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所鋪墊的前戲會比較長,希望各位球迷耐心一點。
球員歷史地位的排列與探討是一直以來為球迷們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這幾個月無球可看,沒球可打的疫情時期(可能很多朋友附近的球場已經重新開放了)的局面,這種已經被嚼過不知道多少次的話題再度成為人們茶餘飯後樂此不疲的嘮嗑。
其實不局限於最近幾個月,這個話題一直都保持著居高不下的熱度,畢竟一名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成功與否,我們還是得拿歷史地位來評估。我也相信,每一位球員從選秀日念到自己的那一刻開始,到自己宣布退役的那一剎結束,一定是希望自己的球衣能夠作為一個球隊象徵性的標誌,飛升在球館的上方,和那些先輩們所代表的球衣薈萃一堂。
可能有人會質疑,覺得很多球員沒有此般想法與野心,些許是我過度剖析?
正所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我並不喜歡坐而論道,尤其是引用一些名言錦句之時。加之有些道理是顛撲不破的,我們懂的都懂,無需我多言。通俗的說,若是你沒有保持著一顆競爭的心態與崇高的目標去面對你的職業生涯,你只想得過且過般地拿了工資就去享受長達三個月的休賽期兼之美人與香檳相伴,不去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與競技狀態,不斷地從當家球星淪為一名輪換球員直至飲水機管理員······那麼我們在歷史地位上的評判就會用「水」來形容這名球員了。
多說無益,「上善若水」雖說「上善」不假,但重點還是「若水」,搬在此處,恰如其分!
言歸正傳,再道這神奇的NBA歷史地位,談何神奇?神奇之處在哪?且聽我說個一二:
當作為一個聯盟的頂級球員,縱使你是這個時代最出類拔萃的球員之一,你擁有歷史前四十甚至更高的排名,你把和個人能力休戚相關的榮譽獎項都納入囊中兼之驚人的數據積累·······上述所言概莫能外。
好吧,這樣還遠遠不夠······我們再多補充一些條件:
即便作為球迷群體的我們收錄他生涯的高光時刻的剪輯,左手持著一幀接著一幀的GIF,右手擺出一張又一張稱霸著基礎數據與高階數據的圖片,我們依然拗不過一則有關歷史地位的公式:
「勝者為王,敗者為奴。」
歷史是一個記憶不太好的「鏟史官」,或許說記憶不好有失偏妥,畢竟人類上千年的歷史,他能記住每個時代的勝利者與每個王朝的締造者,一個都不會漏掉更不會忘掉;他能記住他們每場比賽是怎麼打的,依憑什麼戰術,是誰帶領這隻團隊獲勝的;他也能記住每場比賽戰況有多慘烈·······
但他很難記住,每場戰爭的失敗者——不論是不堪一擊,還是功敗垂成。
別說什麼「雖敗猶榮」,那不過是失敗者最好的藉口,你依舊會因為自己表現地不夠完美,面對著噴子們的口誅筆伐。究根究底地講,二者作為失敗的代表並無異,若是一口一個「雖敗猶榮」藉此以「五十步笑百步」等窠臼來稱道,那就大可不必了。
歷史終究是屬於勝利者的,若是不能帶領球隊走到最後,人們總會覺得你還差點什麼,畢竟每一位球員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得分王與MVP,而是那金燦燦的奧布萊恩杯。 而你若是作為第一核心拿到了冠軍,人們會很誇張地渲染你的對手有多強大的同時也會想方設法用一些亂墜天花的理由去彌補你其他方面的不足。就好像,我們去欣賞「斷臂的維納斯」,我們所欣賞與注意的不會是她殘缺的手臂,而是雕塑所構築的一種獨特的美感。有冠軍你說話的底氣確實要高上幾個檔次,你仿佛作為一個勝利者的姿態來和其他無冠球員的球迷聊球,在談及歷史地位之時,將「成王敗寇」這則公式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容別人置喙。
