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洋資本劇 盛洋股權變動中的資管業務、股東與投資者

2020-12-22 新浪財經

來源:觀點地產新媒體

觀點地產網 在地產圈,有一家企業,試圖通過不同平臺的排列組合,讓投資效益達到新的高度。

11月16日,盛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遠洋資本全資附屬公司(收購方)與遠洋集團全資附屬公司(賣方)於本月14日訂立了買賣協議。

據此,收購方擬向賣方購買盛洋投資合共154,518,125股股份(相當於公告日期已發行股份總數約24.45%),總代價為1.7億港元。

交易完成後,收購方及收購方一致行動人士於盛洋投資的持股比例增加至38.74%,而賣方的持股比例減少至25%。

也就是說,這一進一出,遠洋集團成功將收購十年的盛洋投資轉至遠洋資本名下。

但這筆關聯交易衍生出的信息,或許遠不止於此。

交易完成後,盛洋投資、遠洋資本的發展路徑是什麼?盛洋投資的股權變更情況幾何?管理團隊與股東之間能否繼續維持微妙平衡?

重組盛洋投資

隨著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房地產與資本、金融之間的關係也日益緊密。

早在2016年,遠洋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明就曾提到,未來公司銷售規模有相當一部分會來自地產金融。

不斷探路金融的遠洋,近期似乎有意整合旗下的資管平臺。

11月16日,盛洋投資發布公告稱,收購方置泉國際有限公司與賣方盛美管理有限公司於11月14日訂立買賣協議。據此,收購方有條件同意購買,而賣方有條件同意出售待售股份,即已發行股份總數約24.45%。

公告披露,收購方置泉國際由遠洋資本100%持有,而賣方則由遠洋集團全資持有。經過上述交易後,盛洋投資的控股權由遠洋集團轉至遠洋資本持有。

或許,這是一場「雙贏」的交易。對遠洋集團而言,此次交易一方面能夠及時止損,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的降低負債情況;但對盛洋投資而言,該公司長期被低估,此次重組引入專業投資人或許能夠帶來協同效應。

有分析人士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遠洋集團收購盛洋投資已經有好幾年時間了,布局這麼多年始終沒有產生特別大的火花,現在進行重組是兩個平臺最好的結果。」

據悉,盛洋投資的前身為香港奇盛集團,遠洋地產於2010年將其收購。但收購十年之後,盛洋投資的發展始終不溫不火,甚至有消息稱,盛洋投資業務發展主要得益於遠洋地產的不斷輸血。

數據顯示,盛洋投資去年全年錄得收入約為港幣1.16億元,同比下降38.95%,擁有人的虧損約港幣9470萬元,大幅下滑874.50%;今年上半年,該公司錄得收入約566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下降6.29%,公司股東虧損約1.27億港元。

從收購至今,盛洋投資僅有2012年、2013年及2018年錄得盈利,其餘時間均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與此同時,今年面對「三道紅線」的高壓,調整債務結構、減少負債、加強現金流的管理,成了房企最重要的課題。

「轉讓的同時,對於遠洋集團來說,也改善了現金流,有助於降低負債等內容。」分析人士提到。

據悉,2016年,遠洋負債總值為1019.4億元,2018年升至1862.2億元,2019年達到1780.88億元。截止今年中期,該集團負債總值進一步攀升至1869.27億元,其中有息借貸總值則由438.1億元升至874億元。

在艱難的行業背景下,意味著遠洋面臨著更大的考驗。或許,這也是其轉讓盛洋投資股權的考量之一。

一個殼平臺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查閱,本次收購24.45%股份的總代價為1.7億港元,相當於1.1港元/股,而盛洋投資近30個交易日的均價為0.57港元/股,意味著收購溢價達到92.98%。

反觀交易的第三方——遠洋資本,以近93%的溢價拿下一個連年虧損的公司,帳面看來並不划算。

遠洋資本意欲何為?

