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NBA官方公布了新賽季第四周的周最佳球員,場均21.7分14個籃板4助攻1.3蓋帽並且帶領魔術取得三戰全勝的武切維奇榮膺東部最佳,這位來自黑山技術全面的小「巨人」似乎一掃上賽季季後賽首輪被小加索爾「碾壓」的陰霾重新找回了自信。我還挺期待他能夠繼續強勢下去的,只不過整個賽季下來我發現武切維奇不僅沒能保持強勢勁頭一鼓作氣,甚至還不如上個賽季…
雖然依舊可以得到19.5+11+3.7+0.9+0.9全隊最高的得分和籃板,但是相比於上個賽季來說武切維奇的表現確實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
PER只有21.7較上個賽季下降了3.8;GmSc效率值16.6下降了2.2;BPM值4.0下降了2.2;命中率47.0%下降了4.8%,真實命中率54.0%下降了3.3%,投籃效率51.5%下降了3.4%…勝利貢獻值預期勝場(Eop)僅有2場(該數據是本賽季才有的高階數據,排除了運氣成分、位置變化以及隊友加成等因素的幹擾,也就是說這個賽季有沒有武切維奇對魔術勝場的影響區別不大)。從希望到失望,武切維奇僅僅用了不到40場比賽…
可能你會覺得我有點小題大做了?上賽季不過也就是一個20+10的中鋒麼?聯盟歷史上能夠拿到這個數據的多了去了?
不,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上個賽季東部WS、VORP佔球隊比值最高的球員不是字母哥,不是倫納德,更不是恩比德,正是武切維奇!哪怕全聯盟來說他也僅次於哈登高居第二。上個賽季的武切維奇可以說是魔術贏球的最關鍵球員,有他和沒他的比賽魔術完全就像是兩支球隊,因此有美國數據專家說:「武切維奇上個賽季打出了聯盟歷史內線球員的貢獻!如果把隊友因素、陣容結構影響也排除在外的話,上一個能夠打出這樣表現的球員還得追溯到94年的奧拉朱旺。」
真的,上個賽季的武切維奇如果讓我來評選的話就是聯盟前三的5號位,場均20.8分12.0個籃板3.8次助攻1個搶斷1.1個蓋帽,命中率51.8%,不單單是聯盟唯三能夠拿到20+12+3.5+1+1的球員(另外兩個是字母哥和戴維斯),更是歷史上僅有的17次(共10人)場均能夠拿到以上數據並且命中率50%+的球員之一!
然而很多球迷卻覺得他不堪大用…季後賽首輪的「折戟」更是讓許多人把武切維奇貶低得一無是處…
老實說,那輪系列賽武切維奇表現確實不好,暫且不說命中率低下交出的數據不足以令人滿意,即便是最簡單的卡位、延誤、幹擾等工作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更是因為不敢在內線對抗而丟掉了魔術的籃下優勢,這也讓猛龍在第二場開始得以後發制人一舉摧毀魔術的攻防體系。
一輪系列賽真的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我依舊認為武切維奇是僅次於約基奇、恩比德的最佳5號位之一,但這個賽季武切維奇確實有些很容易被球迷忽略的問題。我主要分析一下導致武切維奇攻防兩端表現下降的原因所在吧。
被「耽誤」的低位威脅
為什麼這個賽季的武切維奇進攻效率這麼低下?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從魔術的整體進攻體系入手。魔術是聯盟僅有的幾個圍繞5號位打造進攻體系的球隊,他們場均11.7次的低位背身接球排名聯盟第五;場均25.1次的油漆區接球同樣只排名第五。
但作為這套球隊進攻體系中最重要一環的武切維奇效率如何呢?(下圖是聯盟所有出戰20場且場均出戰時間超過20分鐘球員觸球效率散點圖,橫軸是背身接球得分率;縱軸是油漆區接球得分率;點大小表示總接球得分率;顏色表示場均觸球次數;深綠色虛線是魔術隊內中位數,淺綠色虛線是所有球員中位數):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雖然他擁有像戴維斯、恩比德、唐斯、約基奇一樣高的觸球次數,但卻沒有觸球效率,甚至連中位數都沒能達到…(也就是說顏色是橙色,但是這兩項觸球得分以及總觸球得分率非常低)
換句話說克利福德追求的並非「復古」型的內線低位要求單打模式,而是想要打造一個現代籃球中鋒模式——以5號位球員作為策應點由內向外展開的進攻體系。
武切維奇的觸球次數很高,哪怕你僅看背身接球和油漆區接球次數依舊如此,12.12%的背身觸球(8.3次)比例高居聯盟第五;13.87%的油漆區觸球(9.5次)比例聯盟第22;兩項數據佔球隊場均總次數比均為聯盟第一!然而【接球後形成攻筐或者說自己終結】的比例分別是46.99%和37.82%都排不進聯盟前100…
我們看聯盟球員背身接球佔(總接球次數)比前15球員的攻筐佔比次數就更明顯了:
上圖是我統計的聯盟背身接球佔比最高的15位球員數據對比,武切維奇是唯一一個接球最多但是形成攻筐比例不足50%的球員!
