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吃魚好,尤其是,對於寶寶來說,好處簡直太多啦。
從小就聽說,吃魚可以變聰明,這個「聽說」也確實沒毛病,的確是有科學道理的:
魚肉中富含DHA,俗稱腦黃金。
DHA咱不用多說了,與寶寶大腦神經、視力發育有著密切的關係。
胎兒是通過臍帶血來獲取DHA,嬰兒是通過母乳來獲取。
但媽媽們自身DHA的合成能力並不是很好,這就需要靠食物來補充,從而為寶寶提供足夠的DHA。
而DHA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便是魚,尤其是深海魚。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研究發現,每周食用3-4份包括魚類在內的海鮮食品(均340克),可以顯著提高出生後嬰兒的智力水平、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運動能力。
而且大多數魚類都是優質蛋白質的絕佳來源,也是許多B族維生素的天然來源。
油性魚類還能提供維生素A和D。
大多數魚的脂肪含量都比較低,而且大部分的脂肪都是健康的多不飽和脂肪。對怕胖的童鞋們簡直不能再友好了。
總的來說,高蛋白、低脂肪的魚類對於正處於大腦發展關鍵期的寶寶來說,真是再好不過的食材了。
但是——
不是所有的魚都適合孩子吃!也不是所有部位都能給孩子吃!更不是吃越多越好!
今天,這些關於「魚」的問題和誤區,全部安排上。
說起吃魚,無非就是吃對魚、選對魚、做對魚,那咱們一步步來說。
吃對魚
魚還能吃出啥錯嗎?
是滴!魚,真不能隨便吃。
很多媽媽覺得,魚既然這麼好,豐富的DHA還能讓娃越吃越聰明,那就可勁吃吧!有的家庭甚至是頓頓有魚,直接用魚肉代替其他肉類,這是不可以的哦,魚肉之所以不是吃得越多越好,還是因為要考慮汞含量攝入的問題。
關於汞,大家都知道,是一種在環境中自然產生的元素,存在於海洋、湖泊、溪流中,它會損害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
而幾乎所有的魚都含有不同程度的汞。
有人就問了,含有貢還說吃魚有好處是不是矛盾了啊。
這又是一個拋開劑量談毒性的問題了。
美國心臟協會(AHA)認為吃魚整體來說是有益的,通過吃魚而攝入的汞量,並不足以危害普通人的健康。
但是對於未出生的胎兒或嬰幼兒來說,汞攝入量超標,則可能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
所以想要給娃補充DHA、補充優質蛋白,前提是要科學安全地吃:選對合適的魚,吃對部位,而且控制好攝入量!
一、首先是選對合適的品種
1、汞含量低的魚。
美國食藥監局FDA和環境保護署EPA專門針對已懷孕、備孕婦女以及嬰幼兒的吃魚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5顆星推薦:含有最低量的汞
這些都是汞含量很低的魚,下面C媽來綜合一下方便買到(包括網購)的魚:
三文魚、鱈魚、鱸魚、龍利魚、鯰魚、沙丁魚、羅非魚、鱒魚、魷魚、蝦、大龍蝦、扇貝、牡蠣、螃蟹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容易買到的魚。
三顆星推薦:含有較低量的汞
這裡面的魚,比五顆星的汞含量略多一點,不過適當減量還是可以吃的。
一顆星也不推薦:汞含量最高
這7種魚就千萬要注意嘍,含汞風險非常高,既不能給寶寶吃,也不建議孕婦吃,普通人也需要注意不宜頻繁食用。
PS:你可能沒有在這三個表格裡找到鯽魚、草魚……,其實國內經常吃到的河魚、淡水魚一般重金屬汙染都不是很高,但DHA相對低很多,不過也看水質的汙染程度。
2.刺少的魚
