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崇飛禽,武官尚走獸:明朝補服式樣中隱喻的文武之別

2021-01-12 大先生說史

引言:

在封建王朝中,官員之間的等級或者是官階很多情況下通過服裝來區分,在官僚眾多的情況下,容易區別的等級讓官員體系更規範化。到了明清時期,用以辨明官階的標識逐漸專一化,補服是其中最為明顯並且易見的一個衣飾。補服又被叫做「補子」,是一種佩於官服胸前與背上的方形或者圓形的紡織品,多數是由繡、絲等上等材料紡織而得到。

在唐朝時期就出現過類似的服飾,圓形只用於皇室,但是一直到明朝補服的圖案才作為公職人員的身份象徵。皇帝通過不同的飛禽與走獸的圖案將官員分成文武兩班,並且分為九品。在補服的穿著中有著嚴格的規定,一旦有官員不按規定使用補服就將受到嚴重懲處。

一、一片錦繡喜還鄉——補服的出現依賴於官員體系的完善化

在中國數千年的各個王朝中,以不同的紋飾以及動物來區分官職的不僅僅是明朝才開始的。這種追溯甚至可以找到先秦時期,像是大汶口文化的考古資料中就有以動物命名官職以區分的記載。

《左傳》記載: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也;伯趙氏,司至者也。

真正開始使用含有不同的飛禽走獸的衣飾來區分皇室宗親跟官員還要追溯到唐朝。唐高祖武德元年,李淵就召集他的親衛將軍,每次到了十月一就「皆服缺胯襖子,織成紫瑞獸襖子」,其中還對文官以及武官有著不一樣的要求:文官以及散員官衣著無文綾襖子,將軍則是服豹子或者是瑞鷹的襖子。到了武則天時期,這種給不同官階不同官職的官員配備不一樣的圖案的政策有了新拓展。所有的官員都會擁有一套袍子,上面有著成對的飛禽走獸紋飾。

到了元朝,出現了一種叫做「胸背」的方形衣飾,這種飾品就是補子的前身。根據相關記載,這種服飾風格來自於金朝,金人官員服飾很多會有窄袖、盤領的樣式,胸前會有飾品,多數是山水圖案,也有夾雜花卉的。春季以水面風景為主,秋季則是林中雄鹿為主。這種衣服腋下不縫上,前後襟相連,很類似於補子所在的位置。金世宗還曾經按照官職來限定圖案花朵的大小:三品以上的大員可以用五寸以上的花,六品以上則是只能使用三寸的花。

此時的胸背還是區分與官服單獨出現的,元朝對此進行了改進,胸背的圖案會直接繡在服裝上。但是此時的胸背還沒有嚴格的紋樣標準,男女都可以使用,而且題材很多,有花卉、山水、鹿、鳳等等。

明朝洪武元年,幾乎是在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他就與朝臣商議定下了官服的式樣。當時對於官員不同品階的區別是在顏色上,一品到四品的官員使用緋紅的袍子,五品到七品則是使用青色的袍子。但是也沒有完全取消胸背的設定,官員會有簡易的花卉紋來區分。

到了嘉靖年間,根據禮部的奏定,官服的詳細劃分被寫到了《大明會典》上。事實上,在明英宗天順二年就嚴格規定了龍、飛魚、鬥牛、鵬、獅子等圖案只能由皇室使用,一般平民不允許使用。在《大明會典》有了詳細規定之後,補服正式出現在了朝堂宮殿之上。

二、飛禽走獸皆花樣——補服的不同花紋的使用顯現出不一樣的地位

明朝始終秉承著一個觀點,就是等級分明才能明確威嚴。儒家一早就認為服飾是一個人君子風範的展現,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行,是封建規矩的關鍵所在。明朝時期的儒學興盛,那麼儒學關於服飾的判明也深刻影響了官員服飾體系。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權威,讓封建制度更為森嚴以及更容易進入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補服的形制來區分貴賤是最為有效的方式。

明朝的官服不僅僅有著朝服一種,還有公服、常服、祭服、燕服等等。朝服是在進表、入朝時候穿著的服裝;公服則是謝恩、接旨、奏事之時使用的服裝;祭服是在陪同天子祭祀宗廟、祭天時候穿著的;燕服是官員休閒設宴會去使用的服裝。以上四種服裝因為使用頻率不高,補服不使用在這幾種服裝上面。

朝服等其他服裝的紋飾沒有像常服補子這樣嚴格規定,像是朝服,區別品階的方式是頭冠的梁以及綬帶上面。常服是官員日常視察、處置公務時候穿著的衣服,使用頻率最高,所以也是補服區別的對象。

洪武年間,皇帝規定了常服需要使用的圖案:公爵、侯爵、駙馬的補服使用白澤與麒麟。白澤是《抱樸子》中記載的一種神獸,知曉天下一起妖怪的真名,也就可以通過真名消滅所有妖怪。中古時期統治者以及平民對於白澤的崇拜很隆重,白澤作為祥瑞的存在在明朝時期成了皇室的專屬圖案。麒麟則是走獸之首,麒麟出處必有祥瑞。公爵、駙馬這類皇室宗親使用的圖案自然得是這種祥瑞的象徵。

