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神荼、鬱壘二神的形象畫在桃木板上當門神,這種習俗始於黃帝時期顯然是不可能的,因先秦時期的典籍都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東漢時人們已經把神荼、鬱壘當作門神了。東漢學者蔡邕《獨斷》云:「歲竟,畫荼壘,並懸葦索,以御兇。」
而且最早的門神並不是畫在門上的,而是用桃木刻成「桃人」,放在門口,以驅邪避鬼。後來因雕刻人像太麻煩了,改為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形象,再到後來,飾桃人、繪二神貼門上的風俗簡化為「懸桃符」。就是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首。桃符每年換一次,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詩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講的就是桃符的習俗。後來桃符又發展成春聯,這是題外話,這裡小宅就不展開啦。
桃符
《三教九流搜神大全》神荼鬱壘
山西新絳 神荼年畫
甘肅臨洮宋代磚雕 甲冑門神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了門神史上的superstar——秦瓊和尉遲恭。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兩人在戰場上立下了大功,是真實的人物。在造型上,尉遲恭和秦叔寶一個黑臉,一個白臉,一個粗狂,一個儒雅,也是門神成雙成對的好選擇。左邊(東)為尊,貼的是秦叔寶,右邊(西)貼的是尉遲恭。那麼問題來了,在歷史上,尉遲恭的地位明明高於秦叔寶(凌煙閣功臣中,尉遲恭排名第7,秦瓊排名24),這不是和貼門神的站位正好相反嗎?這個疑問還要從兩人如何就成為「門神」說起,歷史記載,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二位大將的確曾經被太宗皇帝下詔繪製成了圖像,被珍藏於凌煙閣中(凌煙閣是唐代專門存放有功之臣畫像的地方)。但除此之外,兩位大將何時成為門神,史書上並沒有具體的記載。而真正講述了兩位大將「轉型」為門神的過程的是以故事的方式記載在明朝的小說《西遊記》和清朝的《隋唐演義》:由於唐太宗在登基的過程中殺戮過多,因此遭到惡鬼纏身,每天晚上都有投擲磚瓦的聲音,而且還有鬼混哭號的聲音,太宗皇帝夜不能寐。手下大將尉遲恭聽說了這事兒,挺身而出說:「創立江山,殺人無數,何怕鬼乎?」秦叔寶也緊跟著說道:「陛下寬心,今晚臣與敬德把守宮門,看有什麼鬼祟。」於是當晚二位大將為皇帝把守宮門,果然一夜平安無事。《西遊記》裡面對於二位將軍的神勇英姿有如下的描述:「頭戴金盔光爍爍,身披鎧甲龍鱗。護心寶鏡幌祥雲,獅蠻收緊扣,繡帶彩霞新。這一個鳳眼朝天星鬥怕,那一個環睛映電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傑舊勳臣,只落得千年稱戶尉,萬古作門神。」兩位大將接連守了幾日,後來有些撐不住了。於是唐太宗下旨,令畫師繪製了兩位的肖像懸掛於宮門口,從此宮中便相安無事了。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北平王墓(王處直墓)裡,安排「把門」的就是秦瓊與尉遲敬德的門神形象。由此可以推測,五代時期,秦瓊與尉遲敬德作為門神,就被王公貴族接受,後來逐漸傳至民間。隨著《西遊記》小說情節的深入人心,讓這段話本中的戲說故事,逐漸就演變成了「事實」。所以,兩位名將能成為門神,主要還是靠《西遊記》《隋唐演義》等小說起了關鍵作用,因此,門神以誰為尊,也是根據他們在小說中的地位而非歷史事實來定。而在小說中,秦瓊無論是地位,功勞還是職位都高於尉遲恭,所以秦瓊是貼在左邊門扇上的。北平王墓門神浮雕 秦瓊尉遲恭
