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山上的日軍哨兵
1941年,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一百週年,在這一年香港淪陷,被日軍野蠻佔領,那段三年零八個月的曆史,已然成為香港曆史上最黑暗的歲月。記住曆史,就是珍視今天的最好方式,以史為鑒,我們會從中得到啟迪與教益。
作為二戰東方戰場的一個組成部分,香港淪陷的曆史既悲壯又慘絕人寰,無論是黃泥湧峽的浴血肉搏,還是因為大饑荒而導致的人吃人的慘劇;無論是慘遭蹂躪的婦女,還是被槍殺和砍頭的平民;無論是戰俘營裡的苦難,還是刺刀下的悲苦,三年零八個月令人不堪回首的日子,就發生在我們今天熟悉的港九街市上。
然而,無論是史學界還是年輕一代,對於那段曆史的研究與記憶都未盡人意,甚至正在被淡忘,誠然有過關於這段曆史的電視片和書籍,但是無論從思想深度還是史實方面都差強人意,為此,這部大型紀錄片,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社會意義。
本片將客觀而翔實地分析戰事背景和戰事過程,駐港英軍、加拿大、印度軍隊,尤其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武裝抵抗等可歌可泣的事跡,全景式再現日治時代的社會與民生,充分表現香港人的不屈精神與香港的浴火重生。
本片採取對比手法,通過四個香港青年學生對於這段歷史的好奇,踏上歷史遺跡的尋訪之路,似乎通過自己的考證和硏究,探尋香港的前世今生,同時,真實記錄今日香港各階層的生活狀態,再現和平年代的香港真相。
本片導演劉深先生為紀錄片獨立導演、資深媒體人、作家和歷史文化學者,導演紀錄片《25個字》於2012年4月獲第四十五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長片、紀錄片單元銅獎;其硏究香港二戰歷史的專著《香港大淪陷》已經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於2013年8月正式出版發行。
劉深導演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香港淪陷史,採訪許多當事人,並搜集整理了一大批當時港英政府及美軍、英軍、日軍拍攝的影像資料,以及大量的曆史圖片,口述曆史資料等等,將使本片更具有歷史說服力。2014年9月至10月,劉深導演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等地拍攝和查閱歷史檔案,積累了大量前期素材。
本片長度擬定為90分鐘至100分鐘,高清院線版製作,視頻比例為:16:9。攝製和推廣團隊由中國大陸、香港和美國資深專業人士組成。總策劃鄧力平,製片人雷冷,主攝像師Ama MacDonald, 剪輯師Michael,作曲王一凝、高宇婧,音樂總監哲宇等。
本片將於2014年11月9日在香港正式開機,並將赴英國、日本、美國、加拿大、印度等地拍攝,計劃在2014年12月之前完成前期拍攝。2015年是二戰結束和香港重光70週年,本片將於當年2月之前完成後期製作,並角逐香港金像獎及其他國際電影節,除了香港院線放映之外,還在包括中國大陸、臺灣,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和東南亞等相關國家院線和電視臺放映,進而全球發行光盤。
日軍發動進攻
若林東一中尉,攻佔香港「第一功臣」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戰死於太平洋瓜達康乃爾島,終年三十一歲,其牌位至今放在靖國神社。
入城儀式上的日軍司令官酒井隆中將和新見正一海軍中將等
日治時代的香港總督之一磯谷廉介
守衛砲臺的駐港英軍
香港保衛戰中的英軍指揮官馬爾比少將(左)與加拿大援軍司令官勞森將軍
香港保衛戰中的加拿大援軍
赤柱集中營裡的戰俘
港日政府強制發行的軍票
香港的街道、公園等地名被強制改換。
被日軍運到香港的英女王像,戰後運回。
在香港淪陷期間唯一的武裝抵抗者:東江總隊港九獨立大隊小戰士。
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
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與妻子餘慧戰後在香港
日軍向英軍投降
抵達香港受降的英國軍艦
受降儀式
受降儀式上的英軍和國軍代表
日本戰犯田中久一中將被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主題曲《重光》
百年繁勝一夢銷,
悲語伶仃是孤島;
東洋厲鬼猙獰日,
刀光血痕淚如濤。
歲月重光終有時,
舊恨新仇何當報;
縱使江山人心在,
歷史無處可逍遙。
片尾曲《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紅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別硬幣
回望九七,回望紫荊花開的訊息
鴉片煙的灰燼已經飄散
維多利亞港的海風依舊新鮮
九十九個七月一日
那張日曆痛痛快快地撕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馬照跑舞照跳就是擔心四大天王有點老
選港姐買彩票就是害怕海邊鯊魚又騷擾
卡拉OK生猛海鮮樣樣都需要
氣溫血壓恒生指數有低也有高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回望九七,回望九七
別忘了道光年間洋槍和洋炮
別忘了殖民者鏽跡斑斑的錨
要記住最後一個港督離去的背影
要記住歷史課本《南京條約》有幾條
回望九七,回望降下米字旗
