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十 普洱茶

2021-02-14 宗師門下文化自信


    

    一、普洱茶的歷史

1938年以前,雲南只產一種茶,即普洱茶。因此,雲南茶葉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普洱茶的發展史。據歷史記載,普洱茶始於商周,產於西漢,傳於三國,商於唐朝,得名明代,盛於清朝,衰於民國,享譽現代。

據東晉常璩(公元347年)《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糾,實得巴蜀之師……魚鹽銅鐵,丹漆荼蜜……皆納貢之。」巴蜀包括今四川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故貢品中有雲南茶。又據《史記·周本紀》載:「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糾王,其中有濮人,他們祖居雲南,是雲南種荼的始祖。」所以可斷定,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雲南的濮人已經生產茶葉了。

    《三國魏·吳普》中《本草·菜部》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東,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採幹。」上述記載中的「荼」即古茶字。「益州」是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收伏滇王后,以滇池為中心設立的益州郡,包括今曲靖、玉溪、昆明、大理、保山等州市的轄區。說明西漢時,雲南已產普洱茶。

    三國時代,孔明在雲南傳授種茶的傳說,至今仍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的攸樂基諾族中廣為流傳。就連普洱茶集中產地,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也傳是孔明遺器而得名。據周鍾嶽1948年4月編《新纂雲南通志》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鏡,舊傳武侯遍歷六山,流銅鑼於攸樂,置莽於莽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其實,孔明南徵並未到過西雙版納。至今,攸樂山又稱「孔明山」,攸樂山和易武人尊諸葛孔明為「茶祖」,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這一天,要集會紀念孔明,放「孔明燈」,稱為「茶祖會」,以示對孔明的思念。

     唐鹹通四年(公元864年)樊綽《蠻書》(管內物產第七)載:「茶出銀生城界葛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銀生城界葛山,即今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地區。「蒙舍蠻」系唐代洱海附近居民六詔之一的南詔。清阮福《普洱茶記》中有「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西蕃指今西藏、四川等地的藏族。說明唐朝已有普洱茶的貿易了。

    普洱茶得名始於明代。明萬曆年間,謝鷥口《滇例》(1620)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這是普洱茶第一次作為專用名詞出現。普洱茶因普洱府出名。清·趙學敏(1765)撰《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出雲南普洱府……」普洱,在西漢時屬益州率牢地;東漢時屬永昌郡;唐南詔時期名步目臉;宋明步日部;元改元江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普洱治地改名普耳;明萬曆年間(1573-1620)改為普洱;清雍正七年閏七月(1729年9月17日)設普洱府。民國二年四月(1913年4月)普洱府撤消。從雍正七年至民國二年(1792-1913),普洱府歷時184年。普洱茶名應是在明洪武十六年或明萬曆年間有普耳或普洱地名而得名,至今已有400-600年歷史。

    清朝,普洱茶處於極盛時期。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記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裡,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處。」這一記載,真實地反映了清朝時普洱茶產銷的盛況,皇宮貴族皆飲普洱貢茶,有御賜「瑞貢天朝」牌匾。

    民國時期,由於戰亂和疾病的流行,普洱茶一撅不振。當時流傳的一首民謠:「滿山茶樹頭光光,茶農茶工淚汪汪,兩手空空無出路,賣兒鬻女去逃荒。」真實地反映了普洱茶的衰敗情景。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普洱茶的年產量已由歷史上最高的兩萬多擔下降到兩千擔。

     20世紀50、60年代,雲南省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新茶園,並重點發展雲南大葉種紅茶,以滿足國際市場需要。從1973年起,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開始自營出口普洱茶, 1974年首先在昆明茶廠試製成功熟普洱茶。香港回歸前夕,一些港商擔心回歸後政策變化,急於變賣房屋移居國外,因而翻出了歷代存放在地下倉庫的普洱茶,幾十年、上百年的陳年普洱茶開始被人們發掘,普洱茶的價值才得以被發現。隨著普洱茶文化活動的發展,普洱茶迅速進入成長期,不但成為人們喜愛飲用的茶葉,也成為人們喜愛收藏的「老古董」。

   

二、普洱茶的品鑑

在品茶過程中,最繞不開的就是關於茶的陳韻、香氣、味道、喉韻等等。普洱茶品鑑中有四大重點:水性、喉韻、生津和茶氣。

1、水性

水性和水味是不同的兩個概念:

水性是指普洱茶的茶湯在口腔中所引起的各種口感,除了味道,其他感受都可以歸為水性。水性分為滑、化、活、砂、厚、薄、利等,其中滑、化、活、砂、厚是上等普洱茶的特點,而薄和利則是差等普洱茶的特點。

指茶湯入口順滑,茶性柔和。滑的特點是普洱熟茶和陳化過的普洱茶所具有的,滑的程度隨著陳化時間的增長而增強,正是「越陳越香」的體現。

入口即化,是優質陳年普洱茶的特徵之一。普洱生茶和熟茶過長期合理存放,水性都可至化的境界。一般,生茶表現的化要比熟茶來的高雅,生茶陳化很長時間才能達到化的境界(60年以上),熟茶陳化30年以上就會有化的口感了。

指茶葉極具活性,茶湯給予舌頭一種活潑的口感,這也是優質普洱茶的重要標準之一。活潑的水性給人充滿活力的感覺,能充分展示普洱茶的不同茶韻。一般幹倉普洱茶的茶湯活性比溼倉普洱茶及普洱熟茶好。