據悉,盛洋投資主要從事基金平臺投資、基金投資、物業投資與開發及證券投資業務。根據盛洋投資2020中期財報透露,該公司擁有及經營一項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半島核心地帶的辦公樓園區,總樓面面積約為15.9萬平方呎,帳面價值約為9330萬美元,期內錄得租金約為3710萬美元。

與此同時,GR Realty(盛洋投資擁有41%成員權益)作為該集團共同控制及管理的投資平臺,在美國14個州投資了超34項商業物業,面積超過800萬平方呎。

「盛洋投資在海外管理了不少優質物業,重組完成後,這些項目可以充實到遠洋資本名下。客觀來講,有助於業務開拓和運營效率提升。」

無疑,收購完成後,遠洋資本的在管面積能夠得到大幅提升,對其規模有較大的提振作用。更值得關注的是,盛洋投資注入遠洋資本旗下,對後者來說,這將形成一個不錯的殼平臺。

盛洋投資於1988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00174,上述交易完成後,盛洋投資將成為遠洋資本唯一上市平臺,能夠打通境外證券、期貨、資管、貿易、投資業務通道。

根據交易公告,盛洋投資於今年7月31日取得GR Realty的控制權,後者併入前者的財務報表。此次交易完成後,收購方有意與公司及GR Realty進行深入合作,以更直接及有效方式開拓美國市場的商機。

業內人士認為,注入盛洋投資後,遠洋資本能夠形成專業的資產管理業務結構,未來或許能夠復刻「黑石路徑」。

在分析黑石地產投資秘訣時,多數人會提到的是,黑石通常會通過收購等方式組建一個管理經驗較為豐富的本地團隊,令地產項目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管理改善。

也就是說,收購盛洋投資後,遠洋資本打通了海外投資路徑,這種做法幾乎與黑石收購經驗豐富的本地團隊相似。

但要想像黑石一般運作,遠洋資本未來的路還很長。

股東、投資者與管理層

對遠洋集團而言,出售盛洋投資股權不僅能夠回流現金,也能改善負債結構,緩解資金壓力;對遠洋資本而言,收購後能夠擴充規模、打通境內外業務通道,更能收穫一個殼公司。

但在這筆「皆大歡喜」的交易當中,有業內人士亦猜測,其中隱藏著股東、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平衡。

數據來源:公告顯示觀點指數整理

所謂空穴來風,非是無因,交易公告當中或許也能窺探一二。

公告披露,在收購完成前,賣方、收購方各自分別持有31250.46萬股及9027.8萬股股份,分別相當於已發行股份總數約49.45%及約14.29%。

按照持股比例計算,收購前,中國人壽、大家人壽分別持有遠洋集團29.59%、29.58%股權,同時,兩家險資透過遠洋集團持有盛洋投資股權均為16.70%。

但收購完成後,賣方、收購方以及收購方及收購方一致行動人士將分別持有15798.65萬股、24479.61萬股及40300.66萬股股份,分別相當於已發行股份總數25%、約38.74%及約63.78%。

也就意味著,中國人壽、大家人壽所持股權變化為13.01%。

一直以來,遠洋集團呈現出中國人壽、大家人壽、遠洋管理層三足鼎立的安穩局面,而當家人李明也不斷在維繫其中微妙的平衡。

根據此次交易公告,收購方一致行動人包括王洪輝(為收購方、遠洋資本、瑞喜及遠洋集團各自的董事)、陳嘉敏(為收購方的董事)、李明(於2020年7月30辭任董事,於本聯合公告日期為遠洋資本、瑞喜及遠洋集團各自的董事)、莊棣盛(收購方有關收購建議的財務顧問新百利的執行董事)。

收購方一致行動人在緊隨完成後及提出收購建議前(假設並無尚未行使的可換股優先股已獲兌換及並無尚未行使的購股權已獲行使),所持盛洋投資股份數量達到22.4萬股,持股比例約為0.04%。

緊隨完成後及提出收購建議前(假設並無尚未行使的可換股優先股已獲兌換及所有尚未行使的購股權已獲行使),持股數量達到422.4萬股,持股比例為0.63%。

此外,從盛洋投資中報了解到,自2011年6月23日,盛洋股東批准了一項購股權計劃,截止到2020年6月30日,李明可行使購股權涉及的股份數目為400萬股。

而李明、王洪輝均為遠洋集團管理層,也就是說,通過員工持股、購股權計劃,管理層在盛洋投資當中的持股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無論是降低遠洋集團的負債,還是擴展遠洋資本的發展可能性,乃至未來遠洋管理層更多話語權,從交易本身而言,未來盛洋投資與遠洋資本之間如何相互協同、如何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值得關注。

