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紐約周邊的長島原本以種植業、捕撈業為主,主要用於紐約城市的蔬菜供應,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較單一。隨著灣區的發展,長島納索縣和薩福克縣的大片農田改成新的居住區和工業園區,以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佔據長島經濟的主體。
目前,全球經濟總量60%、大城市75%都集中在大陸海岸線100公裡縱深的區域內,形成灣區特徵顯著的經濟地理形態,既是國際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文形態演化的優勝劣汰。
灣區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臨近島組成的區域。
作為世界最大的灣區,都經歷了港口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創新型經濟類似的進程。
幾大灣區都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發達的國際交往網絡。但各自情況又有所差異。從最長板的辨識度來看,紐約灣區通常被定義為 「金融灣區」,舊金山灣區通常被定義為「科技灣區」。日本東京灣貝定義為「產業灣區」。
02金融為王:美國紐約灣區產業集群
紐約灣區概述
地處美國東北部、大西洋西岸,以紐約市為中心,包括紐約州、新澤西州、康乃狄克州以及賓夕法尼亞州35個郡,主要有紐約、澤西、紐瓦克等城市。
該地區總面積2.14萬平方公裡,人口數約2032萬,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約1.72萬億美元。
紐約是世界經濟的核心中樞,主要產業包含金融、國際貿易、傳媒、旅遊、生物和製造業;代表產業有金融、航運、計算機;知名企業有IBM、花旗、AIG等。金融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取代傳統產業、建設高效一體化交通網絡、出臺有力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是紐約灣區成功的法寶。
美國紐約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不僅象徵了美國的財富和經濟實力,還見證了美國壟斷資本的大本營、金融寡頭的變遷。
至今,美國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把總部設在灣區中的曼哈頓島。紐約灣
區還集中了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等行業的精英。支撐紐約灣區產業集群發展的,是其自身雄厚的經濟實力。
特點:擁有得天獨厚的發展起點紐約以及鄰近的港口城市如波士頓、費城等是美國工業化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
核心區內各城市產業結構呈現多元化和互補的格局,如波士頓依託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大學等,諸多高校為紐約灣區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高新科技。
由於日益壯大的貿易和工業帶動了金融的發展,紐約很快就成為早期世界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之一。
為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紐約灣區出臺了一系列的發展政策與落地措施。
03紐約灣區產業結構——集群系統
第一個集群是以金融業為引領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各種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二個集群是以高端人才為支撐的創意產業,包括廣告業、娛樂業、傳媒業、文化產業、藝術品收藏等。在這兩個引領性產業之外,是為大規模高端人口聚集提供各種各樣服務的產業集群,包括旅遊、餐飲、商貿等。
這樣一個富有活力的經濟結構,加上朝氣蓬勃的多元化人口結構,形成整個紐約灣區活力四射、影響力巨大的大都市經濟。
產業集群發展第一步:政府和企業領頭者及時意識到傳統工業已經不足以支撐城市未來快速的發展,於是謀求轉型。對日益衰退的第二產業進行了多方面改造,發展小型製造業和高科技產業。能源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被大量淘汰或者向遠郊遷移。利用紐約市完備的基礎設施、減免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吸引小企業到這裡發展。
與技術密集型的大企業相比,小企業能夠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恢復和鞏固紐約市經濟結構多樣性的傳統優勢,保持其經濟活力。
利用紐約市及都市圈內大學、研究機構眾多的優勢,研究和開發高科技產品,適應後工業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產業集群發展第二步:強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加強與灣區內費城、波士頓等大都市的經濟聯繫。
明確分工協作和合理的功能定位,使得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出現多元化和互補性的格局,充分發揮紐約大都市的整體優勢。
產業集群發展第三步:1969-2000年期間,許多大型企業開始發展外向型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部門。生產性服務業就業人數從95萬人增至203萬人,佔就業人口比重從25%升至62%,生產性服務業的增加值也已佔到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總量的50%以上。
1970年代後期,紐約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轉向了國際化指向明確的強大的生產性服務業。紐約市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得以保持並強化。
1980年底紐約灣區的經濟破繭重生,回到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同時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
04產業空間布局實例
紐約灣區內製造業仍保持著自1970年以來從城市向郊區轉移的趨勢,而周邊地區受到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衝擊,以農、牧、漁業為主的小城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紐約州東南部的長島地區,原先是一個人口稀少的郊區,以種植蔬菜、土豆為主。
由於其擁有紐約大都市區外圍城郊農業帶的特殊地域,長島的種植業、捕撈業主要用於中心
城市的蔬菜供應,以農業為主,產業結構較單一。
隨著中心城市的經濟和人口向郊區擴散,地處紐約近郊的長島成為疏散工業和人口的理想去處,漸漸受到城市郊區化影響,長島納索縣和薩福克縣的大片農田改成新的居住區和工業園區,農業在長島經濟中的地位逐漸降低,以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逐漸佔據長島經濟的主體。
正是由於產業擴散的影響,中心城市慢慢成為金融、房地產、交通、教育等第三產業為主導的聚集地,發揮著指揮與控制職能。而周邊城鎮受到中心城市經濟的輻射,促使其產業向更有利的方向發展,競爭力也隨之增強,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地區。
資料來源:廣東中創產業研究院,世界三大灣區產業集群發展優勢解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19年08
-------------------------------------END------------------------------------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載文章來自網絡或網友投稿,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跟我們聯繫刪除!本公眾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