品完優質的普洱茶後,如同喝了一碗紅豆湯,這種濃濃的砂滑感覺會帶給口腔一種舒服的感受。普洱茶水性的砂滑感是與普洱茶的貯藏時間和倉儲條件有著密切聯繫的,時間越久砂感越明顯。

指醇厚的口感,與茶湯的濃淡沒有直接關係。普洱茶陳化後,茶湯中出現的渾厚的感覺就是醇厚感。醇厚感是優質普洱茶的特性之一,陳化越久,品質越好,醇厚感越重。

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湯喝到口腔裡,缺少醇厚感,水質也感覺輕而淡。淡薄的水性多半是由於茶葉本身內質不夠豐富的緣故。由於水性薄往往會造成小器的格調,會使品茗者產生了輕浮、薄弱、不安穩和抗拒的感覺。

利往往是因為水性太薄的緣故,而使得口腔有觸及利刃的感覺茶湯入口缺乏厚重感,會引起單薄、偏激、難過的感受,讓人產生排斥和拒絕的心理。一般由灌木新樹茶青製成的普洱茶和一些品質較低的普洱茶,茶湯水性多半薄而利。

「水味」則是用來描述一泡茶的茶水滋味下降到一定的地步——無限接近水的味道。這種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茶滋味和水味分離,茶湯的濃度下降到相當低的地步;二是茶湯中有水燙熟(悶)茶葉的味道,因為一泡茶接近尾水(最後面)都會悶一下。

、喉韻

喉韻,是指茶水流過喉嚨時給人的感受。喉韻的感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甘、潤、燥。

甘是回甘。這種味道跟甜味十分相似。茶湯能帶來甘的喉韻,是

所有品茗者都喜愛的。甘的品味是比較涵蓄,不像香那樣飄逸,往往都是和苦味伴隨而至,常說「苦盡甘來」。有許多的品茗者,所以喜歡帶有苦味的茶湯,就是因為苦後而能回甘。但普洱茶也有不苦而回甘的好茶。
    ②
    是潤喉感。潤喉是解渴的第一步,因缺乏水分而產生的鬱悶,立刻得以消除,胸懷舒暢,喉頭得到滋潤,渴象就可以去除。品飲到能使喉韻潤化的茶湯,越喝越想喝,是因為潤喉感使人有安穩、充實、舒順而滿足感。
    ③
    躁是一種在喝完茶後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茶青較次、製作不當或者茶葉變質都有可能產生躁的感覺。有些陳年普洱茶品,在貯存過程中太過於密封,開封後馬上衝泡,也會有躁的情形。必須裝在較寬大的容器,回氣一段時間後,躁感自然消失。茶葉一旦有了躁燥感,就不能評為好茶,品茗者對躁感是最難以接受的。不但直接帶來難受而不安,更因躁感的出現,即使擁有最多優美特色茶品,也會立即統統被否定掉。

3、生津

生津就是口腔中分泌津液,它不但能解渴舒順,而且能滋養生命,是延壽之漿、無上之寶。

優質陳年普洱茶的生津有三個層次:

兩頰生津

口腔兩側分泌較多而強的唾液(粗野急促),陳化30年以內的優質普洱茶都有。

舌面生津

口內唾液徐徐分泌,舌頭上面非常溼潤柔滑,再流到兩邊口腔。陳化40年以上的優質普洱茶就有。

舌底鳴泉

茶湯經過口腔接觸到舌頭底部,舌頭底面會緩緩生津,不斷有湧出細細泡泡的感覺。原因是陳化50年以上的優質普洱茶,其茶單寧經氧化而消失了,不能刺激兩頰和舌面生津,但卻有些成分能激起舌底鳴泉的功效。

4、茶氣

普洱茶茶氣產生的關鍵物質是有機鍺,而有機鍺具有輔助人體新陳代謝、舒緩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等功能。

發熱、出汗、打嗝、排氣都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基本方式之一。更為準確來說,發熱是新陳代謝中的能量代謝;出汗、打嗝、排氣是新陳代謝中的物質代謝。而有機鍺的功能正是輔助人體新陳代謝,所以如果茶葉中有機鍺的含量高,人體就會出現諸如上述的感受。

茶友喝了茶氣強的茶後,會覺得身體舒適、輕鬆,這就是有機鍺的其他兩個功效——舒緩疲勞和增強機體免疫力。現代人因為環境因素和生活因素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喝到茶氣強的茶感覺舒適自然是因為疲勞被有機鍺舒緩,感覺輕鬆自然是因為有機鍺使得機體免疫力增強亞健康得到改善所致。

並且,天然有機鍺是許多藥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之一,人參、靈芝等稀有珍貴的藥用植物之所以具有獨特的保健功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們富含有機鍺。從這一點來思考也就能夠明白為何茶氣強的茶少且貴了。

而普洱茶之所以茶氣較為強烈而顯著也是和雲南當地土壤以及普洱茶樹品種有極大的關係。雲南的普洱茶樹以大葉種喬木為主,喬木具有更為發達的根系,能夠吸收到更多土壤深層的礦物質(鍺是礦物質元素之一);而普洱茶古茶園多在森林之中,雲南的森林土壤多為紅壤土,紅壤土礦物質含量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土壤之一,在土壤和樹種兩大因素共同作用之下,普洱茶有機鍺的含量自然更高。

