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果菜》秉承科學精神,以提高我國果蔬採後技術水平為宗旨,全面報導果蔬採後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傳播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應用及新進展,促進學術交流,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2020年8月22日,《中國果菜》雜誌作為媒體支持單位,助力了「第二屆果蔬類功能食品開發及產業發展大會」的順利召開。此次盛會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和中國果蔬貯藏加工技術研究中心主辦,齊魯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北京味康食品科技交流中心承辦,在泉城濟南隆重召開。
作為一場果蔬功能食品開發及產業發展領域的高端盛會,本次大會以「營養•健康•發展•合作」為主題,通過特邀報告、專題論壇、展覽展示等形式,充分展示了我國果蔬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成果。來自全國食品領域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社會團體及媒體等200家單位300餘位專家學者、企業家共襄盛會。
科技部農村司原司長王喆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果蔬功能食品開發是現代食品加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公眾的膳食營養和飲食安全息息相關的「國民健康產業」。全球果蔬食品加工產業正在向多梯度、深層次、高技術、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隨著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發展,現代果蔬功能食品加工產業正在轉型升級和質量提升,向著功能性和大健康方向發展,不僅成為拉動我國現代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也將拓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空間,成為引領和帶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力。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院長吳茂玉致辭表示,果蔬功能性食品的研究開發已成為當前食品工業發展的熱點,在果蔬功能食品領域國家相關高校院所從創新和技術層面突破了很多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使我國的果蔬採後處理技術和精深加工技術與國際接軌。但很多技術僅實現了小試,缺少合適的產學研深度交流平臺,沒有經過熟化放大,成果轉化難。本次會議將成立「果蔬功能性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搭建該平臺真正實現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使技術真正落地,為推動我國果蔬產業健康發展貢獻力量。濟南果品研究院投資2億多元建成3萬多平米的果蔬採後技術中試平臺,也將面向大學和科研院所免費開放,為從事果蔬採後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公益性的擴大中試服務,產學研結合共同發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
會議期間有50多位專家學者分四個專題做了精彩報告和交流,內容涵蓋果蔬營養功能食品發展現狀與趨勢、果蔬營養評價與人體健康、果蔬類功能食品標準體系及加工過程質量安全控制等諸多方面的內容。鑑於疫情防控的特別需要,本次會議同步開通了網上直播,以方便業界朋友在線觀看,並通過《中國果菜》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確保做到「行業交流不掉線」。
開幕式上同期舉行了「果蔬功能性食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儀式,和阿里巴巴數字農業(濟南)研究院籤約揭牌儀式。
本次會議為業界人士提供了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平臺,展示了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有效促進科企和上下遊產業鏈對接合作,切實加強行業凝聚力,對果蔬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果菜》作為媒體支持單位,充分發揮了宣傳、報導作用,助力了果蔬功能食品產業的發展,增強了媒體的責任擔當,提升了雜誌的社會效益。
歡迎關注《中國果菜》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