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平
1
十年很短。但大愛卻把它拉得很長,將援青幹部和青海人民緊緊連在一起。
十年很長。但大愛卻把它頃刻融化,援助力量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青海的每一寸土地。
2010年至2020年,無論對青海還是對對口支援的單位和地區,因為「對口援青」這個「溫暖」的詞彙,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高原灑滿暖陽、充溢幸福。
從祖國首都到三江源頭,從魚米之鄉到雪域藏鄉,從齊魯大地到青海高原……雖相隔千裡,青海卻與援青省市、單位守望相助、共享共贏。
2010年至今,承擔對口援青任務的6個發達省市、34個中央國家機關和17家中央企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口援青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講政治、顧大局,從政策、人力、物力、技術等方面,聚焦脫貧攻堅,從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貧困戶住房改造、醫療保險救助、脫貧產業發展、教育扶貧、幹部培養等,全面開展對口支援我省六州工作,有力促進全省六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族團結,使我省各族群眾更加深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共享到改革發展的甜美果實,為我省長足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實踐證明,中央對口援青決策英明、成效顯著、影響深遠,為青海省跨越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對於促進青海六州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這是一項「大戰略」。
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部署東西部結對幫扶工作。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從戰略全局高度為青海發展和穩定謀篇布局,啟動對口支援青海六州工作,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國大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部署。
這是一次「大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扶貧開發工作呈現新局面,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必須認清形勢、聚焦精準、深化幫扶、確保實效,切實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這是一篇「大文章」。
2016年12月,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精神,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提高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水平,推動西部貧困地區與全國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加速西部欠發達地區脫貧進程、縮小與東部發展差距的重要戰略,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決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青海的特殊關懷。
對口支援青海,是中央推動東西部協同發展工作總體部署的重要組成,是青海工作頂層設計中的創舉。這項偉大的決策經得起實踐檢驗,亦經得起時間的錘鍊。
3
十年間,從「輸血」到「造血」,我們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
對我省而言,加快六州經濟發展步伐,提高地區經濟競爭力,對實現社會局勢長治久安和經濟跨越式發展,推動農牧區小康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特色農牧業到水產養殖業,從現代旅遊到成果展覽,哪裡有優勢產業,哪裡就有援建省市和單位的傾力幫扶。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建成投入運行,實現從援助輸血型向自我發展造血型轉變。
北京市援青幹部藉助北京首農集團、首旅集團資源優勢,利用玉樹藏族自治州農產品地理標誌「玉樹犛牛」、「玉樹黑青稞」、「扎什加羊」優勢資源,打造出玉樹農牧業發展新模式,籌建「京玉1號」巴塘房車營地,帶動玉樹旅遊產業提檔升級;山東省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推動建立高原康復產業園;天津市支持黃南藏族自治州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澤庫有機畜棚基地,形成享譽全省的「拉格日」模式;上海市支持果洛藏族自治州建設標準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打造「雪域果洛」品牌,「5369」犛牛肉成為上海運動員專供肉製品,班瑪藏雪茶榮膺中國(上海)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江蘇省6家企業落戶海南藏族自治州綠色產業園區,建成投產的風電裝備製造中心項目成為目前海南州最大的高端製造業項目;浙江省幫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一園多區」,支持建設柴達木浙江工業園,先後引進28家浙商企業入駐園區,並建成全國第一個併網發電塔式光熱示範項目。