對於歷史地位的評估,別指望理性與客觀。對於球迷群體,我自不多言,不同球迷有不同的主隊的同時,保留著莫衷一是的觀點。而那些自詡專業的媒體呢?美其名曰:「專業」,實則在某些預測球隊季後賽對陣結果,或是對每一賽季獎項的頒發的推測還不如很多球迷,我們口中親切的「美媒」犯錯又不是一次兩次了,可不能因為某些「美媒」所給出的觀點與你的觀點貼切相符,就以此作為你口誅筆伐的利器,並言之鑿鑿地說:
「這可是美媒,不會有人覺得自己比美媒懂球吧?」
我也不過覺得,你就是那些以言徇物的過江之鯽。
話說回來,全過程100%理性看球聊球的人又有多少呢?就如我之前所說的,
「不同球迷有不同的主隊」
同時,每個人所支持的球星也是不一致的,看球時都會參雜自己對主隊球星的那份獨特感情,你不可能明鏡高懸地面對每一個球員進行公正的評價。歷史地位的評估最終不過是球員、球迷、榮譽、媒體四者休戚與共,相互作用後產生的體系。和我們龐大的計算機網絡體系不同,球員歷史地位的評判沒有確切的公式、也沒有一套精妙絕倫的計算方法。畢竟我們無法用確切的數值來計算MVP、最佳陣容、DPOY的含量,更別說計算一輪不到七場的總決賽每一個球員貢獻值。
要是真有一套神乎其神的公式去換算每個球員的歷史地位與榮譽值,論壇上那些掀起血雨腥風的牛鬼蛇神們·····應該沒活幹了吧?
閒話休說,那一個怎麼樣的球員和一段怎樣的佳話才能讓人對這個球員佩服的五體投地呢?
強如麥可喬丹也有過連續三年首輪遊,但這不過只是喬丹傳奇故事中欲揚先抑的一小部分。我們對喬丹的印象要麼是帶隊72勝10負,要麼是總決賽百分百勝率的六次總冠軍,要麼是冠絕群雄的十次得分王·······這樣的主角搭配著這樣的劇情,才是球迷們所願意去觀賞與回憶的故事,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對你佩服的五體投地。
誠然,喬丹是絕大多數球迷與媒體所公認的歷史第一,不論是個人能力還是榮譽獎項,都是大多數球員難以望其項背的。我們也不必苛求我們的主隊球星能達到此番境界,這確實有些強人所難。
每一位球員都有一本自己專屬的劇本,風格各異,自導自演。當然需要補充的是,有的球員會很努力,他會努力地拓寬自己的「戲路」,為自己的籃球生涯「加戲」,但他天賦不過爾爾,效果就那樣,很好地詮釋了「打腫臉充胖子」這句話;有的球員天賦異稟,本身自己就擁有歷史級別的天賦的同時,努力也不欠佳·······這樣的劇本以及所呈現的效果,又怎叫人不喜歡呢?
一不注意2400字了,得收住,各位讀者辛苦了,有請我們的大威少登場!
那威少會為自己的火箭生涯纂寫一出怎樣的劇本呢?會為我們添加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彩蛋」嗎?他會和三弟一起捧起奧布萊恩杯嗎?太多太多的疑問夾雜在我們心中,當然這是威少自己的劇本,自己的連續劇,我們無法預測劇本的走向,小到一撇一划一捺的筆順,大到一句一段一章的劇情,更無法改變。
其實和連續劇有別,威少為我們所呈現的故事與比賽不會有扣人心懸的下期預告、也不會有揮霍無度的暫停按鈕·······有的只是作為球迷的我們對威少一次又一次的吶喊與期待,些許的失望兼而有之。
我們也不必為部分美媒對威少歷史地位排名的劃分而感到憤怒:
因為類似上圖沒有威少的歷史地位排列已經司空見慣了,當然美媒也有優劣之分,不是說你自詡為「美媒」,或者說你製做了一張排名表就能說明你是專業,這樣的排名所造成的結果不過是威少的粉絲意難平,部分脾氣衝的在網上口誅筆伐一般········停,這就是他們的目的——製造話題,這樣子才有噱頭!
而威少歷史地位的排名之所以存在著毀譽各半的局面,究根究底地去探尋原因:
其一、沒有冠軍!這是參評歷史地位的一大忌,不談巔峰強度,就說生涯的持久度,你不能苛求每一位球員都能做到「郵差」一樣的高度,即便無冠,也能躋身進入歷史前20.