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也就是說武切維奇雖然頻繁在內線要球,但那都不過是為了吸引對手包夾後分球為外線隊友創造機會的手段而已一種策略罷了。
所以,我看到有球迷說「武切維奇低位要球那麼多可是太軟、打不進去、得分效率低,簡直浪費機會」…實在太片面了。雖然他的要球點離籃筐近,看似機會不少,但那也許並非真的想要攻筐,你可以把他的每次背身要球看作是「佯攻」。
可能你會問:「憑什麼認為他是佯攻而不是因為打不進去、打不動才被迫選擇傳球的」?因為第一武切維奇的潛在助攻隊友命中率54.94%本就不低;第二他在籃下8英尺內持球後被包夾機率達到了68.73%;第三他在籃下8英尺內被包夾後創造潛在助攻的能力(也就是低位持球後創造的潛在助攻/低位持球的傳球比)達到了57.26%,比他賽季潛在助攻傳球比高了四倍多(賽季是14.15%)。每兩次低位出球就至少能夠創造一次潛在助攻機會。如此高的機率我真不太相信是因為打不進去才做出的被迫傳球…
16~17賽季後,武切維奇的低位能力就被球隊給「冷藏」了,在那之前他的背身打單效率可是一直超過了聯盟75%的球員,並且那個時候他的背身接球後攻筐率都達到了70%以上。可是沃格爾上任開始調整了武切維奇的進攻模式以後他的接球後攻筐頻率和背身效率就開始成正比地下降…其實這也並不是他一個人身上出現的現象,許多球員包括「狼王」加內特都曾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不過我並不認為魔術對於武切維奇進攻端的使用方式真的合理,雖然他的助攻命中率確實夠高,但魔術隊整體的進攻水準、外線的三分命中率實在有點「辣眼睛」。武切維奇本賽季助攻三分比達到了37.62%(共76次),其中「內傳外」的助攻三分比達到了總助攻三分次數的72.37%(共55次),但隊友的平均三分命中率只有34.1%…即便武切維奇傳出來的機會會更好、隊友出手環境更優越,我也不認為他們能夠將命中率提高到38%以上。而武切維奇自己在8英尺內的命中率可是接近58%啊?
這就是武切維奇自己持球攻(並不一定要背身)和隊友扔三分那個「更划算」的問題。武切維奇不已「佯攻」為目的自己持球攻收益真的不如傳外線隊友來得高嗎?我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我對此是有疑問的。因為哪怕武切維奇本賽季47%的命中率或許都不比隊友那34.1%的三分命中率效率低吧?這還是因為武切維奇場均三分出手次數達到了生涯新高的4.6次而拉低了平均水準。
可能有人沒看懂這一小節的意思,我總結一下:
武切維奇的效率確實低了,甚至顯得更「軟」了,但是他在近筐點接球並不像其他內線(或者近筐點接球次數多的球員)那樣衝著得分去的,魔術只是把他的近筐接球作為球隊的一種策略吸引包夾用。這樣的使用方式普遍都會降低球員在內線的進攻效率(不僅是背身單打),同時這種對武切維奇在進攻端的使用方式或許並沒有他直接內線單打的收益來的高,因為魔術隊友的進攻效率整體就低。
(武切維奇生涯效率並不低,在有著場均1.3次三分出手的情況下依然有49.9%的命中率,而鄧肯也不過是50.6%)
另外,有很多魔術球迷在討論武切維奇究竟是走小球時代空間型五號位的路線還是走傳統五號位的路線?我個人是認為武切維奇不應該刻意追求空間型五號位。
空間型五號位效益最大化並不僅僅在於他自己,還需要隊友能夠在中鋒拉開空間後形成高效的攻筐能力且外線其他隊友也有足夠的投射能力。比如說猛龍和雄鹿,洛佩茲和小加索爾的空間優勢還需要有四號位上的字母哥和西亞卡姆(伊巴卡)以及其他進攻能力強的隊友一起「襯託」,只有當他們拉開空間後四號位有足夠的攻筐能力或者外線都有可靠的射手時作用才能最大化,否則如本賽季的76人,恩比德拉開空間的的意義何在?「讓出」空間或者做一個策應人可其他隊友的效率還沒你高啊?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呢?再說這兩位真的具備足夠的三分威脅嗎?