明清時期,老百姓在自家大門上張貼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畫像的做法逐漸成為了一種風俗習慣。清朝顧祿的《清嘉錄·門神》中有確切的記載:「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直到近代中國,秦瓊、尉遲恭這兩位「門神擔當」依舊是盛行不衰。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位的門神畫形象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較早的畫像中二將眉毛濃黑,雙眼帶有濃濃的殺氣,手持鞭鐧,雙腿分開,相貌兇悍。後來,二將的相貌逐漸變得溫和可親,人物造型也日漸豐富。二將手中所執兵器,也隨不同時代人們的喜好而改變。有的二將均手執金瓜,有的秦瓊手握長鉞,尉遲恭手持長斧;有的秦瓊雙手持鐧,尉遲恭雙手握鞭;……二將服飾,或披戴盔甲,或穿戴朝服;二將姿勢,也有不同,或站,或坐,或騎馬,或行走。不一而足。清中期蘇州桃花塢 秦瓊尉遲恭
武強 秦瓊尉遲恭
楊柳青 秦瓊尉遲恭
朱仙鎮 秦瓊尉遲恭
傳說鍾馗專長殺鬼吃鬼,所以他還有個綽號叫捉鬼門神。鍾馗他把守的往往是後門。因為前門通常是雙扇,要貼成雙的門神,神荼與鬱壘,或秦叔寶和尉遲敬德;而後門是單扉,鍾馗就正好合適。此外還有一個經常也被委派守後門的是唐朝的大臣魏徵,《雙城縣誌》中有載:「後門別有一神為魏徵,俗稱為獨坐。祀門神時,即門前焚香楮焉。」魏徵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鍾馗的來歷究竟是杜撰的傳說還是確有其人?關於鍾馗的故事歷史上版本可多啦,小宅覺得比較認可的版本是:從音韻學的角度來看,《周禮·考工記》上說齊人稱椎為「終葵」。「終葵,椎也。」古人以椎驅鬼,人們在舉行驅疫逐鬼的大儺儀式時,總要揮舞「終葵」。漢代大儒馬融的《廣成頌》中就有「揮終葵,揚玉斧」的句子。後世以其有闢邪之用,遂改「終葵」為「鍾馗」,而取為人名。時間長了便忘記了鍾馗本為闢邪之物,而指為逐鬼之人。此外,還有一個版本稱:鍾馗的原型可能是北朝人堯暄,堯暄本名鍾葵,字闢邪,「葵」和「馗」同音,再加上他的字還是「闢邪」,那鍾馗能捉鬼的事就不是空穴來風了。而且,據史料記載,這個堯暄「容貌美麗」,聰慧過人。另外也有說法稱:鍾馗最早的原型其實是商朝成湯王的右相伊尹。伊尹本是奴隸,但他聰明伶俐,輔助成湯稱帝有大功,被任為右相,治國很有方略。據說,成湯死後,將兒子太甲託付給伊尹,伊尹見太甲不務正業,就把太甲打發去守陵,年滿三年才被放回來。太甲心中有怨,遂報復殺伊尹,所以伊尹才會在死後化為惡鬼,形象才會那麼嚇人!但是伊尹畢竟是當過宰相的人,他的才華是不能抹滅的,所以鍾馗的形象就是才高八鬥,相貌奇醜。而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鍾馗捉鬼的故事,據《唐逸史》、《補筆談》、《夢溪筆談》等記載:唐玄宗有一次生病,睡覺時夢見一個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自己心愛的玉笛,繞殿奔走。玄宗大怒,欲呼武士,忽見一大鬼鬍髯黑面,破帽藍袍,插笏執劍,先刳小鬼目,後擘其肢而啖之。玄宗問他是什麼人,他自稱是終南舉子鍾馗,因應試不第,羞歸故裡,觸殿階而死。死後被皇帝賜為進士,蒙以綠袍安葬。