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華:完善行政和解制度,激勵企業建立有效合規計劃

2020-12-27 騰訊網

以複合型法律知識為企業合法經營護航。

分享圖片來自pexels

作者|陳瑞華

來源|《中國律師》2020第6期

編輯|陳宇 任視宇

排版|白緒玲 李軒

企業合規管理體系,最初屬於企業內部為督促員工遵守法律法規而確立的治理方式,後來成為政府部門監督企業依法依規經營的一種法律制度。西方國家為督促和吸引企業建立合規管理體系,通過對那些實施有效合規計劃的企業給予寬大的行政處理,來推行一種針對合規的行政監管激勵機制。其中,在行政監管環節,通過與企業達成行政和解協議或者給予寬大行政處罰等方式,來推動企業建立有效的合規計劃,這是西方國家普遍採取的行政監管激勵機制之一。

例如在美國,幾乎所有聯邦政府部門都可以對相關企業行使行政監管職權。但是在從事行政監管過程中,運用合規手段實施監管活動的通常是以下部門:一是司法部(DOJ)下設的多個職能部門,如反壟斷部門等;二是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三是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四是商務部(DOC),尤其是其下設的工業與安全局(BIS); 五是財政部,尤其是其下設的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六是環境保護署(EPA);七是衛生和公共服務部(DHHS),尤其是其下設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八是金融業監管局(FINRA)。

在美國對違法企業的執法過程中,對於那些涉嫌商業犯罪的企業,檢察部門經常與其他政府行政部門進行聯合執法行動,既與其達成暫緩起訴協議或者不起訴協議, 同時也達成行政和解協議,並提出統一的實施合規計劃的要求。例如,司法部、證交會與西門子公司曾就反海外賄賂問題達成暫緩起訴協議:司法部、財政部和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也曾與中興通訊公司就出口管制問題達成和解協議,其中就包含著重建出口管制合規計劃的內容。

當然,在涉案企業僅僅觸犯行政法規的案件中,行政監管部門可以與企業直接達成行政和解協議,並提出建立或者改進合規計劃的要求。例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與Facebook公司就數據保護問題達成的行政和解協議,就提出了責令該公司完善數據保護政策的合規計劃。

在美國行政機關的執法實踐中,企業建立合規計劃究竟能發揮怎樣的激勵作用呢?通常說來,企業一旦建立良好的合規計劃,會獲得更多機會與行政機關達成行政和解協議。而在行政機關與企業所達成的行政和解協議中,在考驗期之內改進或加強合規計劃的,通常屬於企業作出的重要承諾。即便行政機關與企業沒有達成和解協議,合規計劃的建立也可以成為行政機關對企業減輕、免除民事罰款或者作出其他寬大處罰的重要依據。

過去,我國只在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領域建立了行政和解制度。但根據2015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的《行政和解試點實施辦法》,我國首次在證券和期貨監管領域試行了行政執法和解制度。謂行政執法和解,是指中國證監會在對行政相對人涉嫌違反證券期貨法律、行政法規和相關監管規定行為進行執法調査過程中,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與其就改正涉嫌違法行為,消除涉嫌違法行為不良後果,交納行政和解金補償投資者損失等進行協商達成和解協議,並據此終止調査執法程序的行為。具體說來,行政執法和解要由行政相對人提出申請,中國證監會經過審核同意後,與行政相對人達成和解協議。和解協議的基本內容是,行政相對人交納行政和解金,並承諾改正所涉嫌的違法行為,消除違法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作為回報,監管部門終止行政執法調査程序,不再對行政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

傳統上,我國行政立法和執法領域一直奉行所謂「行政職權法定」 「行政權力不得自由處分」的理念,對於引入源自英美的行政和解協議制度一直存在著爭議。中國證監會在證券期貨執法領域率先引入行政和解協議制度,屬於行政執法價值理念上的重大突破。這一行政和解制度標誌著我國的行政監管從過去的以「命令一服從」為核心的強制行政管理模式,幵始轉向一種積極性、協商性與合作性的行政監管模式。從立法意圖來看,行政和解制度的試點主要預期目標有四個:一是通過責令行政相對人交納高額的行政和解金,及時彌補投資者的經濟損失;二是通過對疑難行政執法案件達成和解協議,推動案件快速解決, 儘快明確和穩定市場預期;三是通過與行政相對人進行協商、讓步並達成協議,減少平息行政爭議,避免案件進入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程序;四是破解相關制度供給不足的現實難題,對那些在法律上難以定性的行為,在不給出明確結論的情況下,通過和解加以結案。

