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格麗克:以詩歌超越疼痛與苦難

2020-12-17 中國婦女報

編者按

距2018年波蘭女作家託卡爾丘克獲獎不過兩年,女詩人——路易斯·格麗克又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格麗克的詩歌以死、生、愛、性為主題,近年來其表達風格平易近人,多簡短易讀之作。在今天這個思想日漸扁平化的時代,格麗克的詩歌將我們重新拉回嚴肅思考領地。作為一個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作家,格麗克的創作從未停止創新。2020年,與格麗克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4位女性,讓我們仿佛回到「永恆女性引領人類飛升」的莊嚴時刻。

■ 謝鵬

詩人在技術至上的年代本不受追捧,女詩人在諾貝爾獎文學得主的隊列中更是「罕見清流」。詩歌代表著一種更純粹、更古老的語言藝術。算法時代,詩歌重登世界文壇巔峰,有著更為深刻的象徵意義。瑞典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評價路易斯·格麗克,「以她精確的詩的聲音和不事雕琢的美使得個體的存在具有了普遍性」。

對詩歌的篤信與不事雕琢的詩歌質地

格麗克的詩歌以死、生、愛、性為主題,尤其是對死亡的書寫,從來沒有中斷,這使得她的寫作充滿陰暗的氣質,加上厭食症影響,她似乎屬於「惡詩人」的行列。

格麗克很早就展現出詩歌天賦和野心。十幾歲時,她就在繪畫和寫作中做出抉擇,對寫作表現出勃勃野心——希望成為一名詩人。在詩歌專業學習的道路上,格麗克幸運地得到了兩位老師的指導。18歲,格麗克在哥倫比亞大學萊昂妮·亞當斯的詩歌班註冊學習,之後她師從詩人斯坦利·庫尼茲。萊昂妮·亞當斯以其抒情詩而聞名,作品傾向於使用某種音樂性的語言表達出沉思的抒情詩。她的詩歌曾贏得哈裡特·夢露詩歌獎、雪萊紀念獎和博林根獎。庫尼茲是2000年的美國桂冠詩人,他追求節儉、嚴謹,充滿同情心,其最普遍的主題之一是生與死的同時性。在主題與風格上,庫尼茲對格麗克產生了長遠的影響。甚至庫尼茲的創作風格轉向,也都體現在格麗克的詩歌創作演進中。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典故是閱讀路易斯·格麗克的門檻。格麗克的十一本詩集,一次次回到希臘神話、但丁《神曲》,「隱身於這些神話人物的面具後面,唱著冷冷的歌」。格麗克的寫作是深邃而幽暗的,如她最令人震驚的詩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心愛的人/不需要活著,心愛的人/活在頭腦裡」。她這獨特的認知或與她早年的心理分析治療有關。伴隨疾病而生洞察力在格麗克看來對詩歌創作大有益處。「我相信,我同樣是在學習怎樣寫詩:不是要在寫作中,有一個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簡單地允許意象的生產——不受心靈妨礙的生產,而是要用心靈探索這些意象的共鳴,將淺層的東西與深層分隔開來,選擇深層的東西」。

格麗克的詩歌「有許多讓人頗費思量的地方」。她的一些詩歌具有神諭的口吻、玄學的思考,「對大地感覺厭倦,這也很自然。若你死了這麼久,你很可能連天堂也會厭倦」。自她的第六本詩集《野鳶尾》開始,她的寫作轉向抽象和存在意義上的「有死性」問題。她的詩歌回歸深刻的知識傳統,她有一套愛的哲學、宗教的哲學,她後期詩歌主題中,包括青春、性愛、婚戀、友誼,逐漸變得抽象。閱讀她的詩作,讀者可以體驗到艾米麗·迪金森的宗教信仰、辛波斯卡式的哲思、茨維達耶娃、西蒙·韋伊與漢娜·阿倫特的知識分子傳統。

然而,嚴肅的寫作並不是格麗克詩歌創作的全部,格麗克的寫作不乏清新自然之作。近年來,格麗克的風格表達轉向口語化、鉛華洗盡,水落石出,多簡短易讀之作。詩作《支流》對於城市生活場景噴泉的描寫,觀察細膩、情感動人而甜蜜。

「全村的路都在噴泉處交匯/自由大道,合歡樹大道/噴泉在廣場中央噴發/星期天,小天使的尿中看得到彩虹……/丈夫們上班不在,但情種似的青年/總是空閒,這也是奇蹟/他們坐在噴泉邊,撩起噴泉的水/潑灑心愛的人/……你老了,就可以來這兒坐坐/……噴泉屬於年輕人,他們還想看水中的自己/或者屬於那些媽媽,她們需要讓孩子分心……在成對的人看來,誰在生活的邊緣,誰在中心/一目了然」。

