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閱讀須知
準提養生版面所有內容均源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所謂身安道隆,本版旨在普及傳統中醫及養生常識,供道友參考以滋養色身、長養慧命。願民眾對中醫有認知,望國家對中醫有制度。中華文化復興之路上,我們一起吶喊與見證!所有方劑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請遵醫囑,切勿盲目嘗試。最近我詢問了許多家長,你們孩子在幼兒階段爬的時間有多久?想不到的是居然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說自家孩子根本沒有爬行過。沒有爬行階段的理由是:第一、希望孩子早成熟,剛會站,就被放到步行車中去,非坐即站與走,沒有太多爬的機會了。第二、地上比較不乾淨,不希望他爬。而在床上爬,稍不留神掉到地上怕被摔壞,乾脆省去了爬的階段。
要知道,胎兒在母體中整個脊椎呈「C」形,而正常人的脊椎呈雙「S」形。即胸椎與骨盆中的骶椎仍然如原始狀態般的呈向後凸彎,我們稱之為1級彎曲。而頸椎與腰椎則在爬、坐與站等活動中形成向前彎,可稱之為2級彎曲。如果頸椎形成直的(側面觀),稱為直頸。直頸的特點是支撐能力強,彈性柔韌性差,頸椎間盤極易受傷,骨刺容易產生。如果未形成2級前凸彎,仍然向後彎,我們稱之為「反張」,這在臨床中極為常見。反張的支撐能力不僅差,而且柔韌性更差,頸椎更容易受傷。嬰幼兒沒有爬的階段,枕高而硬(有時是為了壓平後腦勺,怕有所謂的反骨,這在北方是非常普遍的),都有利於形成2級頸部前凸彎,少年兒童的長期低頭學習也是頸部反張的原因之一。
幼兒仍在發育當中,非站即坐不能夠躺、爬的姿勢,非常容易造成腰椎彎曲過度、骨盆扭曲,是日後產生駝背、脊柱扭曲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和某些媽媽的熱切盼望下,一個可怕的反人類的東西被設計出來了,那就是學步車。
學步車是寶寶會走路之前的代步工具。學步車將嬰兒固定在其內,使嬰兒失去了大運動鍛鍊的機會。因為學步是需要力氣的,而坐在學步車裡的孩子需要活動時,可以藉助車輪毫不費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鍛鍊嬰兒長期用學步車,會出現發育異常:兩膝蓋內側突出膨大,兩小腿向外撤,兩膝關節靠攏時踝關節不能併攏,看上去像「X」形;有的兩條小腿向外彎曲,兩踝關節關攏時(立正姿勢),膝關節不能靠攏而呈「O」形,也就是所謂的「羅圈腿」。寶寶的骨骼中含膠質多、鈣質少,骨骼柔軟,而學步車的滑動速度過快,寶寶不得不兩腿蹬地用力向前走,時間長了,容易使腿部骨骼變彎形成羅圈腿。寶寶發育有自身的規律,與神經、肌肉發育的成熟程度及視力發育密切相關。
使用學步車的誤區
把小寶寶過早放進學步車裡,就像讓未成年的孩子駕駛轎車一樣,是非常危險的事。英國曾有研究數據顯示,嬰兒用學步車時發生的傷害事故的比率遠高於用其他嬰兒用品發生事故的概率。這是因為學步車讓寶寶的速度過快、高度過高,危險也因此成倍增加了。
調查顯示,大多數傷害事件的發生都是因為以下幾大類原因:首先,學步車的傾斜翻倒會使寶寶被摔到樓梯下,或者撞上家具、加熱器或灶臺等。其次,由於使用學步車,寶寶可能會被過去觸及不到的東西(比如蠟燭和熱茶杯等)燙傷。最後,學步車還可能讓寶寶夠到過去放在安全位置的家庭有毒物品,如香水、漱口水或酒精。
正像不少家長自認為的那樣,人們都會錯誤地認為寶寶在自己的小「車」裡忙著的時候是安全的,短時間內不用人照看。但事實上,當你的寶寶在嬰兒學步車裡的時候,反而需要你特別警惕。而讓寶寶待在沒有危險的房間的地板上,他會更安全。並且,過多使用學步車甚至可能還會稍稍延緩他的發育。儘管統計數據令人擔心,但完全禁止學步車也不現實。一些專家認為學步車應該是只為9個月以上寶寶設計的,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已經能坐和爬,並且大人要注意控制寶寶的行動速度。另外,顧客購買嬰兒學步車時,必須得到明確的安全使用指南。如果有人建議你給寶寶買學步車,你應該先考慮其他的替代品,或者最好還是讓寶寶用傳統的好辦法:在地板上鍛鍊吧。
學步車的危害
眼瞅著寶寶能夠穩穩噹噹地單獨坐了,不少媽媽就著急買來學步車想讓寶寶學走路,卻忘了中國有句老話叫「還不會走就想跑」,意為諷刺不打好基礎急於求成的人。對於性急的媽媽們,這句話大可以改成「還不會爬就想走」,雖說改動了一個字,但是其中的提示意義卻是一樣的。首都兒科研究所生長發育研究室的童方醫生說,現在很多媽媽在寶寶八九個月的時候就給他們買來學步車,認為寶寶已經能坐了,扶著東西也能站一站了,當然可以學走路了,但至於爬,會不會都一樣。這種做法對幼小的寶寶來說是有害的。要知道行走是負重運動,當關節肌肉還未達到負重的要求時,過早起步會影響孩子下肢的發育。