2019年4月,中國證監會與高盛(亞洲)有限責任公司、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等9名申請人達成行政和解,這是2015年中國證監會試點行政和解制度以來的首個行政和解案例。根據中國證監會的公告,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間,高盛亞洲自營交易員通過在高華證券幵立的高盛經紀業務帳戶進行交易,同時向高華證券自營營業員提供業務指導。雙方於2015年5月至7月期間的4個交易日的部分交易時段,從事了其他相關股票及股指期貨合約交易,中國證監會於2016年7月對申請人的上述違規行為進行立案調査。經高盛亞洲、高華證券等9 名申請人提出申請,中國證監會與其達成行政和解,責令申請人交納1.5億元行政和解金,同時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公司的「內控管理」,並在完成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書面整改報告」。作為回報,中國證監會終止對申請人有關行為的調査和審理程序。

2020年1月,上海司度公司等五家公司與中國證監會達成行政和解協議。根據證監會發布的2020年第一號公告,2015年,司度(上海)貿易有限公司與富安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期貨有限公司、國信期貨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千石創富資本管理有限管理公司、國信期貨有限責任公司五家機構,因涉嫌違反帳戶管理有關規定,以及違反資產管理業務有關規定,被中國證監會進行監管調査。經上述五家機構提出申請,中國證監會最終與其達成行政和解。中國證監會責令上述五家機構分別交納6.7億 元、180萬元、1000萬元、235萬元和100萬元的和解金, 同時要求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公司的「內控管理」,並在完 成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書面整改報告」。作為回報,中國證監會終止了對申請人有關行為的調査和審理程序。

從上述兩起行政和解案件的情況來看,中國證監會在證券監管領域進行行政和解的試點工作,並對涉嫌行政違法的企業提出糾正違法行為、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後果的方案,作為與其達成行政和解的前提條件,這的確將企業合規引入了行政和解過程之中。而涉案企業不僅要承諾加強內部管理,還要切實採取進行內部整改的具體措施, 如此方能換取監管部門對行政調査程序的終止,避免更為嚴厲的行政處罰後果。這表明,至少在行政監管領域,企業合規已經在發揮行政監管激勵機制的作用。但是,由於在行政和解試點實施方案中沒有較為完整地引入企業合規的激勵機制,因此,中國證監會通過行政和解來推進企業合規機制,究竟能取得多大效果又是令人存疑的。從激勵企業建立合規計劃的角度來看,中國證監會似乎缺乏必要的制度配套機制。

首先,中國證監會沒有針對企業從事證券期貨經營活動發布專門性的合規管理指南。

西方國家對違規企業推行行政和解協議的經驗表明, 只有督促企業針對特定合規風險實施專項合規計劃,行政和解才能在預防、監控和應對合規風險方面發揮確實有效的作用。為此,政府監管部門需要定期發布專門的合規管理指南,引導企業建立或者改進合規計劃。可惜的是,中國證監會在試點實施行政和解制度時,沒有針對證券期貨領域的合規風險發布專門的合規管理指引,致使涉案企業在「糾正違法行為」 「積極整改」 「建立內控機制」等方面, 缺乏基本的合規指引。涉案企業在交納行政和解金之後, 既不頒布「合規章程」,不建立合規組織體系,不針對虛假陳述、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客戶等違法違規行為制定專門的合規政策和員工行為守則,也不針對上述合規風險確立有針對性的預防、監控和應對機制,那麼,所謂的「糾正違法行為」和「積極整改」,就將是一句空話。

其次,中國證監會沒有將企業建立合規機製作為適用行政和解程序的前提條件。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行政和解試點實施辦法,除了一些彈性十足的模糊條件以外,可操作的適用條件是案件在事實認定或法律適用上等屬於「疑難案件」,行政相對人願意交納高額行政和解金。這裡並沒有將企業建立合規機製作為適用行政和解的前提條件。而假如涉案企業從來沒有建立合規管理機制,就談不上「改進」或者「完善」合規 體系的問題。假如與中國證監會達成行政和解協議,涉案企業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立合規管理體系,又如何有效地糾正違法行為或者進行積極整改呢?