她的詩《遠去的光》溫暖而流暢,娓娓道來;《卡斯提爾》讓人驚奇,「刻薄寫詩的格麗克也有美麗的詩」。格麗克也善於用詩歌來講述一個簡潔而賦予哲理的故事,畫面感與情節性極為出色。格麗克能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極具私人性,又備受公眾喜愛」。

諾貝爾文學獎注重對創新性的鼓勵。作為一個20世紀40年代出生的作家,格麗克從事詩歌寫作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停止創新。從處女詩集《頭生子》到晚近詩集《新生》,詩人一直在自我革新,不斷重啟。格麗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對新手法的探索。從詩集《阿勒山》開始,她把每本詩集作為一個整體,一首大組詩看待,「一本詩集怎樣組織、包括哪些詩作,每一首詩的位置精心織就」。格麗克以相互關聯的複雜形象,一再出現的角色,重疊的主題使作品形成一個統一的集合。在代表作《野鳶尾》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將植物、時間、季節、風、月光等自然之物與重複出現的晨禱、晚禱交叉安排,形成節奏上神聖莊嚴與世俗日常的反覆切換,讀來獲得情緒上的撫慰。在詩集《草場》中,格麗克更將珀涅羅珀、忒勒馬克斯、奧德修斯等希臘神話系列;寓言系列(禮物、忠誠、天鵝、禽獸的寓言);寧靜夜、無月之夜、下雨的早晨、午夜之時間系列;草場地1、2、3、4系列;抽象概念系列(禮儀、別離、返鄉、空虛、重聚、夢、許願)等五條高度互為相關的繁複線索精密地編織為一個作品有機體,展現了詩人強大的結構能力。

超越疼痛實現自我救贖

格麗克的生命與創作中碰到過艱難時刻,但她通過詩歌藝術完成了自我救贖,同時也是女性的自我救贖。她野心勃勃、自我決斷,專注於一個方向奮鬥——詩歌,因而取得巨大成就。

在今天這個思想日漸扁平化,技術話語甚囂塵上的極速時代,格麗克的詩歌將我們重新拉回嚴肅思考的書桌旁。她回溯了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古希臘神話與聖經,耐心而嫻熟地對兩者進行闡釋、改寫與現代演繹。在用典與直白的雙重話語風格中,將讀者帶回文學曾經高踞的心靈棲息地。

2020年,與格麗克一同獲得諾貝爾獎的4位女性,讓我們仿佛回到女媧救贖人類,永恆女性引領人類飛升的莊嚴時刻。一種耀眼的來自女性的光芒不僅投射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頒獎臺上,也仿佛探照向未來可期的人類畫卷。

通過諾貝爾獎授勳的方式,女性在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向人類社會獻出她們優秀的答卷。在2020年人類社會被一種席捲世界的疾病所困擾的時刻,我們期待理性的拯救,也期待藝術的安慰;我們需要疫苗,更需要疫情之後的創傷治療,溫文爾雅的詩句將充當起我們焦慮與恐懼的疏解器,如她在《世俗的恐懼》一詩中表現出的冷靜,「我曾站在一座繁華城市的門口。我有眾神要求的一切;我已預備好;準備的重負曾持續了很久。而這個時刻是恰當的時刻,指定給我的時刻」。

格麗克已登頂文學最高峰,她無愧於寫作者的使命;而解讀女詩人的意義在於告訴讀者,關注諾貝爾頒獎時刻不是最終的停留,每一個獲獎者都是人類文化獨特的貢獻者,走進每一個偉大心靈,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們「野心勃勃」而又堅定執著的徵途。

