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位快遞員工評高級職稱」的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留言:「快遞小哥當教授」「行行都能出狀元」「送快遞也要最強大腦」……
獲評職稱的圓通速遞員工金龍,並非我們頻繁接觸的快遞配送員,而是從韓國忠北大學博士畢業的快遞高級工程師。
和奔走在街頭巷尾、跑贏「最後一公裡」的「快遞小哥」職責不同,「高工」金龍「跑」的是數據、模型和算法,坐鎮後方為「快遞小哥」們乃至整個物流網絡擔任智囊,探索快遞服務最優解。
海歸博士「跑」快遞
十幾年前的金龍很難想像,國內的快遞物流業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迅速的發展。那時,在延邊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他赴韓國攻讀研究生。早發展一步的韓國快遞業,已從單純依靠人力,向自動化、信息化轉型。2007年博士畢業後,金龍進入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工作,主攻物流數據研究。
「韓國的快遞物流業發展得比國內早,那時候在技術上比國內更成熟,對科研的需求也比較大。」金龍說,他在韓國時就研究過RFID設備(射頻識別技術),如何藉助RFID技術在裝車、卸車時合理利用資源是當時的研究課題之一。
有一年,研究院承接了郵政領域的科研項目,中韓兩國郵政部門交流頻繁,金龍因此接觸到很多國內的同行。「和中國同行交流,感覺就像家人一樣,而且我也從他們那裡了解到國內的快遞行業發展非常快,機會很多。」雖然已經靠自身技術優勢在韓國過上體面的生活,但金龍一直在尋找回國發展的機會。
與此同時,國內快遞業正經歷著由單一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科技創新日益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對快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2016年,圓通速遞向金龍遞出「橄欖枝」,他欣然應允。從此,金龍搭上了國內快遞行業科技創新的「高速列車」。
2017年2月,國家郵政局發布《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促進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技術。同年5月,由國家發改委批覆、圓通速遞牽頭承建的「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式揭牌。金龍成為骨幹力量,帶領團隊圍繞「網際網路+技術」開展創新研究。
修煉物流「黑科技」
2016年回國加入圓通後,金龍首先投身到用來提高貨物轉運自動化水平的「四合一RFID隧道機」項目。
金龍研究的這個設備能夠實現包裹信息識別、計重、計泡、計費同步完成。來自各地的包裹,只要在傳送帶上經過這個多功能「隧道」,就能自動完成信息錄入、分揀和計費。依靠人工手持掃描儀,一個個錄入包裹信息已成為過去時。從2019年4月隧道機驗收上線至今,金龍還在帶領團隊持續試驗、完善性能。
此外,快遞面單信息OCR(光學字符識別)識別平臺、人臉識別無人取件閘機系統……金龍和團隊研發出一項項「黑科技」,讓包裹更快飛馳。
金龍用「迅猛」形容國內快遞業的發展。「每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比如我剛回國的時候,主要解決如何從人工分揀轉向自動化分揀,之後是解決如何處理和利用快遞產生的大量數據,滿足信息化發展需求……而且不同階段切換得很快,不斷對研發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快遞行業50%以上的成本都來自運輸,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降低運輸成本,提高服務時效,這些都需要5年到10年的長期發展規劃。」金龍說。
這位靦腆不善言辭的朝鮮族「理工男」,在談起快遞技術時卻滔滔不絕。在他眼裡,如今中國的快遞業早已不是單純靠「把快遞小哥困在系統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正在強力轉向技術密集型的「智慧物流」,並且已經走在國際前列。
「不拘一格挑人才」
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快遞業從業人員超過300萬,快遞業務收入超7000億元。「跑快遞」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新職業。
早在2015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快遞工程技術人員就與快遞員、快件處理員一道作為新職業被納入其中。2018年,國家郵政局在7省(市)進行試點,加快推進快遞工程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
2019年,上海市首次評定快遞中級職稱,金龍就在其列;2020年,為加快民營企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上海建立高級職稱申報「直通車」制度,符合條件的金龍通過評審,成為上海第一位快遞「高工」。
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丁峰介紹,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在快遞行業的成功應用,是上海人才制度的一次大膽創新嘗試,讓原本無規可依的民營企業在職稱評定方面能對業績貢獻突出的高層次人才,比照同類人員,直接申報高級職稱。
「我特別感謝這項政策。」金龍在採訪中反覆強調。除了有關待遇上的提高,他十分看重從中獲得的職業認同感,認為自己評上高級職稱有著「重要示範作用」,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快遞行業中來,並且長期投入。
「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總能很快見到成效,一名技術人才至少要在行業裡工作6年到7年之後才能有相關的技術產出,職稱評定能提高對這份職業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他說。
不僅是快遞,隨著越來越多新職人懷揣熱情投身蓬勃發展的新經濟,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評價體系將繼續燒旺這團對職業的「熱火」,給新時代的「三百六十行」提供「行行出狀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