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練習之草書篇
中國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草書一般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種。草書的用筆原理與楷書、行書基本相同,仍然要求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只不過比楷書、行書簡捷、流暢而已。正所謂楷書「詳而靜」、草書「簡而動」。草書的簡捷寫法,絕不是隨意亂寫、不講法度的。它仍具有嚴格的規矩,要求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即使鋒尖在紙面上跳躍,也仍是筆心觸紙。因此,凡楷書的用筆方法,諸如中鋒用筆、提按頓挫、輕重徐疾、逆入回鋒等,在草書中無不具備。所以,古人謂「作草若真」,如唐代書家張旭以擅狂草著稱,人論其作草書「下筆必有楷則」;懷素的草書線條,有時細如遊絲,卻像鋼絲那樣繃的緊緊的。當然草書畢競不同於楷書,其用筆還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草書的筆法
1、草書的迴環圓轉
唐朝孫過庭曾說:「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不然便不能成字……」這就說草書應使轉用筆為主。「使轉」的「使」是指筆的縱橫牽掣運動;「轉」是指、環、盤、迂的運動。所以,草書在使轉中就出現較多的弧環、圓環和角環線。
2、筆勢連綿
在草書中筆畫連接的線稱為牽絲,氣脈相貫的線稱為飛渡或引帶。這些牽絲或飛渡使筆畫之間相互纏繞,字與字之間形成連綿不斷的氣勢,這是草書的一個明顯特徵。特別是狂草,幾乎是一筆到底(又稱「一筆書」、「連綿草」),其體勢連綿,「如流水速、拔毛連茹、上下牽連」;常「借上字之末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連但要注意牽絲、縈帶的使用必須恰到好處,出之自然,不可刻意追求、狂怪繚繞,造成點畫不明、字跡不清,虛張聲勢。連綿要以輕細為宜,方可自然生動,如「精、乃、獻、致」。
3、節奏強烈
草書常被人們形容為「電掣雷奔,龍蛇出沒」之狀。因此,初學者往往以為寫草書必須求速。其實,寫草書不能一味求速,當注意提按、頓挫、轉折、牽絲,它必須做到當速則速,當遲則遲,慢中求快,快中有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從而生了強烈的節奏感,充分表現出草書的藝術魅力。作詩、填詞要講究平仄變換,寫草書當然不能筆姿單一。一般來說,速則挺拔、勁利;遲則沉著、勁健。若能速不能遲,一滑而過,字易出現飄、滑、薄的感覺;若能遲不能速,則顯生硬、呆板,缺乏活力。故寫草書儘管迅疾,但一定要留住筆,控制好節奏,將快行筆法的縈帶、牽絲與慢行筆法的頓筆、蹲筆、駐筆相結合,使疾馳快捷、中速緩行、慢過澀留交替出現在作品中。這樣,草書的節奏感、韻律美便和諧地出現了。
4、中側兼用
草書的運筆和篆、隸、楷、行一樣,也必須遵循中鋒的運筆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問題是在運筆過程中,由於草書書寫速度快,要保持筆心在點畫中行,其難度顯然較大。再者,草書的起筆常使用露鋒入紙的手法。因此,在起筆運行中常會出現側鋒的痕跡,這是很自然的事。再從正鋒和側鋒產生的效果來加以分析,正鋒(中鋒)運筆顯得含蓄、緊斂,但少飄逸、雄強之趣;側鋒運筆雖少含蓄,但多意趣,即所謂「正鋒取勁,側鋒取妍」。因此,草書中時用側鋒,就會產生飛動、奔放的姿態,故側鋒也被書家所重視、使用。
5、巧設字眼
草書中因圓轉用筆,自然會出現套圓環的現象。草書常常會畫圈圈,圈中套圈,牽絲繚繞,以致空白少,忽視了虛的特徵,結果適得其反,不是缺乏神採,就是臃腫不堪。所以,要注意孔眼不要過多,否則到處都是「眼」,眼花繚亂,反而刺眼。凡有三個以上孔眼的要設法破掉幾個,以減少盤繞之嫌,力求簡約、空靈。這樣意趣彌足、神情淡遠,更有意趣,耐人尋味,如「翔、羽、翁、蛭」。等等。
二、草書的結構
草書的結體是開放式的,它的結體美常常在作品整體結構中體現,在與鄰近字的組合關係中顯現。所以,它重在體現運動之美、變化之美。可以說,草書是各種書體中最富變化也最難琢磨的一種,故前人有「草無定體」之說。當然草書也有規律,也講重心平穩,只不過它更注重整體的平衡。由於草書書寫速度加快,節奏變化大,簡化現象多,用筆、結體的難度也加大。所以,要寫好草書,就要認真研究和把握以下的草書結體規律。
1、化繁為簡、一符多用
