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蔡政府漸忘形於黨派之私

2021-02-14 U臺說

蔡英文總統。聯合報資料照片

 

日前內閣小幅改組,原先政務上並無惡評的衛福部長林奏延卻驟遭撤換。事後傳出,林奏延之所以下臺,主要是他推動長照2.0試辦,挑選的九個試辦縣市中有五個不是民進黨執政縣市,引發總統和綠營縣市長不滿,因而將他撤換。

 

推動長照,是全國人民無分藍綠都需要的服務。林奏延挑選花東、南投和雙北等五藍營執政縣市試辦,不論是否最佳選擇,至少兼顧都會和偏鄉的地域差異。誰料,執政黨為此斤斤計較,認為這不符合「綠色執政、綠色優先」原則。這也暴露,蔡政府「偏私黨派」的作風已漸難遮掩。

 

林奏延因觸犯綠色禁忌而去職,畢竟只是他個人官運不佳;比較嚴重的是,政府這種偏私黨派的作法,已延伸至各項國家建設和預算的分派,卻仗著「完全執政」的優勢未受到應有的監督。例如,去年底,民進黨邀請嘉義市長涂醒哲到中常會報告嘉義市鐵路高架化的議題;蔡英文當場以主席身分裁示,要求行政院務必在二○一七年底前開工。

 

試問,總統在黨的中常會上逕自拍板經費高達二七五億的建設,不經溝通和討論即要求行政院埋單;如此把「國是」當成「黨務」來辦,程序跳躍、體制混亂,沒有黨政不分的問題嗎?不僅如此,蔡英文當時更說了一段經典之語:「目前嘉義縣市都是民進黨執政,中央也是民進黨執政,此事如果還不能成,就永遠不可能了。」可見,她手中有權力之憑恃,心中有政黨之私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稱職扮演國家元首角色?

 

也正因為如此,蔡英文最近在決策協調會上拍板決定砸下近兆預算,進行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才如此令人感到不安。蔡政府就任以來的決策品質,如各界所見,實無高明之處。如今為了強調「拚經濟」,卻在短時間內堆砌出各種大部頭的大建設,既不「前瞻」、又難謂「基礎」。尤其,在缺乏討論、又缺乏透明的決策機制下,如果再加上心存黨派之私,胡亂塞錢給地方裝點門面;四年之後,將留下多少爛攤子和蚊子館,實讓人難以想像。

 

舉例而言,這近兆元的基礎建設,有四千億將花在軌道建設上,除了東部鐵路的雙軌化確有其迫切性,北宜直鐵及高鐵延伸至屏東的投資效益均受到質疑。此外,各縣市要求鐵路高架化或地下化的問題,其實已淪為地方角力格鬥的戰場,綠營志在必得,恐怕難有客觀評估的餘地。最大的問題是,在國家財政困難之際,將龐大的經費砸在沒有整體經濟帶動效果的地方建設上,不僅是可怕的揮霍,更將債留子孫。

 

這些作法,其實連民進黨內部也傳出不能苟同的聲音。有意參選臺北市長的前臺南縣長蘇煥智即批評,政府把「亞洲矽谷」放在桃園,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應該放在首都才對。他認為,此舉形同將「區域發展策略凌駕在國家競爭力之上」,是「戰略的錯誤」。這是一針見血的批評,但以蔡英文「綠色優先」的思維,資源當然要先分配給「自己人」,怎可能落到臺北?

 

表面上看,蔡英文的性格似乎比陳水扁冷靜,實質上,她處理藍綠及內外的「分別心」,恐怕猶有過之。上周綠委林岱樺為臺鐵員工將受交通部重懲打抱不平,舉行記者會力挺勞工;結果,民進黨不僅拒絕出借會議室,更有資深立委深夜致電警告,要求她勿違背「黨意」。再如,林奏延遭撤換的另一原因,是大政委林萬億對他不滿,而林萬億正是蔡英文倚重及親信的年金改革大將;權衡之下,當然是非親信必須走人。這從林美珠上、郭芳煜下,亦可見一斑。

 

