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地鐵成為一種日常。因為地鐵,倫敦也成為一個慢不下來的地方。
150年前,日不落帝國的科學家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條在地下跑的蒸汽火車線。150年後,當年只有不足六公裡的地鐵已經成為擁有61個車站近88.5千米長的世界之最。
都說看懂了倫敦地鐵圖,你就看懂世界上任何一張地鐵圖,皆因倫敦地鐵系統的複雜度堪稱全球第一。整個地鐵系統猶如地下迷宮般深不可測,秘密通道般千轉百回。
有的地鐵站被城市藝術家作為創作基地,有的地鐵站則在歲月中孤獨地殘破下去。
這裡每天都上演著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不管時光如何遺忘,地鐵站背後的故事卻是真真實實地存在過。也許你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該怎麼轉地鐵線到達,哪一個地鐵站出去會有得坐火車有廁所,但你也許沒有聽說過這些故事.
大英博物館站(British Museum Station)
是不是覺得對這一個站沒有印象?在地鐵圖上也沒有找到.
這一個站原來是在Central Line上,但傳說因為在1933年發生了靈異事件而被棄置並關閉。後來,這個站就被和Piccadilly Line交匯的Holborn站給代替了。
有人說,大英博物館站有一條隧道直通博物館的埃及館展廳,就像1935年的那部名為Bulldog Jack的喜劇驚悚片中講述的一樣,而電影裡的故事也基於博物館的靈異傳說。傳聞埃及法老的女兒Amen-Ra身著腰布和頭飾在深夜的大英博物館站出現,很多人曾說在下一站(Holborn)能聽到她的尖叫聲。英國某報還曾懸賞給敢在那裡過夜的人,可是無人敢去嘗試。更匪夷所思的是,電影上映的當晚,就有兩個女的在Holborn神秘消失了.
「幽靈地鐵站」Aldwych
說到「幽靈地鐵站」,必然要提到這個最著名的Aldwych。其實它也不是因為什麼靈異事件而被賦予這個稱呼,而是因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地鐵由於歷史或商業原因,運營不久或未投入使用前就關閉了,於是便形成了人們口中的「幽靈車站」。而Aldwych便是這些地鐵站中的其中一個。
這個車站開放於1907年,雖然身處倫敦的中心腹地,客流量卻一直不高,因此在1994年就關閉了。在現今倫敦地鐵線路圖中其實已經找不到阿爾定站了,而其實它就在Piccadilly Line和Central Line交叉點向南方向一站路程的位置。
現在的Aldwych僅留下西側鐵軌和站臺,專用於出租作影視拍攝。像著名的《V字仇殺隊》,人氣爆棚的《神探夏洛克》,都是在這裡面取景的。
貝克街站Baker Street Station
大家一定對這個地鐵站耳熟能詳,這裡是柯南迷必下的站,因為這裡有福爾摩斯與助手華生醫生合租的貝克街221號公寓,倫敦經典旅遊景點之一。一下站臺,更是滿牆的福爾摩斯剪影,從貝克街地鐵站出來步行不到5分鐘,就可以找到傳說中的福爾摩斯的家了。
另外,《貝克街的亡靈》想必對柯南迷們一定不陌生吧,故事發生在哪呢?Baker Street!
不過,讓貝克街站真正聞名的原因,是在倫敦地鐵150年的歷史裡面,這個站是當時最早建設並一直使用到現在的其中一部分。站內有一面牆上鑲著一個銅製銘牌,上面寫著:「此站臺是1863年世界第一條地鐵的一部分,特此證明。」
眼花繚亂的Totteham Court Road
曾經被英國衛報評選為五大傑出設計之一的Totteham Court Road乍眼一看可能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其實這些馬賽克拼塊塗鴉是由來自英國蘇格蘭著名的流行藝術家Edurado Paolozzi設計完成的。
小編每一次到這個地鐵站,都會認真又興奮地左看右看。
這些童趣十足又充滿視覺藝術感的壁畫為人們一次次的出行帶來了視覺與心理上的雙重愉悅,仿佛好像翻開了一本生動奇趣的漫畫書,題材豐富,造型多樣。
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對於哈利波特迷來說,恐怕是倫敦地鐵站中再熟悉不過的一站了。
國王十字車站是倫敦六條地鐵線路的換乘站,同時連接鐵路系統和通向巴黎的「歐洲之星」火車,也是倫敦八大主要火車站之一。
毋庸置疑,國王十字車站的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影《哈利波特》在此取景拍攝。在電影中,通往霍格沃茲魔法學校的火車便是從國王十字站的9又4分之3站臺出發,而在現實中是沒有這個站臺的,但是為了迎合眾多哈利波特迷的口味,管理方在第九和第十站臺之間設立了一個9又3/4站臺的牌子供遊客拍照留戀,還有一輛只露出半截在牆外的推車,每天都有無數的遊客前來這裡拍照。
(這位小哥淡定點咱霍格沃茨可是正經的地方!)
(嗯這腿我給滿分,校長您怎麼看?)