草書的形成是出於實用的需要,為加快書寫速度,便刪繁就簡,以趨急速。因此,簡易便成為草書的主要特徵之一。所謂「簡易」,就是省減筆畫,或以一些簡略的符號代表一些偏旁部首或形體,以簡代繁、一符多用。
隨著草書的發展,草書由章草演變為今草、狂草,筆畫越趨減省。然而在筆畫的不斷減省過程中,其藝術性則日臻強烈,產生了筆越少而情越真的效果。如王羲之、王獻之、孫過庭的今草,張旭、懷素、黃山谷的狂草,都使人產生一種形跡愈簡,而意蘊越深的感覺。當然,草書的簡易變化,不是無原則的濫變,是有其嚴格的規律的,遵守「約定俗成」的法則,而不任意生搬硬套。
2、重心穩定、欹正相生
草書和正書相比較,具有「簡而動」的特點。欹側可以產生生動的體勢。因此,欹側是草書結體的又一重要特點。在草書中,尤其是狂草,欹側做了最大限度的誇張,以至於產生新奇、詭異的結體。當然,欹側是相對平正而言的。書法結體中強調欹側,是為了取勢。所謂點畫的欹側隨勢而生,以追險絕。草書要追求險絕,講究欹側,又必須以平正為基礎,無論如何變化,都必須保持整體重心的平穩,這是對立中的統一。就像舞蹈演員的表演,無論如何飛動、欹側、開合,都能保持重心穩定而不致跌倒,草書也是這個道理。
3、開合有度、節奏誇張
草書的結體是開放式的,常採用誇張的手法,以強烈的反差對比來加強作品的感染力。一般來說,章草中字形大小的變化不太大,而今草字形的大小變化則十分顯著,這從晉唐人的草書碑帖中是可以得到證實的。特別是盛唐之際的張旭、懷素的狂草書中,字體的開合、聚散、大小錯落、疏密對比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種節奏誇張的變化手法,所形成的大小錯綜的強烈對比,把狂草推向了浪漫主義的藝術高峰。在草書中,由於強調字形的聚散開合、節奏的誇張,顯然打亂了行距的規則。但由此造成整篇的渾然一氣,使整體感更為突出。這種大小穿插、時開時合的寫法,近人喻之為「雨夾雪」。從視覺上看,大者如近,小者似遠,從而產生了縱向的空間感,而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當然,對草書的開合、誇張,我們要有正確的認識,絕不可流於隨意、草率,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草書造型的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必須建立在講傳統、守法度的基礎上。不講傳統,不守法度而盲目追求誇張造型,會流於狂怪,走到邪路上去。四是呼應連帶、虛實互見。草書貴流暢,其行筆速度快,筆勢往來迅捷。草書和楷書相比較,楷書的呼應顯得含蓄,草書的呼應甚為明顯,表現更為強烈。一般通過牽絲和縈帶來實現。草書藉助牽絲和縈帶使點畫呼應,血脈貫通,可以顯得精神飛揚、意志活潑。如「要、隨、況、乃」等字。在草書中,呼應、縈帶的表現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無形的。前者有牽絲相連,後者無牽絲相連,但仍然氣息相貫,血脈相通,保持著乎應縈帶的聯繫而成為成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總體。此外,草書中筆畫的粗細,墨色的枯潤等對立因素的配合,也往往是體現虛實的要素。筆勢重、筆畫粗則為實;筆勢輕,筆畫細則為虛;墨色濃、潤為實;墨色枯、淡為虛。彼此巧妙自然地結合,就形成了虛實互見、自然生動的藝術效果。在我們對草書的學習和了解以後,我們會有這樣一個感受,即草書看起來「龍飛鳳舞」,讓人有躍躍欲試的感受,但下筆卻往往力不從心,滿紙塗鴉、不得要領,真是「看時容易畫時難」。但只要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有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學好草書也是指日可待的。
三、草書的範本
草書臨摹範本:學習草書,要選用優秀字帖。一般初學者可從今草開始。因為今草是介於章草和狂草之間的一種最為規範、又易辨認的草體,既美觀又實用,較之章草更為流便、較之狂草更易識認。所以,學草書從今草人手最切實有效。一般可選智永《真草千字文》、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進而以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鴨頭丸帖》等為範本。還有現代胡公石先生的《標準草書字彙》、于右任的《標準草書》都可作為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