 

三、普洱茶的名譜

(一)金瓜貢茶

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被譽為"普洱茶太上皇"。真品僅有兩沱,分別保存於杭州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據專家考證,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生產金瓜貢茶,始於清雍正七年即1729年。當時,雲南總督鄂爾泰在普洱府寧洱縣(今寧洱鎮)建立了貢茶茶廠,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雲:"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制人頭貢茶的茶葉,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一級的芽茶,先放之於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裡。這種芽茶,經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所以人頭貢茶亦稱"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

據中華茶人聯誼會副秘書長王鬱風先生《普洱茶與清皇朝》一文載:"本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茶庫裡還存放著清宮沒有吃完用完的貢茶數噸,其中仍有金瓜貢茶、女兒茶、茶膏。1963年故宮處理清宮貢茶2噸多。1963年10月23日,一次偶然機會,我在北京茶廠見到這些陳年貢茶實物,金瓜團茶大者如西瓜(略扁),小的如網球、桌球狀,茶色褐黑,不黴不壞,保存完好。茶團表面有擰緊布紋的印痕,可見當時制茶是用布包著揉緊、乾燥成型的。我曾選了一個大的普洱團茶用磅秤稱了一下,重量為5.5市斤,當是清代5斤重的團茶……60年代初,茶葉減產,內銷市場供應不足,這批故宮普洱團茶,打碎篩細,拼入散茶賣掉了。我於1992年11月13日在全國政協禮堂偶遇故宮老專家單士元先生,曾問故宮貢茶事,據告金瓜貢茶、茶膏等仍留有樣品。"據稱,這些金瓜貢茶,曾有專家取了一些試泡,評語是:"湯有色,但茶葉陳化、淡薄"。這也正好印證了鄧時海先生之說:"大多數的金瓜貢茶品茗高手,都公認無味之味是金瓜貢茶的最極品。"

作為貢茶的人頭金瓜的茶青是普洱茶原料中最好的,即倚邦茶山小葉種一級嫩芽。六大茶山中的「倚邦和蠻磚」山所產普洱茶茶味最好,「倚邦蠻專者,味最勝」(阮福《普洱茶記》)。倚邦和蠻磚山的茶屬小葉種,在清中期以前,所產普洱茶量最多、品質最好都是倚邦茶區。倚邦茶樹比易武茶樹低矮、葉小、芽細、命短、特嫩性差,適合四川及北方人口感,特別是用一級嫩芽製作的女兒茶、人頭金瓜貢茶備受大觀園和朝廷大內青睞。倚邦茶山中最好的是曼松寨的茶,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曼松茶一直是清廷欽定貢茶,在當時別的山頭茶人完成不了貢茶任務時必須出高價搶購曼松茶代替才能過關;就是在今天最金貴最難得的也還是曼松古樹茶,鮮葉都要數萬元一斤,還搶不到。

(二)號級茶

清代一開始是以倚邦山小葉種製作貢茶(最頂級是蔓松古樹茶青),茶莊商號也是在倚邦茶區設立。清中期,易武山普洱茶才崛起,   易武與倚邦相隔僅數十裡,易武茶是越陳越香的大葉種,茶商於是在易武設分廠,如「元昌號」在易武的分行叫「福元昌號」。光緒末年,治安惡化、疾病流行,茶廠紛紛倒閉。民國年間也有個別復業營運的。

現存到今天的號級老陳普洱圓茶有:福元昌號(100年陳期)、車順號(95年陳期)、同慶號(龍馬內票的95年陳期,雙獅旗圖內票的75年陳期)、宋聘號(85年陳期)、同興號(早期的85年陳期、後期的75年陳期)、鴻泰昌號(易武茶青的85年陳期、清邁茶青的55年陳期)、普慶號(75年陳期)、鼎興號(紅圓茶75年陳期、紫圓茶65年陳期)、可以興號(75年陳期)、同昌號(早期圓茶75年陳期,黃記紅圓茶65年陳期,黃記藍圓茶60年陳期)、陳雲號(70年陳期)、楊聘號(70年陳期)、敬昌號(65年陳期)、江城號(60陳期年)。

(三)印級茶

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數學系的江蘇人範和鈞回國任職中國茶業公司,1938年12月奉派雲南籌建佛海茶廠,收購民間茶青於1940年製造出第一批中茶茶品,包括「雲南紅茶」和「中茶牌普洱圓茶」。「圓茶」分「紅印普洱圓茶」和「綠印普洱圓茶」,重震200年前普洱貢茶雄風。範廠長當時的想法是選最好的茶青並設計為紅色外包字樣,作為「雲南省公司」成立紀念茶進貢中茶總公司的,但由於戰亂沒有完成「進貢」夙願,卻成為「現代普洱貢茶。」

1、紅印

圓茶茶餅外包紙正面的字樣全是紅色的,後來中茶公司的沱茶中也有「紅印」的。內飛完全深埋在茶餅中央,正方形白底,八中茶的八個中字為紅色,中間茶字為綠色(印級茶都一樣)。色調有差別,分早期紅印(40年代)和後期 紅印(50年代),分辨標準是外包紙字體筆劃的粗細(木模使用十年起了毛邊,削毛邊後筆劃變細)。早期的茶青較嫩,有蘭花香;後期的是中壯級茶青,有極強野樟香。紅印的茶青來自勐臘茶區的最上料,正品都是國寶級「老古董」,所以假貨贗品不少。

