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十全十美的事總無定論, 就像美麗高潔的曇花,三年時間對生命的孕育最終卻只能換來四時一現的美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遺憾呢?
稍微的殘缺就像是一杯釀造良久的美酒,在時光的醞釀下,鑄造出了它醇厚的風味;稍微的殘缺也像是一杯香茗,最初不能看出它的氣眼,只有在細細品味之後,才能體味到它的醇香。稍微的殘缺更像是牆上的斑駁,在經歷時光的摧殘後,也能被納入歌曲,被人們所傳唱。
月的殘缺變換向我們展示了時光的變遷;葉的鋸齒殘缺帶給我們了一個多姿的植物世界,而人之殘缺則構成了我們的大千世界,對不完美的接納,則是經歷風雨過後的一種成熟。
正如莫言所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稍留欠缺,才能有所回味
正如汪曾祺在《我們都是世間小女兒》一書中所說:難忘山墩看梅花遇雨,攜手泥塗;君山偶遇,遂成離別。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還那一邂逅之後的欠缺,那一股離別之意。
樹在時間的浸潤和陽光的照射下,留下痕跡,把自己的成長軌跡刻在年輪上,它所欠缺陽光的一面卻為在森林中迷路的人指引了方向。在探險者的記憶深處,在那森林的一隅,始終有一個永恆,在為他們辨明方向。
有所欠缺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讓我們春風和煦的日子裡多了些許細雨,讓我們想像中波平如鏡的生活伴隨著些許波瀾,讓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人間百味,從中明白生活的真諦,並學會感恩和滿足,促就我們對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十全十美不會是萬物常態
萬物皆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強行定下一個所謂完美的標準,那萬物都是一個樣,就成了一物,也無所謂稱謂,無所謂本質了,這樣的世界只能令人乏味。
而有稍微欠缺的世界就不一樣了,就像詩詞中的藝術表現形式——留白,它給人以豐富的想像空間,讓讀者自己慢慢體會,這一點點的欠缺,卻更加豐富了人們心中那些事物的美好。只是從片面中少了一部分直接描寫,卻使萬物形象更加豐滿,讓讀者更加記憶猶新。人們之所以喜歡霧裡看花,水中望月,是因為那種朦朧的神秘感,給人以一種牽引,令人遐想萬千,為之流連。
紅色的花美麗,綠色的葉也美麗,黃色的蕊也有它的美,萬物皆有自己的特色,如果非要說完美,又該怎樣定義呢?只有各種不完美的事物組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歡愉。蕊帶給花香味,花帶給蕊美麗,綠葉給予它們以生長的養分,組合起來才是不同的萬物。萬物有著萬物的特色和不同的組合方式。而將萬物分開來看,稍有殘缺才是人間常態。
也像是魯迅筆下的少年,餘秋雨筆下的主母,當被條條框框約束之後,仿佛成為了別人眼中完美的人,但給自己的感受卻極為真切。魯迅筆下的少年對自己的恭敬守禮,難免讓自己感到生分,以前少年時代的自由歡暢一掃而去;餘秋雨筆下的主母沒有皺紋,卻讓自己感到可怕,那種不真實的感覺令自己難受。
筆者情感感悟:
莫言先生口中世界上的事情忌諱十全十美,是因為他已經欣賞到了殘缺美,明白生活中本就沒有十全十美,而只有稍稍殘缺才是真實的,與人們的意念相契合的,令人心生舒適的。
生活中的事情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斷努力,一次一次的學習,發現不完美,慢慢改正,才能把一件事情按自己要求做到最好。同樣,如果一味地追求十全十美,只會令人疲憊,正如蘇子的水調歌頭: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即是約定俗成的規律,我們又為何心中糾結。
世界上十全十美也並不是真正的美,只有殘缺帶給我們的多姿的世界才是真的美。像殘臂的維納斯,因為殘臂帶給了獨屬於她的獨特韻味,因為殘臂她被我們所認識,被大家所了解。
莫言先生是想向我們講述,過多的約定俗成以及對完美的過分追求只能成為成長的羈絆。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接受一些欠缺,學會欣賞欠缺,讓這種欠缺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END:
我是小安,一起聊聊人生吧,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