《抱樸子》記載:黃帝……窮神奸則記白澤之辭。

文官中,一品使用仙鶴、二品是錦雞、三品是孔雀、四品是雁、五品白鷳、六品是鷺鷥、七品鴛鴦、八品是黃鸝鳥、九品是鵪鶉、無品的散官是鵲;武官則是以獸為尊,一、二品是獅子、三是虎、四品是豹、五品熊、六、七品是彪、八品犀、九品海馬。文官的飛禽一般是一對出現,武官的走獸則是一隻出現。

通過文官與武官用飛禽與走獸、皇室用神獸的紋飾,各個階級官員的官職與官階被嚴格區分開來。從文官的劃分比武官詳細可以看出來,明朝時期的文官數量還是佔據主要位置,武官不是太被當作與文官一樣級別的存在。文官的一品是仙鶴,接近仙獸的形象,體現了一品文官的地位相比於一二品武官的獅子來說還是更高的。文官的七品以下使用的都是日常隨處可見的鳥類,可以看出這個品階的官員地位十分低下。

三、朝服還需入朝來——明朝對於補服使用的限制措施以及相關的懲處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有了規矩也還需要有個執行措施。明朝時期因為交通的不便捷,京城傳下的命令可能會很久才傳遞到地方。而且當時的人員受教育水平也不相同,所以皇帝規定的衣飾可能在各地的使用上有著很多問題。但是常服補子就是為了有一個嚴格的標準區分,所以明朝採取了相當多的政策與公告來保證這一制度的運行。

武官的品級劃分比較寬鬆,使用的補子花樣也有重複,如果一味的讓武官都按這個標準使用補子,必然會造成官員的官階混亂。而且補子的出現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在遠處了解到官員的身份從而決定採用什麼樣的禮儀應對,所以補子的詳細劃分以及嚴格的懲處措施是補服制度的運行保障。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規定官員常服只能使用雜色的絲、繡,不得使用素色,不得使用龍鳳之紋。成化二年,規定官員不得超過自己本有的地位越級使用上級才可以使用的補子花樣。嘉靖年間的相關限定更是嚴苛:不管是在京城還是地方的官員,一旦使用了違禁的花樣,直接將其與做衣服的人一起問罪;下級官如果混用了上級才能使用的紋飾,像是七品官員使用了仙鶴,直接免職論處。

僅僅有著政策的強制規定還是不夠,明朝的衣服體系還會通過日常的官員教育、皇帝接見來傳遞衣服尊卑分明的觀念。在思想上面進一步強化人們對於衣服尊卑中體現的封建秩序的認識,讓官員不會做出越級穿著的事。

結語

明朝的補服是最為明顯的用於區別官階的標識,封建思想講究尊卑有序,最好的體現就是在每日都要穿著的衣服上。但是僅僅依靠衣服形制上的變化很難將這麼多級別的官員都表現得很獨特分明,所以衣服上的紋飾就是最簡單的區別點。補子本來的字面意義就是補全衣服的材料,到了明朝時期,隨著補子進入官服式樣,補子的深層含義則是補全這個人的身份與地位。

明朝的補服元素較為簡潔明了,主要作用不是為了體現官員自身的本事,而是為了讓他人可以一眼分出官階從而採用相對應的接見措施。但是補服在製作工藝以及色彩搭配上越來越複雜,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服裝行業的進步以及紡織技術的精細化。但是從一開始文官的雙禽到後來仿照武官採用一隻禽,是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讓簡單化的構圖更為人所接受,衣飾也不斷豐富化,人們對於衣著的選擇權增加了。補服作為體現官階的明顯標識,在當時官僚體系還是給很多方面提供了便捷。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服飾史》