馬英九和陳水扁都曾矢言要當「全民總統」,雖未成功,至少維持那樣的目標。蔡英文執政第一年,就直接進入黨派立場,「謙卑」之誓言已消散在風中。

相關焦點

  • 評論│挺美豬而貶RCEP,蔡政府倒錯的世界觀
    如果開放美豬是通往世界之路,蔡政府對待亞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卻是「背向世界」的態度。貿易量佔全球三分之一的RCEP成立,臺灣被拒於門外;蔡英文稱「影響有限」,經濟部長王美花更說加入RCEP「已非政府努力的目標」。一味力挺美豬、卻貶抑RCEP,如此倒錯的價值觀,蔡政府如何走向世界? 開放美豬是迫於外交壓力,蔡政府有其苦衷,這可以理解。
  • 評論│這樣愛臺灣?蔡政府棄深澳如敝屣!
    圖/瑞芳區公所提供 曾經成為朝野選戰攻防焦點的深澳電廠,蔡政府上月以「觀塘換深澳」宣布停建,以圖挽回新北市長選情。但電廠議題退場迄今已一個月,蔡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候選人對於深澳的未來願景全然未置一語,甚至還冷言冷語回應對手追問。這顯示,在蔡政府眼中,深澳只剩下「蓋電廠」的價值,不蓋電廠也就棄之如敝屣。
  • 評論│各地齊喊苦 戳破蔡政府觀光虛胖假象
    一個補助政策演成縣市群起哭窮哭慘的鬧劇,除凸顯臺灣的觀光困境,也戳破蔡政府「千萬觀光客」榮景的假象。 蔡政府對來臺觀光客人數極為敏感,前年觀光人數達到一○六九萬人次,蔡英文特別在推特上以九種語言表示感謝,民進黨更列為執政周年政績。去年十二月中來臺旅客再突破千萬旅次,蔡政府照例敲鑼打鼓大肆宣傳,從觀光局到總統府都喜不自勝。
  • 評論│僅有黨派治理的眼光,只會得到分裂的臺灣
    更可議的是,蔡英文執政後雖口口聲聲改革,其人事任命乃至執政決策經常充滿黨派之私,藍綠截然有別。在人事上,經常是黨派掛帥,只要數一數新潮流系乃至陳菊、賴清德的親信多少人獲得加官晉爵,即一目了然。在施政上,如前瞻建設計畫的資源分配,許多「好康」大手筆送給了綠營執政縣市,藍營執政縣市則往往受到懲罰性剝奪。
  • 評論│鄭南榕也絕不會苟同蔡政府的作法
    同一天,臺大教授蘇宏達公開了他被警方訊問的經過,原因只是他一年前在臉書批評蔡政府的「故宮南移」政策,被調查局認定「影響臺灣安全」及「危害社會安定」。蘇宏達問道:「一個失去言論自由的臺灣,又怎麼能凝聚人心,捍衛民主?」 蔡英文要求限時制定《反滲透法》,目的在打壓對手、威嚇異己,並縮緊兩岸交流。
  • 評論│從桃機新航廈難產,看蔡政府的前瞻空談
    桃機旅客去年運量創下四六五三萬人次的歷史新高,交通部為此沾沾自喜,宣稱桃機擠入世界前五十大機場之列。交通部說,若以棒球為例,桃機已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等級,下一步則是要打進大聯盟季後賽。問題是,桃機目前可承載的旅運量不到四千萬人次,機場現有設備已是超量使用。當蔡政府高官自詡桃機是「大聯盟」等級時,不妨想想,政府高官若和一般旅客一樣擠在隊伍長龍中入出境,滋味會好受嗎?
  • 評論│賣萌、撒錢與卡關是蔡政府的續命仙丹?
    不少部長都群起效法,只是點閱率欠佳,徒讓人有東施效顰之感。 民進黨選舉遭「韓流」重創,痛定思痛,因而開始重視網路效應,這是可以理解的事。然而,民進黨真的只是輸在「不夠萌」嗎?真的是網路操作技不如人嗎?則恐怕未必。擅於運用網路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即提醒:「網紅不是人人能當的」。拿實際的選戰經驗看,蘇貞昌在新北市長選舉中「電火球」的宣傳設計,網路聲量怎會比不上「厚友誼」?
  • 評論│看蔡政府如何野蠻推動能源轉型
    環差專家小組會議以接收站將破壞當地藻礁生態為由,兩個月前已退回該計畫;但蔡政府堅持要推,多位官員近日已表態本月將一舉通過計畫。其結果,恐只剩「蠻幹」一途。 兩年多來,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不斷遭到各方質疑和挑戰。去年夏天和平電廠的電塔倒塌與八一五大潭電廠維修失誤造成的連串停電風波,使其計畫可行性愈顯脆弱。
  • 評論│勿將總統府當成民進黨競選總部
    民進黨重視新北之役並強力布局,無可厚非;但從近期各種運作看,總統府似乎日漸淪為民進黨的競選總部,臺灣重大政務決策反而被推到其次,則令人擔心。 總統府秘書長職位虛位以待多時,就等著高雄市長陳菊就座。原因無他,支持度跌跌不休的蔡英文,需要藉陳菊的大老資歷和威望幫她擺平綠營內部的各種阻力和雜音。勸進蘇貞昌出馬再戰新北,就是陳菊的第一件任務。
  • 評論│文青當官,卻置農民於何地
    這次菜價暴跌風波,暴露了政治人物爭權之勇猛、卸責之狡猾,對於農民權益和供貨責任卻顯不在乎。值得玩味的是,吳音寧在千呼萬喚下現身時,是在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的陪同下,共同視察果菜市場。相對的,多日來無法與她聯繫上的北市副市長兼北農公司董事長陳景峻,則一再指責吳音寧閃躲,並要求她出面承擔責任。當吳音寧聲稱她全程都有向市府報告時,陳景峻則當場駁斥:「哪有?」可見,兩人的關係已勢同水火。
