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由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和美團主辦,上海市靜安區商務委協辦,上海市酒吧行業協會和靜安嘉裡中心支持的「迎進博 促消費」2020上海夜間經濟論壇在上海靜安嘉裡中心召開,靜安國際美食嘉年華活動也同步啟動。
夜間經濟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城市消費活躍度、經濟開放度的重要標誌。論壇上,美團研究院、上海市商務發展研究中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聯合發布《2020上海夜間經濟發展報告》,深度分析上海市夜間經濟發展狀況及對策建議。
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夜間經濟線上消費總額位居16個樣本城市的第1位。上海活躍商圈呈多點網狀布局,受疫情衝擊嚴重的夜間購物消費復甦強勁,夜間銷售、客流佔全天的比重均已超三成。報告建議上海對標國際發展經驗,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導,尤其是加強創新服務消費和文化娛樂消費供給,打造更多地標性夜間經濟消費場所,完善城市夜間服務運維體系,鼓勵行業自治,引導上海夜間經濟升級發展。
前三季度線上消費總額居首位,80、90後成消費主力
報告顯示,上海夜間線上消費總額近年來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2020年前三季度上海市線上消費總額位居16個樣本城市的第1位,且單均消費金額高出日間20.5%,具備較高「含金量」(見圖1)。
在餐飲夜間消費方面,上海市餐飲堂食夜間消費金額在16個樣本城市中排名第一,是第二名深圳市的1.74倍;而餐飲外賣夜間消費金額則排名第四,低於深圳市、廣州市和北京市。
從消費尖峰時段看,上海市高峰集中在18時至22時,其中18時至22時間消費額佔比重為74.7%,有利達成消費鏈條的延伸。同時,夜間消費刺激了商戶營業時間的延長,82.3%的上海商戶在夜間營業,39.2%的上海商戶營業到22點以後。
疫情後,上海市夜間經濟在今年5-9月間實現了「V」型反彈回補。截至2020年9月,上海市夜間消費總額已達到2月的6.9倍,其中夜食和夜娛品類復甦情況最好,夜間消費額均已超過去年同期的近兩成。除首屆上海夜生活節等外界因素刺激外,這也與夏季消費高峰規律相關。數據顯示,上海市2020年夏季夜間消費額高於冬季,且8月的夜間消費額達到近年來的單月最高水平,較去年同期增長31.8%(見圖2)。
年輕群體正在成為上海夜間經濟的核心消費用戶。數據顯示,在夜間人均消費水平較高的上海市,80、90後成消費主力,20-30歲用戶對夜間消費金額的貢獻度達46%,90後支付意願更強,客單價更高。
夜間活躍商圈呈多點網狀布局,夜間銷售佔全天比重超三成
在消費力分布方面,上海不同轄區的消費額呈現出一定差異性。浦東新區夜間消費額佔比最高,達23.0%,其次是閔行區、黃浦區、靜安區,崇明區夜間經濟總量增速最快(見圖3)。上海全市夜間活躍商圈呈多點網狀布局,其中,迪士尼商圈夜間消費總額最高,佔前15位商圈消費總額的13.3%,陸家嘴商圈位居第2,佔比10.9%。
隨著人們夜間娛樂生活進入常態化,傳統夜間消費穩步復甦,新興多樣化消費方式增速加快。數據顯示,KTV、酒吧傳統夜間消費均較去年同期呈現回升態勢,新品類消費引領夜間經濟增長,其中顏值類消費同比增長233.0%,增長速度最快,寵物和密室消費成長為夜間新消費增長的主力業態,分別增長99.3%和72.7%(見圖4)。
夜間購物消費已變成上海消費領域的新增長點,以及提升城市活力和消費升級的新引擎。報告數據顯示,上海重點實體商業企業夜間銷售、客流佔全天的比重均已超三成,並呈現逐月上升趨勢。其中,美衣、美妝、美食是夜間購物的首選。市中心商圈聚客能力較郊區更強,靜安嘉裡的「安義夜巷」、BFC外灘金融中心的「外灘楓徑」集市在購物節期間分別吸引了140萬、150萬人次參與,成為上海夜間經濟的新名片。(見圖5)。
借鑑著名國際大都市經驗,加強頂層設計、豐富供給
近年來,紐約、倫敦、巴黎各大國際大都市均注重深挖並創新服務消費、文化娛樂消費供給,為世界性夜間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鑑經驗。
報告分析,著名國際性大都市在夜間經濟發展中具備以下特徵:首先是夜間消費內容多樣化,注重深挖並創新服務消費、文化娛樂消費供給;其次是發展規劃更加系統化,在發展夜間經濟時善於通過規劃引領、錯位競爭來保證夜間經濟持續良性發展;再次是管理配套服務體系化,例如開設夜間生活服務網站和社交媒體帳號、改善夜間交通、保障夜間安全等;最後是綜合管理、行業自治成熟化,比如成立夜間工作委員會、夜間聯席會議等組織等,實現對夜間業態的精細化管理。
對標國際發展經驗,報告指出,上海發展夜間經濟具體措施包括四方面:
第一、豐富業態供給,培育夜間經濟服務消費新亮點。應注重培育多元化夜間消費模式,發掘特色資源培育消費新熱點,聚焦重點區域出臺鼓勵政策,為業態創新提供條件。第二、加強規劃引導,打造地標性夜間經濟消費場所。應著力打造夜生活地標商圈、「一街一主題」特色夜生活街區及社區夜生活消費空間。第三、優化政府服務,完善城市夜間服務運維體系。應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加強夜間經濟綜合配套保障及宣傳推廣。第四、加強行業自治,推動夜間經濟有序發展。應支持成立夜間經濟行業自治協會,建立統計指標體系,定期發布發展報告,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