最近臨近聖誕,在「歐洲之星」入口外面展示了一棵到屋頂那麼高的聖誕樹,最特別的是,這棵聖誕樹是由無數個迪士尼玩偶堆成的!很值得去看一看哦!不放圖片,賣個關子~
國會大廈下面的Westminster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地鐵站是電影《哈利波特與鳳凰社》的主要取景地之一,也是獲得建築設計獎的地鐵站,因其極具未來感的視覺效果而久負盛名。像其他Jubilee Line上的車站一樣,站體整體布局風格樸素從簡,混凝土製大型桁梁、圓柱、不鏽鋼製電扶梯及樓梯縱橫交錯,構成極具未來感的視覺效果。
地鐵站的正上方就是著名的國會大廈,站內設有專門通道便於英國國會議員及公務員往返而不需經過公共區域。月臺層位於地下約32米處,是倫敦地鐵系統中最深的車站之一。
藝術家的展示臺Gloucester Road
這一站的歷史又能追溯到遙遠的150年前。但是Gloucester Road的出名並不是因為它歷史悠久,而是因為在它這裡有一個非常出名被作為倫敦地下鐵藝術展示平臺的廢棄站臺。
這些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們借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常事物,對於哲學產生的一系列的異想。也許某些作品會讓欣賞者感覺到小小沮喪,然而這也許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黑色幽默。
「大象城堡」的小女孩Elephant and Castle
大象城堡源於Bakerloo Line終點的酒吧名字。莎士比亞也曾在《第十二夜》中提到這個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大象酒吧。
1760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個有著同樣名字和標識的鐵匠鋪——卡特公司(Cutlers』Company),那時是躋身於13世紀成立的倫敦手工業行會中的佼佼者,它門前的盾徽(其實就是古代廣告牌)上就是兩隻大象,而Castle其實指的是印度大象背上的象橋(howdah)。
第一個在地鐵誕生的女寶寶就是誕生在這一個地鐵站呢~
討厭的地鐵站Bank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有疑問,叫這名字是因為那裡都是銀行嗎?的確,1900年建成的Bank站,得名原因正是因為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
不過在BBC的一次調查當中,倫敦市民把Bank投選為最不喜歡地鐵站第一名。估計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英國首都發動的倫敦轟炸事件裡曾擊中過Bank站的售票大廳。
小編自己覺得呢,可能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Bank這個站不管是要轉線還是要出站,都要走非常非常非常遠的路啊啊!
Embankment的月臺愛情故事
最後要說的這個,相信大家已經都聽說過了,但既然是關於倫敦地鐵的故事,那肯定要得在這裡再提一次。
「Mind The Gap」,這短短的三個字,已經不知道何時成為生活在倫敦或者曾經來過倫敦的人們腦子裡揮散不去的聲音。
雖然幾乎每天都在聽,但是基本上每個人都只會在這個廣播提示音之下匆匆而過。然而,有這麼一位女士,只為了聽到這三個字,每天特意坐在月臺的椅子上久久不離去.因為,這三個字---這廣播聲音的主人,是這位女士與她的亡夫在這個世界上僅存的一絲聯繫,一段記憶.
這位女士名字叫瑪格麗特(Margaret McCollum),在50年代末與她的丈夫奧斯華(Oswald Laurence)相識在Embankment地鐵月臺上。
年輕的奧斯華是一名演員,畢業於皇家戲劇學院。正好那時候倫敦地鐵需要找人錄一段廣播提示音「Mind The Gap」用來提醒人們小心空隙,報名試音的奧斯華,聲音被採用了。
後來,年老的奧斯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住在倫敦北邊的瑪格麗特每當想念丈夫的時候,便會特意乘地鐵到Embankment下車,坐在月臺椅子上,看著一波又一波的人流,一遍又一遍地聽著熟悉的聲音說出的那句「Mind The Gap」,以此來回憶他們倆的曾經。
可是,隨著電子系統的普及,奧斯華的聲音漸漸被呆板平淡的電子音所替代。有一天,瑪格麗特突然發現再也聽不到亡夫的聲音,頓時感覺奧斯華完全消失在這個世界了。震驚之餘,她跑到了服務處詢問,工作人員表示奧斯華的錄音已經找不回了.
不過,當倫敦地鐵運營總監知道了奧斯華的錄音對於瑪格麗特有這麼一個意義之後,立刻讓人把那段錄音給找了回來,錄成了光碟送到了瑪格麗特手上。並且,把Embankment那一站的電子廣播換回了當年奧斯華的錄音.
所以,大家懂為什麼Embankment月臺的那一句「Mind The Gap」聽上去特別不一樣了吧?
在100年前,愛德華•詹斯頓(Edward Johnston)設計出紅色小圓盤加藍色橫條的牛眼符號,像只「城市的眼睛」在看著春夏秋冬的「老倫敦人」,在看著停留過往的他鄉遊客。
倫敦地鐵已經不僅僅是件交通工具,更像是一個記憶的載體,情懷的寄託。每一個到過或者離開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句英式語調的「Mind the Gap」,也不會忘記每個帶著「上崗證」在地下通道獻藝的「遊吟詩人」。
生活都過得太匆忙,忙得讓人慢不下腳步,但起碼,還有倫敦地鐵,讓你在匆匆前進的時候能停下來,喘口氣,歇一會。
更多內容,歡迎點擊下方[閱讀全文]或者登陸Luxmix英國尚合官方網站
www.luxmix.co.uk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出自Luxmix英國尚合原創
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分享
小編:Jane小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