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出城,釋迦牟尼分別遇到了什麼?決心捨棄王位,修成如來佛祖
第一個冒險進入花果山水簾洞後,孫悟空被猴子們拱拜為「美猴王」。
「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受麒麟所轄,不歸鳳凰管,也不受人間王位拘束,自由自在……」
成為山大王的那段日子裡,孫悟空也曾春採百花、夏尋諸果,秋收粟米、冬覓黃精為生,歡天喜地、無憂無慮地過了幾百年甜蜜又寧靜的「小康生活」。
直到有一天,孫悟空與猴子猴孫們正在飲酒作亂時,忽然一隻老猴倒地而亡,再也站不起來……
看到這一幕,孫悟空才知道,這些猴子們雖然不歸人王管轄,不怕禽獸威嚴,但將來一旦年老血衰,就會死亡,暗中有個閻王老子管著,難得長生不老。
自此,孫悟空決心放棄洞中自在安逸的生活,漂洋過海,開始了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海外學藝的漂泊生活。
孫悟空在西牛賀洲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得遇神秘的菩提老祖傳授法術,學會了地煞72變和筋鬥雲等本領。隨後又通過他的一番艱辛拼搏,加入取經團隊,終成「鬥戰勝佛」。
四大名著《西遊記》,曾在孫悟空大鬧天宮時,將孫大聖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之久的,是一位叫做如來佛祖的大佬。
如來佛祖在收服孫悟空時,面對想奪玉皇大帝寶座的孫悟空,曾說過一番話:玉皇大帝自幼修持,苦歷過1750劫,每劫有129600年。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
依照如來佛祖所言,玉皇大帝修行的年數,加起來約有兩億多年。
那麼,佛教的如來佛祖又是如何由人修行成如今的地位呢?
「源易緣」在《西遊記》原著第77回,「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一章節中注意到:當孫悟空被金翅大鵬雕、青獅和白象受阻於獅陀城後,受了不少苦頭和心酸委屈,來到靈山請如來佛祖出手相助。
如來佛祖曾談到一個關於他修行的故事小片段:當年他在雪山頂上修成六丈金身,曾被孔雀吸進肚去。如來佛祖本想從他便門而出,又恐玷汙了真身,後來剖開他的脊背,跨上靈山。
也就是說,如來佛祖修成六丈金身,是在大雪山頂上。
從文學作品中,我們會覺得如來佛祖是個神通廣大,又法力無邊的佛祖,似乎沒有什麼能夠難得住他,在三界的神仙中,地位尊貴,似乎距離我們很遠。
其實,如果我們讀過如來佛祖修行成佛的過程,就會明白。佛祖原本也是一個普通有血有肉、且有名有姓、有家有室的人,名叫喬達摩-悉達多。
悉達多出生於釋迦王族——迦毗羅衛國。出生時間,約在公元前6世紀,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按照時間的推算,釋迦牟尼佛與我國的聖人孔子,還是同屬一個時代的人。
有文字記載,釋迦族是大有來歷的。約在公元前13世紀,釋迦族就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建立起了迦毗羅衛國。
該國傳了六世,到淨飯大王國王時期,國家更是繁榮昌盛。淨飯大王也就是後來悉達多的生父,而他的母親正是一位賢淑端莊摩耶夫人。
據資料顯示,摩耶夫人在睡夢中,夢到有一位騎著大白象的神人向她走來,人和象一同從她的右肋骨進入了腹中。摩耶夫人懷孕14個月後,在藍毗尼花園時,生下了悉達多小王子。
不幸的是,生下悉達多的第7天,摩耶夫人就離開了人世。好在摩耶夫人有位同樣品德賢惠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公主。
善良的摩訶波闍波提公主,看到姐姐突然離世,心如刀絞,又見悉達多小王子很是可憐,就主動提出留下來照顧這位小太子。撫養悉達多王子三年後,波提公主被選為淨飯大王的王妃。
小時候的悉達多就與眾不同,天資聰穎、智力非凡,非常愛思考,毅力又過人。
淨飯大王為了讓悉達多早日成才,接替他的王位,在悉達多7歲12歲間,聘請了著名的五明大師婆羅門學者跋陀羅尼、迦蜜和忍天所為太子的老師,學習文化知識,刻苦學習5年間,悉達多的學問知識猛增倍進。
12歲時,淨王大王又讓悉達多開始了4年的習武階段,使悉達多王子成為了一個武藝精進、文武雙全的人。
17歲時,一身正氣的悉達多王子,表現出了對眾生的博愛之心,不愛富貴,不戀女色,不染人間煙火,甚至有了出家的念頭。
為了不讓兒子出家,淨飯大王想盡一切辦法挽留兒子的心。先是為他選中了鄰國天臂城主善覺大五的長女耶輸陀羅公主為妻。
耶輸陀羅公主是一位長得非常漂亮的女子,有著閉月羞花、傾國傾城之貌。在父王的操勞下,悉達多王子與耶輸陀羅公主有了10年男歡女愛的恩愛日子,並生下一子——羅睺羅。
為了讓兒子喜歡上花花世界,淨飯大王還先後安排悉達多娶了摩奴陀羅和檀荼瞿多彌為妻。同時,還特地為太子特別設置了「三等宮殿」。
具體是哪三等宮殿呢?