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在尖扎縣建立優質小麥、核桃、蔬菜水果和高附加值藥材等脫貧產業示範基地;推進生態建設,開發森林野營地、森林療養院等新型旅遊產品。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為興海、共和、同德3個縣16個鄉鎮9119戶家庭安裝太陽能電源,建設小型分布式光伏4座,覆蓋無電地區面積近2.8萬平方公裡,惠及人口41000人。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投入1.8億元,在我省環保升級改造加油站173座,投入5.18億元,新建加油站20座。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開工建設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服務青海清潔能源發展;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建成全省首座「光伏+儲能+汙水處理+農林灌溉」光儲汙水處理綜合能源利用示範項目。
……
援青省市和單位發揮各自作用,挖掘受援地特色優勢,加大產業扶貧合作力度,促進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有效銜接,實施一批產業支援項目,持續開展經貿洽談、商品展銷等消費扶貧援青活動,帶動受援地特色農牧、文化旅遊等產業加快發展,促進就業增收,有效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十年間,隨著越來越多的援青項目建成並發揮效益,青海這艘航船正沿著跨越式發展的軌道揚帆奮進、破浪前行。
4
十年間,從政策到資金,滿滿生態「養分」,滋養萬裡河山。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生態保護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7年至2018年,貴南縣利用江蘇援建資金3700萬元,在黃沙頭和龍羊峽庫區共完成人工造林1513.33公頃、工程固沙333.33公頃、封山育林133.33公頃及配套水利工程等建設任務。
近年來,班瑪縣累計投資9162萬元,重點實施完成營造林封山育林4000公頃、人工營造林900公頃、溼地保護666.6公頃,完成3個新農村村莊綠化。利用苗圃培育各類新育苗5.3公頃,鞏固600公頃的退耕還林成果。如今,在國家林草局對口援青幹部全力支持下,《班瑪縣林草發展規劃》順利批覆,《班瑪縣森林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4個項目得到立項批覆,中央總投資達2852萬元。
剛察縣的沙柳河,是湟魚洄遊的必經之路。2013年,山東省投入2000萬元,實施了剛察縣沙柳河環境生態治理項目,疏浚河道、修築堤壩、建設育苗繁育池,有效改善河流水質和周邊生態。如今的沙柳河成為觀賞湟魚洄遊奇觀的最佳景點之一,大量候鳥的遷徙,也讓沙柳河畔的鳥類不斷增長。
同時,因青海湖周邊是國家退耕還草工程重點區域,為解決牲畜散養問題,山東省投資720萬元為青海湖農場援建4個養殖小區,建設72個畜牧暖棚,用反季節育肥和加快牲畜出欄,減少冬春季牲畜飼草消耗,實現草畜供求平衡,節約草場5333.33公頃。
……
青海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保護好生態環境是青海省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援青幹部最大的心願。十年間,各省市、各單位在幫助當地發展經濟的同時,通過加大生態治理投資建設力度,為青藏高原綠水青山築起一道生態屏障。青海各族群眾將更有信心細心呵護林木、守衛綠色家園,詮釋綠色追求、孕育綠色希望、編織綠色夢想。
5
十年間,民生大改善,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黨的性質、宗旨和目標一脈相承。過去十年,大批援青資金被用於公共服務領域、重大公益性項目,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從中受益。
按照向基層、農牧區、貧困人口傾斜的原則,援青省市及各單位累計投入39.7億元支持脫貧攻堅,有力推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清零」目標實現。實施各類援青項目2200餘項,改善8.2萬戶群眾住房條件,解決28萬人、141萬隻牲畜安全飲水和1.3萬戶、5.1萬人用電問題。
清華大學等11所重點院校「團隊式」幫扶青海高校提高辦學水平,建成西寧果洛中學、海東玉樹中學。異地辦班、異地辦校和異地培養的深入實施,不僅有效彌補我省困難地區資源短缺短板,而且從根本上阻斷民族欠發達地區貧困發生率代際傳遞。
北京市投入對口支援資金約3.68億元實施易地搬遷、邊境地區住房、帳篷工程等各類項目15個,解決了2484戶貧困戶、7860人的住房問題;北京市西城區廣外醫院副院長劉雲軍帶著西城醫療專家團來到玉樹州人民醫院後,不到兩年時間,將這個虧損1300多萬元的醫院打造成當地第一所三級綜合醫院;江蘇省實現對海南州25家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幫扶全覆蓋。
上海市在果洛州實施54所中小學標準化改造,建設教學樓5.9萬平方米,落實助學金3750餘萬元,資助學生1.8萬人;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投入435萬元建設甘德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成立「鐵建愛心助學基金」,每年對全縣50名品學兼優和特殊學生給予獎勵和資助。