2、綠印

外包紙中「八中茶」的茶字是綠色的,這是紅印茶的姊妹產品。收購勐海茶區上好茶青製造,綠印也分早期、後期,共有四種:

①早期綠印(40年代的藍印甲、乙餅)

製作綠印圓茶之初是想分開甲、乙兩級的,外包紙已印好甲、乙兩種字樣(在八中茶下方),但由於收來的茶青都是最優的,很難分級,就統一生產了,只好用藍色墨水塗蓋甲、乙兩字,表示不分級。幾十年後時至今日,藍墨水已褪色,又露出甲、乙字樣,引發搶購甲字綠印風波,其實茶青品質是一樣的。

早期綠印圓茶的清香、滋味、茶氣都是一流的,只比早期紅印稍遜一籌,但比後期紅印卻勝一籌,而價格僅為紅印半價,值得收藏。

②後期綠印 (50年代-60年代 )

這20年內生產的綠印圓茶,由於茶青級別、山頭茶性不同,差距極大。特別是文革期間新茶園取代老茶園,灌木新茶樹取代喬木老茶樹,茶餅品質有天淵之別。有「綠印頭」(50年代喬木,無外包紙)和「綠印尾」(60年代中後期新園新茶)之分,共三種:

1)無紙綠印圓茶

解放初期,公私合營,茶廠姓公後,產品品牌變得不重要,那一批甲乙綠印外包紙用之完後就不再印刷(省成本)了,這段時間生產的綠印圓茶全是光禿禿的裝進大竹簍大木箱運銷出去,成為「無紙綠印」亦即「綠印頭」。

由於產品數量多、品質差異大,又無身份證,故被無良茶商改頭換面牟利,如「無紙紅印(內飛一樣)」、「早期紅印散茶(搗碎)」等。

無紙綠印中的姣姣者是「紅蓮圓茶」:竹簍外面寫著「1952年」,從香港「金山樓」茶倉流出兩簍(12*2筒)賣到臺灣被搶購一空。是較嫩茶青,蘭花香,舌面生津,陳化重、茶韻舊、水性厚滑,味道微甜、喉韻甘潤。

2)大字綠印圓茶

外包紙字樣是正楷大字(比早期綠印的筆劃細一點),內飛八中茶的茶字草頭是斷開不連的。

茶青收購範圍大、品質差異大,包含普洱茶所有的香型(蘭香、樟香、青香);無良茶商去掉外包紙當紅印、無紙頭綠出售牟利。

整體上是好茶,特別是黑條索、黃芽頭,清新油光、蘭香型的,水性細柔,是早期紅印、同慶號的繼承品。

3)小字綠印圓茶

外包紙字樣為黑體美術字(字體形狀矮小,與鐵餅圓茶一樣),內飛八中茶的茶字草頭是相連的。數量不多,都是單餅出現(未見整筒)。茶性與福祿貢茶十分相似,應是鳳山茶青(但內飛是勐海廠),也可能是用鐵餅外紙包充當無紙綠印頭出售牟利。是老樹茶青,生茶幹倉,新鮮自然。

3、黃印圓茶

生產於50年代末(即後期紅印年代),外包紙字樣與紅印、大字綠印的一樣,只是中間茶字是黃色的(因茶麵帶毫芽頭多呈金黃色而用黃字)。

數量不多,有大、小餅之分(大黃印、小黃印)。這批茶有兩個特點:一是現代七子餅茶的前身(外包紙沒有「七子餅」字樣,是印級茶的七子餅茶);二是現代普洱茶拼配茶青的開端始祖;三是輕微熟茶(二分熟)。

其實「拼配茶」清代就有:「大而圓者名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改造茶就是拼配茶(外細內粗是為了外觀好看而賣高價)。

但現代拼配茶料不是為了賣高價,而是增加花色品種、刺激促銷、擴大流通。

這個「二分熟」不是故意製成熟茶(真正的熟茶是1973年後才有),而是用舊式壓模使餅身堅硬結實,餅心之茶不易幹,還含水分,自然發酵,偏於熟茶。熟氣影響了茶香,但水性柔和、味道微甜、喉韻甘潤、茶氣還算強烈(超50年陳期)。適合大壺衝泡,最解渴消暑,是健康飲料。

4、普洱鐵餅圓茶

50年代初,中茶公司受中央指示:「擴大蘇新銷」計劃,下關茶廠得到「俄援」經費,增建廠房,改變傳統壓模,設計一套全金屬壓模,並從勐海廠調來一批易武最好茶青(勐海廠當時在基建廠房,把紅綠印原料委託它廠生產),壓造出第一比圓茶鐵餅。除銷蘇聯外,也銷西藏、新疆、香港,反饋情況為:餅身結實堅硬,難以剝開衝泡;餅心水分不易揮發,造成黴變。由於不受歡迎,隨即停產,成空前絕後孤品。

其實這批鐵餅的茶青是最好且嫩,若保存得好(沒黴變的只有三成),極慢陳化,越陳越香(60-70歲還是青年人),品質介於紅印早、晚期之間,茶香已脫離紅印早期的蘭香,又沒到紅印後期的野樟香,是青樟香;味道新鮮清甜、水性活潑、舌面生津;最富青春開朗個性,是普洱茶中最豔麗、最強烈青春氣息的極品,有「小紅印美譽」。