相關焦點

  • 左手倒右手,遠洋集團重組海外平臺盛洋投資
    置泉國際為瑞喜創投有限公司的附屬公司,瑞喜創投則是一間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由遠洋集團間接擁有49%權益,而盛美管理則是遠洋集團間接全資附屬公司,也就是說,遠洋集團將其持有的盛洋投資股權轉讓給了遠洋資本。盛洋投資的前身為香港奇盛集團,遠洋地產於2010年將其收購。
  • 資管界新增一員「大將」,AIC資管業務規則塵埃落定
    「去槓桿」可謂之近年來金融領域的熱門詞彙了,作為去槓桿的重要舉措之一,「市場化債轉股」在《國務院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的意見》(國發[2016]54號,下稱「國發54號文」)中被明確提及,特指銀行債權轉股權相關的業務。
  • 銀保監會副主席:個別不法股東直接操控資管機構投資決策權
    目前已設立了14家銀行理財公司和27家保險資管公司,管理資產合計約18萬億元(不含商業銀行自身開展的理財業務管理資產25萬億元),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建立了由執行董事、股權董事、獨立董事共同構成的董事會,發揮在戰略決策中的核心作用。董事會成員對經濟金融和資管業務運作規律特點比較了解,專業化程度、履職能力和決策水平日漸提升。由獨立董事擔任審計、提名薪酬等專業委員會負責人,獨立董事作用日益顯現。(四)公司治理體系日趨完善。
  • 利安人壽董事會選舉五大股東暗戰,一手利安一手鼎誠,柏霖資管如何...
    雨潤控股持有利安人壽17.82%股權,為第三大股東。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確定董事會人選之前,利安人壽還召開了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在一項關於「在2020年2月28日之前,各股東應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對董事會換屆形成一致意見,並提出董事候選人名單」的議案中,只有柏霖資管和月星集團投了棄權票。
  • 李明的第二個千億版圖|李明|資產管理|遠洋集團|遠洋資本
    遠洋集團董事長李明  樂居財經 王向南 發自北京  李明繪製的遠洋集團(3377.HK)資管版圖,進一步擴大。  近日,遠洋集團旗下資產管理機構遠洋資本收購了上海越虹廣場,交易對價為19.67億元,收購單價為3.52萬元/平方米。
  • ST金剛:國元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之財務...
    天證遠洋 指 北京天證遠洋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 興開源8號資管計劃 指 興瀚資管-興開源8號單一客戶專項資產管理計劃 本次權益變動 指 興瀚資管通過司法拍賣取得天證遠洋所持豫金剛石19.07%股份,導致興瀚資管(代表興開源8號資管計劃)合計持有豫金剛石26.70%股份 北京一中院 指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 AIC資管業務「鬆綁」:保險資金、養老金再成香餑餑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AIC資管業務「鬆綁」,保險資金、養老金再成香餑餑近日,萬億債轉股市場迎來重大機遇,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開展資管業務具體規則得到明確。曾剛稱,債轉股業務原本是在表內持有,但表內涉及到銀行的資本損耗,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此類股權風險權重較高,意味著在現有資本金中能支撐的資產規模非常有限,會給資本充足率帶來壓力。但放開資管業務後,資產端可以出表,原本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的限制相應被放鬆了。實施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是支持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遇到暫時性困難的優質企業緩解債務壓力。
  • AIC資管業務新規出爐,萬億債轉股市場迎機遇
    繼銀行、信託、保險資管等機構之後,「資管七兄弟」之一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其資管業務也有了規範性文件。記者獲悉,銀保監會近日下發《關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對AIC開展資管業務進行明確與規範,為AIC資管業務客戶募集、資金來源等操作細節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據。
  • 華潤信託總經理劉小臘:信託在中國資本市場建設中從未缺位 大資管...
    不過,雖然信託業的證券營業部被剝離,但信託骨子裡還留著資本市場的記憶,仍不滿足簡單地進行一些傳統信貸業務,而是在證券市場上面又做了很多努力,包括ABS、ABN、CNBS、CNBN、REITs業務等。可以說,信託業在資本市場從未缺位。
  • 財富周報|AIC資管業務新規出臺,華泰證券子公司「換帥」
    )開展資管業務予以明確,在資金募集、資金投向等操作細節上進行規範。但考慮到個人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通知》還特別規定自然人投資者參與認購的債轉股投資計劃,不得以銀行不良債權為投資標的,並且投資門檻要比資管新規要高得多。
  • 3萬億保險資管迎新規!債權和股權計劃的投資範圍擴大 這類產品還...
    相較現行規定,3個業務的最大變化在於,組合類產品可以面向合格自然人發售,這也是三大類保險資管產品中唯一可以面向自然人發售的產品。此前,對接資管新規後,一直面向機構的保險資管產品也被允許面向自然人,受到業內極大關注。不過,最終只有組合類產品可以發售給合格自然人,政策紅利還是弱於一些保險資管公司的預期。
