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印兩國關係成為國際政治的焦點,國內外很多人都在從各個角度對中、印兩個國家進行對比。我們知道,不管是經濟體量、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科技或軍事實力,中國都是那個明顯佔優的國家。
不過,想要更細緻、全面地對比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最具代表性和可對比性的,還是要屬能反映綜合工業實力的汽車產業。不過,除了捷豹路虎被印度一個叫塔塔汽車的公司收購之外,絕大多數國人對印度的汽車產業都知之甚少。
那麼,印度的汽車市場規模有多大?當地最暢銷的品牌和車型有哪些?印度的本土汽車品牌發展如何?和中國相比,印度的汽車產業還有多大的差距?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好好聊聊這些話題。
印度乘用車一年銷量,還不及上汽大眾一家車企
我們知道在人口數量上,印度僅次於中國。2019年中國大陸人口數量為14億人,而印度在當年則達到了13.4億人,未來幾年就有望反超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不過印度的汽車產銷量規模,卻遠遜於中國。
2019年我國的汽車產銷量都出現了8%左右的下滑,但總量依然達到了2570萬臺左右。而印度的整體汽車銷量,在2018年達到440萬輛的巔峰之後,在去年又下滑到了382萬輛,還不足中國市場的15%。
單看乘用車的話,我國2019年總體銷量為2069萬輛,印度乘用車銷量為181萬輛,這是什麼概念呢?僅僅上汽大眾一家車企,在2019年的銷量就達到了200萬輛以上,超過了印度整個乘用車市場的規模。
上面這張圖,是印度自2005年至2019年整體汽車銷量的趨勢,整體處於快速增長,但規模依然遠遜於中國。
一個國家汽車產業發展的根本,就是經濟。去年我國人均GDP首次超越了1萬美元,而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100美元左右,兩國人均GDP的差距,也基本上和汽車產業規模的差距相當。
不過,印度汽車市場與中國的差距,還遠不止體現在整體規模上。
印度最暢銷的品牌,和中國截然相反
去過印度旅遊的小夥伴基本上都能猜得出,最受當地消費者歡迎的車型,是廉價的微型、小型車。而在我國已經極度邊緣化的鈴木品牌,在印度卻有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上表統計了2019年在印度市場年銷量達到1萬臺以上的14家車企,鈴木在印度的合資公司——瑪魯蒂鈴木,以14.9萬臺的總銷量佔據了50.6%的市場份額。即便是90年代之後的大眾,也未曾在中國市場實現如此絕對的優勢。這種一家車企佔據一國市場半壁江山的局面,在全球市場都非常罕見。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印度的人均收入較低,且當地道路建設比較落後,兩輪和三輪摩託車是交通主力,即便是買得起汽車的人,也主要選擇廉價的小型、微型車。而鈴木素有「小車之王」的稱號,再加上過去數十年認真深耕印度市場,所以自然而然就佔據了接近壟斷的地位。
瑪魯蒂鈴木之外,真正具有可觀銷量的規模的車企,就只剩下韓國現代了。這個品牌在去年以51萬臺的銷量佔據了17.4%的份額,我們也知道,在一眾外國品牌中,韓系車是主打性價比的代表,這也是現代能夠在印度脫穎而出的關鍵競爭力。
不過,印度市場的現代,和我們熟悉的北京現代完全不同,它在當地主銷的Elite i20、Grand i10、Creta等車型,在國內都沒有出現過。而我們了解的領動、途勝等車型,在印度市場的銷量寥寥可數。
緊隨現代之後的,就是印度兩大本土品牌——馬恆達(Mahindra,注意不是馬自達)和塔塔了。
塔塔我們都不陌生,除了收購捷豹路虎之外,它在前些年推出的所謂全球最便宜的汽車——Nano,在國內也多次被報導過。不過這款車因為銷量太低,前兩年已經停產。
至於馬恆達,是一家以多功能車為代表的車企,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組裝過Jeep的越野車,如今生產的乘用車,也主要以SUV和跨界車為主,是印度當地廉價SUV車企的代表。
馬恆達和塔塔合起來的市場份額接近13%,它們基本代表了印度本土汽車產業的所有實力。
除此之後,在我國頗受歡迎的本田、豐田、日產和大眾等車企,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都不足5%,其中大眾2019年的市場份額只有1.1%。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最為風生水起的外國品牌,到了印度都變得水土不服,而已經被我們淘汰的鈴木和經營逐年下滑的現代,卻是印度市場混得最好的車企。
那麼,鈴木和現代等車企,是靠什麼車型俘獲印度消費者的呢?
