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蕩起港人民族認同感

2021-02-20 大公網

導讀:在香港,國足港足對陣時噓國歌者有之;借直播奧運羽毛球「中港大戰」製造兩地對立情緒者有之。你要認為這是主流,那就錯了。當著女排再登奧運之巔的時刻,逆境拼搏的「女排精神」也再度著激蕩港人的內心。港人的女排情結廣為人知,用女排老將曾春蕾的話來說,「在香港的每一次比賽都是絕對主場的感覺。」而在香港市民眼裡,女排一到,「整個香港就突然很興奮,好像現在跑馬一樣」。催生這種情結的不是別的,正是港人深沉的愛國情懷。而在本周末,國家隊金牌運動員本就將訪港,不出意外女排姑娘也將應邀而至,自郎平時代即開始關注女排的香港人,又將怎樣迎接這支曾讓他們瘋狂的隊伍?

「香港站,絕對主場的感覺」

「香港的女排情結很重。」女排老將曾春蕾接受大公網專訪時曾談到,「在香港的每一次比賽都是絕對主場的感覺。」


去年七月,中國女排來港參加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站比賽。圖為啦啦隊在機場迎接中國女排一行。

香港人從郎平時代開始關注中國女排,香港的免費電視臺在那時很少有頂級的體育賽事直播,基本只有 NBA 和每年一度的香港站女排比賽,周末全家人就圍著一起看電視。很多港人從小看著女排比賽長大。

80年代是中國女排的黃金期,也是香港人對女排情感的蜜月期。那時候香港就是中國女排重要的表演比賽基地,各類賽事層次不窮,香港人都熱情支持。在新華社記者周而捷的一篇文章中,香港市民黃炳坤這樣形容這個城市對女排的痴狂--「女排一到,整個香港就突然很興奮,好像現在跑馬一樣。香港夏天馬季停了,整個城市停下來了,等開始有馬跑了,整個城市又活起來了。」


中國女排隊員惠若琪(右二)與球迷合影。

「紅館,港人女排熱情之火的聖殿

1983年,香港人俗稱為"紅館"的香港體育館建造完成,緊隨"紅館"誕生的女排超霸杯把當時的世錦賽冠軍中國女排帶到了香港觀眾面前。"中國女排來香港,香港球迷瘋狂了,三天的比賽,三個世界最強隊,中國、美國、日本,場場爆滿,"當時比賽的裁判雷禮義回憶說。

在香港,無人不識雷 sir,大家都是聽著他"講波"長大的。他是香港電視排球評論員,兼任國際排球裁判。三十多年過去,今年里約奧運仍是他在無線電視旁述女排比賽。雷 sir 的粵語評述聲情並茂,自成風格,讓不諳排球的普通人也能在濃烈的氣氛中學到排球的技術和戰術,享受排球的樂趣愛上這項運動。「食叉燒(chance)呀, 正呀!」、「馮坤一個美女梳頭… …」、「日本隊開營火會, 六個人圍圈睇住個波落地。」他的這些排球金句港人至今津津樂道。

每年一屆的超霸杯(後來更名為大獎賽)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每年夏天,世界女排勁旅都會雲集香港,在紅磡體育館上演一場龍爭虎鬥。香港排球迷得以每年一睹女排風採,而比賽場"紅館"也由此成了一座保有香港人女排熱情之火的聖殿。

「郎平的大錘厲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對美國,香港的計程車都停下來了,都去看電視了。女排的比賽加強了香港人的民族認同感。」雷禮義說。那是香港電視臺第一次大規模轉播奧運賽事。決賽的早晨,全城陷入瘋狂,街上的電器店擠滿了人,公共屋邨的吶喊助威聲此起彼落。


中國女排在1981年獲得世界盃冠軍。在後來的5年中,中國女排又連續4次獲得世界錦標賽、奧運會和世界盃這世界三大賽事。

「五連冠的時候很激動,激動的時候大家都大聲喊,五連冠,哪裡有輸的時候,」黃炳坤說,「印象最深的還是郎平,她的大錘厲害,她只要一跳,對方就沒有了。」

從那時起,香港觀眾就已經愛上中國女排,跟中國女排連在一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女排經歷了新老交替,成績起起伏伏,即使在中國女排最低谷的時候,香港球迷還是去機場接機,來"紅館"給女排打氣。香港觀眾對中國女排可以說是「不離不棄」。


今年7月女排姑娘出徵裡約前,同為郎平北師大校友的香港企業家邱季端與專程前往探視,並捐款100萬元人民幣用於球隊備戰裡約;臨行前,邱季端向隊員們口頭承諾,「如若姑娘們拿到冠軍,他便捐出500萬元人民幣作為獎勵。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是竭盡全力