回望九七,回望升起五星紅旗
回望九七,回望女王告別硬幣
回望九七,回望紫荊花開的訊息
重返香港的英軍
《香港大淪陷》節選「尾聲」
最後的清算
必須指出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徹底清算日軍的侵華罪行,1956年4月25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佈《關於處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犯罪分子的決定》。根據這個決定,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分別在瀋陽和太原設立法庭,對在押的日本戰爭罪犯進行公審。
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在瀋陽對前日本陸軍第一一七師團中將師團長鈴木啟久等八名戰犯進行公審,並判處鈴木啟久有期徒刑二十年,其他七名戰犯分別被判處十三年至十八年有期徒刑。
瀋陽特別軍事法庭對前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長武部六藏等28名戰犯進行了公審,這些戰犯分別被判處十二年至二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太原特別軍事法庭對富永順太郎等八名戰犯進行公審,分別判處八年至十八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後分三批對關押的1017名罪行較輕、悔罪較好的日本戰犯宣佈寬大處理,不予起訴,立即釋放回國。中國政府對日本戰犯進行人道主義的改造後普遍給予寬大處理,至1964年,全部日本戰犯被釋放回國。
然而,當年由美軍遠東司令部主持的東京審判依然存在很多缺憾,被絕大多數歷史學家公認為不徹底的審判,例如,在麥克阿瑟的庇護下,東京審判沒有起訴對戰爭負有重大責任的日本天皇裕仁,理由竟是害怕在日本國民中引起恐慌。此外,甲級戰犯岸信介也逃脫了正義懲罰,而且在戰後還擔任過日本首相。
凡此種種,日本戰犯罪行的清算成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日本右翼分子甚至宣稱「日本沒有戰犯」。直至今日,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依然會有包括日本政府官員在內的右翼分子前去參拜。
2013年4月,作為當年日本甲級戰犯岸信介外孫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質疑東京審判,稱日本二戰領袖並非戰犯;5月,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提出無恥的「慰安婦必要論」,並稱其並非國家行為。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危險依然存在。
英魂何歸
戰後,為了紀念在香港保衛戰中殉難的官兵,港英政府分別修建了西灣國殤墳場和赤柱軍人墳場。
西灣國殤墳場安葬了1578名戰時犧牲的軍人和少數平民,其中有59名海軍、1406名陸軍、67名空軍,18名商船隊隊員、20名香港本地的抗戰軍人及8名平民。
他們的國籍分別是英國人1013名、加拿大人283名,印度人104名,澳大利亞人33名,紐西蘭人1名,緬甸人1名,荷蘭人72名,香港人53名,以及18名其他國籍的人士。
還有2071名軍人的名字被刻在墳場入口的紀念牆上。
赤柱軍人墳場安葬了691名在香港保衛戰中犧牲的戰士。
然而,在整個香港戰爭以及淪陷期間死難的無數港人和各國人士依然無處歸魂。
還有一件被延遲更久的重大事件尤為令人心痛——
令人寒心的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香港地區的抗日歷史曾經長期不為港英政府所承認,直至香港回歸中國後的1998年12月2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隆重舉行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陣亡戰士名冊安放儀式,從此立法確認港九獨立大隊的歷史地位;並依據太平洋戰爭撫恤條例,對烈士家屬、曾經負傷和被俘被虐待的隊員給予撫恤和每月津貼,在港有永久居住權的隊員及家屬享受公務員醫療待遇。
西灣加拿大軍人墓地
硝煙散盡
1941年1月26日是香港開埠100周年紀念日,但是,由於當時戰雲密佈,政府並未舉行任何慶祝活動,只是發行了一套六枚紀念郵票,這套郵票的設計者是港英政府官員鐘惠霖先生。
在苦難的三年零八個月中,鐘惠霖被囚禁在赤柱集中營,他冒著生命危險設計了一枚盼望香港重獲和平與新生的紀念郵票,這枚郵票以火鳳凰為圖案,寓意香港將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
香港重光後,這枚具有特別意義的郵票被港英政府採納,分別作為一元和三角一套兩枚郵票發行,而鐘氏的設計草稿則被英國王室集郵收藏,並於1962年和1997年在香港公開展出。
1958年,港英當局在香港植物園(原兵頭花園)豎立英皇喬治六世銅像,後補慶祝香港開埠100周年,這個慶祝儀式延遲了17年。
三年零八個月,歷史的一頁就這樣翻過去了,正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1945年二戰勝利後的廣播中說:
我們要日軍向戰勝國的國旗敬禮,因為這樣才可以保證,日本已經名譽掃地!
鐘惠霖先生在集中營裡設計的郵票於戰後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