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末,持續近半個月的國際軍事比賽正式落下帷幕,在這場涉及十幾個國家陸、海、空三軍,總共22個不同項目的比賽中,中國作為僅次於東道主的代表隊參加比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中國的96B主戰坦克也首次公開亮相參賽,比賽中的許多小細節也成為了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而在此之餘,許多特別的比賽科目與成績,也讓我們看到了中俄兩軍在坦克之外更多領域的差異與差距。
本周四,美國空軍的3種戰略轟炸機——B-52H、B-1B和B-2同時現身關島美軍基地,給人一種美軍在西太平洋上大兵壓境的態勢,而面對美國更多、更新的戰略轟炸機,中國在短期和長期規劃內,顯然也不可能毫無準備。
「關島出擊」和「目標關島」
本周四,中國媒體報導了美國空軍的B-1B戰略轟炸機進駐關島的消息。按照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此前發布的消息,這批B-1B轟炸機是上周六正式抵達美國安德森空軍基地的。
按照美軍的表態,這批B-1B前往關島是要替換在那裡部署的B-52H轟炸機群。作為關島空軍基地的「老住客」,B-52系列轟炸機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開始在關島部署,數量最多時甚至達到152架之巨(光是這些飛機的發動機數量就超過了1100臺)。
儘管目前美軍現役的B-52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只能作為防區外攻擊武器發射遠程巡航飛彈,但他們依然是美軍在亞太地區僅次於航母打擊大隊的戰略威懾力量。
美軍B2,B52,B1B三種戰略轟炸機齊聚關島
來自Whiteman空軍基地的3架B2轟炸機,將在關島地區巡邏和訓練
8月6日進駐關島基地的B1B,將接替之前部署的B52轟炸機
從技術上分析B-1B比B-52先進的文章早已鋪天蓋地,大家說來說去也無非是很明顯的幾條:
首先二者的武器投送能力接近,而且B-1B因為武器主要採用彈艙掛載,彈藥對飛行性能的影響更小;
其次B-1B的氣動布局更優越,且具備低空高亞音速突防的作戰能力,再加上一定程度減少雷達反射面積的設計,該機執行突防作戰時的生存率也較高;
該機的電子設備水平也比B-52要先進,尤其是其雷達系統能夠更好地完成對敵搜索攻擊的相關任務;
如果考慮到B-1B轟炸機更加具有科技感的外形可以加強其威懾效果的話,調動B-1B到關島,無論從實際作戰上還是輿論效果上都會比沿用舊式B-52更具優勢。
駐紮關島的B52
B1B戰略轟炸機
如果對朝鮮、越南這樣防空網不甚嚴密的國家,B-52到B-1B的變化可能直接就導致作戰形態從遠程非接觸的飛彈打擊變為對防空系統進行滲透的直接攻擊,但對於中國這樣擁有嚴密防空系統的大國而言,B-1B的技術水平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戰場的形態。
畢竟雖然B-1B的低可探測性、機動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當代的雷達探測體系下,這種低可探測性並不會帶來被發現距離顯著的縮短,特別是中國軍隊掌握並批量裝備空中預警機以後,藉助低空(作為一架戰略轟炸機,B-1B的超低空性能遠沒有輕小的戰術飛機優秀)穿越地面雷達盲區實現低空突防的戰術對B-1B而言也缺乏可行性。
B-1B較為安全和可行的作戰方式,依然和B-52一樣,是在防區外發射遠程空射巡航飛彈進行防區外打擊,而其攜彈量則從B-52的20枚跌落到8枚。換言之,B-1B在這種作戰模式下的戰鬥力非但沒有比B-52提升,反而還下降了。
這一切追根溯源都是B-1B最初決策研製時的偏差。
最早研製的B-1A型轟炸機是同蘇聯圖-160一樣的兩倍音速轟炸機,但由於項目超支導致民主黨的卡特總統下令B-1A項目下馬。由於此時美軍已經在秘密推進完全隱身的B-2轟炸機的研製,因此這一下馬並沒有對美軍戰略轟炸機的換代造成困擾。
但B-1A的下馬卻給了共和黨抨擊民主黨「削弱美軍軍備」的口實,當時參選美國總統的共和黨人裡根就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當選就要恢復B-1項目,並藉此爭取了不少的支持。
最后里根如願以償選上了總統,也因此接觸到了美軍研製B-2的情報,但之前既然已經許下承諾,加上空軍對這一項目也有興趣,於是B-1再次以B-1B的面目獲得重生,儘管幾乎同時推進兩款戰略轟炸機研製似乎不可理喻,不過好在B-1B性能也算出色,而且確實在隱身性能上和B-2差距不小,因此大家雖然都嘀咕為什麼美軍不集中精力研製B-2,但都願意將此往互補之類的方向去想,而忘記了這一切最開始其實只是政治選舉的套路。