查閱資料,「源易緣」發現,此三等宮可謂豪華富麗。其中,第一宮是以耶輸陀羅公主為首,另有2萬名彩女於初夜服侍太子;第二宮是以摩奴陀羅為首,另有2萬名彩女於半夜服侍太子。第三宮以檀荼瞿多彌為首,也有2萬名彩女於後夜服侍太子。
再富麗奢華、養尊處優的物質生活,即使後宮6萬佳麗、美人無數,也難留住悉達多王的修真的心。特別是他曾四次出城巡遊,看到的四個人 生現象,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內心。
那麼,讓他決定走上修行之路的4次出行,都是什麼呢?結合資料和民間傳說故事,今天「源易緣」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
聽說兒子要出城,淨飯大王提前做了周密的安排。巧合的是,第一次,悉達多王子駕車從東門出,在年輕矯健的人群中,無意看到兩位步履蹣跚、滿臉皺紋、沿街乞討的老人。
老人手柱拐杖,手腳吃力地向前走,還是很難走動。
悉達多王子於是問身邊的隨從,這些老人也是我們同類的嗎?
隨從不敢撒謊,如實道出實情,說我們都是一樣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樣的會變老。
(二)
第二次,悉達多王子從南門駕車走出,在城外看到了一位身患重病,呻吟不止的病人。
這位老人臥躺在床,全身長滿了膿瘡爛泡,難以醫治好,病痛的折磨下,老人顯得痛苦不堪。
(三)
第三次,悉達多王子,從西門走出,遇到了一個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冰冷死人。
眼前離開人世的老人,面對圍困在他身旁嚎啕痛哭的親人們,毫無知覺和意識,一動不動。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離別、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前3次出城,悉達多王子遇到了人生中的四苦:生、老、病、死。百感交集之時,他回到城中,質問父王,為何要一直騙他:人間不僅有這麼多的苦難,還會生病和死亡。
淨飯大王則慈愛地告訴兒子,您是太子,會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人間的這些苦惱,不必思慮太多,將來只管接好我這個王位就可以了。
(四)
已目睹過人間百態的悉達多王子,難過之餘,內心中已經開始努力尋求拯救芸芸眾生的良方,出家的念頭更加強烈。
第四次出城,悉達多王子從北門走出。此次,他遇到了一位剃髮修行、踽踽獨行的僧人。
這位僧人告訴他,想要解脫他心中的苦惱並不難,但要首先捨棄王位,放棄榮華富貴,離家修行。
農曆的2月初8凌晨3點多,悉達多趁著所有人睡著的時候,騎著一個白頭大馬,割斷黑髮,換上迦裟,走出了迦毗羅衛國王宮,從此踏上了一條修行的道路。
修行路上,悉達多在經歷了6年的苦行僧生活之後,在迦耶山發現了一棵枝繁葉藏、猶如巨大傘狀的菩提樹。
」我若不證得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是身,決不起此座「。菩提樹下入定49天後,悉達多終於修成大覺尊佛陀——釋迦牟尼。
由於釋迦牟尼,開創了佛教,成為佛門第一神,是佛國的最高領導者。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的意思,包含如實之意,因此,佛教尊他為」釋迦牟尼佛「,又稱其為「釋迦牟尼如來佛」,簡稱「如來佛」。
文學作品《天道》一書中,有句名言:「神即道,道即法,道法自然,如來」。
這句話把神道佛做了恰如其分的詮釋。神道即人道,其實神就是人心,人就是神.人能法道,道法自然者。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佛經故事》、《西遊記》、《中國神話民間傳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