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裡菲斯天文臺(Griffith Observatory)位於洛杉磯市中心西北方向的格裡菲斯公園山頂上,是洛杉磯的標誌性建築物,同時也是洛杉磯最具盛名的景點之一。站在格裡菲斯天文臺山頂,既可以清楚地看見好萊塢山上9個白色的高13.7米的英文字母 "Hollywood",也可以遠眺太平洋,甚至是洛杉磯的高樓大廈,欣賞洛杉磯的璀璨夜景。
▼
歷史與現狀
Portrait of Col. Griffith J.Griffith, © Griffith Observatory
格裡菲斯天文臺所有的故事要從Griffith J. Griffith 上校的捐贈講起,1896年他捐出了洛杉磯市中心與天文臺之間的3,015英畝土地。他的遺囑中,Griffith 捐贈了資金在這片土地上建造天文臺、展覽廳及天文館。他的目標是普通大眾也可以接觸到天文學。
Detail of the final rendering of Griffith Observatory, for the architecture firm of John C. Austin and Frederick Ashley | Photo © Griffith Observatory
當時一些頂尖的天文學家和科學家都進入這個建造天文臺的團隊,規劃天文臺的建造。喬治•埃勒裡•海耳 (George Ellery Hale) 曾經在先後主持了威爾斯山葉凱士天文臺 (Yerkes) 和帕洛馬山 (Palomar) 天文臺的設計和建造。來自加州理工 (Caltech) 的物理學家 Edward Kurth 起草了最初的設計方案,之後還指導了天文臺的建造。建築師 John C. Austin 和 Frederick M. Ashley 作為最佳人選確認了最終方案。Austin 和 Ashley 一致決定請 Kurth 作為顧問和 Russell W. Porter 一起指揮天文臺的建設。
Lower level of the Griffith Observatory | Photo by Justin Donais, © Friends Of The Observatory
2002年,天文臺歇業,投入了9300萬美元開始整修並擴建了一個主要的展館。2006年11月,天文臺重新對公眾開放。現有的藝術裝飾風格大樓被保留,而年代久遠的天文臺圓頂被替代。天文臺向地下擴展了部分空間,建立了一個簇新的展廳、一間咖啡室、禮品店以及一個全新的萊昂納德•尼莫伊地平線影院(The Leonard Nimoy Event Horizon Theater)。這裡的咖啡館是為了向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的作品「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五部小說中的第二本《宇宙盡頭的餐館》(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致敬,同時也是名廚 WolfgangPuck 經營的眾多咖啡館的其中一間。
每一個格裡菲斯天文臺展示廳都側重在天文學的一個獨特方面,如 Wilder 展廳主題為 the Eye –人們觀察星空的歷史, Ahmanson 展廳主題為 the Sky –日月星辰,W.M. Keck Foundation 中央穹頂– 科學與神話、大地與天空以及人的遠見等共同構成了天文學, Cosmic Connection –從大爆炸到現在、宇宙的發展,Gunther Depths of Space – 空間的深度,Edge of Space – 空間的邊際, Mezzanine 以及 ExteriorExhibits等等。
▼
Samuel Oschin Planetarium
Samuel Oschin Planetarium | Photo by Justin Donais, © Friends Of The Observatory
Samuel Oschin天文館(Samuel OschinPlanetarium)配備各種最先進的設備,提供適合不同年齡觀眾的科學普及節目與活動。而這個75英尺、無縫的、鋁合金穹頂更是全球最大的天文館球頂之一。在整修的過程中,天文館裡古老的1964 Zeiss Mark IV型星象儀被最先進的Zeiss Mark IX Universarium型天象儀替代。與此同時,原有的木質頭枕也換成了專門設計、定製的可躺座椅。
到這個可容納300人的天文館,你可以感受到遠遠超出一般天文館能夠呈現的體驗。從通過那道古老的青銅和皮革門,你就已經沉浸在這個精心設計的真實夜空和醉心的體驗中,這種體驗不僅令人敬畏更值得人們深思。
▼
Zeiss Telescope
Zeiss Telescope | Photo by Griffith Observatory Astronomical Observer Anthony Cook, © Griffith Observatory