終場哨聲響起,中國女排三比一反勝塞爾維亞,時隔十二年再次奪得奧運冠軍。那一刻,香港電視機前的觀眾歡呼起來,而遠在裡約的鏡頭那端,見證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時刻的香港無線女主持韓毓霞,激動得在鏡頭前流下熱淚,哽咽至幾乎語塞。

香港市民感同身受,如果不是女排有這樣的拚搏,這樣的毅力,也不會打到現在,進入決賽。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看到這一幕,港人心中已是滿滿的感動,"這是一個團體運動,大家要團結一致,我們都是黑頭髮黃皮膚,應該團結起來。看到現在這個畫面,非常之感動。"

國家金牌運動員周六(27日)訪港,據大公記者了解,昨日奪金的女排運動員亦已名列來港名單上,屆時有望加插排球示範表演,香港市民也有機會一睹其風採。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本期編輯:馬賽克兄妹

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大公報微信矩陣

大公網丨微香港丨晨讀香江

相關焦點

  • 讓臺灣人重新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與認同感
    如何讓「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重新成為臺灣的主流認同,將是兩岸重要的功課。首先,兩岸要揚棄操縱民粹,共同打造具同理心、耐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善意平臺。不可諱言,「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弱化,和「獨」的力量增長有極大的關係,這中間經歷了近半世紀「滴水穿石」的演變,使臺灣的認同觀漸漸主客易位,「天然獨」高唱入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認同抬頭,連許多藍營政治人物都漸漸不敢說或避說自己是「中國人」。
  •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原標題: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據中國足協官網,為進一步推動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解決足球事業發展當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足協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
  • 足協: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
    直播吧12月18日訊 為進一步推動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解決足球事業發展當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足協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
  • 足協:要加強歸化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國家認同感
    網易體育12月18日報導:北京時間今天上午,足協發布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要加強對入籍球員的中國文化教育,培養國家認同感。
  • 《奪冠》丨精彩的不是電影,而是中國女排
    同時,影片通過對幾代女排的經典賽事及不同社會階段的真實再現,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獲得一種強烈的時代代入感和身份認同感,進而產生對女排精神、家國一體及個人彰顯時代精神等議題的認同和共鳴。由此,中國女排煥然一新,宛如浴火重生的鳳凰,女排精神也成為中國體育界的一個象徵。在結尾處,郎平撥通了陳忠和的電話,讓他一起聆聽國歌奏響的聲音。陳忠和欣慰地笑了,女排精神終究沒有湮沒在他們手中。
  •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
    【中國足協:加強入籍球員中國文化教育 培養入籍球員國家認同感】據中國足協官網,為進一步推動落實《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解決足球事業發展當前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中國足協研究制定了《進一步推進足球改革發展的若干措施》。
  • 世界女排積分出爐,朱婷不升反降引熱議,球迷卻不認同
    世界女排積分出爐,朱婷不升反降引熱議,球迷卻不認同 不升反降!世界女排積分排名出爐,中國女排選手朱婷下滑兩位成「世界第五」,球迷不認同!
  • 職業認同感和心理韌性影響師範生教學信念
    研究顯示,教學效能感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心理韌性關係密切。一方面,教師職業認同感作為教師對目前所扮演身份的感知和體驗,是教師自我發展和成長的內在動力。如唐進以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發現教師職業認同感與教學效能感顯著正相關,且前者對後者有積極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心理韌性代表個體的心理恢復力,是個體心理健康的積極因素,是教師在工作中多種心理體驗的前因變量。
  • 女排世界排名更新:中國,第一!
    客觀評價挺認同的,土耳其女排儘管沒有朱婷、博斯科維奇、艾格努這樣的頂級世界球員,但各個位置的實力都不差,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不得不說,大量引援,打造世界一流聯賽的土耳其,給本土球員營造了世界級的競爭力,讓她們的實力得到很好地鍛鍊,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如果土耳其能有朱婷這樣決定比賽走向的球員,恐怕她們的世界排名將會更高!
  • 女排世界排名更新:義大利第四,美國第二,中國女排仍是榜首