  • 評論│連臉書都要監控,蔡政府無盡的掌控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彭勝竹在立法院坦承,該局已開始偵蒐「臉書」等網路社群,並鎖定特定社群及新聞網持續監控,蒐集「詆毀元首」、「擾亂社會安定」之相關情資。正值選舉期間,蔡政府一方面威嚇要打擊「假新聞」,另一方面又動用政治機器扮演網路監控的「老大哥」,連「詆毀元首」這種戒嚴年代的罪名都搬出來。
  • 評論│沈榮津的保證,能長於他的任期嗎?
    見識過這兩年蔡政府能源政策左支右絀的臺灣人民,大概都很難再相信官員的什麼「保證」,尤其是飽受「用肺發電」之苦而以選票讓臺中變天的臺中市民。 把沈榮津這一天的任務再算一遍,更可以看出這位部長的虛弱與矛盾。七大工商團體根本不相信蔡政府「不缺電」的保證,所以要求沈榮津應保留核二、核三廠「延役」的機會,至少備而不用,以防不時之需。
  • 評論│行政法院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
    理由是,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結社之自由,政府約制人民團體的法律不能踰越憲法。 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這是中小學生都知道的民主常識。但民進黨卻胡亂修改《政黨法》,強迫所有政治團體都要轉登記為政黨,嚴重戕害人民結社自由。政治團體若不遵從惡法改組,就要被強迫解散並清算財產,這更是政府赤裸裸侵害人民財產權。近年來,民進黨仗恃著在立法院的獨大地位,不斷強行通過這類違法違憲的法令。
  • 評論│「風電隊」別淪為外商啦啦隊
    但從臺灣家利益的角度看,身為風電買家的蔡政府更需要精打細算,未來廿年臺灣要花費一兩兆經費購買風電,如此龐大的金額若不謹慎以對,那將有失全民託付,使臺灣成了冤大頭。 沃旭的停工案,反映的正是蔡政府推動綠能政策的種種荒唐之處。監察院去年底提出糾正,認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操之過急,風電計畫不但規畫不周延,躉購費率也過高。
  • 評論│如今已無十一寇,民進黨只剩統一口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慘敗後,民進黨內一度譁然,要求世代交替之聲四起。但僅僅兩週,一切似已回歸沉寂,大家默默接受派系私下喬好的主席和閣揆人選,黨內心照不宣的老調是「繼續鞏固領導中心」。選舉崩盤而拒絕反省,民心悖離而無意修正,這真是令人失望的一幕。
  • 短評│賴神燒起「託育之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政績再添一筆——「託育之亂」,全臺淪陷。 託育補助新制,今天趕鴨上路。但中央和地方各行其是,保母擔心被套牢管死,幼教業者串連拒簽;而託育補助可能看得到吃不到,更讓父母心焦,爺奶不爽。 託育之亂,禍起於賴揆堅持把失敗的「臺南經驗」擴大到全臺。
  • 評論│蔡英文可聽到國際的減碳警鐘?
    過去四年多,蔡政府緊緊追隨美國的腳步;蔡英文在新年談話中主動提到減碳,可能感受到國際氛圍改變。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與減碳樹立了極差形象,即將接任的拜登在選前已表示,上任後會立即推動美國加入巴黎協定,他並答應英國首相強生邀約將出席年底在英國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當拜登帶領美國重新走上減碳應對氣候變遷的道路,蔡政府能不跟嗎?
  • 評論│法辦,就能把蘇偉碩改造成陳吉仲嗎?
    未料八年後豬牛變色,民進黨力挺萊豬,當年的反美牛英雄陳吉仲都成為護萊豬主委,蘇偉碩反而變成了蔡政府欲除之而後快的頭號公敵。 八年的變化,蔡政府和陳吉仲因入朝為官,「換屁股」而換了腦袋。但蘇偉碩這類沒當官的老同志未跟著換腦袋,竟也因觸怒蔡政府的龍顏,要被法辦。
  • 評論│蔡碧仲的演出,足堪勝任「東廠」總管
    蔡政府用人有些特殊癖好,帶有一點邪氣、不照常軌行事的人,往往更容易脫穎而出,成為受到重用的紅人。正因如此,需要智慧及專業能力的財政及經建機關,在蔡政府幾乎成為「看不見的部門」;而一些長於口舌、工於心計、敏於效忠攻防之輩,如蘇貞昌、徐國勇、陳吉仲、蔡碧仲等,則常以歪理硬拗硬槓屢建奇功,贏得高層歡心與信任。
  • 評論│寧可「商人無祖國」,切勿「祖國無商人」
    林全空有財經閣揆之名,施政卻一直困在他不擅長的政治泥沼,根本無法施展。例如,林全明知產業的「五缺」問題必須解決,環評制度設計不當致延宕建設也必須改善,才能讓海內外企業樂於進場投資;然而,十五個月來,內閣卻一項也無法解決,一例一休修法更是拖住中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