關於魚刺不僅是孩子,咱們大人都不愛吃刺多的,一是吐著真是麻煩,二是一不小心真的會藏在肉裡面扎得你措手不及,嚴重的卡在嗓子裡更是危險。
所以尤其是給孩子吃一定要選擇刺少的魚。
刺多的魚:鯽魚、花鰱、白鰱、草魚、鯉魚、白魚等。
刺少的魚:
淡水魚——桂魚、鱸魚、鯰魚、黑魚、羅非魚、巴沙魚等;
海魚——鮁魚、梭魚、黃花魚、鯧魚、秋刀魚、三文魚、鱈魚、沙丁魚、龍利魚。
3.不選醃製煎炸燒烤處理過的魚
要注意的是,雖然魚很好,但要拒絕醃製煎炸燒烤處理過的魚,這樣的魚營養物質損失大、鈉含量高、脂肪含量高、容易產生致癌物質。
4.不選野生、生長周期長的魚
都說野生的魚口感更加,但是要從營養價值上來說,其實跟養殖的也沒啥區別。
養殖魚,無非就是擔憂藥物殘留,但如果選擇正規的市場,商場的魚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可是野生的魚無法判斷生存環境是否達標,魚體內再富集有毒有害物質就不安全了。
而生長周期長的,也因為活得時間久,堆積的有害物質也多。
所以野生的,生長周期長的能避免就避免吧。
5.不選個頭太大的魚
選魚的時候,很多人愛撿著個大的挑,個大的好。
可不是這樣,對於同一個品種的魚,太大太小都不算好。
如果魚的個頭大,說明這條魚的年齡大,不僅汞含量更高,而且肉質也比較粗糙;如果魚個頭太小,說明這條魚還未成熟,肉質也就不夠鮮美。
所以啊,買魚建議挑選個頭適中的。
挑魚也有講究
經過這兩年跟著CC奶奶逛菜市場,我也偷來了一部分師,就說挑魚吧。
C媽來告訴你們個小妙招:
一聞(畢竟是魚,魚腥味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是有酸臭味兒、氨水味兒,別買!);
二看(看魚眼是否清澈透亮、發凸,如果眼睛渾濁、凹陷,別買!);
三撩(撩魚腮看是否是紅色,若發暗,別買!);
四彈(彈魚背上的魚肉是否Q彈,若軟塌,別買!);
所以說了這麼多,買魚第一步,選擇魚品種這一部分是不是可以過了。
三選好之後吃起來也有講究
1.吃對部位也很重要,魚身上這些部位別瞎給娃吃!
吃魚頭不會更聰明,反而可能會笨
很多人給娃吃東西都講究「以名補名,以形補形」,覺得吃魚腦,娃更聰明,吃魚眼眼睛更明亮。
殊不魚身上的汞大部分集中在魚頭上。一些比例高的,魚頭的汞含量是魚身體的10倍!此外魚皮的汞含量也比魚肉要高。
如果經常吃汙染嚴重的魚頭,汞含量攝入超標會破壞孩子的神經系統,不僅不會更聰明,反而會影響大腦發育。
所以,儘量不給娃吃魚頭和魚皮。
魚膽清肝眀目
很多人覺得魚膽有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止痛的功效。
可拉倒吧,C媽嚴肅明確地告訴大家,魚膽絕對不!能!吃!
因為魚膽中含有膽酸、氫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對於成年人來說,一般只要幾克膽汁就能導致中毒(相當於一條四五斤大魚的膽),更不用說各方面都還未發育成熟的孩子。
魚膽中毒的死亡率高達20%,威脅度僅次於河豚。
一旦魚膽中毒並且沒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造成腎、肝器官損傷,甚至是衰竭,嚴重可導致死亡。
2.吃對分量。
根據美國食藥監局FDA的建議:
如果食用「五顆星推薦」中的魚,建議成人每周吃2-3份,建議寶寶每周吃1-2份;
如果「三顆星推薦」中的魚,建議成人和寶寶每周1份。
一份是多少的量呢?
成人:4盎司(113.40 g);
4-7歲的兒童:2盎司(56.70 g);
2-3歲兒童:1盎司(28.35g);
以成人的手掌大小和厚度為參照物,建議食用的量大致如下圖所示。
另外,不要總吃同一種魚,每次儘量吃不同種類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