    ,而歐美等各個國家的聯賽還沒結束,特別是美國,2月份才開始,只能說中國女排的集訓時間將會很多。客觀評價挺認同的,土耳其女排儘管沒有朱婷、博斯科維奇、艾格努這樣的頂級世界球員,但各個位置的實力都不差,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不得不說,大量引援,打造世界一流聯賽的土耳其,給本土球員營造了世界級的競爭力,讓她們的實力得到很好地鍛鍊,才有了如今的局面。如果土耳其能有朱婷這樣決定比賽走向的球員,恐怕她們的世界排名將會更高!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這就意味著孔氏家族不承認金國的統治地位,寧可南遷拋棄家廟,祖先墓地,也要追隨著自己認可的文化認同遷徙。金庸筆下的武俠英雄喬峰,自幼認為自己是宋人。曾經帶領丐幫八年,率部在宋北部邊境抗擊遼軍,成為了叱吒風雲的武林絕頂高手。之後由於自己身世原因辭去丐幫幫主職位。
  • 中國女排,她被球迷稱為「甜瓜」,備受郎導青睞,丁霞有危機感了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已經是2020年的七月底了,雖然世界排壇依舊處於全面停擺狀態,但是這卻絲毫不影響中國女排的封閉集訓,中國女排的二期封閉集訓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相信經過郎導的悉心指導,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定能夠有質的提升。在目前集訓隊員中,她被球迷稱為「甜瓜」,是2020年集訓大名單中唯一一位首度入選的新人,而小編口中的她指的便是梅笑寒。
  • 報告指: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空前高漲,指數達95%以上
    12月17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聯合在上海社科院召開《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問題研究》課題結項新聞發布會。查建國 攝   中新網上海12月17日電 (記者 許婧)17日發布的《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問題研究》報告顯示,澳門居民整體的國家認同度高達95.21%,是歷年來所有調查報告中的最高指數。
  • 滿分,給中國女排,也給《奪冠》
    《奪冠》的故事從2008的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開始,那場讓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的中美大戰。帶著美國和中國對壘的,是中國女排裡曾經的金牌隊員郎平。中國女排三十餘年的波瀾由此展開。於是時代在這裡面成為了重要的變量,在女排創造歷史的八十年代之前,即便已經拿過世界第九,但女排對於奧運會來說,中國對於世界來說,都稱不上是什麼「角色」。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
  • 中國女排,真實女排
    看完《中國女排》,備受感動。無論是故事情節、表現方式還是人物塑造,都值推敲。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全線主角——郎平。除了人物以外,故事情節的細膩感也很棒!作為一個不太懂影視這方面的老百姓,我也能在鋼筋水泥的電影院品出中國女排的真實存在感。她們的偉大不是無病呻吟,靠媒介渲染出來的偉大。是平凡的,樸實的,走進普通人內心的偉大。
  • 對中國免籤的非洲國家,有白人民族組成,大街小巷都是白人姑娘
    不過後來先後被腓尼基,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統治之後,也就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王國,所以摩洛哥的民族主要是由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這些都是白人民族,因此摩洛哥也有著「最不像非洲的國家」的外號。所以優美的建築,舒適的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讓摩洛哥有著「北非花園」的別稱,而這個國家最重要的還對中國遊客免籤,從2016年開始,摩洛哥就開始實施對中國的免籤政策,就是為了歡迎中國遊客可以前來欣賞這裡的人文和風景。不過因為還有著大量的歐洲國家可以選擇,再加上人們對於摩洛哥的情況並不明朗,所以前往的人一直都不算多。不知道你如何評價這件事呢?歡迎留言評論。
  • 香港人的中國女排情結
    香港人愛看中國女排的比賽,二、三十多年來從未變過,可以說為中國女排加油,已成香港人的一種情結。場景一:擠滿人的商場8月21日,鳳凰衛視主播、記者全荃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組圖片,這是一家商鋪都還沒開門的商場內,人們聚集在每一層樓,看著大屏上裡約奧運中國女排對陣塞爾維亞的決賽直播。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優秀論文」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第二屆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優秀論文獎、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優秀論文」獎、江蘇省文化產業學會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等一系列高等級科研獎勵。通過研究受眾媒介參與和國家認同感的關係、媒介效果感知和國家認同感的關係以及媒介效果感知其中的中介效應,來梳理重大活動中國家認同感的影響機制,為重大活動中更好塑造國家認同感提供針對性建議。
  • 中國女排最美隊長惠若琪著泳裝,凹凸有型肌膚如雪,不失少女感
    中國女排是一支強大的隊伍,湧現出很多女中豪傑,也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這一運動項目是一項團體項目,從而凝聚了她們團結的力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是與每個女排都有著很大的關係,她們一絲絲的小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成了一股大力量。她們刻苦訓練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打動著每一個人,今日的成功完全離不開堅持,在低谷期時沒有放棄,在巔峰期時沒有引以為豪,一直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