由於B-2造價高昂,加上美國空軍的預算被B-1B分散,B-2的數量最終無法滿足美軍的需求,不得不保留B-1B這種過渡轟炸機和更老的B-52為美國的全球戰略到處奔波。不過關島的轟炸機群這次面對的情況,和此前到處幹涉的戰略轟炸機群並不一樣。他們遇到的對手,不僅強大,而且後勁無窮。
2008年關島軍事基地一架昂貴的B2戰略轟炸機墜毀,本就數量不足的B2轟炸機更加不敷使用
隨著解放軍現代化的不斷深入,中國軍隊現在對於第一島鏈內的美軍基地、部隊乃至大型水面艦艇現在都逐步具備了毀滅性的打擊能力,而美軍也很快將解放軍的這類能力總結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並以所謂的「空海一體戰」以及「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予以應對。
但這些新戰法的關鍵,還在於關島這個第二島鏈上唯一的大型美軍基地。從關島起飛的戰略轟炸機群,無論是發射巡航飛彈對陸攻擊,還是發射遠程反艦飛彈對海軍艦艇進行殺傷,前提條件都是關島基地的完好與高效率。
解放軍顯然不會對關島的重要性一無所知,也不可能在未來的全面武裝衝突中對關島這樣重要的軍事基地視若無物。
無論是中國火箭軍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飛彈,還是掛載AKD-20巡航飛彈的轟-6K戰略轟炸機群,關島都是其重要的打擊目標。
不過彈道飛彈雖然突防率高,在使用常規彈頭進行攻擊時其火力投送效率並不高,轟-6K則面臨機群遠程護航和生存力的難題(脫胎於圖-16的轟-6K雖然航程和載彈量都有巨大的提升,但其戰場生存能力並沒比圖-16高太多)。
對於中國軍隊而言,要徹底壓制關島美軍基地這樣的基地,僅僅有彈道飛彈不夠,有轟-6K這樣的準戰略轟炸機也不夠,中國需要的,是真正的戰略轟炸機。
93閱兵曾經亮相的東風26飛彈發射車
掛載AKD-20巡航飛彈的轟-6K
從中國目前的技術實力來看,研製並且裝備一款戰略轟炸機已經不是不可能的事,但中國需要怎麼樣的戰略轟炸機?卻依然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難題。
B-52一樣的普通布局在技術上最容易實現,但它更像是轟-6K的進一步延伸,轟-6K的生存性難題並沒有得到絲毫的解決;B-2一樣的飛翼布局隱身轟炸機可以徹底解決轟炸機的生存難題,但是其複雜的氣動設計和飛控則可能是一個挑戰;
相比之下,B-1/圖-160這樣的設計似乎處在兩者之間,但高速性對大功率航空發動機的要求又使得這種構型充滿了不確定性……要是完全拋棄這些傳統轟炸機路數,利用衝壓發動機、高超音速技術等等「黑科技」製造一個全新的戰略轟炸機概念?
反正筆者膽子小,這樣大膽的事情,還是留給天才的中國航空工程師吧。
這樣的軍事比賽,還有什麼要學?
本周六深夜,2016國際軍事比賽的最重頭項目,也是最後一個項目「坦克兩項」在莫斯科阿拉比諾結束。中國隊獲得第二名。除了這個項目外,中國代表隊在其他諸多項目上也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
儘管從不少比賽來看,裁判依舊是本次國際軍事比賽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不過比起前兩屆比賽,今年的軍事比賽可謂是漸入佳境。
「坦克兩項」決賽成績
「蘇沃洛夫突擊」決賽成績
「坦克兩項」比賽中,因為俄羅斯東道主在坦克裝備上給本國和其他國家選手的差別對待,使得使用T-72B3坦克的參賽隊在面對俄羅斯功率升級傳動也改進的T-72B3M坦克時,只能指望本國在國內「月月火水木金金」的訓練能夠儘量彌補;
中國隊的情況稍好,在加強訓練的同時,得益於本國成熟的坦克研製產業和強大的經濟實力,能夠不斷派出在技術上經過改進的主戰坦克參加比賽。
本次參賽的96B坦克雖然因為發動機功率所限,在極速指標上依然不如T-72B3M,但是在操縱體驗和各種細微動作的操作性上都遠勝於後者,即使在比賽中出現了負重輪意外脫落這種極小概率的故障,也僅僅落後東道主獲得第二;
至於俄羅斯代表隊,雖然其T-72B3M至今沒有服役,但這並不妨礙俄軍使用該型坦克參加比賽,更不妨礙俄羅斯各種更改規則甚至利用規則「合理調整」比賽結果。
雖然這種「東歐隊靠人、中國隊靠車、俄羅斯隊靠裁判」的說法有些極端,但也多少反映了這種比賽的特點。
決賽比賽中俄羅斯隊使用了T72B3M
從第一年比賽起,有關「坦克兩項」賽程賽制是否符合實戰情況的討論就沒有斷絕過。俄羅斯東道主在比賽中對「跑圈」的過度鍾愛似乎已經到達了癔症的程度,此不斷逐年減少射擊比賽的難度和在比賽中的權重。
而且除了如「坦克兩項」、「蘇沃洛夫突擊」這樣一些主戰裝備競賽以及「汽車能手」這樣本來就是跑圈的比賽外,幾乎每一組比賽都會有看起來毫無必要的「跑圈」階段:
防化兵比賽(「安全環境」)要比防化偵察車跑圈、防空飛彈比賽(「天空之鑰」)要比防空飛彈發射車跑圈、連工程兵比賽和後勤部隊比賽也要比跑圈……
雖然說大多數觀眾是第一次有機會看裝甲搶修車、裝甲工程車、裝甲掘壕車這樣的裝備在地面上以飆車的速度狂奔,但這樣的賽程,的確會讓人們好奇:為什麼俄軍如此執著於「跑」?