(作者單位:湖南女子學院文學院)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路易斯·格麗克詩歌評點:《時間》
    路易斯·格麗克都77歲了,一輩子的人生體驗,就凝固成寥寥幾句似懂非懂的詩句,對於寫作的人來說,實在有一點得不償失。而對於閱讀她的詩歌的人,也會在心裡窩著一肚子火,時時刻刻強烈的感覺,就是恨不得痛斥她一句:你能不能寫得明白一點,寫得清晰一點,寫得豐饒一點?但轉而想到,指責有什麼用,有錢就行,管那麼多幹嘛?
  • 蔣經韜‖苦難經歷或眾生苦難的經驗是作家筆下開不敗的疼痛之花
    苦難經歷或眾生苦難的經驗是作家筆下開不敗的疼痛之花一一讀水孩兒《〈二月或雨水〉後記》之頓悟與斷想文/蔣經韜其實,有些點燃你心火的靈魂早己存在,只是時空屏蔽了我們相擁而泣的機會!即便時間用經緯之手將其結痂,然每遇風雪雨霜就會炎症復發,傷口的疼痛就象花一樣張開,漫過所有神經的末稍,而現實往往是飄落滿天雪白的鹽花花,唯有用文字張起披風遮擋,唯有用思想取火,溫暖傷痕累累的心臟。對於作家而言,發掘他要創作的作品,近乎就是發掘一道傷口,一道傷口中的奇蹟!!「當詩歌上升為藝術,它就不會為生活擔憂!而是為整個人類生命的未來哭泣!」
  • 李白詩歌無人能超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李白詩歌無人能超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先說題目本身。命題本身有對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的一面。 對的一面,作為詩歌巔峰的唐代,李白以浪漫主義為特徵的詩歌創作,既在所處時代開創先河,藝術水準又超乎其類,確實值得稱道。
  • 李白詩歌無人能超越是個偽命題
    所謂李白的詩歌無人能超越,只是個相對的判斷,甚至是個偽命題。 其原因有二: 一個是李白的詩本身的確很優秀,還有一個就是他很幸運,後人都很推崇和傳播他,也就是後世給了他太高的地位。
  • 艾青:憂鬱的抒情基調,永恆的土地情結,譜寫民族的苦難
    土地"表現出了艾青對於民族苦難的憂慮,而"太陽"則表現出了對未來的期盼。艾青詩歌創作與西方象徵派的聯繫艾青的詩歌創作,主要受到了西方象徵派、印象派的影響,他的詩歌表現出了明顯的西方現代詩歌的藝術特徵。但是艾青沒有忘記他是中國的兒子,這也使得他大部分詩歌都是在描寫這多難的土地與貧苦的人民。
  • 餘秀華的詩歌《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人世》賞析
    《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人世》當我注意到我身體的時候,它已經老了,無力回天了。《我以疼痛取悅這個人世》詩名顯得沉重、刺目,它是詩人對自己人生最深刻的體會,甚至是詩人在未成名前真實生活的寫照,一個因殘疾而被漠視、鄙視,甚至背地裡被嘲笑的人生。詩人背負「疼痛」「取悅」這個人世,即描述了詩人生活之沉重、無奈,又藏著詩人的憤怒,痛斥人世的無情。
  • 北島的詩歌《進程》賞析
    讀北島的詩歌總是很沉重,他總在挪巨石,砸鎖鏈,開鐵籠。他的詩歌象徵性濃烈,甚至有些晦澀。那些晦澀既出於現實,是隱秘的手段,以免引火上身,又在文學的範疇裡增加了詩意。現代詩中,北島的詩歌是必讀的。日復一日,苦難正如偉大的事業般衰敗像一個小官僚我坐在我的命運中點亮孤獨的國家死者沒有朋友盲目的煤,嘹亮的燈光我走在我的疼痛上圍欄以外的羊群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抗疫詩歌備受關注
    「中國詩歌網流量暴增,每天上百萬人次瀏覽,最高每天數千乃至上萬首詩歌發表,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抗疫詩歌以「井噴」之勢迅猛湧現。  11月1日在四川成都開幕,並將於11月7日在重慶閉幕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上,詩歌與疫情成為詩人和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 餘秀華:我對「苦難」這個詞充滿了敬意
    我對「苦難」這個詞充滿了敬意 這一年裡,我到過了許多地方,見過了許多記者,以及和我一樣喜歡詩歌的朋友,他們或者在採訪的時候,或者是在我演講的時候提出問題:你是怎樣把苦難轉化成為詩歌的?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苦難?
  • 外國詩歌|奧登詩歌《悼葉芝》欣賞
    1953年獲博林根詩歌獎,1967年獲全國文學勳章。1973年9月29日病逝於維也納。奧登別具一格的詩歌反映了一個動亂的時代。代表作有《海與鏡》,《石灰石贊》,《阿喀琉斯的盾牌》,《向克裡奧致敬》,《無牆的城市》,《謝謝你,霧》等。