《明史》

《中國服裝史綱》

《中華服飾的演化》

相關焦點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清朝的長篇小說《鏡花緣》,在第四十三回中這樣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總之我們都知道,這個成語是罵人的,正常人都不希望聽到別人這樣說自己。然而,「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可是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至此,明代的官員無論文武職務,無論官職大小,都有了補服。補子的圖案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皇親國戚、公侯伯子爵,他們使用的補子圖案是傳說中的瑞獸麒麟和白澤。傳說麒麟出沒處一定會有好事情發生,後來麒麟有了更多的含義。
  • 「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啥意思?許多人都意會錯了
    「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這句話高度表達了古人對飛禽的重視,充分肯定了飛禽的營養價值,強調等量的飛禽價值是走獸的2倍。在這裡,「飛禽」並非指狹義地指天上飛的兩條腿的動物,而且還包括只能在地面上飛的雞、鴨、鵝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白肉」。「走獸」很顯然就是四條腿的牲畜,比如豬、牛、羊、驢等,也就是我們所指的「紅肉」。
  • 古人講「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何意?蝙蝠屬於飛禽嗎
    老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其實想表達的就是一種飲食態度。雖然現代人已經吃不到飛禽、走獸了,但是這兩類動物在古代社會,卻是達官貴人餐桌上的常見食品。「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相信很多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曾經有過缺衣少食的經歷。
  • 以明朝為範例,細說我國古代官服上禽獸紋樣的運用
    明朝的官服圖案是從古至今、第一個敢將飛禽瑞獸視為官員品階代表的朝代。他們用服飾上的禽獸來看職位高低與官職所擔任的職務。《左傳》上記載過,東夷族以前就有這個習慣:把禽獸印在衣服上,以此來區分職別。那只是小規模的興起,而大規模的應用,則始於明朝。
  • 官服文化:從飛禽走獸圖案紋樣入手,淺談明朝官服的文化意蘊
    那麼,歷史上的明朝服飾到底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從明朝的官服(補服)入手,來聊聊明朝官服特色及其所寓意的文化。一、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早在古代,人們就非常重視服飾的禮儀交際作用,如漢應劭《風俗通·正失·葉令祠》 曰:「天帝獨欲召我!』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而唐宋時期的文武關係,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分特徵,所有的官員都有散官頭銜,這代表著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的位階、薪俸與各種特權。文官與武官在該散官體系中擁有各自不同的階序。雖然有些官員同時擁有文武官銜,但其官銜、職位一般會隨著他們在這兩個領域間的移動而改變。
  • 俗語「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像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就是這樣一句很好的俗語,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1.俗語來源早在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飛禽走獸之爭。宋朝重文抑武,文官衣服上的補子以飛禽為主,武將則以走獸圖案居多,所以飛禽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要遠比走獸更高級。久而久之,這種思維文化開始在民間流行,逐漸形成了飛禽走獸在人們心中優劣高下的思維定勢。
  • 古代特殊補丁:清朝武官官服的補子中,豹何以成為虎的「上級」?
    而補服,作為一種一個分支,起到同樣的作用。一、補服的發展1.雛形根據後人推測,補服可能與唐代武則天推行的以袍紋定品級有所關聯。2.起源真正意義上的補服,普遍認為起源於明朝。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時期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達到巔峰的時期。這樣一個皇帝一人執掌國家的朝代,對禮儀服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 古代文官和武官平品不平級?基本正確,武官的不堪還有你沒想到的
    宋朝對武官的歧視,也達到歷史之最。連狄青和嶽飛這樣的牛人,也不能例外。當時,武官中最大的是樞密使,大約相當於今天的軍委主席。但這個職務一直控制在文官手中。狄青以軍功任副樞密使,本無可厚非。卻遭到文官集團的圍毆。文官們三天兩頭彈劾他,變著法兒戲弄他。
  • 「衣冠禽獸」,明朝時期最高的讚美之詞,為何會變成罵人的話?
    影視劇中對衣冠禽獸的解釋 明朝時期 「衣冠禽獸」最早的記錄是明朝的話本《金蓮記》當中,在當時「衣冠禽獸」這個詞可是赤裸裸的對人的讚美如今,要是你對著迎面而來的人說一句「衣冠禽獸」,兩個人肯定就會掐起來,但是如果是明朝的時候,你對著迎面走來的人低低的嘟囔一句「衣冠禽獸」,指不定這個人還要硬拉著你去喝酒,和你稱兄道弟。其實這個詞語一開始是形容一個人非常的氣派,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而歸根結底是因為明朝時期的官服上面所繡的正是「飛禽走獸」。
  • 「達則兼濟天下」,明代官員與醫生的結合,文官武官齊上陣
    文官——學醫在心理上更具有價值觀的認同感在文人群體中,文官佔有較大比重。但凡是經過科舉制度的淬鍊而考取進士的文官,都熟知儒家思想,並且由於儒家思想在西漢時期就已經被確立為正統思想,影響了中國後世近千年之久,所以文官們是在儒家思想的浸潤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三觀。基於以上幾點,文官對醫生這個職業群體有著較早的接觸和了解,並且會比較容易就形成心理上的認同感。02. 兼職醫生有多吃香?武官也來湊熱鬧!
  • 清朝文官,不同級別官服圖案也不一樣!圖九為一品文官:仙鶴服!
    文官武官也有差別:武館用"獸"做補子,文官用"禽"做補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同級別文官的補子有何不同!【九品練雀服】練雀(或作「練鵲」)是一種長尾飛禽,毛色潔白,兩條尾羽長如飄帶。民間視其為瑞鳥。明代將其定為九品以下雜職文吏的補服紋樣,清代沿用其制,並擴大至九品範圍。《清會典》卷四:「補服,色用石清,前後方補……九品、未入流繡練雀。」
  • 美疾控中心用清朝武官補子作期刊封面 惡意解讀東方文化
    4月16日更新的5月刊封面是中國清朝三品武官繡豹圖,又名「三品武官補子」。據記載,補子是我國古代官員朝服上的一塊方形圖案。美國CDC官網對該封面的解讀稱,中國清朝官服的補子圖案常以走獸代表武官,飛禽代表文官。官銜不同,補子圖案也不同;朝代不同,圖案代表的官銜也不同。「圖中描繪的是一頭強壯的豹子站在一小片淺褐色和綠色相間的土地上,周圍是花卉和果樹,天空飛滿了俯衝的蝙蝠和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