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過年曆來有「煎甜粿,睇虎獅」的傳統。黃學文說,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有以舞獅前來助興的習俗。舞獅源於軍儺。儺是中華民族特有一種古老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徵祭曲、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儀式。史書載:「當草莽開闢之後,多習於安逸,積之既久,武備漸廢,太平豈能長保?識者憂之,於是乃有舞獅之舉,藉以演習武事,不使生疏。」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海陸豐舞獅有多種,其來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額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尊為老大。青塘的蓋仔獅又稱軍獅,是海陸豐地區的獅中之王。
據考,「蓋仔獅」即源於明代軍獅,百年來一直在青塘村流傳。因頭部狀似鍋蓋而名。具有目大口闊鼻子短等面部特徵。眉宇間寫有「王」字,額頭中間飾有八卦。被尊為老大的「蓋仔獅」享有特殊的地位,海陸豐有「青面白額,獅班免掠」之俚句流傳。「免掠」意謂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
舞獅表演通常分二部分進行,上半場「行獅」,進行獅舞表演,下半場「打拳」,即武術表演。青塘人稱舞獅為「打獅」,打者,武也,由此可見青塘人對武術的重視。下半場的表演有單人打拳、雙人對打、三人混打,還有「軟跤」即似體操雜技表演。也有單人棍術、雙人對打棍術及多人混打棍術表演,場面異常激烈、逼真(驚險),最後還有矛、盾、鐵尺混打表演。青塘軍獅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見長。在高亢粗獷的銅鑼皮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滾、躍、搶……,再現古戰場上的幕幕情景。
除了「蓋仔獅」,青塘還有「滾地金龍」、「豬乸獅」等較大型的獅班。黃學文說,民間有「獅禮多於孝禮」之說。舊時代,兩班虎獅相遇,如果禮數不對,分分鐘就要打起來。然而,這看似嚴苛的禮數後面,卻蘊藏著不少歷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信息,值得探究。信息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