另外,學步車的坐墊較高,小寶寶坐在上面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所以前行時,基本是用腳尖用力,這就容易使足關節變形,形成趾外翻,甚至扁平足。另外,由於嬰兒骨骼中含鈣少,骨骼較軟,過早過多使用學步車行走,容易出現「X」或「O」型腿,而長時間坐在學步車中,可能限制兒童許多自主的手、眼、腳的配合動作。因此,童大夫建議月齡在11個月以上的嬰兒可以坐學步車,且每次時間不宜過長。「三翻六坐九爬爬」,嬰兒一歲前學習爬行,對身體各部位動作的協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統計表明,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易摔倒、膽小、內向、手腳笨拙、愛哭等症狀,這是兒童大腦發育過程中某些功能不協調所致,醫學上稱為「感覺統和失調」。感覺統和失調的兒童90%以上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而爬行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和失調的最佳手段。
因此,兒童保健專家呼籲,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一定要在嬰兒期及早訓練爬行。爬、走路、跌倒、再站起,這是一個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發育的過程,寶寶正是在這種自主運動中學會掌握平衡、增強條件反射、學會思考。而如果用學步車過早地將嬰兒固定住,將會使嬰兒失去了大肌肉群運動的機會。如果嬰兒學爬期得不到爬行鍛鍊,而處在學站學走的階段,又未能獨站,走路可能不會提前。因為學步是需要力氣的,而坐在學步車裡的孩子需要活動時,可藉助車輪毫不費力地滑行,缺乏真正的自主鍛鍊。因此,該爬的時候就讓寶寶爬一爬吧。
學步車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誰也不會想到學步車會影響孩子的智力,但研究顯示:使用學步車的孩子智力發育測驗方面的分數低於沒有使用過學步車的孩子。
孩子是通過接觸、抓握、敲敲打打、扔等學習認識物體,自由的探索有助於孩子智能的發展,學步車限制了孩子自由的活動,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影響了孩子智力的發育。
過早助走的害處:踮腳走路
寶寶發育有自身的規律,與神經、肌肉發育的成熟程度及視力發育密切相關。俗話說:「7滾8爬周會走」,而很多媽媽早早地給小寶寶準備了學步車,寶寶才能坐穩就坐上學步車,媽媽認為這樣自己既可以做家務,又可以讓嬰兒學習走路。過早或過多或使用學步車不當,違背嬰兒生長規律人為「助走」,會對嬰兒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如才滿7個月的小寶寶就坐學步車,因個子小,坐墊過高,腳不能完全著地,只能用腳尖觸地滑行。久而久之,寶寶就形成前腳掌觸地的欠腳走路姿勢。經過一段時間,欠腳走路的姿勢多可以糾正。
減緩發育速度
很多媽媽都以為學步車可以幫助寶寶進行被動鍛鍊,練習走路,而科學家的研究結果卻與之相去甚遠,學步車不利於幼兒身心的發展。
跟蹤調查顯示:常用學步車的嬰兒會坐,會爬和會走的平均時間分別是6.73個月、6.68個月和11.66個月,明顯晚於不坐學步車的嬰兒會坐,會爬和會走的平均時間5.39個月、5.84個月和10.82個月。
7、8個月是嬰兒練習滾、爬的最佳時機,坐上學步車,行動自由被大大地限制了,練習的機會減少了;由於憑藉學步車,孩子在家裡可以移動自如,滾、爬對寶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由於缺乏興趣和練習,孩子運動的發育受到一定的影響。
學習行走是需要眼、手、足協調,學步車前面的安全大託盤,擋住了孩子的視線,寶寶看不到自己走動的腳,不了解自己何以走動。學步是需要花「力氣」的,但由於有車輪的滑動作用,孩子的用力就可隨車滑動而「行走」,依靠學步車寶貝很容易從坐椅上站起來,缺乏真正的鍛鍊,自然不利於孩子學站練走。
治所有病的根本就是斷除房事
南師不漏丹之開示的學習報告
蒲輔周談中醫「優生」法
歷代長壽者都很重視睡眠質量
這個經方治好了100多例抑鬱症
記憶力減退是如何「減」的
如何通過穿衣接收天地的能量
提著腦袋治病的民間中醫
不知魂魄,何談中醫
哪些人在吸你的能量
為什麼現在學中醫的人顧慮多
國醫大師半個世紀從事醫學的教訓
為什麼很多名醫在橫禍中死掉了
靠吃補品吃營養去增長氣血乃是迷途
牛奶是陰寒性食物,不是給人喝的
被毒蛇咬傷的自救方法
終生之害:揭開胰島素的真面目
為何子宮肌瘤患者這麼多
癌症患者不要等山窮水盡才想起中醫
一位臺灣醫生戰勝癌症的訣竅
111歲老人教你如何長命百歲
一切癌症腫瘤的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