魔術沒有支撐武切維奇作為空間型內線的陣容結構,他更應該走自己原有的特色而不是隨大流。
「不在體系中」的防守
武切維奇的防守能力如何?這個問題我在幾個月前有看到魔術球迷在討論,大家非常難以理解為什麼上個賽季DRPM值3.59聯盟第八的武切維奇這個賽季會下降到只有不足0.70(到現在更是0.64聯盟第83)…而且魔術的防守效率排名僅比上個賽季下滑了1位,也就是說球隊整體的防守能力變化並不大,只是武切維奇自己狀態不行了?
要解釋這個問題還是得從魔術的防守體系變化中入手。
魔術的防守策略相比於上個賽季來說變化非常大,我指的是不換主教練的情況。上個賽季的魔術防守策略非常「復古」,就是儘量在1v1的對位下降低對手命中率。但如果你有看一個月前我分析魔術防守問題的文章就會明白,他們已經變成一支特點鮮明的Disruption(幹擾)型球隊,尤其是在對於籃筐的保護上,雖然都是Disrruption型球隊,但有別於猛龍、雄鹿利用球員的個人防守「威懾力」來保護籃下,他們是儘量在中距離段就【主動出擊】逼迫對方持球人放棄對籃下的攻筐進而保護內線,拒敵於千裡之外。
(上圖橫軸是場均幹擾次數,縱軸是利用場均幹擾次數的預期對手百回合得分降低數,顏色表示防守效率)
並且你還要明白一點,魔術的防守效率之所以能夠高居聯盟第九不僅僅是需要中距離的Disruption(2.59聯盟第一),還在於他們對對手傳球路線上的幹擾、破壞能力也高達3.07排名聯盟第五。
所以這就要求每一個隊員、尤其是最後一道籃下防守球員具備極好的防守意識、移動能力和球路判斷能力。但很明顯武切維奇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尤其是最重要的【移動能力】。
身高213cm,體重260磅,武切維奇在場的時候魔術的整體防守輪轉、出擊很難做到盡善盡美。他的換防率只有50.8%全隊倒數第一,%vs.UG1也只有8.7…在所有「蹲坑型」防守球員中首選使用率還不到聯盟中位數…
那會不會是因為克利福德不允許他出擊只讓他蹲坑護筐呢?
可能性不大,因為在魔術隊中出任過5號位且時間佔比超過10%的球員裡班巴的換防率比他高了近8%,伯奇比他高了13%,沒有理由只是他那個點可以「背離」球隊的防守體系。所以當他在場的時候球隊防守效率下降了5.32,而班巴在場的時候球隊防守效率提升了4.8,伯奇在場的時候球隊的防守效率也只下降了1.65。
我們如果看武切維奇的RAD(個人的防守威懾能力)圖解就更能發現這個問題了:魔術是一個中遠距離段就開始採取壓迫式防守的球隊,但武切維奇在場的時候對手在側翼、罰球圈附近的出手頻率卻大幅度提高!甚至於在近筐點位置對手的出手頻率也降低得不多。
(如下圖,紅色區域表示在場是對手在該區域出手頻率提高;藍色區域表示在場時對手在該區域出手頻率降低。武切維奇的整體RAD效率雖然超過了聯盟98%的球員,但「模式」或者說威懾範圍不對)
換句話說武切維奇的「蹲坑」防守並不是克利福德想要的結果,只是因為他確實防不出去,而當一個球員的防守方式和球隊的防守體系不太兼容的時候下滑最明顯的就會是各項高階數據,因為防守端的高階數據都是描述性數據,都是用來【描述】一位球員在場時影響力、工作量大小的,倘若有其中一個人防不出去、無法換防,這就會讓另外四位隊友的工作量增加,此消彼長武切維奇的防守端高階數據自然就下降了。戈貝爾本賽季防守影響力下滑和武切維奇是一個道理。
其實這也在整體上拉低了球隊的換防率(他們球隊平均換防率是60.74%聯盟倒數第一)。
嗯,在進攻端,因為犧牲了更多的近筐單打機會轉而做起了策應人,被「耽誤」了低位威脅;而防守端卻換防率不高「拖累」了魔術整體的防守效率、輪轉能力。可能這就是「互相傷害」?
武切維奇這個賽季的表現究竟如何、他生涯的表現是否足夠好我不評價,我只是想解答一下關於他【低位要球並不算少但攻不到籃下、顯得太「軟」】以及【防守效率、影響力大幅度下滑】的原因所在。
他是一個頂級中鋒嗎?至少我覺得是,他也確實在上個賽季打出了聯盟頂級的中鋒效率,但是因為上個賽季季後賽的表現以及本賽季攻防兩端的定位問題,讓很多球迷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誤解,認為他「太軟」、防守不太好、無法做一個球隊的建隊核心…其實如果給武切維奇足夠好的球隊配置、一個適合他的打球方式,魔術會是一支東部不可忽視的勁旅。
#武切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