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蘇網訊 記者/陳雯卿 (實習)
從秋至冬,為期一月的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終於走入尾聲。
今晚的閉幕儀式上,京昆藝術紫金獎·優秀劇目、表演、編劇、音樂(唱腔)、舞美獎,以及江蘇省優秀青年京昆演員紫金·新人獎相繼揭曉。閉幕大戲原創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在江蘇大劇院上演,崑曲、京劇、現代性三個元素,共存於這一部劇中,恰好代表了這一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的性格。
崑劇《梅蘭芳·當年梅郎》是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以下簡稱「省昆」)打造的原創現代崑劇,講述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的一段人生故事。
62歲的梅蘭芳攜妻、子返鄉,祭祖、登臺,回憶起不足20歲的他,在摯友王鳳卿的提攜下,首次登臺上海灘就一夜成名,最終讓一開始質疑他的上海丹桂第一臺老闆許少卿刮目相看。
本劇由著名編劇羅周撰寫劇本,上海越劇院著名導演童薇薇執導,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石小梅、胡錦芳擔任藝術指導,施夏明、周鑫、張爭耀、趙于濤、孫晶、孫伊君、陳睿等第四代優秀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目前,該劇已入選文旅部「百年百部」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2020年度江蘇藝術基金理事會資助項目,並於今晚獲得京昆藝術紫金獎·優秀劇目獎。
從各個角度看,這部劇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自去年11月在南京首演後,它便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評論。
以往的影視作品和舞臺劇往往著墨梅蘭芳先生成名之後的輝煌、蓄鬚抗日的壯舉以及個人的愛恨情仇,本劇聚焦的則是梅蘭芳的青年往事。
編劇羅周認為,「它不僅是在描述梅先生的一段人生經歷,而是指向了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的年少的那種稚氣和心性。」從北京來到上海,少年梅蘭芳身擔殷殷期許,也面臨著重重質疑。在這種境況下,他越發要堅韌、自信地走上舞臺,在粉墨絲弦中大放異彩。「難上的戲我上,別人不唱我唱」,這是每個少年人都能從中獲得觀照、汲取經驗的故事,充滿了現代意義。
用崑曲講一個現代故事,是省昆的初次嘗試。編排過程中,全新的創意不斷誕生。比如,為了表現人物生活的現代背景,念白在保留崑曲中州韻的典雅聲調的同時,使用了更加現代化的語速和語感去演繹。比如,為適應現代劇情,團隊創造了無實物表演黃包車圓場的新虛擬程式,一段簡單的情節頓時妙趣橫生。
劇中還有幾段「戲中戲」,涉及到「梅派」經典唱段的演繹。對飾演梅蘭芳、梅葆玖的施夏明、張爭耀而言,在崑曲舞臺上唱京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演出虞姬的那種女性的嬌媚,又不帶有自身行當小生的那種陽剛,真的挺讓我傷腦筋的」,施夏明說。
為了能夠更好的展現梅派藝術的風採,省昆請來了梅葆玖先生的江蘇籍親傳弟子、京劇名家陳旭慧,向施夏明、張爭耀手把手的教授了梅派代表性劇目選段。最終的呈現沒有辜負團隊的匠心,今晚的舞臺上,幾段京劇唱段格外令人驚豔。《武家坡》一段,臺上方唱罷,臺下的叫好與掌聲便響成一片,更與背景音樂中的觀眾喝彩相映成趣。
有意思的是,《梅蘭芳·當年梅郎》雖然是一部崑劇,卻隨處可見京劇元素。這雖是出於還原梅蘭芳先生演藝經歷的需要,同時也成就了這個特殊的閉幕儀式上,一場崑曲和京劇的「聯誼」。特別是「梨園後臺 戲班練武」一段,極富觀賞性的戲曲技巧展示,讓觀眾大飽眼福。
「千古往來客,共俱此良宵」,京劇與崑曲的交錯間,一場盛會落下帷幕。我們看見了一代戲曲人對前輩大師的獻禮,看見他們對傳統的不懈堅持,對創新的不斷探索。以此作為這一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的句號,確實再合適不過了。這既是對過去一月的圓滿總結,更是直指未來的無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