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香港,國足港足對陣時噓國歌者有之;借直播奧運羽毛球「中港大戰」製造兩地對立情緒者有之。你要認為這是主流,那就錯了。當著女排再登奧運之巔的時刻,逆境拼搏的「女排精神」也再度著激蕩港人的內心。港人的女排情結廣為人知,用女排老將曾春蕾的話來說,「在香港的每一次比賽都是絕對主場的感覺。」而在香港市民眼裡,女排一到,「整個香港就突然很興奮,好像現在跑馬一樣」。催生這種情結的不是別的,正是港人深沉的愛國情懷。而在本周末,國家隊金牌運動員本就將訪港,不出意外女排姑娘也將應邀而至,自郎平時代即開始關注女排的香港人,又將怎樣迎接這支曾讓他們瘋狂的隊伍?
「香港站,絕對主場的感覺」
「香港的女排情結很重。」女排老將曾春蕾接受大公網專訪時曾談到,「在香港的每一次比賽都是絕對主場的感覺。」
去年七月,中國女排來港參加世界女排大獎賽香港站比賽。圖為啦啦隊在機場迎接中國女排一行。
香港人從郎平時代開始關注中國女排,香港的免費電視臺在那時很少有頂級的體育賽事直播,基本只有 NBA 和每年一度的香港站女排比賽,周末全家人就圍著一起看電視。很多港人從小看著女排比賽長大。
80年代是中國女排的黃金期,也是香港人對女排情感的蜜月期。那時候香港就是中國女排重要的表演比賽基地,各類賽事層次不窮,香港人都熱情支持。在新華社記者周而捷的一篇文章中,香港市民黃炳坤這樣形容這個城市對女排的痴狂--「女排一到,整個香港就突然很興奮,好像現在跑馬一樣。香港夏天馬季停了,整個城市停下來了,等開始有馬跑了,整個城市又活起來了。」
中國女排隊員惠若琪(右二)與球迷合影。
「紅館,港人女排熱情之火的聖殿」
1983年,香港人俗稱為"紅館"的香港體育館建造完成,緊隨"紅館"誕生的女排超霸杯把當時的世錦賽冠軍中國女排帶到了香港觀眾面前。"中國女排來香港,香港球迷瘋狂了,三天的比賽,三個世界最強隊,中國、美國、日本,場場爆滿,"當時比賽的裁判雷禮義回憶說。
在香港,無人不識雷 sir,大家都是聽著他"講波"長大的。他是香港電視排球評論員,兼任國際排球裁判。三十多年過去,今年里約奧運仍是他在無線電視旁述女排比賽。雷 sir 的粵語評述聲情並茂,自成風格,讓不諳排球的普通人也能在濃烈的氣氛中學到排球的技術和戰術,享受排球的樂趣愛上這項運動。「食叉燒(chance)呀, 正呀!」、「馮坤一個美女梳頭… …」、「日本隊開營火會, 六個人圍圈睇住個波落地。」他的這些排球金句港人至今津津樂道。
每年一屆的超霸杯(後來更名為大獎賽)一直延續至今,幾乎每年夏天,世界女排勁旅都會雲集香港,在紅磡體育館上演一場龍爭虎鬥。香港排球迷得以每年一睹女排風採,而比賽場"紅館"也由此成了一座保有香港人女排熱情之火的聖殿。
「郎平的大錘厲害!」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對美國,香港的計程車都停下來了,都去看電視了。女排的比賽加強了香港人的民族認同感。」雷禮義說。那是香港電視臺第一次大規模轉播奧運賽事。決賽的早晨,全城陷入瘋狂,街上的電器店擠滿了人,公共屋邨的吶喊助威聲此起彼落。
中國女排在1981年獲得世界盃冠軍。在後來的5年中,中國女排又連續4次獲得世界錦標賽、奧運會和世界盃這世界三大賽事。
「五連冠的時候很激動,激動的時候大家都大聲喊,五連冠,哪裡有輸的時候,」黃炳坤說,「印象最深的還是郎平,她的大錘厲害,她只要一跳,對方就沒有了。」
從那時起,香港觀眾就已經愛上中國女排,跟中國女排連在一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女排經歷了新老交替,成績起起伏伏,即使在中國女排最低谷的時候,香港球迷還是去機場接機,來"紅館"給女排打氣。香港觀眾對中國女排可以說是「不離不棄」。
今年7月女排姑娘出徵裡約前,同為郎平北師大校友的香港企業家邱季端與專程前往探視,並捐款100萬元人民幣用於球隊備戰裡約;臨行前,邱季端向隊員們口頭承諾,「如若姑娘們拿到冠軍,他便捐出500萬元人民幣作為獎勵。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是竭盡全力」
終場哨聲響起,中國女排三比一反勝塞爾維亞,時隔十二年再次奪得奧運冠軍。那一刻,香港電視機前的觀眾歡呼起來,而遠在裡約的鏡頭那端,見證中國女排的輝煌歷史時刻的香港無線女主持韓毓霞,激動得在鏡頭前流下熱淚,哽咽至幾乎語塞。
香港市民感同身受,如果不是女排有這樣的拚搏,這樣的毅力,也不會打到現在,進入決賽。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看到這一幕,港人心中已是滿滿的感動,"這是一個團體運動,大家要團結一致,我們都是黑頭髮黃皮膚,應該團結起來。看到現在這個畫面,非常之感動。"
國家金牌運動員周六(27日)訪港,據大公記者了解,昨日奪金的女排運動員亦已名列來港名單上,屆時有望加插排球示範表演,香港市民也有機會一睹其風採。
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本期編輯:馬賽克兄妹
原創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大公報微信矩陣
大公網丨微香港丨晨讀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