這批茶外包紙與小字綠印一樣(美術矮黑體),溼倉黴變的餅身平整,邊緣整齊堅厚,茶麵暗深色無油光,餅心有黑綠黴體;幹倉沒黴變的茶麵金黃色且油光發亮,邊緣有剝落,形成凹凸不整。

另外,60年代初期,昆明茶廠也用金屬模壓制鐵餅圓茶,但外包紙字樣是「雲南七子餅茶」,這是「雲南七子餅茶」臉譜的始祖,卻保留「中茶牌」,但沒有「圓茶」字樣了。可惜這批好鐵餅全部黴變,無法品鑑茶青來源,茶湯水味、泥味,但茶氣極強,且可降低血脂、分解膽固醇、達到減肥功效,被稱為「窈窕茶」。

(四)七子餅

餅茶屬緊茶類,最早見三國的《廣雅》:「荊、巴間茶葉作餅」。「七子餅」圓茶為一筒,始為清朝定製,一是便於計算、管理,運輸;二是7有多子、多財、多福、多壽之意。清朝貢茶、民國號級茶、解放前後的印級茶,凡是圓餅的都以七餅捆一筒,都叫「七子餅」,只不過當時包裝上沒有寫「七子餅「字樣而已。

外包紙上首次改用「雲南七子餅茶」字樣的是20世紀60年代的昆明茶廠壓制的一批「七子鐵餅普洱茶」,正楷老宋(與早期紅綠印茶的一樣)排版順序改為從左到右,上面半圈是「雲南七子餅茶(繁體)」,中間「八中茶不變,下面半圈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分公司」(只有雲字是繁體,其他都是簡體,怪怪的),八中茶與下半圈字樣之間有「中茶牌」3字,這個版面與後來的「七子餅」很不一樣。

到了「文革」時(有人說是1973年),在外包紙的上下半圈字樣的下面再加注了英文,一直沿用至今,而八中茶的「茶」字顏色變化無常(赤橙黃綠青藍紫都有)。

現代七子餅茶大多都是新樹茶青,其中有不少名茶。

1、70年代的「黃印七子餅」、「水藍印七子餅」、「紅帶七子餅」。

這三種茶都是勐海茶廠70年代用較純茶青製作的青餅的輕度熟茶,外包紙都是「大口中」印製,前兩者內飛都為細字尖出;後者茶餅正面埋有一條紅色絲帶。

2、80年代的「 雪印青餅」、「88青餅」、8582

①雪印

勐海廠於1987年以7532配方承襲70年代「黃印七子餅」風格生產了第一批青餅;之後一直到1992年間又多批生產了這種茶。第一批與其他批次的共同之處只有一點:「薄油紙硃砂紅八中茶小內飛」。其它區別很大:

第一批茶青是最幼嫩的,白毫滿披、似雪覆蓋(故名),拼配方式是3-6級原料混拼,且麵茶、裡茶一致;外包裝原筒為黃牛皮紙(在當時所有七子餅系列中是唯一的)。其他批次茶青較粗壯,且茶麵、裡茶區別明顯,外包裝是竹殼。

「雪印」是1999年11月臺灣玉壺軒黃姓茶商對1987年生產的7532第一批茶命名的,目前市場上已近絕跡;由於太出名,以致後來的7532都冠名為雪印,購買時要注意區別。

②88青餅

是勐海廠於1988-1992年以7542配方生產的一批七子青餅。1992年勐海廠駐香港代表陳強拿著這批茶的樣板找到香港茶藝樂園館主人陳國義推銷,在此之前這批茶都無人問津(新茶太澀,港人都喝溼倉熟茶)。陳國義品嘗之後,大為驚嘆(懂茶之人):生津回甘、7泡有餘香,且價格低廉(10多元一餅,時龍井400元一斤);陳國義發現了這批茶的價值,於是花巨資購買當時倉儲的全部30多噸(存於勐海廠幹倉)。

1997年香港回歸前,港人拋售的陳老號級、印級普洱茶已所剩無幾,有也是天價。到了2003年,苦守88青餅十年的陳國義突然迎來幾個大買主要大量購買這批茶(經十年陳化口感超好),零售價500元一餅,陳國義以200元一餅的批發價拋售大部分,收回300萬元,一下子就還清十年前因收購這批茶所欠下的巨債,救他一命。但不到半年,88青餅已漲價到2000元一餅,後來一直不斷飆升,至今已將近20萬元一餅的天價。

究竟是什麼令88青餅變成神話的呢?內因是茶青真好;外因是幹倉儲存。

50年代大躍進時毀掉了不少喬木茶樹來大煉鋼鐵,後來為了「抓革命、促生產」,密集地種植了大面積的臺地茶,老茶園幾乎丟荒。所以在文革後,茶廠都是用新茶園的灌木新茶拼配生產普洱茶。而88青餅卻是用較多的喬木茶青拼配:葉底肥厚、條索飽滿,奠定了後期陳化的基礎。

03年以前,香港人都認為只有進過溼倉的茶才是普洱茶,大部分號級、印級普洱茶都是堆壓在茶樓地下室角落裡,早已溼透熟透了,撬開加上菊花衝泡,一盅兩件,飲一天。經過十多年幹倉儲存的88青拼一旦走上茶桌,那一股大自然的芬芳以及裹著蜂蜜甜並微微酸的特有梅子香,令人心田頓時感到仿佛是在芳郊野外的寧靜恬逸。所以說88青餅乾倉茶是歷史標杆,令普洱茶從溼倉茶的誤區走向幹倉茶,具有劃時代裡程碑的意義。