  • 【麥灣瑣憶原創詩歌】王生文詩歌選.
    認識了解古樹,古堡,古村,探覓人間流傳古經與傳說,感悟溝壑縱橫交錯之故鄉幽深靈性,走進大自然,走進大美武山,走進心靈的振憾和呼喚,識了渭河,觀了大橋,賞了奇石,更了解了家鄉之水簾洞古韻,溫泉神奇湯韻,層層梯田之油菜花韻雄姿,更有一大批書法繪畫攝影大師呈現,武山文藝之詩歌散文小說更是百花齊放。讓麥灣的情愫瑣住記憶,讓大地嬌豔隨《麥灣瑣憶》留下亮麗。
  • 小說家的詩歌,是生命中最美的留白
    《讓我想想你和歲月》愚石 著山東文藝出版社詩歌是生命的留白文 | 愚石來自哪裡,歸於何處,我是誰,我在世界的什麼地方……類似這樣的問題,一直是超越文學範疇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大問題我也固執地堅持著把詩歌作為生命中最美的閒筆,作為創作的靈魂引領,努力探索詩化的小說和小說的詩化。在此基礎上,不斷學習和思考孤立於詩歌前沿的詩人們作品的優長,努力構建作為小說家詩歌創作的自我發現、獨特風格和詩人氣象。
  • 「受難」-穆旦詩歌中的宗教意識
    深入的分析表明,穆旦詩歌中的宗教意識,固然與中國傳統的詩歌文化拉開了距離,但也無法與西方的基督教精神直接等同起來看待,更不是一種生存信仰。同時,在戰爭帶來的混亂和苦難面前,焦灼地渴求著自身之外的力量來支持和安慰的,並不僅僅是穆旦,而是4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共同的心理。穆旦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他尋找到的「上帝」與同時代的中國作家找到的人生歸宿之間的差別。
  • 路易斯·格麗克:所謂痛苦,就是我沒有被人愛過,我卻還愛著!
    路易斯·格麗克的詩集很多,但目前國內引進的只有兩本書,一本是《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另一本是《月光的合金》。我不願意從很模稜兩可的意象去解讀,徒增閱讀負擔,所以我先講解一種最容易理解的意思:就是戀人因為對於愛的恐懼,或者說是疼痛的恐懼而選擇作回朋友,但是這種看似完美的關係就像眾神一樣被囚禁,失去了生命力且變得冷冰冰,因為唯有作為男性和女性,才能享受插入和疼痛,同時活得真實。
  • 路易斯·格麗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猶太女人聰明還是富有詩意?
    後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成為一些探索和夢想,詩歌也成為一種浪漫的境界,激發了人們的大腦,使人感到詩歌是一種釋放和解放,是一種浪漫的語言。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麗克於贏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她詩意的聲音和樸素的美使個體普遍存在。
  • 外國詩歌|歌德詩歌精選《迷娘曲》欣賞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 是英雄選擇了苦難,然後成就了英雄主義
    首先,不能僅僅把戰爭中革命先烈所遭受的苦難、犧牲,描述為一個悲慘的故事,更應該突出表現悲壯背後崇高偉大的精神。那麼,什麼是苦難與犧牲?>如果把這些單純刻畫成悲慘的故事,某種程度上就是抹殺了苦難與犧牲的價值,絕不能以苦難做口實,以「人性」為旗號,把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革命英雄主義悲劇化。
  • 疫情之下,用詩歌表達態度、記錄洗禮
    哪些詩歌才能如春風細雨般滋潤人的心靈?錚錚鐵骨般記錄歷史?絕大多數詩人,自覺於這場突如其來的「戰役」,以詩歌記錄下這場「對決」,為「對決」畫像,正應了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詩歌責任」。不少從未涉獵詩歌創作的,也不由自主地選擇以詩表達對疫情一線所有「衛士」的深刻關切,那悲憫和祈福,都來自詩作者的靈魂深處。
  • 不同的人對於苦難的態度和理解不同
    有人沉湎於苦難,有的人被苦難糾纏。有的人在苦難中成長,有人把苦難當做試金石。有的人在苦難中搜尋自己,尋找自己,覺醒自己。最終能否,超脫苦難,成就自己,也不可知。苦難是什麼,對每個人都不同,生死離別,欺騙背叛,挫折失敗,失去財物,失卻至愛,長期被人嘲諷欺凌,病痛折磨,精神痛苦,天災人禍……心理學中苦難有環境所致,也有自身的潛意識選擇,也就是命運。苦難過多時,有人說這是你的累世情緣累積,你的因與果,也有人說那是你下凡渡劫,選了一個好看的劇本,演瘋演傻,是你在經歷感情親情情緣磨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