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由來已久,這方面的影視也有很多。而《颶風》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它由美國知名黑人拳擊手魯賓·卡特的真實遭遇改編而成。
當時導演諾曼找到丹澤爾·華盛頓,希望他能出演主角魯賓·卡特。丹澤爾·華盛頓一口氣讀完劇本後,深深被其中故事打動,當即籤約出演。
丹澤爾·華盛頓並沒有去查卡特的背景資料,同為黑人的他覺得感同身受,完全可以憑感覺將這個角色演好。其實作為黑人,即便身為明星,在美國也是會遭遇歧視的。同為黑人明星的威爾·史密斯就曾在一次採訪中公開表示過自己被種族歧視的不滿。
雖然沒有查閱魯賓·卡特的背景資料,但為了在形象和氣質上更貼近拳王,丹澤爾·華盛頓專門定製了減肥食譜和健身計劃,並聘請了拳擊教練特裡·克萊本擔任自己的私人教練。
最終《颶風》成了丹澤爾·華盛頓的代表作之一,並憑此角色入圍第7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電影《颶風》高度還原了拳擊手魯賓·卡特的傳奇經歷,這位黑人拳王因為種族歧視問題被白人警察冤枉入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鐵窗中度過,他的遭遇引起了許多人的同情和關注,最後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卡特終於被無罪釋放,而此時的他已經48歲。
影片中最值得諷刺的是一點是,卡特的遭遇引起了律師、商人、學生、裝修工等幾乎全社會各階層人的關注,幾乎所有人都在幫助卡特,各種呼籲,抗議,資助等。唯一對此無動於衷,甚至想瞞天過海歪曲事實的,恰恰是米國高層。
影片中的這個情景就仿佛是一個預言,為今天因喬治·弗洛伊德之死而導致的混亂狀態做出了預判。丹澤爾·華盛頓當初演這部電影的初衷,就是希望卡特的案例能引起美國社會更多的關注,讓高層對黑人被歧視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努力。
然而顯而易見,電影雖然成功了,但它對美國社會和美國高層並未引起任何啟迪和反思。而更可笑的是,現在總統的做法比電影中的高層更過分,更強勢,也更荒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