③8582

1985年香港南天貿易公司總經理周琮親自帶老茶標準配方,要求勐海廠生產「中茶綠印」,這款茶不同以往勐海廠以青壯葉為底料,而是精選3-8級粗壯茶青進行拼配,選料肥壯,口感醇厚濃烈。配方為「8582」。

1996年,「勐海茶葉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依據8582配方,選勐海茶區喬木茶青為原料再生產的第二批8582,茶餅端正厚實,條索肥碩顯毫,茶湯溼紅透亮,水性柔軟順滑,回甘生津持久。

2004年雲南博聞投資有限公司全面接手勐海茶廠,企業轉制,於2005年推出「大益8582七子餅」,外包裝正紅色印刷,選料勐海喬木春茶,餅面油亮潤澤,幹茶香氣明顯。經十幾年陳化,今天品嘗滋味醇厚,茶氣強烈,前幾泡香氣、韻味不輸紅印。

3、90年代的「紫印熟茶」、「橙印生茶」、「96紫大益」、「97水藍印」、「99四大天王」。

①紫印

    勐海廠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熟茶,八中茶的「茶」字為紫色,其它都是黃字印刷,八中茶下有「金芽貢餅」字樣。精心選料、茶青優良,餅形周正、製作嚴謹、鬆緊適度,條索整狀、顯毫,開湯慄色明豔,香氣醇和,口感濃釅厚實,回甘持久,幽幽陳香,頰齒留香。

②橙印

生產於1996、1997年,由南天公司訂製,品質特優,風格類似綠印,其八中茶中的茶字是橙色。

③96紫大益

1989年勐海廠成功註冊「大益」商標,不再付款使用「中茶牌」,作為自主品牌推廣海外市場(主要是散茶);1996年才生產第一款餅茶,即外包紙全印刷紫色字樣的大益七子餅(也稱玫瑰大益),目前市場上幾近絕跡,請認準印刷標誌(外包紙上有?、斷南、漏「雙」字後鼻音字母「G」;內飛為紅色字樣,無「勐海茶廠」等)。茶麵有茶芽,已轉黃金色,金毫顯露(標準的7542配方);茶背無芽,略見茶骨。開湯紅濃透亮,有輕樟香;入口厚實飽滿,醇香十足,是88青餅接班茶。

④97水藍印

    勐海廠1997年以7542配方生產的明星生普,因外包紙(勐海廠最薄棉紙)八中茶的茶字呈水藍色,被譽為「水藍印」。以中壯茶青為骨架,配以細嫩芽葉撒面;開湯晶瑩剔透,厚實順滑,帶梅子香,一杯下去,滿口生津,湧泉隨至,有88青的影子。

⑤99四大天王

1)大渡崗

1999年深圳富華公司(中茶雲南公司深圳分公司)向大渡崗茶廠定製一批當年易武野生普洱茶(生產時間比易昌號、綠大樹還要早),只有兩個批次(第二批起茶青漲價),由於缺乏宣傳,名聲在易昌號、大綠樹之後,其實品質在兩者之上。

2)易昌號

原大渡崗茶廠供銷科長陳世懷與深圳富華公司經理太俊林於1999年創建昌泰茶廠用當年易武野生料製造「易昌號」茶,共40多噸,750件,分篆、宋兩種字體。

3)綠大樹

1999年臺灣茶商葉柄懷委託勐海廠用當年春秋兩季易武正山野生特好茶青拼配壓餅,總產2噸90件;2000年後再有不同批次生產。由於品質太優,第一批一餅價格早已數萬,且幾乎絕跡。

4)綠星星

    勐海茶廠於1999年末至2000年生產的一批易武正山野生茶,外包紙正中圖案由六片綠葉組合成一圈,圍著一個白底紅茶字,看起來像一顆六角星星。茶品走勐海綠大樹拼配路線,由默默無聞到名聲大噪。茶餅條索分明,粟黃色潤澤,茶芽金黃顯毫;開湯橙紅透亮,入口略澀,厚實度好,擴散口腔和深入喉部。

4、新世紀班章「大白菜」

1999年勐海廠為了產品能出口歐洲,成功申請了「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雙認證;此時處於改制期的勐海廠開放了「來料加工」模式。廣東茶商何寶強、何寶森兄弟經多年在雲南尋茶後,決定選擇班章村毛茶從2000年開始,在勐海設獨立車間加工生產使用「綠色、有機」食品標誌的普洱系列茶,被稱為「大白菜」( 外包紙正中是有機白菜標誌圖案)。由於茶品超群,締造了班章茶的光明未來,班章茶青也成全了大白菜普洱茶是新世紀的裡程碑式代表作。

班章茶過去因為條型碩大、滋味厚重,一直不被茶廠看好,茶農要走後門託人才肯收購茶青。

班章有機茶園全是大葉種喬木老樹,全流程有機管理,杜絕化肥農藥,是稀缺的純天然、無汙染、原生態有機普洱茶園,是當年專家組踏遍雲南各大茶區,經科學評比,頒證的第一個有機茶園。

