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清·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明朝詩人曹學佺曾經寫過一副著名的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講義氣的大多都是市井中人,而往往容易背信棄義的都是那些所謂懂得很多道理的讀書人。雖然這副對聯是有其特定的背景,並不十分正確,但是也確實時常發生這樣的事情,比如著名作家餘秋雨成為負心漢,原配14年的陪伴也抵不過一個新歡。
01
餘秋雨出生在1948年的浙江餘姚縣,剛剛成年的時候便遇上了十年浩劫。在動亂中,他的父親因被舉報有「錯誤言論」而被關押了十年,緊接著叔叔又被迫害,甚至連他也被下放到農場勞動。或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段痛苦的遭遇反而成就了餘秋雨,他趁此機會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奠定了之後成為著名作家、學者的基礎。
1980年後,他先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和《觀眾心理學》等作品,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此後,餘秋雨更是獲得「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可謂是讀書人成功的典範之一。
1974年,餘秋雨與原配妻子李紅在上海戲劇學院相遇。當時餘秋雨是該學院的招生老師,恰好遇上了因為自己家庭成分原因沒被錄用而前來理論的李紅,他對這個年輕漂亮的女孩一見鍾情。
很快,餘秋雨熱烈的追求打動了李紅和她的父母,和李紅順利地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由於他們在大連租的小房子不能做飯,李紅就每天回娘家吃飯,再帶飯給丈夫,而餘秋雨也投桃報李,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1984年,李紅為餘秋雨生了一個女兒。可是正逢餘秋雨因「文革餘孽」的帽子而被迫離職,禍不單行的是他之後又被查出肝炎,一家三口因為經濟原因只好回到李紅的父母家居住。由於這個小家庭的情況實在太窘迫,三年之後李紅義無反顧地去深圳務工,每月將大部分工資寄給餘秋雨補貼家用。然而,令李紅萬萬沒想到的是,1992年春節她回家探親幫丈夫整理書桌時,居然發現了一封他寫給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員馬蘭的情書。
03
國家一級演員、黃梅戲傳人馬蘭是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的頂梁柱,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獲得過許多舞臺劇表演的獎項以及「金鷹獎最佳女主角」、「亞洲最傑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等榮譽。馬蘭與餘秋雨的認識也是一個意外,當時一位藝術界的老專家送給馬蘭一本餘秋雨的著作《藝術創造工程》,並說:「藝術工作者一定要讀讀這本書。」馬蘭拜讀之後不由得被這個男人深深折服,於是冒昧地打電話邀請餘秋雨來觀看自己出演的《遙指杏花村》。
這次見面讓餘秋雨和馬蘭碰撞出了愛情的火花,馬蘭傾慕於餘秋雨的學問、智慧和人格魅力,餘秋雨則也早已對年輕漂亮充滿藝術魅力的黃梅戲演員馬蘭仰慕多時。但是,此時的餘秋雨早已和妻子李紅結婚整整十四載。
李紅髮現餘秋雨寫給馬蘭那封熱烈纏綿的情書之後,並沒有拆穿,暗暗等待著丈夫早日醒悟,可她等來的卻是餘秋雨離婚的決定。1992年,李紅含淚在兩人的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帶著8歲的女兒離開,成全了餘秋雨和馬蘭。不久之後,餘秋雨便和小他16歲的馬蘭結婚。
後來馬蘭曾說,自己和餘秋雨的婚姻如同紅木家具,越久越有價值。可是李紅在跟餘秋雨結婚的十四年裡,那些死心塌地的付出算什麼呢?餘秋雨吃她家的,住她家的,用著她遠赴深圳辛苦掙來的錢,最後背叛了她,又算什麼呢?最後李紅甚至並不糾纏,給了這個自己曾經的丈夫最後的成全。
因此,在和李紅離婚之後,外界一直對向來以謙謙君子形象示人的餘秋雨議論紛紛,唾罵其「偽君子」、「嶽不群」。不過餘秋雨的新婚妻子馬蘭對此卻一點也不在乎,甚至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一心一意地陪伴著他。
結語
先秦時期的民謠《詩經·氓》中唱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妻子什麼過錯也沒有,丈夫卻變了心。一千多年前是如此,一千多年後還是如此,14年的陪伴也抵不過一個新歡,真是讓人唏噓。
參考資料:《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詩經·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