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民間藝術:西南青塘「蓋仔獅」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藝術

海陸豐過年曆來有「煎甜粿,睇虎獅」的傳統。黃學文說,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有以舞獅前來助興的習俗。舞獅源於軍儺。儺是中華民族特有一種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徵祭曲、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儀式。史書載:「當草莽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舞獅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海陸豐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青塘的蓋仔獅又稱軍獅,是海陸豐地區的獅中之王。

據考,「蓋仔獅」即源於明代軍獅,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具有目大口闊鼻子短等面部特徵。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

舞獅表演通常分二部分進行,上半場「行獅」,進行獅舞表演,下半場「打拳」,即武術表演。青塘人稱舞獅為「打獅」,打者,武也,由此可見青塘人對武術的重視。下半場的表演有單人打拳、雙人對打、三人混打,還有「軟跤」即似體操雜技表演。也有單人棍術、雙人對打棍術及多人混打棍術表演,場面異常激烈、逼真(驚險),最後還有矛、盾、鐵尺混打表演。青塘軍獅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見長。在高亢粗獷的銅鑼皮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滾、躍、搶……,再現古戰場上的幕幕情景。

除了「蓋仔獅」,青塘還有「滾地金龍」、「豬乸獅」等較大型的獅班。黃學文說,民間有「獅禮多於孝禮」之說。舊時代,兩班虎獅相遇,如果禮數不對,分分鐘就要打起來。然而,這看似嚴苛的禮數後面,卻蘊藏著不少歷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信息,值得探究。信息來源:南方網