經過20年陳化,今天的班章大白菜,尚未打開茶紙,茶葉中的果膠、蛋白質等有機物經後發酵而產生的強勁香氣已深入鼻腔;細觀餅身:金芽顯毫分布、條索結實立體,充滿力量美感,外形已是王者風範;開湯化出獨特松煙味及濃鬱花香,滋味柔中帶剛,穿透力一泡比一泡強;入口生津回甘明顯,從舌底到齒間再到咽喉,陣陣強烈;幾杯過後,有熱氣在後背發散,輕微出汗,全身舒暢。不愧於「班章為王」之稱號。

2004年勐海廠改制後,不再接受來料定製,何氏兄弟改在興海茶廠生產「孔雀」系列班章茶(興海廠無「有機」標誌)。

2005年何氏兄弟成立福今茶廠,繼續班章茶的生產。

2012年底何寶強獨資成立「今大福茶廠」再續班章茶之美夢。

相關焦點

  • 普洱茶文化與世界茶文化
    馳名中外的普洱茶主要產自於雲南的西雙版納、普洱等地,其歷史悠久。距今2000多年的東漢時期,就已有了普洱茶的種植利用記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普洱茶沉澱和積累了豐富的茶文化。普洱茶文化與少數民族風情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西南文化生態旅遊資源的一部分。這是中國古代關於普洱茶文化的記載,把普洱茶文化與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互相融合的文化景觀展現得淋漓盡致。蒸茶,普洱茶製作加工方法中的一種。蒸茶糯香,溫醇可口。
  • 普洱茶與佛教的淵源
    1649年,十世GMB黑帽系活佛卻英多吉到達雲南藏區,為木氏土司治下的1000多僧眾授沙彌戒和比丘戒,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普洱茶。1660年,噶瑪噶舉派所有主寺活佛GMB紅帽系七世、司徒活佛、帕木勺仲,則拉古傑、夏貢古傑等集中到了雲南藏區。木氏土司布施了大量的金銀和普洱茶。
  • 雲南普洱茶的產地探究
    如今,雲南普洱茶被更多的人所喜愛,它成了日常生活中的飲品之一。
  • 不止於味,我們對於普洱茶都有哪些需求?
    想當初喝普洱茶是為了什麼,想必很多人也已無從說起。但喝普洱茶往往不止於「品味」,不同人對於茶就會有不同的需求。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都有哪些需求?而普洱茶經過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在應對這類「富貴病」方面有著比其他茶類更顯著的調節作用。現在,對於很多人來說,喝普洱茶已經是一種生理需求,不僅是解渴、補充維生素,更是調節人體健康必需的飲品。安全需求:古樹茶自帶的「安全屬性」人體天生具備追求安全的機制。雲南普洱茶產區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古樹茶。
  • 普洱茶知名品牌哪家強?這3家普洱茶品牌,榜上有名!
    現在普洱茶市場品牌眾多,各類千百種普洱茶百花齊放,究竟有哪些普洱茶品牌較為知名呢?今天,國家高級評茶師、旗·艦·店「普洱藏家」掌柜、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魯文鋒先生,就介紹三個在市場上認可度較高的普洱茶品牌。
  • 喝了這麼久的普洱茶,還不知道普洱茶的「厚」是啥
    很多茶友長期喝茶,但普洱茶的「厚」,卻只有資深老茶人知道。一款優質的普洱茶口感,一定是有「厚度」的;說起「厚」,大家聯想到的是一種口感體驗;其實,普洱茶的「厚」,有很多形式。一、視覺之「厚」普洱茶的茶湯,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厚」度。
  • 茶最新研究成果引熱議促消費 其中這十大普洱茶品牌最受關注
    例如中國茶葉百強企業名單、十大普洱茶品牌等全茶類別或單品類評選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一定的指引。以品牌價值最高的品類普洱茶為例,2019年度最受媒體關注的十大普洱茶品牌榜單中,大益、中茶、合和昌、七彩雲南、雨林古樹茶、瀾滄古茶、龍潤、陳昇號、下關、老同志位列榜單前十。
  • 變「味」的普洱茶
    一位雲南地區普洱茶加工貿易商在談起班章時向記者說道,普洱茶中走貨比較好的當屬班章和冰島,這兩個屬於經典品。  「我們這邊很多加工商都是從茶農處直接收購茶葉,經過加工處理過後,通過全國各地的下遊銷售商來售賣。」上述雲南地區普洱茶加工貿易商說,他們自己的銷路比較狹窄,主要依靠各地分銷商來散貨。
  • 普洱鎮沅:打響「千家寨爺號」 普洱茶品牌
    發布會上,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的千家寨爺號普洱茶公共區域品牌正式亮相,並發布了千家寨爺號普洱茶商標、千家寨普洱茶標準體系以及千家寨爺號普洱茶系列產品。  作為兩地聯合舉辦的國家扶貧日主題系列活動之一,此次發布會聚集了上海市金山區以及普洱市鎮沅縣的茶產業龍頭企業,全面展示了上海金山·普洱鎮沅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果,促進了兩地深度交流合作,打響了千家寨爺號普洱茶品牌。
  • 「讓普洱茶遇上建水紫陶」2020昆明茶博會將於12月25日聚首春城
