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圓的,每個人都站在制高點……
但為什麼偏偏「中國」居於天地之中,以王城(天子之國)為中心,以500裡為半徑,由近及遠分別是侯服﹑甸服﹑綏服﹑要服﹑荒服(具體內容可見《史記·夏本紀》等文獻)。
中原則必是開化之地,「被髮左衽」的蠻夷之邦便為藩籬……這一系列的標準,究竟是誰制定的?這種頂層設計,又出自何人手筆?
我們常說:當今天下三流國家當世界工廠,二流國家研發技術(如日本),一流國家制定標準(如美國)。
可反覆回味歷史文獻及考古中的「文化區域類型分析」,不禁自問:究竟是古人盲目自大?還是我們被貧窮限制了思維?
要知道:沒有「中國」,絲綢之路便無法成行(可參酌《鹽鐵論》等文獻,附連結如下);沒有絲路,古代中國就不能成為世界上的經濟(經世濟民,不是GDP)強國。
《鹽鐵論》講的啥?(上)
《鹽鐵論》講的啥?(中)
《鹽鐵輪》講的啥?(下)
一衣帶水的島國之所以會長期依附古代中國,並不是因為地緣關係,而是因為文明。今日,雖然地緣依舊,而日本卻已忝列「西方國家」。
1784年,日本福岡的志賀島出土了一枚大不盈寸的蛇鈕金印,印面刻有「漢委(倭)奴國王」五字。這枚金印的出土,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後漢書·東夷傳》:「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委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
漢-廣陵王璽
1956年雲南「滇王之印」蛇鈕金印和1981年揚州「廣陵王璽」龜鈕金印的相繼出土,為「漢倭奴國王」金印的身份真贗之謎提供了如假包換佐證,亦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歷史上中日兩國的從屬關係。
是,歷史上。
「漢倭奴國王金印」後來成為福岡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也成為全日本最著名的文物之一,以及全世界華人圈最關注的文物之一。福岡有一條專門的旅遊線路就是圍繞「金印」展開,起點是發現地誌賀島,終點即福岡市博物館。福岡市博物館的選址也頗考究,位於福岡塔(福岡地標)的東南方(文昌位),登斯塔上,福岡全境一覽無餘。
福岡市博物館建築外觀
除了該館的鎮館之寶享譽全球外,福岡市博物館的主體建築造型在外觀上就是一枚「橋鈕印」。「印鈕」的位置恰是大廳高高拱起的券頂,這一設計非但增加了內部空間高度,更增強了這座博物館殿堂級的厚重感,使遊人在步入大廳的一瞬間,就倍感莊重。
福岡市博物館大廳
「金印」被安放在福岡市博物館二樓的常設通史展廳。本以為,「鎮館之寶」應該放在展廳的最後面,或者是最核心的位置。可哪曾想,序廳(福岡地圖)一過就是「金印」展廳,分為內外兩間。外間燈光略顯幽暗,以增加觀眾的關注度,「金印」就靜靜的陳列在獨立櫃中,可以全方位無死角觀看。底部有一面傾斜45度的鏡子,可以清晰的看到印面。展櫃外還有一個仿真的金印及印面模型,供遊人觸摸。這些設計都非常的人性化,充分考慮到觀眾的需求,值得借鑑。
相比之下,那些動輒就把「鎮館之寶」面牆、靠角,躲躲藏藏,不露背面的做法顯得是何等小家子氣。
內間明亮許多,從知識結構延展的層面,以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向觀眾介紹了:印的用途、印綬、封泥等內容。還專設了一個區域提供仿真「金印」模型供觀眾自己蓋章,以做留念。這種互動環節分布於整個展線,不經意間就會冒出來一個。讓遊人在觀展的時候,在不斷獲得參與感的同時,既提高了興趣點又降低了疲勞度。否則一條展線下來,枯燥且疲乏。
過了「金印的世界」,眼前豁然開朗,整個通史陳列依次展開。分別是:福岡的黎明、奴國時代、鴻臚館時代、博多綱首及巨商時代、福岡藩時代、近代及現代福岡、福岡人生等。
寬敞碩大的展廳被劃分成11個展區。展品種類繁多,有各式甕棺葬、歷代的航海文物、歷史文獻……,最後一個展廳介紹福岡市最具代表性的節日活動——山笠的世界。參觀過程中竟然驚喜的發現了一件「永樂五年敕日本國使書」,估計多少和朝天宮還能掛上點關係呢。
除了通史廳,博物館中還有臨時展廳、休閒、餐飲、閱讀等區域。文創商店中的很多文創產品都圍繞著「金印」展開。小濤也挑選了幾枚書籤。獨樂不若眾樂,以文(創產品)會友,全球包郵。數量有限,機不可失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下圖二維碼,
【拓展閱讀】
東瀛行腳——泉屋博古館/上
東瀛行腳——泉屋博古館/下
東瀛行腳——正倉院唐物展/上
東瀛行腳——正倉院唐物展/下
東瀛行腳——奧之院
東瀛行腳——無量光院
東瀛行腳——關雪庭院
東瀛行腳——唐招提寺
東瀛行腳——塔院東寺
東瀛行腳——清水寺與清水燒
東瀛行腳——紅葉永觀堂
東瀛行腳——遊學概說
東瀛行腳2——緣起福岡
東瀛行腳2——霓虹料理
東瀛行腳2——名校管窺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