自從1935年天文臺開放之後,數百萬的遊客都來到這個位於大樓東側的穹頂,通過這個12英寸的蔡司折射望遠鏡(Zeiss refracting telescope)觀測過天體。這臺為公眾提供夜間觀測的望遠鏡,主要用來觀測月亮、行星、以及銀河星最亮的星體。每晚都有超過600名遊客前來,在天文望遠鏡講解員的指導下,觀測星體、了解關於這個星體的各種知識。根據格裡菲斯天文臺官網的數據顯示,這裡是最受大家歡迎的區域,通過它「更多的人觀測到來哈雷彗星和近來最明亮的百武彗星、海爾-波普彗星」。
▼
Hall of the Eye
Hall of the Eye | Photo by Justin Donais, © Friends Of The Observatory
位於天文臺主樓的Hall of the Eye展廳,展示了人們在觀測天空及自然的進步及在探索過程中使用的工具。展廳的亮點是1910年由Earle Ovington安裝的特斯拉線圈,在1936年他去世一年後這個線圈被直接捐給了格裡菲斯天文臺。這個儀器在Kenneth Strickfaden的幫助下得到修復,Kenneth Strickfaden曾參與並設計電影《弗蘭肯斯坦》(1931)和《綠野仙蹤》(1939年)等影片的電力特效部分。
▼
Leonard Nimoy Event Horizon
Leonard Nimoy Event Horizon | Photo by Justin Donais, © Friends Of The Observatory
萊昂納德•尼莫伊地平線影院 (Leonard Nimoy Event Horizon) 是一個可容納200人的多媒體劇院,是進行演講、展覽、電影展播、博物館導覽及其他活動的最好平臺。這裡也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平臺。劇院採用露天劇場的形式,每位觀眾都可以近距離感受演說者的無窮魅力。
▼
The Big Picture
The Big Picture telescopes | Photo by Justin Donais, © Friends Of The Observatory
The Big Picture是位於一層的theGunther Depths of Space展廳的亮點之一。The Big Picture 152英尺長,20英尺高,是目前可以精確獲得最大的天體圖片。這張高清圖片詳細描繪出處女座星系團的核心以及成千上萬的略微暗淡的小星系,在銀河系大約有上百萬個星星,上千個類星體,在太陽系還有上千個小行星,及至少1個彗星。遊客可以從最近的距離內的儀器或者60英尺外的天文望眼鏡觀看The Big Picture。
▼
天文學家紀念碑
Astronomers Monument | Photo courtesy of Non Paratus, Flickr
想成為一名觀測者,你也可以不必進入格裡菲斯天文臺。天文臺的外部也同樣提供了眾多的展覽和形象吸引你的視線、引發無盡想像,比如位於草坪上的太陽系模型(Solar System Lawn Model)、日落及月落觀測線(Sunset andMoonset Radial Lines) 以及位於頂層的屋頂觀測平臺。
當你來到天文臺,首先面對的就是天文學家紀念碑(Astronomers Monument),這座位於草坪上的雕塑是為了向6位偉大的天文學家致敬,他們分別是:喜帕恰斯(Hipparchus)、哥白尼(Copernicus)、伽利略(Galileo)、克卜勒(Kepler)、牛頓(Newton) 以及赫歇爾(Herschel)。
▼
Gottlieb Transit Corridor
Gottlieb Transit Corridor | Photo courtesy Alma Recinto, Flickr
The Robert J. and Suzanne Gottlieb TransitCorridor是一個150英尺長、10英尺寬的玻璃步道,為參觀者展示了天空中太陽、月亮的運行以及這些天體的運行與時間及日曆的聯繫。
The Gottlieb Transit Corridor位於在天文臺西側,是一處精準的戶外公共天文學儀器。這個儀器在形式上與古老廟宇和中世紀教堂的儀器有些相似,但是其中明顯蘊含了21世紀的先進科技。和天文臺的其他面向公共的觀測儀器一樣,the Gottlieb Transit Corridor力圖將遊客都變成天文觀測者,讓他們自己觀測天體、了解宇宙。
▼
James Dean半身像
James Dean bust | Photo courtesy of Candice AKA Bessie Smith, Flickr
格裡菲斯天文臺曾在無數影視作品中出現,其中最著名的要數James Dean和Natalie Wood 領銜主演的著名電影《無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 1955)。面對天文臺建築的右邊人行道上,有一座JamesDean的半身銅像。這裡同時也是很多電影的取景地,如經典科幻電影《終結者》(The Terminator , 1984)、《火箭專家》 (TheRocketeer , 1991)、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以及《變形金剛》(Transformers,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