我國不斷萎縮的廉價小車,在印度方興未艾
從上面提到的車企銷量和市場份額,我們已經能看出鈴木在印度市場的地位。如果再看具體的車型銷量排行榜,瑪魯蒂鈴木的優勢,還會更加明顯。
上表是2019年印度市場最暢銷的前20款車型,其中1-6名全部被瑪魯蒂鈴木壟斷,前二十榜單中,瑪魯蒂鈴木總計佔據了9席,其主銷車型幾乎全部上榜。
在這些車型中,除了Vitara Brezza的頂配版售價超過10萬元人民幣之外,其餘車型的價格全部都在10萬元以內。
現代汽車上榜的車型,也都未在中國市場銷售,其中Venue是一臺主銷價在10萬元以上的小型SUV,類似國內市場的ix25。
印度本土品牌馬恆達,只有Bolero一款車型上榜,這是一臺外形頗為硬朗的SUV,看起來貌似奔馳大G,但車長還沒超過4米,勉強算得上是一臺小型SUV。
至於我們比較熟悉的塔塔,上榜的Tiago是一臺兩廂小車,售價5萬元左右,而Nexon是一臺小型SUV,售價在7-12萬元之間。
具體再看這些車型的價格,會發現印度的整體汽車消費結構,和我國有著天壤之別。銷量前20的車型中,價格最高的是豐田Innova Crysta,這是一臺可容納7-8個座椅的MPV,也是唯一一款頂配售價突破20萬元的車型。
看到這裡,小夥伴們肯定會產生一個問題:印度暢銷車型在國內非常罕見,那麼那些在國內很受歡迎的車型,在印度為什麼受到冷落呢?原因也很簡單——價格。
對比印度市場,才知道國內車型有多便宜
在上面提到的印度前20車型售價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廉價車的價格並不高,鈴木的奧拓、雨燕售價甚至會比我國還要便宜些。不過這一點僅僅體現在低端車型上,尺寸和級別稍微高一些,印度市場的售價就會急劇攀升。
上面的表格,統計了中、印兩國都有的同款車型,其中貼標名爵的Hector SUV,正是國內的寶駿530,它也是目前印度市場銷量最高的中國品牌車型。而同樣一款車,Hector在印度的起售價就達到了12.06萬,超過了530在國內頂配版的價格,Hector最高配甚至賣到了16.51萬。
至於其它品牌,除了本田Jazz(國內的飛度)這臺小型車售價比較接近外,思域、CR-V這樣的緊湊級轎車和SUV,印度市場的起售價基本都達到了國內頂配版的價格。
受制於整體經濟狀況和人均收入的情況,印度絕大多數暢銷車型都是10萬元以內的廉價車,在我國類似思域、卡羅拉這種普通的家用車,在印度市場絕對算得上高檔車型。
因為買得起這些車型的人很少,所以車企也就很少會在當地投產緊湊級以上的車型,只是會進行少量的進口。而進口的方式,又進一步推高了這類車型的價格。
豪華品牌陣營,價格差距也同樣明顯。即便是已經被塔塔收購的路虎品牌,攬勝極光的整體售價,也遠高於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來到奔馳S級、奧迪Q7這個級別,中印兩國的整體售價反而比較接近了。這是因為我國對於進口的大排量豪車也有高昂的稅費,而奧迪因為在印度設有Q7的組裝廠,整體售價反而比中國市場還要便宜些。
印度汽車產業落後中國至少15年
和歐美日等發達市場相比,中國的汽車工業在技術、安全和整體售價上,都依然存在短板,不過回頭反觀印度,整體依然處於我國15甚至20年前的水平,兩國不論整體規模還是消費層級,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而實際上,如果細究具體的產品力,印度整體市場的現狀,可能會更讓人驚訝。篇幅所限,關於印度暢銷車型在性能、配置和安全方面的具體表現,我們就留到下一篇再好好聊聊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