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上的社區團購,迎來了轉折點,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近日的兩件事,足以壓制住社區團購的風頭:
第一、人民日報痛批電商寡頭亂戰社區團購,即「不應只關心老百姓的幾捆大白菜」。
第二、領導層開始制定規矩,規範壟斷行業的經營秩序以及無序投資。
實際上,社區團購本來是一個利民的好事,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實踐。
但是,發展到現在的這個局面,主要還是資本的加持,正因為資本的湧入,競爭變的異常激烈,平臺為了獲取顧客資源,所依靠的手段除了降價,就只剩下這兩個字:
——補貼。
研究商業的都知道,任何經濟活動都要遵循規定,而補貼,是一種反正常經營的行為,是為很多國家限制和禁止的行為。
這也是社區團購目前最大的問題之一。
最正當的社區團購模式是什麼?
我@釐生商業策略 認為有兩個模式是最好的:
第一、實體超市+自建社區團購平臺。
第二、前店+後倉。
這兩種方式,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能夠保證質量和滿足便利的售後服務。
所以,這又牽扯出社區團購的另一風險隱患:
——安全。
社區團購在生鮮方面的質量問題是值得關注的,拿蔬菜來舉例,實體連鎖超市在對蔬菜水果等進行收貨時要做——「農藥殘留檢測」。凍品類還要做冷鏈溫度檢測,那麼,質量問題就可以有所保證。
所以,平臺有義務向社會告知其已經履行相關責任,畢竟,食品安全才是一切經營主體的根本所在!
那麼,你可能會問:走街串巷的小菜販,是沒有做農藥檢測嗎?
是的,但是他們售賣的範圍跟目前的社區團購不是一個級別,用天壤之別來說,毫不誇張。
所以,人們能接受他們在一定範圍的存在。
這些年,我們分析寡頭的成長曆程,就不難發現,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律:
——風口——補貼——裂變——壟斷——收購——更大的壟斷
社區團購也不例外,前期倖存的幾個大平臺,哪一個不是靠前期大量的補貼、裂變,最後擠掉其他競爭者存活下來的,因為它們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獨角獸,壟斷的話語權還很弱,但是,資本不是福利事業,最終他們前期的燒錢,肯定會通過後期的壟斷拿回的。
總之,所有的經營都要受到管控,尤其是壟斷行業,有序、合法、可持續發展的實業,才是社會的需要,才能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