於是感恩發誓,願為皇帝除天下之妖孽,言畢即告退。玄宗醒來,病就好了,於是下詔命吳道子圖其像,以紀念他的功勞。吳道子的工筆相當了得,沒多久便將畫作呈上,玄宗大吃一驚,畫作中的鐘馗竟與自己夢到的一模一樣,這就是著名的《趨殿鍾馗圖》。最終畫上的鐘馗被皇帝懸掛在宮中,用來驅鬼。吳道子的畫作雖沒有流傳下來,但畫史有記載。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稱:「昔吳道子畫鍾馗,衣藍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總之鐘馗捉鬼的故事因吳道子這幅畫而廣泛流傳,後來,人們又將鍾馗像繪於門上、壁上,成為捉鬼類門神的主將。在道教更是尊鍾馗為「賜福鎮宅聖君」,身居驅邪除崇的神職,同時還是「萬應之神」,成為了普通百姓爭相供奉的門神,是民間最出名的「捉鬼大師」。朱仙鎮 馗頭《打豬鬼》山東濰坊楊家埠(以鍾馗為形象)武強 鍾馗門神畫形象的變化,體現了時代的差異。如果要細數一下門神畫種類有多少,小宅帶著大家可以跟著時間脈絡來整理一下:先秦兩漢時期,多以傳說中的神——神荼鬱壘以及「衍生品」——桃符、金雞、老虎等為門神。南北朝唐代,佛教盛行,出現了漢、佛文化的融合和互相影響。佛教中的護法神天王、力士等形象,也被置於門側,充當門神形象。唐宋元明清時,以道教神鍾馗和以秦瓊、尉遲恭為代表的武將門神出現了。門神的形象經歷了一個從對神的崇拜到對於英雄的崇拜的,這是門神漸漸走下神壇走進世俗的過程。明清後直到近代,除了對於英雄的崇拜更豐富了,歷史上有名的將軍、文官都紛紛作為門神登上了歷史舞臺。此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基於祈求幸福生活的願景而出現的門神形象:如家庭和睦「和合二仙」、招財進寶的「文武財神」,祈福用的「賜福天官」等等。這種門神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門戶的保護者,專為祈福而用,門神的形象從對於英雄的崇拜到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望的體現,這裡就和上篇中年畫的發展殊途同歸了,「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發展出了更實用性的信仰」。突破了神明崇拜的限制,門神畫的形象就好似開了禁錮思想的閘門,民間創作百花齊放,門神形象的豐富性那可是成幾何倍數增加的,而且也更有趣了,跟著小宅來細數一二:簪花進爵
此對門畫中人物為朝官打扮,雍容華貴。兩人著蟒袍,相對而立,皆一手持笏板,一手託盆,盆中有牡丹花和酒爵。盆中牡丹花,寓意拈得花魁大富大貴,酒爵寓意爵位。
此對門畫,兩邊皆畫了兩個嬉戲的童子,主題不同。右幅一童子捧壽桃型花燈,另一童子做爭搶狀,燈上寫著「年年添丁」。閩南語中燈與丁諧音,丁即人丁之意,閩南有娘家在新年為出嫁之女送燈(諧音「送丁」)的風俗,意在祝女兒早生子嗣。左幅為兩童子手捧銅錢和元寶,寓意多多發財。此類年畫既求子也求財,多貼於新婚夫婦的房門上。
此對門畫將「狀元」(人)和「天仙」(神)並列起來,這是比較少見的。這對門畫,在新婚或年輕夫婦房門上張貼。寓意男的高中狀元,女的早生貴子。期望孩子長大後必狀元高中,加官進爵,富貴一生。
此對門畫童子頭梳雙髻,額上勒飾金箍,身著紅、藍彩色衣褲,手捧盛滿金銀珠寶及搖錢樹的寶瓶,作優美的舞姿。寶瓶上端幻化出金錢元寶,童子腳下蝙蝠飛舞。寓福在眼前、財源廣進之意。
絳州 (寓意:春日大吉 連生貴子 級上加官 四是如意 吉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