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賽季比賽評分(GmSc)累積排NBA第119位。
前一位是傑夫-格林。如果雷霆不繼承超音速的隊史,傑夫-格林截至目前已經效力過8支球隊,猶他爵士是第9支。這是怎樣的顛沛流離。
後一位是PJ-塔克。拼命三郎,休斯敦火箭的防守關鍵。
過去2個賽季比賽評分(GmSc)平均值排名NBA第103位。
前一位是泰-吉布森。仿佛有辨識度的球員,到了森林狼就……仍然有辨識度:佛系!
後一位是威爾-巴頓。季後賽某些場次成功打臉,但大多數時候仍是低效得分手。
籃球生態預計下賽季比賽評分(GmSc)累積NBA第88位。
前一位是克林-塞克斯頓。詹皇之後,克利夫蘭騎士的沙漠綠洲。
後一位是埃裡克-戈登。市場上最具性價比的射手兼突破手,人稱「休斯敦坐地炮」。
籃球生態2019年百大球員第81位,由籃球生態訂閱用戶投票得出。
譬之江湖:
三百年前,出一長人,挽百石弓,能隔鴻溝澗射,霸王槍勒布朗也曾被射落馬下,名喚德克-諾維茨基。
三百年後,又出一長人,也挽百石弓,也能百步穿楊,欲求百戰、建功名!
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萬塔,在于韋斯屈萊長大。
芬蘭啊,高度工業化、永久中立、居民生活是高品質的富足。聽起來像童話,像世外桃源。
地方不大,國土面積大概和江蘇、浙江加起來差不多。人口不多,不足600萬,和整個洛陽市轄區人口差不多。
勞裡-馬爾卡寧差不多是這個國家在NBA的獨苗苗。
之所以說差不多,是因為2000-02賽季,有一個叫Hanno Möttölä的芬蘭人曾短暫為亞特蘭大老鷹效力。噴氣機賈森-特裡和他做過隊友。
勞裡的爸爸是芬蘭的籃球運動員,媽媽也是。顯然,天才勞裡-卡爾馬寧的誕生並非偶然,父母是他的培養皿和溫室大棚。
初中,高中,勞裡-馬爾卡寧就在芬蘭參加各種籃球比賽。而大學,他選擇前往美國,就讀於亞利桑那大學。
2016-17年,在亞利桑那大學,他場均能得到15.6分7.2籃板,三分命中率高達42.3%。憑藉優異的表現,他入選了當季的各種最佳陣容。並最終在NCAA錦標賽中帶隊挺進16強。
2017年,勞裡-馬爾卡寧宣布參加選秀,在首輪第7順位被明尼蘇達森林狼選中,隨後在吉米-巴特勒的交易中被送往芝加哥公牛。
一同前往芝加哥公牛的,還有2016年的5號秀克裡斯-鄧恩、芝加哥公牛如今的火力擔當扎克-拉文。
那筆交易,現在看,芝加哥公牛得到了未來,明尼蘇達森林狼得到了……一個梗!
德克-諾維茨基新秀賽季場均8.2分3.4籃板,投籃、三分、罰球三項命中率分別是40.5%、20.6%、77.3%。
勞裡-馬爾卡寧新秀賽季場均15.2分7.5籃板,投籃、三分、罰球三項命中率分別是43.4%、36.2%、84.3%。
德克-諾維茨基第二賽季場均17.5分6.5籃板2.5助攻,投籃、三分、罰球三項命中率分別是46.1%、37.9%、83%。
勞裡-馬爾卡寧第二賽季場均18.7分9籃板1.4助攻,投籃、三分、罰球三項命中率分別是43%、36.1%、87.2%。
勞裡-馬爾卡寧的新秀賽季很驚豔。而德克的新秀賽季,小牛的態度顯然是:我們沒見過這種球員,先觀察觀察。
但第二個賽季,德克就很恐怖了。真實命中率暴漲到56.4%。然後,21歲的德克和21歲的勞裡比肩而立。
德克打出了一個偉大的職業生涯,在本文,也是我對21歲的勞裡-馬爾卡寧的期許。
但馬爾卡寧有個問題。他新秀賽季打了68場,第二個賽季則只打了52場。至少前兩個賽季,他還沒法應付更漫長的賽程。
相比德克,馬爾卡寧擁有更出色的運動能力。但這在應付傷病方面卻並非好事兒。
也因為傷病,相比德克第二個賽季跨越式的進步,勞裡-馬爾卡寧顯得有些原地踏步。
所以,我們在這裡描繪馬爾卡寧的前景,只能在他可以在未來完美管理傷病的前提下。
馬爾卡寧和德克,都是213公分的身高,體重也相差無幾,臂展亦然——都很差。
那麼,在記住馬爾卡寧有稍勝一籌的運動能力的前提下,我們仍然以德克為參照。
德克第一場20+,來自新秀賽季的末期,他再次進入首發的第三場,對陣菲尼克斯太陽。
第一次運動戰得分是搶(撿)到前場板後上籃,投進了兩記三分,有低位要位突然彈出接球投籃,有擋拆外切跳投。
還有一次反擊上籃。
一次面對88年狀元秀、四屆全明星、不過當時已經32歲的丹尼-曼寧的一次面框單打。
力量(不是掰手腕那種,是關乎平衡、協調的那種)、運球、跑跳能力、投射手感,德克新秀賽季就有了。
以及二十年不變的肘尖正對籃框跳投!——德克的這個投籃手型,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千錘百鍊!
