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作為援黔麗水市人民醫院醫療隊醫療組組長、血液科副主任醫師、民革黨員汪笑秋,於今年7月赴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專業對口幫扶工作。他始終不忘出發時的初心,以紮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業務水平,醫路「黔」行,努力扛起援黔使命,用醫術揚起希望風帆。
有生以來經歷的第一次地震
7月2日,抵達赫章縣的第二天。上午11點11分,正在門診坐班的汪笑秋突然感覺整個房間上下抖動,下意識停下手上操作,抖動依然厲害,「汪老師,是地震。」不知誰喊叫了一聲。汪笑秋立馬丟下手中的筆,「不要慌,不要慌,跟我走。」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汪笑秋就將門診病人轉移到醫院空曠之處。
之後迅速跑到急診科,查看急診搶救設施,詢問120調度中心地震地區中心具體情況(4.5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確認現場有5輛120急救車原地待命,提前通知相應科室做好接診準備,啟動應急小分隊,預估病人數及病情,關注餘震情況,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
因新生兒科病房牆面開裂嚴重,所有新生兒轉移至空地,而此時天氣炎熱,為了避免高溫引起新生兒脫水等不良事件發生,民革黨員汪笑秋協助新生兒科病人的臨時安置,指導將新生兒轉運至高壓氧艙。
「這是有生以來經歷的第一次地震,雖說之前有過很多次培訓,但還是有些小慌張,赫章縣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反應迅速,分工明確、銜接有序,這是我需要學習的地方。」民革黨員汪笑秋說。
「網際網路+醫療」 開準「健康扶貧」良方
8月18日上午10點10分,在會診室,麗水市人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與赫章縣人民醫院接通了平臺運行以來首次的遠程會診連線。
汪笑秋通過前期走訪,了解到赫章縣許多病患因為看病需要跑到畢節市人民醫院甚至貴州省人民醫院,治療費用高,治療效果欠佳,於是與麗水市人民醫院多次溝通協調決定開通「網際網路+醫療」的健康扶貧良方。
「我以為要跑外省大醫院掛號、排隊、候診了,現在居然能夠在家門口就能看上浙江省三甲醫院的專家門診,真的是太方便了。」首個獲得遠程會診的受益者周貞華說。
將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使患者用較短就診時間、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優質的診療服務,方便群眾就醫,破解了因病致貧、因殘返貧貧困戶患者看病就醫的難題,使貧困群眾不出鄉村就可享受到省市級醫院專家的診療服務,開通了群眾看病就醫「最後一公裡」。
專科幫扶創「首例」
「汪醫生,我今天肚子不疼了,感覺比昨天好了,人也精神起來了,感覺有力氣了。太感謝您了,感謝醫院,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10月20日,身患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貧困戶楊文德成為赫章縣人民醫院首例惡性淋巴瘤治療成功的患者。
原來,楊文德兩個多月前莫名的出現盜汗、全身乏力和發熱,頸部還有幾個腫塊,當時以為是感冒引起的,只在當地衛生院進行治療,但治療後仍然出現反覆發熱,楊文德便到赫章縣人民醫院治療,因醫療條件有限,又轉至貴州省人民醫院診治,經系列檢查後,患者最終確診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瀰漫大B細胞型)。該病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以往患了該病就如同判了死刑一般,隨著科技進步,醫療水平的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與生活質量得到大大提高,但在大醫院治療,除了高額治療費用之外,治療期間的各種生活費用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這一切,對楊文德家庭而言,如同雪上加霜,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他一度放棄治療,回到家中任由病情發展。
可是,出院不久楊文德便出現頸部及腹部多處疼痛,疼痛難忍,又轉診至赫章縣人民醫院治療。此時,汪笑秋來到赫章縣開展醫療對口幫扶,他聽說後,主動了解患者病情,仔細查看病歷,經過反覆分析診斷,並結合患者經濟條件等因素,選擇費用較低的CHOP方案。化療前,汪笑秋耐心解釋化療方案及預期效果,給楊文德及其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化療過程中,汪笑秋每日查看病人,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對於患者及家屬存在疑問的地方一一細心解答。治療過程順利,化療副反應輕微,療效顯著,治療2周後,患者低熱、盜汗、乏力等症狀消失,頸部腫大的淋巴結目前已經摸不到,複查CT提示腹腔及胸腔內腫大淋巴結也明顯縮小。「沒有想到會有麗水醫療專家為我治病,讓我重獲新生。」對於今後的治療,楊文德充滿了信心。
赫章縣人民醫院腎內科(血液科、風溼免疫科)住院醫師關雄說:「自從7月初汪老師來到赫章縣第一人民醫院,他就從管理和醫療兩方面入手開展對口幫扶。他每周門診、查房安排的滿滿當當。我院之前是沒有血液病專科科室,但血液病患者較多,很多患者得不到基本的救治,基本都是轉診到省級大醫院才能得到有效治療,但費用高,對於赫章群眾來說很難承受,現在汪老師不僅開展新技術填補了該院空白,還能為群眾減少一大筆醫療開支,群眾都很歡迎。」
精準醫療扶貧體質升級
在赫章縣人民醫院,汪笑秋努力克服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困難,積極與赫章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溝通,討論診療方案,共享醫療資訊,盡己之力融入該院的醫療團隊,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依託麗水市人民醫院自身信息化醫療平臺,力求充分發揮麗水市人民醫院教學資源在輻射基層中的協同創新作用。探索建立「網際網路+教學」新模式,實現了赫章縣人民醫院醫生醫療和教學水平的雙提升。
開展義診服務也是這次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在義診過程中,汪笑秋了解到當地很多青壯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較多,他們受傷後為了減少花銷,一般在家用土方治療,導致後遺症比較多。9月,汪笑秋隨同赫章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到鐵匠苗族鄉衛生院義診,有一位殘疾留守少年面色蒼白、四肢麻木。經診斷,考慮該少年是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導致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汪笑秋建議儘快到醫院或診所查血常規、貧血指標,指導他在平時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緩解疾病發生發展,叮囑他有什麼困難和問題及時反映,盡最大努力幫助當地百姓。
在短短5個月時間裡,汪笑秋收治患者100餘例,專家查房48次,教學查房6次,小講課26次,理論培訓28次,會診100多例。開通遠程會診,開設血液腫瘤科,開展新項目新技術2項下鄉3次,巡診3次,義診2次。
汪笑秋說,我們不僅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傾囊相授,更將培養內容項目制、清單化、定目標、明時限,做到「徒弟不出師、師傅不離崗」,留下「帶不走」的醫生。
從醫14年來,民革黨員汪笑秋本著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患者的滿腔熱忱,一心撲在基層臨床工作中。「感謝這援黔之行,讓我能盡一份醫者之力,築起我們每個人的健康夢。」 汪笑秋表示,這是自己最大的殊榮。
民革活動展播 下期更精彩
動動手指 宣傳民革
原標題:《【黨員風採】汪笑秋:醫路「黔」行,揚起希望風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