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廣西柳江,1950年1月, 原國民黨桂綏第三支隊司令劉棟平,成立治安委員會,在百朋區小山街召開反共會議,大規模召集土匪, 策劃監視解放軍行動,妄圖攻打柳州城,此時匪頭劉冠坤也聞聲而動,利用韋日上的名聲,意在「挾天子令諸侯」,組織二百九十多人槍,成立「廣西人民反共救國野戰軍」,宣布韋日上為司令,劉冠坤自任副司令。
話說韋日上,在當地有一定年紀的人都耳聞熟知——
韋日上,柳江縣百朋鄉分龍村上麥屯人,生於1894年。「柳郡中學堂」(柳州高中的最初名稱,1907年劉古香等奉令創辦的學校,也是廣西最早的官辦學堂之一)畢業後,1922年於廣東任桂軍某團文書,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班學習,結業後留本校教導團任見習教官,逐漸升任連、營長至團級軍官。後參加平定「楊、劉叛亂」並隨國民革命軍北伐,北伐後任南京市公安局督察。抗戰期間任湖南零陵團管區司令,一年後被撤職,回柳州與人合股開採煤礦。
1944年秋,柳州被日本侵略軍佔領,韋日上任小山鄉自衛隊大隊長,率領當地自衛隊打擊日軍。1945年秋,日本退出柳州後,因戰功被國民黨中央第三方面軍總司令湯恩伯委任為柳州警備司令,1946年隨調重慶任軍事委員會少將參議,1947年4月授陸軍少將。
韋日上在當地的這一聲望,匪頭們經常利用他的名義欺騙老百姓,強行招兵買馬,組織暴動。
1950年1月,劉冠坤利用韋日上名義,順利招兵買馬後,組建「廣西人民反共救國軍」,率其部九十餘匪徒,在百朋區小山鄉龍口、納魚村一帶結集,妄圖襲擊我人民解放軍。
我人民解放軍436團一路進剿百朋小山鄉屯田、木利、長洞等村之大股土匪,全面展開拉網式的搜捕行動, 在深山野嶺中,用迫擊炮、輕、重機槍,居高臨下,嚴密封鎖各路口要道,同時展開政治攻勢。迫使匪「中國民主自由聯軍廣西軍區第一軍」軍長韋代煊、副軍長彭漢及所轄「獨三師」師長曾昭文、「獨二師師長梁琦、一八三師副師長韋冠雄等投降。
436團三連在小山鄉的每次圍剿戰鬥中,所向披靡,把深山裡的土匪清空,部隊迅速向魚龍村進軍——
我們順著有關歷史記載事件,走訪了魚龍村屯80歲上下的老人,這些老人在那些年月,雖然是十幾歲的孩子,但也不敢出門,但他們自己現居住腳下的房屋實地就是當年的戰場。戰場遺址雖然已經面目全非,但幾十年來,經過當地人們代代口口相傳的記憶裡,當年解放軍在這裡剿匪的驚險戰鬥事件,還是有歷史印痕的——
1950年5月的一天,部隊在剛進入魚龍村的時候,敵人的機槍就在村中間的一棟炮樓上「噠噠噠」地向解放軍掃射。當時有一個解放軍(據說是排長)立即指揮部隊進行反擊,展開了激烈戰鬥,其中有個解放軍立即端起衝鋒鎗就向敵人的炮樓衝去了,快衝到樓底附近的一間民房邊時,土匪又是一陣「噠噠噠」地響起了槍聲,當時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的腿上。但他還是很快速地自身翻滾到了房子牆腳下,在民房牆角邊拿起衝鋒鎗向炮樓掃射,把炮樓的大門封鎖住,向樓上的土匪高聲喊話:「你們這幫土匪一個也跑不了啦!趕快投降吧!」這個戰士眼看自己已中了槍而更加憤怒,他手握緊了槍把,兩眼緊盯著炮樓猛烈掃射。緊接著有個解放軍立即衝上前指揮幾個士兵上陣,機智果斷地採用火攻,把附近村民的乾柴草堆積起來,點燃火把,烈火迅速把炮樓燃燒, 戰鬥前後約經過十個小時,把炮樓裡的九名土匪全部燒死。
後來解放軍走的時候,還漏網一個土匪,因為炮樓底附近有個死水溝,有個土匪卷著棉被滾進水溝裡隱藏起來,最後跑上山去了。
這是龍口戰役的第一戰場,解放軍犧牲了一個戰士。
龍口戰役的第二戰場是在龍口坳。我們走訪了魚龍村委的老主任廖志永老人,老村主任今年80歲高齡,戴著一副老花眼鏡,見我們到來,講來意之後老主任非常高興、熱情,講到到解放軍龍口剿匪戰鬥,老人家就滔滔不絕地講起往事,立即拿起了拐棍動身帶路,我們跟隨老人的卻步爬上了龍口坳頂上,這龍口坳現已經正在開了一條通往木利、三都一帶的三級公路,坳口降低了數十米,在坳口頂上已經無法瀏覽戰場遺址全景。
據老村主任口述整理:1950年五月份,正是我們播種黃豆的時節,解放軍從木利那邊方向過來,坳頂上背面的巖洞裡窩藏著很多土匪,就在這個龍口坳上與土匪展開激戰,解放軍用迫擊炮、手榴彈、重機槍不斷地向對面的巖洞轟擊掃射,大約一個小時後,山上巖洞的土匪都跑出來了,這時候待命在山下的部隊發起了總攻,一個小號兵吹起了衝鋒號,吹號剛響起就立即中槍倒地,一個副連長緊接著號筒,正式吹響全面進攻的信號聲,罪惡的子彈也最終奪走了這個年輕的生命……
這就是龍口戰役的第二戰場,是役擊斃匪徒約30人,人民解放軍小號兵戰士和副社長等人犧牲。
龍口戰役的第二戰場最為悲壯。村莊裡的人們都說,當年那個無名的小號兵年齡不到十八歲,犧牲時老百姓就地把他埋葬在山下的一塊自留地裡,到解放初期的60年代才把他的遺骨撿到百朋烈士陵園安葬。
自小號兵的遺骨移走之後,人們為了利用土地,在他原葬的地方把土填平,可是每一年填的泥土後,到頭來總是要凹陷一個大坑,怎麼填也填不滿啊,後來人們只能在此地建造一個衛生間,順地制宜用於化糞池了。
一個無名小號兵的忠骨,就是這樣眷戀一方熾熱的土地,他的英魂就是這樣一直忠於自己的天職。
一個悲壯年華的光環永遠在桂中大地上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