企業合規機制要得到普遍推行,就需要監管部門建立有效的合規激勵機制,也就是對那些建立合規計劃的企業在適用行政和解程序時處於優先地位。由此才能對潛在的違法違規企業形成一種積極效果,吸引其通過建立合規機制來換取行政和解的機會。而假如監管部門在適用行政和解程序時,根本不將合規機製作為一項前提條件,那麼,那些從事證券期貨業務的企業在建立合規管理體系方面, 究竟能有多大的動力呢?

再次,中國證監會對於申請行政和解的企業沒有在行政和解協議中引入完整的企業合規條款。

英美國家的政府監管部門對於達成行政和解協議的案件,都會將這些和解協議的文本進行全文公布。這一方面可以使行政和解協議的內容為社會公眾所知情,符合行政執法公幵透明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使那些涉案企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懲戒和威懾,既要積極配合監管部門的處理,完善合規體系,又要避免再次出現違法違規行為。不僅如此, 英美國家在行政和解協議中會與企業籤訂專門的「合規條款」或「合規文本」,對企業建立怎樣的合規管理機制提出非常明確的要求。這些合規條款或者合規文本會成為行政和解協議的一部分,或者作為附件成為檢驗企業是否履行行政和解協議的主要依據。

但迄今為止,中國證監會只對兩個案件適用了行政和解程序,也沒有將這兩份行政和解協議書的完整文本公之於眾。我們無法了解中國證監會究竟向這些企業提出了哪些方面的合規要求,也不知道這些企業究竟作出了哪些合規承諾。但從中國證監會公開發布的案例介紹來看,這些企業都被要求「採取必要措施加強公司的'內控管理',並在完成後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書面整改報告'」。至於究竟如何加強「內控管理」,提交怎樣的「整改報告」,中國證監會則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

最後,中國證監會沒有對企業完善合規機制確立一個考驗期,也沒有對企業改進合規機制建立持續的監督機制。

按照英美等國實施合規管理機制的經驗,監管部門與違規企業達成行政和解協議的,通常會設定一個為期三年或者時間更長的考驗期,在此期限內責令企業履行各項義務,尤其是建立或者完善專項合規計劃。監管部門根據企業違規以及建立合規計劃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派駐合規監督官或者合規協調員,定期對企業建立合規體系的進展情況進行檢査和督促。當然,對於高度配合監管調査的企業,監管部門也可以不派駐合規監督官或者合規協調員, 而是要求企業定期提交合規進展報告。最終,在考驗期結束之前,監管部門要對企業履行行政和解協議的情況進行檢査驗收,經檢驗認定為完全履行和解協議的,才最終停止行政執法程序。

但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行政和解試點實施辦法,監管部門對於涉案企業並沒有明確的考驗期,也沒有對企業建立內部管理機制或者採取積極整改措施,或者進行持續不斷的監督和檢驗。這種試點辦法既沒有建立派駐合規監督官的制度,也沒有確立涉案企業定期提交合規報告的義務, 更沒有在考驗期結束之前對企業建立合規機制的情況進行檢査驗收,這种放任自流式的監管方式,將如何對涉案企業完善內部管理機制產生有效的約束力?