馬爾卡寧呢?
德克-諾維茨基這種雕像一般穩定的投籃手型,他還不具備。但近框的翻身跳投,起碼算得上相對穩定。
這種穩定能讓整個職業生涯受益。再舉一個例子,凱文-杜蘭特新秀賽季被稱之為鐵匠,但回頭看他當賽季的進攻集錦,目測超過70%是跳投。
12年後,他已然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帶給對手最多恐懼的還是他的跳投。
所以,基於馬爾卡寧投射的相對穩定,我對他最終擁有德克或者KD那種歷史級投射持保留態度。
但投射之外,馬爾卡寧擁有無限可能性。
截至目前,百大球員系列我已經寫了20名球員,卡爾馬寧是最讓我眼前一亮的。
德克那個反擊一挑三上籃讓人驚豔,而馬爾卡寧本賽季,對凱爾特人35分(生涯新高)15籃板那場,馬庫斯-斯瑪特一個五大囧級的無腦不看人腦後傳球秀直塞馬爾卡寧後,馬爾卡寧乾脆來了一個千裡走單騎,一挑四上籃。
至於面框單打?打傑-克勞德這個球,換身球衣,煤礦走一遭,你說他是凱文-杜蘭特,沒準都有人信。
上賽季聊到肖恩-梅克時,我提出一個假設:小個子通過運球三分讓重型大個子大幅減少,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時相互的,有沒有可能,有朝一日,能精準制導的大個子們根本懶得晃動直接在小個子頭上拔,然後迷你後衛再無立足之地?
勞裡-馬爾卡寧讓我的猜想更堅定了。
馬爾卡寧從一進聯盟起,就帶著投射光環。如今,他已是聯盟最會投三分的5個大個子之一。而布雷克-格裡芬是他的另一座燈塔,大個子也是可以連續運球後幹拔三分的。
布雷克-格裡芬的另一個啟示是:大個子也是可以運球發起擋拆的。勞裡-馬爾卡寧也能。
這並非孤例,勞裡-馬爾卡寧本賽季打了40個持球擋拆回合,每回合能得到0.83分。以及,根據Synergy的進攻方式數據,馬爾卡寧本賽季10種進攻方式都至少打了40個回合。
所以,這就是無限可能性了嗎?
並不,真正震精我的是這個球。
他是擋拆發起者,遭遇嚴防死守,交球,馬上又變成擋拆掩護者,接球突破暴扣。
你想起了誰?我想起了史蒂芬-庫裡……呃,當然不是指暴扣……而是,在持球、交球、再接球的閃轉騰挪間給自己創造空位,同時擾亂對手的防守布置——也就是頂級無球手的鯰魚效應,或者稱之為庫有引力。
我不知道吉姆-博伊倫教練是否意識到這種可能性,畢竟雖然馬爾卡寧打了不少的繞掩護、手遞手回合,作為定點炮臺的回合還要多好幾倍。
但如果各位想知道完成終極進化的多功能大個子是什麼形態,馬爾卡寧絕對是一個理想的跟蹤觀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