其二、威少與三弟的爆炸數據或許是他們的一長處,但若作為一評選標準放在歷史地位的頒獎典禮上有些微不足道,籃球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總冠軍,季後賽才是球隊更嚴酷的考驗,縱使你季後賽有相當不錯的頂級發揮,但和你引以為傲的常規賽20+20+20的三雙、60+三雙等驚豔數據相比,不足為提。數據倒成了他們歷史地位升階的絆腳石。
時間過得還挺快,轉眼間威少來火箭大半個賽季了,每當提及威少的時候,我會想起紅色,但不是火箭紅,而是俄克拉荷馬的那抹落日紅,這賽季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看威少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但既來之則安之,威少在新的環境裡即插即用,由於更好的空間,打的風生水起。我也不過度追憶過去俄克拉荷馬的那位風馳電摯的少年了,現在與未來才是更為關鍵的時刻。
火箭球迷們,現在覺得威少如何?17年18年我們經常為各自準備會場,各自開對方的會,現在突然「歃血為盟」的滋味兒如何?是不是還沒習慣?我想,即便想開會,這 賽季可供開會的材料也並不多吧?
其實賽季初威少的表現確實還是可以提供很多開會的材料,尤其是11月,作為一個控球後衛,21.9%的三分確實說不過去,更何況外加4.4次失誤。
好吧,其實威少球迷對場均4.4次失誤應該習以為常了,我不必當作開會材料拿出來炫耀一番。
所以,是什麼讓威少的表現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硬生生地從一個藍領打成了遊戲中「五外的PG」?這裡不得不說提到卡佩拉,可以說他倆是一對矛盾體的存在,矛盾在何處?首先我不否認卡佩拉對哈登的作用至關重要,哈登在單打突破對面持球人時,選擇突破時對面的內線補過來,他可以選擇拋投也可以選擇給卡佩拉空接,簡單地說,卡佩拉給了哈登突破更多的一個選擇。而不巧的是,賽季初威少的投籃命中率極其低效——381投152中,僅為39.8%,所以卡佩拉與威少同時在場時,哈登就會受到瘋狂的包夾:
其實這也是賽季初火箭的一通病——哈登受到包夾給順下卡佩拉,而卡佩拉並無中距離的能力,對手針對這一點則是鎖住禁區,卡佩拉不得不向外傳遞給三分命中率只有三成的威少·······
我們聽到的更多是「哐當」打鐵聲,而不是「唰唰」的入網聲。
而持球進攻的點換成了威少,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與卡佩了對位的中鋒可以毫不猶豫地放空卡佩拉來包夾威少,威少不得不又向外導,對位的球隊中不乏有保羅喬治這樣的優質搶斷者,所以導致了進攻效率極其低下。
雖說不喜歡挪列數據,但單聽我道聽途說應該是沒啥根據可言。
數據雖然不能反映全部,但是數據不會說謊:
他在場時紅隊的進攻效率為:105.6,下場時紅隊進攻效率為:117。
所以,卡佩拉換卡文頓的交易,對於威少來說是一個質的提升:
換句話說,那才是最適合威少的陣容與空間,是不是比剛剛舒服太多了?