/企業合規熱文/

以複合型法律知識為企業合法經營護航。

相關焦點

  • 寧波涉罪企業合規考察制度備受關注專家分析 「合規考察」護航民企...
    在此背景下,寧波檢察機關嘗試探索建立涉罪企業合規考察制度,對涉嫌犯罪的企業,在審查起訴過程中設立一定考察期,要求涉罪企業出具合規建設與接受考察承諾書,並在考察期內根據合規計劃,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規範生產經營方式,進而在考察期結束後綜合其合規建設情況、犯罪情節等決定是否起訴。
  • 企業合規不止為「遵紀守法」|陳瑞華教授《企業合規基本理論》新書...
    主講人 陳瑞華北京時間8月14日晚,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瑞華攜新書《企業合規理論》,在線上直播平臺開啟其企業合規講座暨新書發布會,與眾網友分享企業合規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探討合規本土化的設想。在三小時的企業合規講座上,陳瑞華介紹,《企業合規基本理論》最大的功能是澄清合規的基本概念,講清基本理論,「第一,合規不等於風險防控,合規是風險防控的一種,是為了防止因違法犯罪而毀掉一個企業;第二,合規不等於企業家風險防控,有時候需要『交出』直接責任人才能保護企業;第三,企業合規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這一點存在爭議。」
  • ​北大學者講授:律師如何做好企業合規
    在三小時的企業合規講座上,陳瑞華介紹,《企業合規基本理論》最大的功能是澄清合規的基本概念,講清基本理論,「第一,合規不等於風險防控,合規是風險防控的一種,是為了防止因違法犯罪而毀掉一個企業;第二,合規不等於企業家風險防控,有時候需要『交出』直接責任人才能保護企業;第三,企業合規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這一點存在爭議。」企業如何做到合規?陳瑞華引入了有效合規、專項合規的概念。
  • 推動美國合規進程的案例:安然和安達信事件——陳瑞華教授解讀
    編輯|陳宇 任視宇 排版|白緒玲 宋婉琳 在美國企業合規制度的發展史上,有兩個企業的破產事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其中,安然公司的破產事件導致美國行政監管機構開始建立實質性的企業監管機制,加強了對企業的內控機制和合規管理體系。而安達信公司的破產事件,則導致美國聯邦司法部對企業刑事起訴政策的重大調整,使得檢察機關大規模使用暫緩起訴協議和不起訴協議。行政機關則大規模使用行政和解協議,以取代過去長期實行的「嚴刑峻罰」政策。
  • 刑事合規的中國實踐——刑事合規獨立監控人及合規不起訴制度概覽
    然而一直以來我國的刑事合規制度僅僅停留在企業管理層面,並沒有得到法律上的認可,特別是缺乏刑事法的激勵措施,合規計劃更多是停留在概念層面的討論,部分企業開展的所謂「合規計劃」也多為「裝點門面」的擺設,實效甚微;而更多富有實效的合規計劃主要用途也是為了應對海外監管,尤其以應對美國法下的《反海外腐敗法》(FCPA)為典型。
  • 將企業合規制度納入刑事法制
    與會專家建議,將企業合規體系建設納入刑事法制範疇已經是大勢所趨。同時,通過合規加強企業的自我監管,特別是在強大的行政監管和刑法的外部壓力下,激活企業自我監管,對整個犯罪治理而言是一場關鍵的革命。,完善相應的刑事法律、堵塞漏洞、嚴密法網,強化對企業刑事合規的引導。
  • 75號咖啡|曲為之防,檢為之治——刑事合規檢察監督的現實可能與...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選擇和檢察官合作,檢察官給予涉嫌犯罪的企業一定的期限,要求企業制定並有效執行合規計劃,並接受檢察官指定的合規官進行監督。經過考核以後,如果檢察官認為企業切實完成了合規計劃,那麼就對涉嫌犯罪的企業不起訴;如果進行虛假合規或者拒不合規,就對企業處以高額的罰款、罰金,或者是對企業人員進行嚴厲懲罰。
  • 構建金融業有效的薪酬激勵體系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作者:魯桐 7月3日,《經濟日報》刊發了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的文章《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業改革的重中之重》,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業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為了深化對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的理解和認識,本刊編輯部策劃「持續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專題,約請人民銀行和監管機構領導以及專家學者多角度、全方位對如何完善金融企業公司治理進行深入分析。
  • 不可或缺:金融犯罪之「合規」
    在理論界,合規計劃作為新的知識增長點與犯罪論、刑罰論和訴訟程序構造都有很大關係;在實務界,「合規辯護」成為熱門且具有吸引力與說服力的新型辯護策略、辯護業務,而且實務界已經在探索合規計劃從事前預防到事後辯護的全過程業務。 從當下而言,在不考慮修改法律的情況下,如何建立合規計劃與刑事法律的對話橋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數據要素市場 須完善基礎性制度
    基礎性制度是數據市場規範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加快構建和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基礎性制度,是促進我國數據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
  • 後疫情時代 醫療行業須在「合規」中防範風險
    圖說:與會嘉賓探討企業合規的熱點與難點問題 來源/華東師大提供「大夏合規項目2020年年會——後疫情時代的醫療行業合規」日前舉行。本次會議由華東師範大學企業合規研究中心「大夏合規項目組」主辦。華東師大法學院常務副院長吳澤勇教授說,重視合規作用、樹立合規精神已成為現代市場法治建設的新要求,推廣企業合規研究是法律研究新增長點。在經歷了本次新冠疫情後,更要重視企業合規在風險防範中的作用。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自建院便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企業合規研究中心,力求在法治框架內將糾紛化解於訴訟之前。