相關焦點

  • 汕尾市第二屆海陸豐獅藝扎作工藝展12月25日(明天)開幕,期待您的到來!
    在2020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汕尾市首屆文藝節系列活動之「善美雄風——汕尾市第二屆海陸豐獅藝扎作工藝展」與充滿詩意的海風結伴,徐徐而來……      此次展覽旨在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海陸豐虎獅文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奮進靚麗明珠,建設善美之城添磚加瓦!
  • 陸豐民間故事之「娘仔墓」
    話說「娘仔墓」--陸豐碣石衛城民間故事隨筆作者: 劉 蟄明清時期,碣石衛城至博美(舊稱坣尾墟)有一條道路,稱為博美路(現已展拓、平整為水泥路),是古代碣石通往外地的五條旱路之一。該道路在土地嶺、觀音山腳下這一路段屬橋衝大塘鄉界。
  • 陸豐碣石民間故事:觀音山「娘仔墓」
    陸豐碣石衛城民間故事隨筆作者: 劉蟄老師特別鳴謝:金廂在線明清時期,碣石衛城至博美(舊稱坣尾墟)有一條道路,稱為博美路(現已展拓、平整為水泥路),是古代碣石通往外地的五條旱路之一。古衛城民間至今流傳著很多關於「娘仔墓」的神奇怪異的傳說故事,今錄三則:一、建造「娘仔墓」緣由古代一位將軍的尚未出閣的掌上明珠在隨父任上不幸逝世,將軍夫婦悲痛萬分,遂將千金愛女的遺體選擇在觀音山下厚葬
  • 【美味汕尾】陸豐傳統美食—龜仔粿
  • 海陸豐拳頭師傅都上電視了,澄海民間還隱藏多少拳種?
    海陸豐人民愛武術,習武因而興起,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術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間拳技流傳下來,歷史悠久。海陸豐地區民間傳統舞獅的主要特點突出了一個「武」字,是展示民間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視窗,從這個「視窗」看到的「武術」僅是滄海一粟。根據地方史志、家譜、手抄本及傳聞,在這裡將對民間部分武術的傳承發展情況作初步探討。流傳在海陸豐的武術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與武當派,種類繁多,派內分派分家。
  • 莆田林氏委員會林學軍會長一行在粵東陸豐交流民間文化
    9月14日,福建莆田市工商聯副主席林學軍一行5人專程赴廣東陸豐,在多處歷史文化聖地開展民間民俗文化交流活動。
  • 甲子待渡山「番仔墳」 . 乃「倭寇」 之墓!
    甲子人稱之為「番仔墳」。相對於待渡山山頂家喻戶曉的甲秀樓和山麓聲名遠播的進食亭,這半山腰上的「番仔墳」卻鮮為人知。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揭秘「番仔墳」背後的故事。  從墳墓的稱呼看,墓主人的身份一目了然——「番仔墳」裡埋葬的是「番仔」。所謂「番仔」是我們對外國人或外族人的蔑稱。  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元番」(元朝的將士,蒙古人)。
  • 【古早味晉江體育】晉江獅陣——傳承百年的民間技藝
    泉州刣獅(晉江獅陣)是一項將泉州南少林武術與獅子舞蹈完美結合的民間遊藝節目。「刣獅」又叫「武獅」「舞南獅」,屬古南獅的一種。晉江的傳統民俗活動和慶典中,刣獅隊總要出場參加遊行,待到廣場人多之處,便停下表演一番。
  • 藏傳佛教裡的大白傘蓋佛母和獅面佛母
    大白傘蓋佛母大白傘蓋佛母,藏語稱「都噶」或「都甘姆」,白色法身,顯著標誌即為右手持一柄白色寶傘。大白傘蓋佛母大白傘蓋佛母最有代表性的造型有兩種。一種是一面二臂,左手持白傘蓋,呈寂靜相。獅面佛母獅面佛母,藏語為「森多瑪」,意為化身護法。因其形象為獅頭人身,故稱獅面佛母,亦稱「獅頭金剛」。為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護法。
  • 【寧都宗族】寧都青塘何氏沿革簡略
    卽易溪為塘,故名青塘,寓「溪未能儲水,塘方蓄水」之義,念先賢遜公,紀祖地建康青塘也!蔔家於此,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遂成族焉!是為青塘何氏始祖。後世宗祠及族譜祠圖,標吾遠祖堂號郡名,諸如「水部家風」、「水部家聲」、「東海餘風」,以示家世淵源,又標「學海蜚聲」,懷學海邵公,勉子孫苦讀。照生通。通生宏誌。宏誌,唐進士。生美效。美效,唐大學。生徹、材、迢[失紀]。徹生壯元。
  • 舞龍耍獅「各顯神通」 傳統民俗大賞拉開龍崗非遺周大幕
    二獅高臺戲耍的場景更是令人叫絕,觀眾不禁替舞獅者貼一把汗,而表演者有驚無險地從高臺跳下落地更是引來震耳掌聲。展演的第一支入場龍隊是香港蕭醮興龍獅總會。蕭醮興大師於2001年正式成立蕭醮興龍獅會。龍獅會曾多次參與國內外不同類型的賽事,並獲得不俗的成績。接著,來自深圳本土、以及澳門、重慶、廣西、陸豐、中山等10支舞龍隊,輪流上場為市民朋友們獻上傳統舞龍盛宴,展現華夏民族舞龍風採。
  • 汕尾,一個被認為是潮汕地區的海陸豐地區
    該市曾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最具魅力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城市」「中國現代旅遊新地標」「中國水鳥之鄉」「中國青梅之鄉」「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等稱號。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春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秦至漢初,汕尾全境均屬南海郡博羅縣地域。
  • 【詔安畲歌】重現鄉音 重溫鄉情---沈汝淮整理的民間音樂
    1957年整理洗佛歌《十二月花》等參加全國會演。而後整理的民歌、民樂曲五十多首編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和《中國民族器樂曲集成·福建卷》。曾任詔安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副主編,並負責編輯縣民間故事集成、縣歌謠集成。1983年參加福建省戲曲志代表團赴廣東海陸豐,對正字戲和潮劇進行考察,撰寫的《潮劇音樂》編入《中國戲曲志·福建卷》。
  • 江西寧都青塘何氏家廟,楊公勘擇發人丁,今成萬丁巨族
    寧都青塘原名清溪,後來要闢建圩場,因其四面環山,中窪如塘,蔚藍青秀,故改稱青塘。青塘人口中,以何、孫、謝三氏佔多數(約70%),都是地道的客家人。何氏家廟三姓之中,何氏最早進入青塘開基,且青塘何氏發展到如今的萬丁巨族,與祖師爺楊公關係匪淺。何氏進入青塘流傳有很多的傳說,最出名的是楊公幫何氏找風水寶地建祖墳,改變何氏八代單傳的境況,逐漸富裕起來。
  • 視頻.縣伊公後裔之廣東英德市青塘盧族祖源考察
    廣東英德市青塘鎮盧紹鏡,現在我在這裡講一下有關我們青塘的祖源。我們青塘的祖源,就是經過我們在香港的盧石託宗親。
  • 陸豐公安再抓涉賭人員19名
    自疫情防控期間以來,陸豐公安堅持嚴打各類涉賭違法犯罪行為,切實做到露頭就打,嚴懲不貸,先後已成功偵破多起涉賭案件,抓獲涉賭人員多名。日前,陸豐公安再成功破獲賭博案件4起,先後抓獲涉賭人員19名。24月6日,陸豐市公安局治安大隊、打擊黃賭專業隊、西南派出所聯合行動,對西南鎮屯埔村一賭博窩點進行查處。辦案民警現場抓獲涉賭人員朱某鳳(男,28歲,陸豐西南人)、曾某輝(男,49歲,陸豐西南人)等8人,查獲賭資及賭具等物資一批。
  • 探訪陸豐置縣古建遺存「下馬碑」
    於是,清政府下令拆除了城內的民房250多座,將居民遷移至霞湖、官塘、燕仔埔等處進行安置。雍正十一年(1733年)陸豐縣城東西南北四城門及城內的衙署、學宮(孔廟)等建築全部竣工。陸豐學宮與海陸惠忠義節孝祠並列,位於縣衙署的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