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十三五」以來,累計向曲麻萊縣、剛察縣投入幫扶資金6526萬元,重點解決因學、因病致貧比例較高等問題;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在瑪沁縣醫院和8家鄉鎮衛生院建設智慧醫院及遠程醫療系統;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投入援助資金300萬元建設「泉口鎮後溝村、沈家灣村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基礎設施項目」。
……
十年間,援青各省市及單位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不斷加大對市州縣民生項目的支持和援建力度,幫助農牧民加快實現安居樂業,使我省各族人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件件民生實事,託起農牧民群眾幸福生活,推動我省各項社會事業邁向新發展。
6
2010年7月,高原各地傳遞著這樣一條喜訊:26個中央國家機關、13家中央企業和6個發達省市選派的第一批援青幹部進青,對口支援青海六州工作正式啟動。
對我省而言,這不僅是中央的重要戰略決策,也是青海過去和未來跨越發展的支點,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但從優越的大城市到艱苦的高原地區,從熟悉的環境到寂寥的草原戈壁,援青幹部們面臨著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挑戰。
此時,從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再到受援單位,對做好援青幹部的安置、任用、生活保障作出了明確安排。援青幹部到崗後,各地各單位積極克服困難,千方百計、盡其所能為援青幹部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援青幹部們比我們想像的堅強勇敢。來到青海後,他們克服高原缺氧等身體不適,第一時間深入農村牧區開展調研、轉變角色、了解民情,田間地頭、牧民帳篷、工地車間,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與身影。
來自北京的馬景惠是第一批援青幹部,到玉樹州第二天,就融入災後重建工作狀態。一個月後,他又到距玉樹市區最遠、海拔最高、條件最差和施工期最短的小蘇莽鄉蹲點,與鄉幹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近50天,完成全鄉住房規劃調整和開工準備工作。
2017年,當時已經50歲的李繼軍和退休的妻子凌嵐組成夫妻檔,加入無錫市第一批支援海東市的幹部隊伍中。援青期間,李繼軍和工作組全力推進援建項目,先後兩批次落實8800萬元對口幫扶資金,實施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旅遊產業等61個扶貧產業項目,海東市22所學校、7所醫院與無錫市學校、醫院分別確定結對關係。
一批批援青幹部從祖國各地奔赴而來,履行使命。正是這一雙雙援助之手,將中央暖融融的關懷,將全國各地熱騰騰的情意,送到我們面前,匯集成最溫暖的力量!
醫生、教師、公務員、科技工作者;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人,為了同一個號召,同一個願望,集體「向西位移」,這特殊的「遷徙」,成為最溫暖的愛心傳遞。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第一、二批援青幹部史作廷說:「援青歲月,培養了我腳踏實地的品格!柴達木精神裡最核心的八個字——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激勵著我在海西苦幹實幹了六年,這將是我一生都會珍惜的寶貴財富。」
教育部第二批援青幹部朱小傑說:「青海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成長機會,也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特別是在工作中跟同志們、戰友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了永遠的回憶,青海永遠是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江蘇醫生張潔援青手記裡這樣寫道:「青藏高原,印象中是一種虛幻的、神秘的世界。離開家鄉和親人,長時間工作、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我的心裡充滿了各種糾結、擔憂、不安……然而,組織的信任與神聖的使命感讓我終于堅定了一個信念:勇向前,不退縮,為了那份神聖的使命和責任!」
……
十年間,一批批援青幹部深入基層,在高原草場、田間地頭,他們和當地幹部一起走村入戶,訪貧問苦,認親交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他們用自己的品格、情操和信念,贏得了我省各族群眾的信任與愛戴,讓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7
「有一種厚愛,比太陽更和暖;有一種深情,比月亮更溫婉;有一種關懷,能超脫血脈親緣;有一種幫扶,能跨越雪山冰川……」當年,玉樹和北京兩地工作人員共同創作的這首《援青之路》,唱出了玉樹人民對援建單位滿滿的感恩之情。
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溫情傳送;
這是一股眾人拾柴的溫暖力量;
這是一場點亮青海未來的接力;
這是一部共和國最動人的精彩樂章!
十年援青,帶來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雪中送炭,更激起精神上的齊振和情感上的共鳴。青海各族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更加堅定了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飲水思源、感恩奮進。面向「十四五」,青海各族兒女必將以更加強勁的動力和源源不斷的活力,昂首邁向新的徵程。(楊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