簡言之,面對火箭的新版五小,你可以放空威少與卡佩拉去包夾哈登,但你不可能放空火箭的三分射手群去包夾威少吧?即便強如濃眉,也沒能讓威少這場20000分+7000籃板+7000助攻的比賽變成「裡程悲」,威少面對DPOY級別的濃眉8中6砍下了12分,整場比賽拿下了41分。
火箭的新五小為威少創造了一個更為合理的突破與單打空間:
31歲的威少突破次數依舊是聯盟第一,劃重點31歲,和他競爭的除了同齡的德羅贊,剩下的都是20歲出頭的「小鮮肉們」。不過和往日不同,威少這次做到了高產高效,56.2%的命中率在突破高手裡也算是頂級的水平了。
突破次數排行
雖說威少的身體素質在歷史上都可以排的上號,我們也理所應當地把威少的五次膝蓋手術戲稱為「返廠升級」,調侃歸調侃,威少身體素質確實大不如前,本賽季威少不打背靠背已經是慣例。
追根溯源,威少的膝蓋傷勢還是和紅隊有關:
一場7年前的季後賽,2013年4月24日,在與紅隊的比賽中,威少被貝弗利撞倒,半月板撕裂,賽季報銷的同時,也讓雷霆失去了在季後賽更上一層的機會,竊以為,那年很有可能是雷霆年。接踵而至的是同年10月膝蓋再次腫脹,威少不得不再一次接受手術。我想此時的威少可能永遠不會想到,自己會在六年後奔赴休城。
不過這樣的「王者回歸」的劇情設定才是人們最喜愛的:三次膝蓋手術後獲得MVP,為俄克拉荷馬城留到了最後。也許這個最後用在此處並不貼切,一人一城的故事在去年2019年7月17日終於畫上了句號,威少去往航天城與三弟共同續寫未知與未來的劇 情。
俄克拉荷馬的故事,有驚喜也有失望。傷病是這段故事最大的隱患:
2011-12賽季,年輕的雷霆面對正值巔峰的熱火,無奈鎩羽而歸。
2012-13賽季,威少半月板撕裂,球隊止步於二輪。
2013-14賽季,伊巴卡受傷,西部決賽打封閉出戰,無奈馬刺擁有更成熟的體系與更好的防守,雷霆2-4輸給了當賽季的冠軍。
2014-15賽季,KD瓊斯骨骨折,威少扛起球隊的進攻重任,獲得了自己生涯的第一個得分王。無奈的是,安東尼戴維斯本賽季只命中過一個三分——這個三分就是把雷霆拒之季後賽門外的摺疊超遠三分:
2015-16賽季,雷霆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第二輪4-2戰勝了67勝的馬刺,西部決賽一度將73勝的勇士逼入3-1的絕境······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多說無益。
後面的故事精彩紛呈,只是「搶七輸給勇士到杜蘭特轉會」這一時間段所發生的林林總總給人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不排除我表達不準確的可能,但相信每個雷霆球迷都會有一種溢於言表的感受吧?所以,我跳過這個時間段。
而杜蘭特走後威少在雷霆的三年給我們帶來了很大驚喜兼之不小的失望,2016-17賽季我就不用說了,威少在球隊最艱難的時刻站了出來,將自己提升為了一名MVP,所有人都清楚那個賽季威少有多強,各種高階數據與基礎數據在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在此我也就不去挪列與背誦數據來把威少吹個天花亂墜以此彰顯我所謂的「專業」。
KD離開後的三年,威少一直在尋求一種介於「自己單幹」與「助攻隊友」之間的平衡,我們可以看見威少的使用率肉眼可見的下滑——他在改變:MVP賽季的威少41.7%是歷史第一,至今無人超越。而後的兩個賽季,他在為隊友降低自己的球權。
而第二年雷霆三巨頭的賽季,威少在梳理球隊的過程中碰壁了,三巨頭陷入單打的得分荒以及球隊的替補陣容的弱勢加之羅伯森的受傷種種原因,讓他們成就了45號新秀,無奈一輪遊。
第三年是我認為很可惜的一年,這個賽季威少一直保受手指與腳踝傷勢的影響,威少採取了放權政策——為隊友們創造更好的機會:四位首發的隊友數據均是生涯最佳,喬治在MVP的榜單也進入了前三。其次,我們在季後賽的卡位戰,完美地避開了第一輪火箭與第二輪勇士,直面損失了努爾基奇的開拓者,第二輪則是面對季後賽「處男」約基奇帶領的掘金,加之這個賽季球隊的替補也有以施洛德為代表的奇兵,彌補了上賽季球隊陣容深度不夠的問題,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無奈對面有高達,而且這高大帶避雷針的,打雷霆特帶勁兒!
一人一城的夢,也許在此就畫上了一個句號,也或許是一串省略號,這一切都是未知的。
來到紅隊的威少,會以何種姿態捧起奧姆萊恩杯,會譜寫怎樣的一段奪冠劇本?我們也無從知曉。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人們不會僅僅局限於數據或是進攻這些單一層面去評價「威少」這一球員,威少會獲得更加公正與理性的對待與尊重。同理之於哈登。
雖說不知前方究竟是霧靄還是晨曦,但我相信守得雲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