  • 深圳探索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
    深圳將在全國率先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大幅提高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懲罰性賠償制度修正案擬規定,故意侵犯智慧財產權情節嚴重的,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的幅度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為了破解這一局面,修正案還提出,進一步完善「行政禁令」制度,即主管部門或者其他管理部門對有證據證明存在侵權事實的,可以先行發布禁令,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涉嫌侵權行為。
  • 「芙蓉研析」企業合規,律師能做什麼?
    2017年3月,中興與美國政府就出口管制調查案達成和解,中興通訊支付約8.9億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其中3億美元罰金被暫緩,是否支付將依據未來七年中興對協議的遵守情況而定。這一事件的發生,涉及到中興能否繼續生存。
  • 懸掛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合規
    聽他說,他那個朋友才二三十歲,由此可見「合規」--------懸掛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是多麼重要,做不到「合規」,對企業和創始人都是致命的。合規介紹:公司必須建立實實在在的合規治理體系。而不是若有若無或對對付付的事情,相反,在現代法律制度下,任何公司一旦被發現存在虛假合規治理,帶來的後果將是更嚴重的、滅頂之災的。一、什麼是企業合規?合規的英語是compliance,是順從、服從的意思。所謂合規是一個企業為了防範、識別、應對可能發生的合規風險所建立的一套公司治理體系。
  • 民營企業面臨刑事案件高發態勢 專家:健全刑事合規
    與會專家建議,將企業合規體系建設納入刑事法制範疇已經是大勢所趨。同時,通過合規加強企業的自我監管,特別是在強大的行政監管和刑法的外部壓力下,激活企業自我監管,對整個犯罪治理而言是一場關鍵的革命。  孫春雨認為,還要加強企業的內控、審查、反腐建設力度,消除刑事風險發生的機會,另外要強化懲戒、追責,不能因為企業是家庭式、親友式、合夥式的經營,就強調合作,輕視問責,要把民營企業的反腐納入國家反腐規劃,完善相應的刑事法律、堵塞漏洞、嚴密法網,強化對企業刑事合規的引導。  「在立法和司法上,應當建立民營企業刑事合規的激勵和引導機制。」
  • 中共中央:建立領導幹部應知應會法律法規清單制度
    健全立法規劃計劃編制制度,充分發揮立法規劃計劃的統籌引領作用。健全立法徵求意見機制,擴大公眾參與的覆蓋面和代表性,增強立法透明度。對與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充分聽取有關企業和行業協會商會意見。健全立法徵求公眾意見採納反饋機制,對相對集中的意見未予採納的,應當進行說明。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為立法中的重大事項提供統計分析和決策依據。
  • 央企中長期激勵「工具箱」不斷豐富
    《通知》提出,中央企業應當結合本集團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推動所控股上市公司建立規範、有效、科學的股權激勵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激勵工具,系統構建企業核心骨幹人才激勵體系。股權激勵對象應當聚焦核心骨幹人才隊伍,應當結合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行業競爭特點、關鍵崗位職責、績效考核評價等因素綜合確定。  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是《通知》釋放的一大政策利好。
  • 合規管理迫在眉睫 標準化進程加快
    今年以來,全球疫情的暴發使世界經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擾和挑戰,各類不穩定因素更是在原有基礎上顯著增加,因而,企業合規已經成為企業安全交易、健康發展、品牌打造的必要條件。合規管理,是挑戰也是機遇。中國企業合規意識的提升、合規管理的規範、合規監管的完善已刻不容緩。
  • 華為TUP激勵計劃:真正有效的激勵,都是深刻理解人性本質的
    文 / 馬君,上海大學管理學院 要實現有效激勵,必須深刻理解人性的本質和它能夠達到的境界。本文以史為鑑,探討傳統激勵的困局及破解之方法,並以華為時間單位計劃(TUP)為例,告訴你企業如何有效地克服激勵缺位、越位和錯位。要激發企業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和活力,核心是人才,而解決人才問題,激勵是關鍵。
  •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
    支持符合條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建立骨幹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中長期激勵機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市場化經營機制,全面落實黨建入章程,推動規範董事會建設試點,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穩步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健全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建立有別於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