    2020中國(昆明)國際茶產業博覽會暨建水紫陶藝術文化周不僅要充分展示雲南優質的茶企、茶品牌和茶文化,還將飲茶器皿的文化加入其中,亮點多多,為觀眾和茶銘愛好者帶來一次全方位的體驗。 12月25日 上午,在昆明國際會展中心(關上)5號館,茶文化活動區將舉行普洱茶對話建水紫陶論壇,邀請專家學者、行業內頂級專家、企業、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就雲南普洱茶與建水紫陶這2張名片展開對話,由茶及器,相互借力,相得益彰,探討雲南兩大文化符號如何「聯姻」,為兩大產業融合發展營銷賦能,打造「雲茶雲陶」系列文化IP。
  • 普洱茶使臣鄂爾泰
    在明清時期雲南普洱茶以遠銷西藏和邊貿為主,主要作為朝廷用來控制邊疆和領過貿易地區遊牧名族的主要貿易品之一,不為內地所知。
  • 今大福攜手融創地產共推普洱茶新品牌 專家學者提出品牌普洱茶六條...
    會上,我省普洱茶專家學者提出品牌普洱茶六條新標準。  據介紹,今大福作為高品質普洱茶的代表企業,選擇與融創地產這個專為客戶打造高端精品住居的標杆企業合作,無疑創造了異業聯盟新潮的典範代表。  雲南省茶馬古道研究會創始人、首任會長、普洱茶協會副會長,最早出版普洱茶專著孫官生,以及茶文化資深學者、媒體人和在滇茶界知名人士前來參會。  會上,今大福防偽技術——量子云碼引發與會人士關注,這一技術為今大福茶品的防偽提供保障,有茶品追溯功能。
  • 細數2020年百萬級普洱茶,了解拍賣行情
    2020年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一年,各品類拍賣因為疫情關係基本都集中在下半年,普洱茶拍賣亦如此。近年來,中國茶文化市場穩中求進、生機勃勃,普洱老茶由於數量稀缺、題材珍貴、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使其在拍賣場上備受普洱玩家青睞。一起盤點一下2020年普洱茶拍賣超百萬的重點茶品。
  • 【普洱資訊】普洱茶文化的兩種形態(下)
    昨天我們聊了普洱茶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形成的特色文化,今天我們聊關於漢族的文化部分。普洱茶正式進入漢族腹地大致可以追溯到明代,從歷史淵源的角度我們甚至能發現普洱茶與綠茶的關係。在現代人眼裡,普洱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外形,通常情況下綠茶是不會出現茶餅、茶磚這些外形的。但實際上,在宋代甚至更早的唐代這種情況完全是反過來的。歷史文獻中記載最早種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綽,在其所著《蠻書》卷七中雲「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
  • 普洱茶基礎知識問答
    十、普洱茶主要成份有哪些?喬木普洱茶樹由於有它優越的生長環境和漫長的生長時間,內含物質及其豐富。其主要成分有:蛋白質、胺基酸、生物鹼、茶多酚、糖類、有機酸、脂質、茶色素、香氣成分、維生素、微量元素等。這些成分是普洱茶造福人類的基礎。十一、以前普洱茶在內地為何了解的人較少?
  • 【臺灣,下週見】仕宏2020年春拍普洱茶專場│臺灣徵集日程
    ,一直有「普洱茶產於雲南,存於香港,發揚光大在臺灣」之說。 從20世紀90年代始,臺灣開始對普洱茶進行推廣和深挖其內涵。在臺灣人眼中,普洱茶是採天地靈氣,經歲月錘煉,得自然造化的茶中聖品。 今天的臺灣,喝普洱,談普洱,收藏普洱茶已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時尚。
  • 小戶賽與冰島口感相似,價格卻差數十倍,普洱茶的價格有多玄學?
    小戶賽的茶農在採茶那麼下面小編就以小戶賽和冰島為例,講講普洱茶定價機制。這是因為目前普洱茶品牌眾多,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大小茶商都有機會直接上茶山與茶農接觸,如何拿到好品質的茶葉都各憑本事。只要原料足夠優秀,那麼成品就不愁賣上好價錢。產品線定價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普洱茶的營銷也是從原料就開始了。
  • 盧國玲大師說普洱茶,越陳越香經歷4個階段,網友說:漲知識了!
    說到這裡,記得普洱茶大師盧國玲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每一餅普洱茶都是時間的陳釀,在流轉的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每一個階段的普洱茶都有獨特的魅力,也讓人領略普洱茶在歲月裡留下的痕跡。盧國玲大益品牌創始人之一,也是普洱茶資深專家,雲茶專家,巾幗傳奇。
  • 石昆牧老師普洱茶大事記
    ·1999年9月,正式從事普洱茶經營,正式開啟二十年以商證道之路。·2001年,於網絡發表著述數百篇,分享其多年來收藏、倉儲、品飲普洱茶的經驗,率先於業界推廣栽培型野生茶(古樹茶)概念,導致古樹茶原料價格於2003年起超越臺地茶至今,並成為高端普洱茶品的標籤之一。·2001年,石昆牧老師率先倡導幹倉倉儲概念,一反當時業界以傳統港倉高溫高溼倉儲為主流的觀點。
  • 普洱茶中妙趣橫生的「三味茶藝」
    三味茶藝:是思茅地區中國普洱茶茶藝表演隊在繼承和發揚普洱茶鄉民族茶文化的基礎上,由何仕華等表演,將民族茶飲的風俗和音樂、舞蹈等融為一體,成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別具一格的民族茶飲藝術。沏茶、賞茶、品茶都在幽美、高雅、清淨的禮儀環境中進行。由身著豔麗的哈尼族、彝族、傣族、佤族、拉祜族、漢族服裝的茶藝小姐在音樂聲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