「安全環境」防化兵比賽包括「複雜地形條件下的車輛駕駛」和「人員通過450米障礙」,「射擊技能」,「道路偵查」等項目
「天空之鑰」地空飛彈兵比賽包括飛彈裝填、特種車輛單兵駕駛、飛彈營戰術機動、團營協同抗擊空中大規模集群目標作戰以及實彈射擊空中靶標5個比賽項目
俄軍的作戰思想和理念脫胎於蘇軍,其訓練標準和要求很多也繼承自蘇軍。而蘇軍的一切理念,都是基於大規模全面世界大戰下的大縱深快速突擊作戰,也就是一般說來的一周抵達安特衛普。
在這樣的作戰環境下,不僅要求坦克和機械化部隊要有極高的推進速度,所有圍繞裝甲部隊的支援部隊也要維持這樣的高速。這其中就包括了在行軍縱隊前方的偵察兵、工程兵分隊和行軍縱隊後方的炮兵、後勤分隊。
從這個角度看,俄軍無論裝備的性能還是其平時訓練的科目都是相當有針對性。
以比賽中的裝備為例,俄軍在比賽中使用的БАТ-2型野戰掘壕車使用的是加長的T-64主戰坦克底盤,而ИМР-2野戰工程車和БРЭМ野戰裝甲搶修車則都使用T-72主戰坦克底盤。
這些與俄軍主戰坦克相同級別的底盤賦予這些後勤裝備以極佳的機動性。相比之下,我軍的後勤、工程兵部隊則基本還是演戲我軍在上世紀80年代想定下的作戰情境下進行作戰。
這些基本作戰形態是防禦大規模機械化部隊入侵的想定方案中,無論是工程兵、防化兵還是後勤部隊,其主要作戰環境都是戰線己方一側,已有相當基礎設施的作戰地幅。
在這樣的環境裡,部隊不需要進行長距離複雜環境下的機動,因此也就對機動性降低了要求。在去年,我軍防化兵還使用著國內環境下使用的「勇士」吉普車作為機動載具,而今年比賽中使用的包括裝甲搶修車、裝甲工程車等裝備使用的88式坦克底盤和紅旗17防空飛彈發射車底盤雖然在機動性上已經和俄軍裝備接近,但卻並沒有大規模列裝部隊。
可以說,在先進裝備上,我軍不僅沒有落後俄軍太多,很多領域還大大領先於俄羅斯。但因為裝備數量的問題,當我軍許多摩步旅還在使用59式主戰坦克時,配套的裝甲車也是59坦克底盤改進而來的各類後勤車輛,不僅搶救能力有限,機動性也無法滿足比賽的需求。
在「工程方程式」競賽中中國隊獲得第二名,參賽選手高舉國旗歡慶勝利
當然,我軍早已經越過了全盤照抄外國「先進經驗技術」的時代了。儘管2014年赴俄參加坦克兩項比賽的第1集團軍某裝甲旅在回國後就建設了酷似俄羅斯阿拉比諾賽場的訓練場地,但我軍對於「坦克兩項」這一概念的第一個真正深入的體現,則正是前不久舉辦的「中部鐵拳」坦克技能競賽。
在這場比賽中,我軍一方面繼續強調與西方「北約銀杯獎」類似的射擊科目,另一方面又借鑑俄羅斯坦克兩項的」跑圈「部分,設置了富有實戰背景的行軍科目,最後綜合考察兩類科目的成績,決定比賽的真正成績。
中國陸軍「中部鐵拳一坦克 · 鐵騎」競賽
比起在坦克兩項比賽中執著於幾發炮彈的脫靶或者一次過彎的精確與否,我軍派出如此大規模參賽部隊的目的,除了促進中外軍隊交往外,從外軍的比賽組織和賽事表現中吸取更多實戰化科目,探索我軍新時期訓練的方向,才是最為重要的演習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
更多精彩內容,下載觀察者網App吧,我們:
1.時刻準備著搞個大新聞
2.拒絕圖樣圖森破
3.跑得比香港記者快
很慚愧,觀察者網App只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但在這裡可以一起談笑風生。
不要評價我是粉是紅,我的世界比你繽紛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