  • 機構投資者崛起:資本市場的「壓艙石」更加沉甸甸
    依託於資本市場,私募基金已成為我國直接融資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今年年中,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了2019年私募基金登記備案及投資運作概況。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末,私募基金累計投資於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新三板企業股權和再融資項目數量達11.71萬個,為實體經濟形成股權資本金6.89萬億元。從2019年末私募基金所投資產分布看,股權類資產佔比超過48%。
  • 專訪吳曉靈:發展資本市場和是否牛市沒有必然關係 資管新規過渡期...
    但是當年股市異常波動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六個原因裡其中的五個是和資本市場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的,所以期望資管新規包治百病也是不現實的。   資本市場的良性生態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從投資者、監管者、中介機構、基礎制度、上市公司五個維度著力。
  • AIC資管新規出臺:債轉股投資計劃可為債轉股標的公司股東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AIC資管新規出臺:債轉股投資計劃可為債轉股標的公司股東銀行債轉股實施機構的資管業務也有了明確的規範。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此前發布的《2019年降低企業槓桿率工作要點》便提出,要採取多種措施解決市場化債轉股資本佔用過多問題,拓寬社會資本參與市場化債轉股渠道。對於後者,當時還提及將市場化債轉股資管產品列入保險資金等長期限資金允許投資的白名單,探索允許在滿足一定條件下公募資管產品依法合規參與優質企業債轉股。
  • 險資或成LP「GP化」主角 中航資本擬增加財險牌照
    數據來源:記者整理 攝圖網圖 楊靖製圖險資LP「GP化」引發擔憂在過去一周多時間裡,資管領域圍繞險資放開參與直接融資的探討不斷,有關險資投向股權市場的方案設計備受熱議。按照現行直投方式,未來險企的自有資金、保險資金和資管產品,都將有望通過基金的形式參與財務投資。
  • 尚福林:迎接資管大時代,需要更統一的監管和更專業的資管隊伍
    來源:新財富雜誌資產管理行業在我國起步較晚卻發展迅猛,然而,在資產管理行業前期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暴露出嵌套投資、期限錯配、監管套利等違規問題。只有建立更統一的監管框架,培育更專業的資管隊伍,壓實資管方的義務和主體責任,同時加強投資者教育和分層管理,我們才能夠進一步迎接資管大時代。
  • 銀保監會:將基本養老金等養老基金明示為保險資管產品投資者
    保險資管產品定位為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產品形式包括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計劃和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等。二是明確產品發行機制。落實深化「放管服」改革部署,進一步簡政放權,結合保險資管產品特點,推進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註冊發行、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登記發行,取消首單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核准要求。同時,對註冊機構和登記機構提出明確要求,落實責任,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三是嚴格規範產品運作。
  • 吳曉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應「寬嚴相濟」 發展資本市場與是否...
    實際上,資管行業的規範,也會讓資本市場的發展受益。吳曉靈認為,資管新規允許合理地把各家資管組織在一起,資管產業鏈上的機構可以互相分工協作,但不能層層加槓桿,甚至規避監管。從這個層面來看,對解決2015年股票市場異常波動的資管產品方面引發的問題,資管新規是立竿見影的。
  • 券業迎來第17家資管子公司,天風證券拿下資管牌照,主動管理規模...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在資管行業格局重構的時代,各類資管機構在統一監管標準下重新競爭。券商資管想要在競爭中拔得頭籌,應當依靠券商牌照充分發揮「全業務鏈」優勢,利用證券公司各個業務板塊,連結資管業務資金端、產品端及資產端,以證券公司全牌照優勢的「不變」應對行業格局的「萬變」,逐步回歸券商資管「代客理財」的本質。
  • 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系誤讀 資管業務改革方向不變
    今年7月央行宣布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已充分考慮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個案處理情況只是個別現象,並非資管新規過渡期再延長。從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態勢以及資管業務整改進程看,資管新規過渡期不宜延長過久。此前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