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情況。
哪些重點人群將接種新冠疫苗?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疫苗接種將分兩步實施:
第一步主要針對部分重點人群,包括從事進口冷鏈、口岸檢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鮮市場、公共運輸、醫療疾控等感染風險比較高的工作人員,以及前往中高風險國家或者地區去工作或者學習的人員,盡力緩解輸入性疫情防控的壓力,降低本土病例發生和國內疫情暴發的風險;
第二步隨著疫苗獲批上市,或疫苗產量逐步提高,將會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通過有序開展預防接種,符合條件的群眾都能實現應接盡接,逐步構築起人群的免疫屏障,來阻斷新冠病毒在國內的傳播。
新冠病毒疫苗怎麼打?到哪去打?
通常情況下,接種單位都是設在轄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或者綜合醫院,已經要求各地及時把轄區內的接種點、能夠接種疫苗的單位,及時公布,包括地點、服務時間。如果接種涉及到一些集中的單位,也會考慮設立一些臨時接種點,上門去服務。當然,接種條件一定要嚴格規範。同時,也會通知相關單位或者個人,到哪去打,什麼時間去打,把時間提前預約好。
另外,大家也可以諮詢所在的轄區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或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也請大家關注相關信息發布平臺,會給大家提供這些信息。
打了新冠疫苗後還要不要戴口罩?
曾益新表示,儘管我們相信疫苗安全有效,但是接種之後,還是要求大家繼續維護個人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好習慣,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疫苗保護率能達到百分之百,因此,打了疫苗之後防護措施不減,才能更好保障大家安全。
新冠疫苗能提供多久保護?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強調,由於新冠病毒出現還不到一年,疫苗能提供多長時間的保護還不能下結論,但一些數據顯示,疫苗保護期在半年以上是沒有疑問的。
曾益新說,今年上半年,中國一些疫苗啟動Ⅰ、Ⅱ期臨床試驗,很多志願者參與其中,也一直在進行隨訪。數據顯示,這些志願者的抗體依然存在。此外,很多醫療機構也對康復出院的新冠病人隨訪。深圳市傳染病醫院對400多名出院病人的隨訪數據顯示,最早出院的病人10個月後還存在抗體。「這些數據都顯示,疫苗保護期在半年以上沒有太多疑問,但能不能保證5年、10年,甚至終身還不能下結論。」
新冠病毒變異是否會影響疫苗效果?
近日,英國、南非等國家發現了新冠病毒變異,這些變異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有效性備受關注。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主任醫師王華慶表示,目前新冠病毒的變異處在正常範圍內,沒有看到對疫苗效果的影響。
接種疫苗後會出現不良反應嗎?
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焦雅輝介紹,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途徑,通過接種疫苗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但是也有個別人在接種疫苗以後,出現一些不良反應。
一是不良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經過規範的接種以後,產生跟接種目的沒有關係或者意外發生的一些損害的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所有藥品,包括疫苗,都會產生不良反應,這是在允許範圍之內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頭痛發熱,接種部位局部紅暈,或出現硬塊。還有一些人有咳嗽、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二是偶合反應,是指接種者在接種的時候,恰巧處於一些疾病在潛伏期或者發病前期的狀態,在接種時,很巧合的,這些疾病也同時發病了。這種情況跟疫苗的接種沒有關係,並且跟疫苗的質量也沒有關係,它不屬於不良反應,所以這是一種偶合反應。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為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的安全保障工作,採取了幾個措施:
一是要求接種點既符合接種條件,也要具備醫療救治條件;二是要求各地把接種單位劃分為若干個區域,讓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負責責任區內若干個接種單位的醫療保障工作。
也提醒接種者,一定要實事求是地向醫務人員如實反饋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接種以後在接種點停留30分鐘。
我國已累計接種超百萬劑次,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發布會介紹,我國6月份批准了新冠疫苗緊急使用,7月份開始新冠疫苗緊急使用接種。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接種了100多萬劑次疫苗,經過不良反應監測和追蹤觀察,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其中約6萬人因工作原因赴境外高風險地區,至今沒有收到嚴重感染的報告。
同期,用於緊急使用的疫苗在境外開展III期臨床試驗,至今已累計超過7.5萬人次、約15萬劑次的接種,相關研究沒有發現疫苗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正因為有此基礎,我們才確定在重點人群中進一步開展新冠疫苗的接種工作。
暫時沒有接種的群眾也不用擔心
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負責人崔鋼介紹,目前,儘管我們是先為一部分重點人群安排了疫苗接種,其他暫時沒有接種的群眾也不用擔心,我們還有很多有效的防控手段,比如說做好個人防護,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這些措施是在前期新冠疫情防控過程當中,包括疾病預防控制的長期實踐當中,都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大家務必做好個人防護。
鍾南山:新冠病毒出現環境傳人
「(新冠病毒)原來是人傳人,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課題,環境傳人。」
12月19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的環境傳播是新出現的課題,需要科學家尋找規律並研究預防措施。
鍾南山指出,國內疫情防控面臨兩大風險,一是境外輸入,二是新冠病毒通過環境進行傳播。「冷鏈外包裝的病毒會不會使人感染?病毒濃度達到多高會出現感染?病毒能夠存活多少天?這些新問題都需要我們找出規律,研究預防措施。」
冬春季是流感多發季節,這對醫生準確鑑別和診斷提出了更高要求。鍾南山說,「流感病人出現發燒流涕、全身疲勞、肌肉酸痛等症狀,這與新冠肺炎的症狀是一樣的,到底是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一旦診斷錯了就不得了。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陸夢陽
編審:黃黎
出品:孝感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