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男友是我的前伴郎」「撕我這事沒人能比我媽強」……當30多歲的張靚穎在舞臺上唱出這些歌詞時,我們會佩服她的坦率和勇敢,卻更加心疼她的過往。尤其是關於媽媽的這句話,戳中了多少人的淚點。這樣的中國式媽媽比比皆是,她們辛苦付出、盼你出人頭地,可她們也以母之名步步相逼,隨時可以以語言為匕首「一劍封喉」,不管三十歲的你多麼堅不可摧,一句堵心的話就能讓你淚流不止。
歌詞道盡與媽媽的「恩怨糾纏」
9月17日,張靚穎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己過去的很多行為是為了讓情感更純粹,是信任馮珂。並且稱自己對之前的做法不後悔,如果重新來過,自己還會做同樣的選擇。關於與馮珂的這段過往,張靚穎在節目《中國新說唱》中做了梳理。節目中,她演唱了自己作詞作曲的新歌《Dear Jane Ⅱ》,這是一首她寫給自己的歌,歌詞中她將自己的兒時、成名、感情等經歷扒了個底朝天。尤其是關於媽媽的歌詞,簡直不要太心酸:「撕我這事兒,沒人能比我媽強」。
這段母女之間的「開撕」,大家最早了解,可能始於張靚穎母親張桂英發出的一封公開信。2016年10月,離張靚穎與馮珂在義大利的婚期還有一個月。那時,張靚穎可能正懷揣著一顆待嫁少女心,期待著,想像著,終於要如願嫁給20歲時就想嫁的男人了。一切看似井然有序。
也正是那時,母親張桂英卻在網上扔出了一封公開信,反對女兒的婚事。這封信的威力不亞於一顆原子彈,信中稱馮軻欺騙張靚穎使其當上小三;馮軻侵吞張靚穎和她公司的股份;馮軻不是一個可以把女兒託付終身的男人。此信一出,局面尷尬至極。一瞬間,張靚穎成了小三上位,13年如一日迷戀心機男的無知少女。馮軻則成了出軌薄情男,利用張靚穎賺錢、侵吞張家財產的騙子。哪怕馮軻快速做出六點回應,網上仍然掀起了軒然大波。
婚禮還沒舉行,一家人就鬧到這般田地。張靚穎在家鄉成都出席發布會,當場情緒失控流淚。「那個星期我的腦子完全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幹嘛,毫無方向,也詞窮」。
以母之名帶來的兩敗俱傷
有人說張靚穎的母親做得太過分,毀了女兒的聲譽。但公開信之後,張媽媽曾接受媒體採訪,她袒露:我自己很不開心,靚穎也不開心,但沒辦法,必須要說。老人家迫於無奈,她只有這種極端的方式才讓蒙在鼓裡的女兒醒悟,早一點離開騙子馮柯。
採用這種極端方式是因為張靚穎陷得太深,老人無計可施。作為母親,張靚穎的媽媽深愛著自己的女兒,當她看著女兒在錯誤感情的泥沼之中越陷越深時,她只能竭盡全力去營救女兒。
從表層上來看,她是為了女兒好。就像公開信的標題一樣,《我不想讓女兒再錯下去》。所以,她洋洋灑灑、舉一反三,通過講道理來證明自己是對的,女兒是錯的。為此,她不惜在公眾面前揭露女兒隱私,讓第三方參與進來一起評理、投票、拿主意。
可是,這個道理真的能講得清嗎?我們知道在家庭當中,道理有時候並不那麼管用。有時候,誰佔領了道德制高點,誰就是對的。就像張靚穎說,「我在我媽面前,她只要道理講不過我的時候,她就會說『我是你媽』,我就說『好,你贏了』。任何一句道理都大不過『我生下了你』」。
再者,我們往深層去看,這一切真的只是為了講道理嗎?張靚穎自嘲,「撕我這事沒人能比我媽強」。可是,與其說這場撕是一場是非對錯證明題,不如說是一場「聽自己的」還是「聽母親的」人生主權搶奪題。
的確,能與自己喜歡的從20歲就想嫁的男人結婚,可能是張靚穎最重大的人生選擇之一。如果在這樣重要的選擇之上,是別人替她做,哪怕那些選擇再正確,她的生命也會因此而蒼白無力。就算這個別人是她的母親,也是一樣。所以,就算是母親強烈反對,張靚穎還是頭也不回地和馮珂結婚。
打擊式教育傷了多少中國娃
事實上,同一個世界,同一款媽媽,張靚穎媽媽這一類型,我們身邊一直沒斷過。
知乎上有網友問:母親總是打擊我,經常說我長得醜氣質差穿得醜。我不理解為什麼母親會這樣,不是說母親都喜歡自己的女兒嗎?面對這樣的母親,我該怎麼辦呢?也許能令這位網友感到一絲寬慰的是,她的母親並不是特例。畢竟做父母這件事,也不需要經過考試。只不過太多的孩子在成年後都選擇把傷痛埋下不提。但是不計較不代表不記得,不說不代表沒有傷害。對於這些父母,孩子仿佛是他們的作品,橫看豎看,他們就是對自己的這件作品不滿意。
奇怪的是,作為塑造這件作品的人,他們不怪自己手藝不精,用心不夠,反而責怪孩子是一灘爛泥扶不上牆。事實上,打擊式教育是中國式父母硬扯下來的遮羞布罷了。
前段時間,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後選擇自殺。在他自殺後,他的QQ空間發出了一篇定時說說,控訴對父親的不滿。小斯說,父親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打他,考98分都會被罵。他已經完全感受不到父親的愛了。而父母在傷痛之餘,還是不懂自己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了怎樣的傷害。
信奉「打擊式教育」的父母,會把孩子的快樂視為最大的敵人。有的父母一輩子都不能明白他們的打擊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自童年時期對孩子的打擊,早就讓孩子為了保護自己,日積月累建立起和父母之間的圍牆,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們會選擇徹底切斷和父母之間情感的溝通。
可憐又可恨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謝,而孩子卻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孩子被父母帶到世上,本身就是不由自主的。既然選擇把這個生命帶到人世間,就要做好為它負責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