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國女籃、女排都在決賽中輸給了對手韓國隊,三大球集體無緣金牌,但因為與世錦賽衝突,這兩個項目中國派出的都是二隊;而在昨天落幕的田徑比賽中,雖然中國男女4*100都帶來驚喜,雙雙奪冠,但總體來說,各國積極招募的歸化選手還是成為了賽場上呼風喚雨的主角。請聽《亦莊亦諧話亞運》第十五期:《亞運成績到底多重要?》。
中國代表團的大悲大喜
昨天是挺大悲大喜的一天。悲的是三大球賽場,中國隊失掉了所有金牌,喜的是田徑賽場,中國飛人們夠爭氣。而這兩個賽場,挺能反映大家對於亞運會成績不同的一些心態。
先說大球。中國女籃二隊末節崩盤,61-70不敵東道主韓國隊,沒能實現亞運會女籃四連冠;這也是1974年德黑蘭亞運會後,中國男女籃再次雙雙丟掉亞運冠軍。中國女排二隊也以懸殊的0-3,同樣落敗於韓國,沒能實現亞運「五連冠」。
看起來,輸的挺慘,但咱也得客觀的說。今年都女籃、女排世錦賽都和亞運會發生了衝突,東道主韓國是志在必得,女籃派出了老將擔綱的主力陣容,女排還戰略性放棄了世錦賽的參賽資格,但咱們的確派的是二隊,只是在之前男女足、男籃都比較慘的情況下,這個結果讓很多人不能接受。我們來聽聽國家體育總局副總長蔡振華昨天看完女排是怎麼說的:
蔡振華:相信我們體育部門的同志,運動員、教練員、包括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儘自己的能力來改變現在的落後面貌。足球馬上要出來十年的規劃,籃、排都有這個規劃,我們認為可能通過亞運會需要去總結。
而如果說與世錦賽衝突還只是個極端案例、對於廣受關注的三大球我們不可能說不重視的話,在很多項目上,亞運會的確只是世錦賽、奧運會的練兵場,被用來調整狀態、鍛鍊年輕隊員。可能這是也亞奧理事會試圖把亞運會變到奧運會前一年舉辦的原因之一——除了利於奧運中亞洲運動員提高成績,也是讓更有競爭力的運動員到亞運來練兵,提升觀賞性。
不過,你要說大家不重視亞運會,那也不客觀,韓國代表團今年攜東道主之勢力,高調的提了個90枚金牌的目標,現在只剩兩天了,還差17枚,完不完的成咱另說,起碼人家重視。而更能顯示一些國家的重視的,是這田徑賽場。
歸化球員,幫忙還是攪局?
昨晚的男女4*100米,中國的小夥子、姑娘們是真爭氣,一組破了亞洲記錄、一組破了亞運會記錄,雙響炮,但是真靜下心來看看這亞運會的田徑賽場,主角還真不是中國人,甚至都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亞洲人。他們有一個有點拗口的稱呼,叫「歸化選手」。意思是某個運動員在出生國籍以外自願、主動取得其他國家國籍後,來代表這個新的國家參賽。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承認雙重國籍的國家越來越多,一大批歸化運動員開始活躍在世界體壇的各個角落。據統計,本屆亞運會共有近50名「歸化選手」,出生在奈及利亞的卡達歸化運動員奧古諾德以百米9秒93的破亞洲紀錄成績震驚田壇;沉寂20年之久的男子5000米亞運會紀錄,也被摩洛哥出生的卡達歸化選手阿爾·穆罕默德提高了12秒之多;在女子10000米,同樣是阿聯選手、原籍非洲的阿麗婭·薩義德奪走金牌。有人開玩笑說,這哪是亞運會,這是非洲田徑錦標賽啊!也正因於此,很多人產生了擔憂,這雖然是規則允許,但對亞洲體壇,會不會造成什麼負面影響呢?我們來聽聽這番在個人百米大賽中淪為配角的張培萌怎麼說。
張培萌:這東西不是我控制範圍之內的,他快就由他快去唄,在前面有這麼一個人當成目標對於我的進步也是好事。
這倒是一種積極的心態。看起來,這些引進歸化運動員的國家,是來亞運爭金奪銀,但他們的目光肯定還有更廣闊的舞臺。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我看到一篇文章,寫的很對,它說「比起歸化,更應『規劃』」,規範的規,計劃的劃。因為歸化選手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其所在項目的整體水平,但這種猛藥,極有可能淡化青少年的培養。別人的事情咱管不著,咱我們一、犯不著計較這一時一地的得失,二、犯不著跟風刻意找一些歸化運動員。就像在我們的足球、籃球職業聯賽中,也應該更加注重對本國運動員的培養,讓外援發揮更積極、全面的作用一樣。
其實,說了這麼多,「亞運成績到底多重要」只是個表面現象,大家可能談論的更多的是,亞運會本身是不是已經成了一件挺尷尬的事兒。大家昨天可能也都聽說了一個消息,挪威政府因對國家經濟擔心為由,拒絕為奧斯陸申辦2022年冬奧會提供財政擔保。這意味著2022年冬奧會的申辦者可能只剩下北京和阿拉木圖。這屆亞運會,仁川遭遇的種種非議,也已經把要不要舉辦賽事的尷尬顯露無疑。運動會到底應不應該辦、什麼樣的條件可以辦、又應該怎麼辦呢?明天,我的同事潘毅,將接著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記者:莊勝春、潘毅
文字編輯:王鑫
喜歡我,就分享我吧!點擊頁面右上角箭頭可分享到朋友圈或發給您的好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