。
  • 本田汽車(HMC.US)將在印度關閉一座工廠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據相關媒體報導顯示,本田汽車(HMC.US)計劃停產位於印度首都新德裡近郊的北方邦大諾伊達的第1工廠,以削減約四成汽車產能。報導稱,本田汽車當前在印度擁有兩座工廠,這兩座工廠的合計年產能為28萬輛。但印度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度該公司的實際產量約為9.8萬輛,開工率大幅降低,在印度的銷售份額僅為3.7%,落後於當地最大車企瑪魯蒂鈴木(Maruti Suzuki)和韓國現代汽車。
  • 印度汽車上為啥沒後視鏡,而日本也決定取消?難道他們不怕撞車
    自從有了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而且現在的價格也能被很多人接受,開車的朋友也知道後視鏡對安全運行起著重要的作用,選擇車的時候,教練說最多的是看兩側的後視鏡,車裡不僅有內視鏡,還有外視鏡,請不要輕視這個,可以有效地幫助司機避開視線的盲點,阻止發生交通事故。
  • 印度塔塔汽車一季度虧損高達13億美元
    受新冠疫情封鎖的影響,印度塔塔汽車公司在全球和國內的業務受到嚴重衝擊,一季度虧損高達989.4億盧比(約合13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的淨盈利則為111.7億盧比。其中,其英國業務因捷豹路虎銷量持續下滑,虧損達5.01億英鎊(約合6.32億美元)。
  • 二戰結束之後,印度的發展是如何漸漸落後於中國的?
    如果將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加以比較,那麼我們會發現,中是沿著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而印度則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務業的發展上。中國有比印度更好的基礎設施,因此中國要比印度更適合發展製造業。至於中國為何比印度擁有更好的額基礎設施,其原因在於中國和印度的財政結構完全不同。
  • 印度專家:看看印度人是如何環保節約的!領先中國20年!
    現如今,印度人口通過近幾十年的不斷努力,終於成為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成功地打破我國幾千年的記錄,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然而隨著人口的加劇,當地的資源也變得十分的短缺,於是通過他們的不斷努力,發明了牛糞車;印度專家:看看印度人是如何環保節約的!領先中國20年!
  • 印度製造,為什麼複製不了中國經驗?帶大家了解一下深層的印度
    積少成多積累下的經驗,所以時至今日,印度可以承接很多中國難以勝任的製劑環節,從數據上看,印度製藥產量在世界上居於第三,貨值世界第十。印度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在這個領域上可以說是天賦異稟,中國與印度IT產業的差距並非來自於個人,而是來自於團隊,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團隊人員臨時拼湊,開發出來的程序,注釋文檔不全、接口混亂,後期維護修改困難重重。往往一套程序經過幾個人的修改之後就沒辦法看了。而印度的團隊整體性非常的強,設計清晰、代碼風格一致,可以這麼說。
  • 細數印度的世界500強公司,一家出過亞洲首富,一家收購路虎汽車
    對於鄰居印度,我們再也熟悉不過了。這個國家相對貧窮落後,環境不好,髒亂差,這是大部分國人的印象,而事實也差不多如此。但印度作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GDP已悄悄的名列世界第五,在這麼大經濟體量支撐下,印度自然少不了世界級公司,並且實力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